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小肠CT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 ![]() |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是人体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小肠疾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病变主要有肿瘤性、炎症性病变及发育异常等,由于小肠结构相互重叠,走行弯曲,活动度大,使得该病诊断难度较大[1-2]。传统的小肠检查方法包括口服钡剂小肠造影、插管灌肠及胶囊内镜[3],但均存在易漏诊、无法显示小肠全貌、操作复杂及价格昂贵等问题[4]。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开展MS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MSCTE)检查的报道越来越多[5],常口服2.5%等渗甘露醇作为对比剂[1-4, 6],剂量均在1 500~2000 mL,但临床实践中总量可在2 500 mL以上,本研究收集38例口服大剂量(>2 500 mL)2.5%等渗甘露醇后行MSCTE检查的患者,以探讨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MSCTE检查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怀疑小肠病变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反复腹部不适、胀痛、消瘦、便秘及腹泻等。手术病理证实阳性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3例经临床随访证实无器质性病变。38例血糖均稳定、心肺功能及精神正常,排除碘过敏、肠梗阻、妊娠等,均能够顺利完成检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1 d清淡饮食,晚餐后1~2 h口服番泻叶以清理肠道,检查当日早晨禁食,进行碘过敏试验,肘静脉留置20 G套管针,训练闭气、吸气。检查前40 min内分次口服等渗甘露醇2 500~3 000 mL(初次口服1 000 mL,后分3次每隔10 min口服500 mL,并嘱患者不停走动,以确保对比剂向下流动,检查前5 min继续饮用250~500 mL的温开水,以患者耐受为参考。使用Siemens Somatom Scope 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30 kV,120 mAs,层厚、层距均为5 mm。先行CT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浓度300 mgI/mL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剂量80~100 mL,流率3 mL/s,延迟25、6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仰卧位一次屏气完成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必要时变换体位[6-7]进行延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及评价将原始图像及重建后1 mm薄层数据发送至Siemens工作站进行3D重建、MPR、CPR等图像后处理。由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按肠管扩张程度、肠壁黏膜及结构和系膜血管、呼吸运动伪影评估图像质量。并对病变部位、大小、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将结果与临床或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
2 结果38例均成功完成检查且无并发症。除5例自觉饱胀感外,余无明显不适。38例中阳性35例,阳性检出率92.1%。
2.1 影像学表现正常3例。1例为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肠缺血,2例为急性胃肠炎经治疗后检查,小肠肠腔充盈扩张良好,尤其十二指肠及回肠效果最好(图 1a,1b),肠壁柔软、均匀且不厚(< 4 mm),增强扫描后肠黏膜线连续,系膜面光整(图 1c,1d),空肠显示相对欠佳,腹腔内无增大或强化淋巴结。
![]() |
图 1 男,58岁,正常小肠造影 图 1a,图 1c,1d 腹部冠状面空肠显示相对欠佳,十二指肠及全部回肠效果最好,肠壁柔软,黏膜线连续,系膜面光整 |
2.2 小肠肿瘤性病变
20例。①间质瘤10例,其中良性8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类圆形,部分分叶,大部分位于肠壁,并向外生长,长径8~46 mm,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强化(图 2)。恶性间质瘤肿块巨大,内部见局灶性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肿瘤位置及周围组织关系。②腺癌4例,其中2例位于空肠近端,2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息肉样及软组织样肿块,肠管变窄,累及浆膜面,并向周围侵犯肝门结构,伴周围强化淋巴结增大。③淋巴瘤3例,其中2例主要位于空回肠交界区域,另1例发生在末端回肠,均表现为肠壁广泛增厚,最厚处18 mm,腔内呈多发结节状肿块,末端回肠病变累及回盲部及升结肠,病变区域中等强化,病变周围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④平滑肌肉瘤1例,位于中腹部,呈巨大软组织肿块,与周围小肠肠管分界不清,明显强化,中央有坏死(图 3)。⑤腺瘤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起始端,单个壁内囊样结节,大小8 mm×10 mm,囊内密度均匀,囊壁轻度强化,相邻肠壁无改变。⑥脂肪瘤1例,单发,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脂肪密度结节,CT值-70 HU,直径12 mm,未见邻近肠管异常改变。
![]() |
图 2 男,52岁,十二指肠良性间质瘤,肾下极水平横断面示十二指肠降段可见类圆形、部分分叶肿块,位于肠壁间,明显强化 |
![]() |
图 3 女,77岁,平滑肌肉瘤,肾下极水平横断面示腹部巨大软组织肿块,与周围小肠肠管分界不清,明显强化,中央有坏死 |
2.3 小肠炎症性病变
8例。①Crohn’s病3例,单纯小肠受累1例,病变主要位于盆腔内小肠,另外2例病灶位于远段回肠并累及升结肠及盲肠。②小肠一般黏膜炎症3例,2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形成,其中1例直径20 mm的较大溃疡CT表现为管壁增厚、凹陷,黏膜中断;1例十二指肠球后壁黏膜线中断。1例病毒性肠炎,表现为局部小肠管壁均匀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肠壁无分层,浆膜面少许渗出,未见增大淋巴结(图 4)。③肠结核2例,病变累及回肠及升结肠,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并有肺部结核感染病史。
![]() |
图 4 女,76岁,病毒性肠炎 图 4a 盆腔横断面示左侧盆腔内局部回肠管壁均匀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 4b 斜冠状面示肠壁无分层,浆膜面少许渗出,未见增大淋巴结 |
2.4 其他良性病变
7例。①十二指肠憩室6例,5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1例位于水平段,均为单发,直径10~35 mm,表现为突出于肠壁外的盲袋状影,边界清,囊内见食糜残留,3例憩室内可见对比剂进入。追问病史2例主诉上腹部伴恶心嗳气,饱食后加重。②异位胰腺1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边界清,呈类圆形、凸向腔内,周围肠壁黏膜连续并与正常胰腺强化方式一致。
3 讨论 3.1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的技术特点本研究,患者于45 min内口服大剂量(2 500~3 000 mL)的等渗甘露醇。其技术特点:①口服对比剂,较插管法简单易行,无创、无痛苦[8]。②大剂量对比剂可使得肠管充分扩张、充盈,小肠充盈时从空肠至回肠逐渐变细,空肠腔径为2.5~3.0 cm,回肠腔径1.5~2.5 cm。③等渗对比剂不易被消化道吸收,对血浆渗透压无影响,对小肠充盈效果好,且味微甜[9],患者易接受,口服甘露醇行MSCTE检查较纯水对胃肠道肿瘤检出率高。④对比剂配制简单,使用2 250 mL温开水+250 mL甘露醇,且甘露醇便宜、易得。⑤对比剂通过小肠的时间5 min~2 h,一般为45 min[10-11],因此嘱患者于45 min内喝完为最佳。
3.2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的图像特点本研究中先行CT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浓度300 mgI/mL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剂量80~100 mL,流率3 mL/s,延迟25、6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与常规3期CT扫描比较,由于口服等渗甘露醇,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肠腔黏膜可显示清楚,有利于直观发现病灶。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可大范围、多角度观察肠道,使病灶的定位更加准确。对ROI行薄层多方位MPR,可更细致、全面地了解病变。
3.3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3.3.1 小肠肿瘤性病变① 以间质瘤最常见,多为外生性肿块,很少发生梗阻症状,是一种间叶性非定向分化的肿瘤[7, 12],确诊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VR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其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信息。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检查能充分扩张肠管,发现较小的病灶,良性病变直径一般 < 5 cm[13],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均匀,而恶性肿块直径>5 cm,形态不规则、分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肿块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明显不均匀强化。②腺癌在小肠恶性肿瘤中发生率最高[9],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主要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僵硬,肠腔狭窄,或表现为息肉样肿块或浸润性病变,部分早期可出现肠梗阻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略下降,呈“快速上升-平台”的改变[14],有时可见周围淋巴结转移。大剂量对比剂MSCTE检查还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并确定有无实质脏器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③淋巴瘤,起源于肠黏膜下的淋巴滤泡,多发生于回肠末段;表现为对称性或不对称性肠壁增厚,受累肠管长度较长,病变肠腔多扩张,典型者呈动脉瘤样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常可见病变邻近区及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包围肠系膜血管及脂肪,形成“三明治征”。大剂量对比剂MSCTE的优势还在于确定肿瘤与腔外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肠壁淋巴结或其他脏器有无转移。④小肠腺瘤多位于十二指肠,生长较缓慢,表现为腔内生长的囊样灶,一般不引起肠壁增厚,病灶边界清晰,无肠梗阻、肠套叠甚至穿孔等并发症[15-16];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瘤内成分不强化。⑤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起源于小肠黏膜下层的脂肪组织,可位于小肠任何部位,密度均匀,境界清楚,相邻肠壁不增厚,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圆形具有特异性脂肪密度肿块影,较小的脂肪瘤不易与肠腔内脂肪团鉴别,若肠道准备充分加上特征性脂肪密度可诊断,瘤体较大可引起肠套叠[17]。本组1例瘤体较小,未见肠梗阻改变。⑥平滑肌肉瘤影像确诊困难,本组1例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穿刺取病理诊断,有学者[18]认为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直径有关,直径>10 cm或有转移灶为恶性,8~10 cm恶性可能较大,本例>10 cm为恶性,与文献[19]报道相符。
3.3.2 小肠炎症性病变主要有Crohn’s病、肠结核及小肠一般黏膜炎症。①Crohn’s病是一种慢性消化道炎症病变[20-21],病理学认为是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穿壁性炎症[13],可发生在胃肠道各个部位,典型者表现为病变节段性、跳跃式分布。临床症状为反复下腹部疼痛、右下腹肿块伴压痛,腹泻、发热、消瘦[22]。②小肠一般性炎症表现为局部小肠管壁均匀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肠壁无分层,浆膜面少许渗出[23-24]。
3.3.3 小肠其他良性病变以肠憩室最为常见,本次检出的6例憩室均位于十二指肠,最小憩室直径10 mm,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其余发生在降段。大剂量对比剂MSCTE能发现较小的憩室,清楚显示憩室的部位、大小及憩室有无异常;周围肠壁有炎症及并发症,如穿孔、脓肿、梗阻等在MSCTE图像亦能准确显示。
综上所述,口服大剂量(>2 500 mL)等渗甘露醇MSCTE检查,能够使小肠肠管充分充盈扩张,清晰显示异常增厚的肠壁[25],提高了肠壁的对比度,特别是发生于十二指肠的病变,由于大剂量对比剂对十二指肠扩张效果更好,更易发现较小的病灶、作出早期诊断。此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配合强大的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对小肠疾病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
边向聪, 陈嘉屿, 王彪猛, 等. CT小肠造影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7): 1369-1373, 1378.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7.07.027 |
[2] |
李操, 王世界, 唐光才. 多层螺旋CT口服低张小肠造影研究新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2(11): 869-872.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4.11.019 |
[3] |
李传俊, 钟世燕, 伍鑫, 等.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5): 24-26. |
[4] |
颜兵, 王玉群, 周根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8(3): 444-447. |
[5] |
高新意.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探讨[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 17(5): 416-418. |
[6] |
邱永友, 陈建春, 陈铭, 等. 体位在口服甘露醇结合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 41(2): 161-164. |
[7] |
Prakashini K, Kakkar C, Sambhaji C, et a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bowel analysis using mannitol, water and iodine-based endoluminal contrast agent on 64-row detector CT[J]. Indian Journal of Radiology and Imaging, 2013, 23: 373-378. DOI:10.4103/0971-3026.125594 |
[8] |
张联合, 章士正, 胡红杰, 等. 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4): 423-427.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5.04.022 |
[9] |
隋言宾, 公佩友, 刘奉立. 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3): 447-450. |
[10] |
Wertman R, Altun E, Martin DR, et al. Risk of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evaluation of gadolinium chelate contrast agents at four american universities[J]. Radiology, 2008, 248: 799-806. DOI:10.1148/radiol.2483072093 |
[11] |
Ippolito D, Invernizzi F, Galimberti S, et al. MR enterography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as oral contrast medium in the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rohn disease:comparison with CT enterography[J]. Abdominal Imaging, 2010, 35: 563-570. DOI:10.1007/s00261-009-9557-0 |
[12] |
魏赟, 邹海华, 余静, 等. CT对胃肠道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8(2): 246-250. |
[13] |
Crowther KS, Wyld L, Yamani Q, et al. Case report: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of a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J]. Br J Radiol, 2002, 75: 987-989. DOI:10.1259/bjr.75.900.750987 |
[14] |
李先明, 白阿明, 罗海波, 等. 口服法低剂量MSCT肠道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 26(2): 246-249. |
[15] |
张厚宁, 盛佳曦, 孙凤涛, 等. 256层CT口服法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价值[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1): 14-18. |
[16] |
易文中, 庄英帜, 刘进才, 等. 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11): 1946-1950. DOI:10.3969/j.issn.1006-9011.2012.11.055 |
[17] |
叶涛, 梁宗辉, 李克, 等. MDCT小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6, 22(6): 531-536. DOI:10.3969/j.issn.1006-5741.2016.06.008 |
[18] |
仝莉, 巢惠民, 王劲武. 不同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特点[J]. 安徽医学, 2018, 39(5): 564-567.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8.05.017 |
[19] |
Kohli MD, Maglinte DDT. CT enteroclysis in 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9, 69: 398-403. DOI:10.1016/j.ejrad.2008.11.022 |
[20] |
徐莹, 余晨, 陈业媛, 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诊断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中的价值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5, 31(8): 1273-1277.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5.08.010 |
[21] |
吴龙兵. 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9): 35-37. |
[22] |
刘绍伟, 周钟珩, 刘永康, 等. 小肠CT造影检查克罗恩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10): 1821-1824. |
[23] |
刘焱, 蒋黎, 张林川, 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多层螺旋CT特征[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5(7): 505-508.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7.07.006 |
[24] |
解骞, 窦娅芳, 梁宗辉, 等. 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对小肠炎症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3, 22(2): 329-338. |
[25] |
左开华, 何林, 仇俊华. 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 22(3): 370-372.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17.03.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