李秀荣治疗乳腺癌药对经验总结及验案举隅 | ![]() |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 济南 250014
李秀荣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焦中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现将李秀荣教授应用药对治疗乳腺癌的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和提炼,以飨同道。
传统药对多来源于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中的遣方用药经验,是通过相对固定的两味或多味中药参合、伍用以达到协同增效、配伍减毒的目的[1]。《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出“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这一中药配伍理论的基本准则。在乳腺癌的药对应用中,李教授强调辨证论治、辨证选方用药,认为深刻的辨析病因病机、研判证候是沟通中医理法方药、提高中药抗肿瘤疗效的桥梁与关键;同时李教授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参考现代抗肿瘤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对乳腺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中药药对。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乳腺,组方遣药时应把握贯穿于乳腺癌发生、发展始末的2个基本病机,即肝郁脾弱、充任失和的“虚”与痰浊、瘀血、毒热博结、胶固瘀塞经络,进而聚结成核、化生癌毒、癌肿的“实”。强调应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注重通畅乳络以消除癌毒变生的病理环境,若因冲任、气血空虚,乳络失于濡养、温煦而瘀塞者,当补之、温之使通;因邪留经络、热毒灼脉,乳络焦枯、挛塞而瘀阻者,当消之、清之使通,用药始终贯彻“通络”思想。以下根据药物功效,对李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对逐一总结并分析。
1 益气健脾通络药对李教授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推崇“治瘤首健脾胃”,习用黄芪、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相互配伍,以奏健脾益气之功,多选甘缓、平和之品,以求补养而不碍脾胃运化。其中代表性药对为黄芪-白术-茯苓。黄芪甘温入脾,补气之长,为补中益气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2]证实,黄芪中有效组分黄芪甲苷,可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以诱导人乳腺癌MCF-7凋亡;黄芪多糖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恶性肿瘤化疗过程的骨髓抑制[3]。白术苦甘性温,归脾胃经,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以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为主要作用。研究[4]发现,白术含有的内酯类和多糖组分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茯苓甘淡,《世补斋医书》言其“为治痰主药”,可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增强黄芪、白术健脾利水之力。研究[5]发现,茯苓有效活性成分三萜类、多糖物质对肿瘤细胞具细胞毒性。因此,李教授在乳腺癌临证中,提倡“正胜邪自去”,扶正培本,以黄芪、白术、茯苓相参,旨在益气健脾,补益后天之本,力求脾土健运,以杜绝生痰之源;再者气行则血行,气旺则瘀去络通,可达通络化瘀消积之功。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尤其在化疗后常存在骨髓和免疫抑制,伴随乏力、纳差等症状,属脾气亏虚证型,应用黄芪、白术、茯苓相互配伍尤为适宜。
2 滋补肝肾、调和冲任药对乳腺癌患者手术或放化疗后,易耗伤气血,损及肝肾。因此,李教授在遣药组方中,多配伍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益智仁等药物,意在滋补肝肾,调和冲任。其中菟丝子-枸杞子为其代表药对。菟丝子味属甘辛,能补能润,可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本草正义》载“菟丝为养阴通络上品”。枸杞子味甘平,归入肝肾二经,可滋补肝肾之阴,《本草经集注》载其能“补益精气”;实验[6]发现,枸杞主要组分枸杞多糖可遏制乳腺癌MMTV-PyMT小鼠肿瘤生长,消减肿瘤间质血管形成。
李教授认为枸杞子、菟丝子相合而为平补之剂,味甘补虚,能补益肝肾,调和冲任,且补益而不滋腻,重在补益先天使肝木生之有源,再者冲任调和,气血充足,乳络通畅。临证中常用于乳腺癌患者有腰膝酸软、失眠焦虑等症状,属肝肾亏虚证型者,疗效颇佳。
3 疏肝解郁通络药对李教授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注重疏肝解郁以畅情志,多随证酌情加用柴胡、白芍等药。柴胡味辛入肝,《药品化义》载:“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研究[7]证实,柴胡组方联合乳腺癌CAF方案(环磷酰胺、多柔吡星、氟尿嘧啶)治疗Ⅲ期乳腺癌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骨髓抑制,提高治疗耐受性。白芍味酸收敛,《本草求真》指其“有敛阴益营之力”,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代谢组学研究[8]发现,柴胡、白芍配伍后明显回调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以发挥疏肝解郁作用。
李教授认为柴胡、白芍配伍,散收并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肝气条达,气行则血行、津布,痰瘀之邪可解。旨在疏肝解郁以通络散结,适用于乳腺癌肝气郁结型。临证中,李教授指出肝木调达则诸症减轻,所以柴胡-白芍药对可用于乳腺癌治疗始终。
4 清热解毒散结药对痰浊、毒热等病理产物搏结、胶固而生“癌毒”之邪贯穿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始末。李教授认为清解癌毒、通络化痰散结在治疗中必不可少。选药组方时,在考虑传统中药归经理论的同时,结合现代中药肿瘤学研究,重视抗癌解毒类中药的协同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李教授常喜用蛇莓、蒲公英、藤梨根、白英、重楼、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慈菇等药物。其代表性药对有重楼-猫爪草、白花蛇舌草-石英、山慈菇-漏芦。
重楼-猫爪草:重楼苦寒降泄,有清热解毒之功,《滇南本草》言“重楼主治一切无名肿毒”;猫爪草味辛,可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研究[9]表明,猫爪草多糖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两药参合,寒热并投,辛开苦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力益彰,适用于癌毒与痰瘀互结之证。
白花蛇舌草-白英: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研究[10-11]发现,白花蛇舌草可作用于抗乳腺癌关键靶点,调控癌症信号通路,同时能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白英味苦寒,入肝、胆、胃经,善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王永欣等[12-13]方中配伍白英治疗恶性肿瘤,可增强解毒抗癌之力;现代研究[14]表明,白英总碱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抑制肿瘤生长。李教授认为,白花蛇舌草、白英相合,尤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于病变日久、热毒积聚者,尤为适宜。
山慈菇-漏芦:山慈菇性寒味辛,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本草再新》言可“治烦热痰火”。研究[15-16]表明,山慈菇可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牵制其侵袭转移。漏芦苦寒除热,咸可软坚,归入胃、大肠经,有解毒、消痈、散结之功,《本草纲目》载其能“消热毒、排脓”。研究[17-18]发现,漏芦能影响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诱导凋亡。李教授认为两者配伍,清热解毒、散结抗癌之功益彰,为治疗乳岩之要药,临床常用剂量为山慈菇12 g,漏芦30 g。
李教授认为,癌毒贯穿肿瘤发生发展始终,清解癌毒、通络散结药对适用于乳腺癌各种证型,对于乳腺癌破溃、瘤体较大、皮肤转移等带瘤者尤为适宜。另外,李教授着重指出清热解毒、通络散结药物多属苦寒之性,易伤脾胃,故临床应用注意勿攻伐太过以伤正气。
5 通络化瘀消积药对痰浊、瘀血胶结易变生癌毒。李教授善从通络化瘀消积入手,屡用威灵仙、蜂房、路路通、桂枝、皂角刺、王不留行、炮山甲、莪术、蜈蚣、鹿衔草等药物相互配伍,以达活血通络、化瘀消积之功。其中具代表性药对有路路通-桂枝。路路通,《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性大能通十二经穴”,具有疏肝理气而通经之用;桂枝辛散温通,可温通经脉。研究[19-20]证实,路路通、桂枝不仅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配伍应用还能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回流受阻所导致的上肢肿胀、沉重感,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李教授认为,两药相参,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脉络瘀阻型乳腺癌,用于乳腺癌术后出现上肢水肿、肢体麻木者,力专效强。
6 典型病案女,51岁,2019年10月13日初诊。3年前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100%)、孕激素受体(PR)(9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0)、P63-、P120(膜+)、P53(2%)、Ki-67(15%)。术后给予AC-T方案(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化疗8个周期,后口服三苯氧胺。现症见:气短、乏力,右上肢肿胀,右手麻木。舌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右乳腺癌术后(pT1N1M0,ⅡA期);中医诊断:乳岩,证属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证,治则:补脾益气,化痰祛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20 g、炒王不留行15 g、重楼15 g、漏芦30 g、山慈菇12 g、木瓜24 g、威灵仙30 g、浙贝片20 g、柴胡15 g、白芍2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复诊,服药平妥,上述症状均减轻,仍有右上肢肿胀,右手麻木。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原方加猪苓18 g、泽泻18 g、桂枝15 g、路路通20 g、猫爪草12 g、鹿衔草12 g,继服14剂。复诊时患者上肢肿胀症状好转,右手麻木感消失。
李教授以黄芪、白术、茯苓以补益脾胃,扶助正气为主,辅以山慈菇、炒王不留行、重楼、漏芦、鹿衔草、木瓜、威灵仙、浙贝片以奏通络祛瘀、化痰散结之功,并配伍疏肝解郁、养血柔肝之柴胡、白芍,效果颇佳。二诊患者诸症好转,右上肢肿胀不适,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与乳腺淋巴回流受阻相关。患者气血渐复,脾胃调和,可配伍通络之品,方中加用路路通、桂枝以活血通络,配伍猫爪草、鹿衔草化痰散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消肿。培补正气以固本,通络消积以治标,集攻、消、补、散于一方,效如桴鼓。综上所述,李秀荣教授认为,抗肿瘤药对的研究应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经验总结、临床研究和系统性基础探索,从免疫微环境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减轻手术并发症等多个层面,深入发掘抗肿瘤药对新的药理活性,阐明抗肿瘤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利用天然草药的整体性、系统性效用优势,从整体到细胞等多个层面,多组分、多靶位调节人体生命网络,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和天然药物科学配伍对乳腺癌治疗的临床优势,改善乳腺肿瘤患者的预后。
[1] |
欧水平, 王森, 陈灵, 等.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配伍研究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1(2): 215-217. |
[2] |
裴岩岩, 李雅, 闫春生, 等. 黄芪甲苷通过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 30(9): 1077-1082. |
[3] |
巩雅宁, 王帅, 张静, 等. 黄芪多糖对老年肺癌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改善作用及造血干细胞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0, 26(19): 1468-1473. |
[4] |
顾思浩, 孔维崧, 张彤, 等. 白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及复方临床应用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 38(1): 69-73. |
[5] |
张年, 李兆星, 李娟, 等.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 21(2): 220-233. |
[6] |
李媛媛, 亓翠玲, 周芷晴, 等. 枸杞多糖对自发乳腺癌MMTV-PyMT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6, 24(6): 618-621. DOI:10.3969/j.issn.1005-4847.2016.06.012 |
[7] |
刘蕾, 倪毅, 殷飞.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CAF方案治疗Ⅲ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血清MMPs、雌激素水平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 中药材, 2020, 43(1): 220-223. |
[8] |
陈聪聪, 阴奇材, 田俊生, 等. 基于肝脏代谢组学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J]. 药学学报, 2020, 55(5): 941-949. |
[9] |
杨牧之, 王国萍, 王斌. 猫爪草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的调节作用[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38(5): 1997-2003. |
[10] |
杜江洋, 徐元, 王楠, 等.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24(17): 99-107. |
[11] |
何枝华, 彭梦媛, 王颖芳.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脓毒症模型小鼠肝组织病理及IL-6、IL-1和TNF-α的影响[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4): 9-12. |
[12] |
王永欣, 袁素, 李雪松, 等. 张士舜治疗乳腺癌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7): 1001. |
[13] |
张曦文, 杨子禛, 席玉棚, 等. 花宝金运用抗癌解毒药对治疗肿瘤经验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 47(2): 62-64. |
[14] |
孙秀凤, 胡圣林, 周芬, 等. 白英总碱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移植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 35(16): 1781-1783. |
[15] |
兴伟, 刘远, 徐曌, 等. 山慈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 36(6): 693-698, 706.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06.011 |
[16] |
李雪莲, 李智, 黄芊, 等. 山慈菇介导VEGF-A血管生成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11): 1658-1662.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9.11.014 |
[17] |
刘莉莉, 杨炳友. 漏芦对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4): 160-166. |
[18] |
金爱花, 高峰, 许惠仙, 等. 祁州漏芦对小鼠H22移植瘤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 51(4): 280-283. |
[19] |
穆晓婷, 钱平, 蒋璐璐, 等. 路路通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和宫颈癌C-33A细胞增殖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7, 20(3): 254-257. |
[20] |
邢向荣, 殷东风, 胡添娣. 柴胡龙骨牡蛎汤配合丝瓜络、路路通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11): 1577-1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