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 Vol. 16 Issue (3): 299-301
0
头颈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PDF全文]
张翔宇, 于寰, 段凯, 林丽红, 郭继文, 张磊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241
摘要目的: 探讨头颈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在我院经DSA检查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变异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以DSA为诊断标准,评价头颅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43例中,CTA示9例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椎动脉行径变异13例,椎动脉管径变异9例,单侧椎动脉开窗畸形5例,双侧椎动脉开窗畸形1例,永存胚胎性血管6例,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头颈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方面与DSA结果无异,且CTA更具安全性,能为临床治疗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关键词椎动脉    基底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诊断    

脊椎左右两侧均有1支椎动脉穿过横突孔向头颅延伸,于脑内合二为一成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脑部最重要的供血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会分散出大量粗细不一的小血管,为小脑、脑干、丘脑等提供丰富的血量供应[1]。当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时患者会表现为反复眩晕,而椎基底动脉变异是导致大脑后循环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椎基底动脉变异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管径异常、行径异常、椎动脉异位起源、重复或开窗畸形等,还可能合并其他颅内血管病变;了解解剖变异对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手术的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3]。以往临床常通过尸检、DSA、超声等手段对椎动脉进行诊断,随着CTA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中逐渐受到重视[4]。本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43例,对其DSA及CT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 3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7~79岁,平均(58.42±18.34)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共济失调、耳鸣、言语不清等;病程1~4年,平均(2.48±1.23)年。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管意外。

1.2 仪器与方法 1.2.1 DSA诊断

采用Siemens平板减影血管机,经股动脉穿刺颈内动脉后置入动脉鞘行主动脉弓造影,并根据造影后主动脉弓形态的变异情况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比剂剂量7~10 mL,流率5 m/s。采集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的正侧位图像,若发现椎基底动脉异常可通过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技术使变异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清晰显示。

1.2.2 CTA诊断

采用GE 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00~120 kV,500~650 mA,准直64×0.625 mm,重建层厚0.625 mm,螺距0.516,转速0.4 s/r,矩阵512×512。患者取仰卧位,由足部向头部进行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由肘正中静脉注射20 mL对比剂,流率5.0 mL /s,后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 mL,于第8秒开始在第3~4颈椎间隙平面进行扫描。

1.3 图像观察

将原始图像重建成层厚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入GE AW 4.3工作站处理,采用剪影前或剪影后VR、MIP、CPR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DSA和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椎动脉异位起源

CTA检查示9例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7例为左侧椎动脉,另2例为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患者开口位于左颈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其中4例异位起源进入C4或C5椎体的横突间。右侧椎动脉患者开口位于右侧颈动脉与右侧锁骨下动脉间。5例管径较对侧健侧椎动脉明显狭窄,2例由主动脉弓直接延续发育至小脑后下动脉。与DSA诊断结果一致。

2.2 椎动脉行径变异

CTA检查示13例共17条椎动脉行径变异(图 1),主要表现为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出现变异,或椎动脉走行表现出明显迂曲。7条从左侧的C5椎体横突间异位穿入,3条从右侧的C5椎体横突间异位穿入,5条从左侧C4椎体横突间异位穿入,2条从右侧C4椎体横突间异位穿入。4例椎动脉变异行径表现为由双侧横突孔异位穿入。6例椎底动脉走向明显过于迂曲,1例基底动脉压迫延髓。与DSA诊断结果一致。

图 1 男,57岁,椎动脉行径变异,双侧椎动脉经由C4椎间孔向上走行

2.3 椎动脉管径变异

CTA检查示9例椎动脉管径变异。其中左侧椎动脉管径异常6例,右侧3例(图 2);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变异2例,3例一侧椎动脉延生至小脑发育为下动脉。椎动脉管径异常的CTA主要表现为一侧的椎动脉直径较对侧明显增大,对侧椎动脉全部或部分表现为均匀纤细,患者一侧椎动脉直径 < 3 mm。与DSA诊断结果一致。

图 2 男,63岁,椎动脉异位起源,右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绕食管后方向右侧走行

2.4 重复或开窗畸形

CTA检查示5例为单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图 3),其中1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均发生于换取关节间隙寰枢关节间隙。与DSA诊断结果一致。

图 3 女,78岁,右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双支均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右支呈明显扭曲,左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并起源异位

图 4 男,42岁,左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并起源异位

2.5 永存胚胎性血管

CTA检查示6例永存胚胎性血管,其中1例伴大脑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与DSA诊断结果一致。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变异非常复杂,变异包括椎基底的起源部位、行径、管径、分支、数目等,临床中起源部位及行径变异的发生率最高;椎基底动脉变异易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准确判断椎基底动脉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椎动脉起源部位异常会伴随着行径及管径异常,椎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弓会导致动脉行径延长,进入横突时的位置变高,没有椎体的保护,椎底动脉易受到刺激而表现扭转,椎动脉会受到周围肌肉或筋膜的牵扯或挤压,影响血流循环,血流量减少会引发椎底动脉缺血[6-7]。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最终对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旁路血管结构,即椎底动脉重复或成窗变异。血管局部发生窗式变异会增大血管弯曲度,造成血流流率改变,继而对血管壁造成继发性损害,最终形成粥样硬化,增加脑血栓或管腔狭窄闭塞的风险[8]。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间出现异常吻合的血管属先天性变异,常合并颅内动脉瘤等,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9]

DSA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能详细反映血管的动态信息,对细小血管也有较高的分辨力,能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发生的位置、形态、类别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后期介入及手术治疗计划的制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11]。DSA为创伤性检查,后期并发症发生概率较大,年龄偏大患者不耐受,临床应用普及率不高;仅能显示血管管腔的投影,即以二维图像表达三维病变,血管管壁的结构显示易出现误差。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扫描速度快,后期成像清晰,能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情况,且图像后处理能力更强大,能以任意角度对头颈部动脉进行重建,腔内血管壁钙化、腔内腹壁斑块等情况均能清晰显示[12]

总之,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相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帮助医师制订最佳手术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Zhong J, Chen X, Leung TWH, et al. Significance of raised flow velocity in basilar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focal stenosis, coexistent stenosis, and collateral flow[J]. J Neur-oimaging, 2015, 25: 922-926.
[2]
王贺新, 张婷婷, 王正, 等.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先天性变异的诊断价值[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2(5): 403-407.
[3]
蒋明迎, 欧阳寄. 头颈联合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 12(6): 631-632.
[4]
周文胜, 邵晓彤, 林博丽, 等. 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合并静脉畸形[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2(12): 895-898.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4.12.004
[5]
裴昌军, 王琨, 裴敏, 等. MSCT诊断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12): 2114-2117.
[6]
肖红, 宋学文, 陈小余, 等. 头颈部128层CTA诊断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与后循环缺血发病相关性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4): 573-576, 579.
[7]
An J, Nguyen C, Hicks R, et al. Variations of vertebral artery origin, duplications of the vertebrobasilar system and carotid-bas-ilar anastomoses[J]. Radiology, 2012, 15: 1744-1750.
[8]
冯一星, 勇强, 张蕾, 等. 超声诊断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 2013, 8(11): 1575-1577. DOI:10.3760/cma.j.issn.1673-4777.2013.11.024
[9]
张志勇, 刘尊敬, 田朝晖, 等. 基底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21(47): 3721-3725.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47.006
[10]
Wang JL, Zhang HQ, Jiao LQ, et al. Diagnosis of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variati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 J Med Imaging, 2014, 24: 1081-1088.
[11]
张广平, 刘楠, 李慎茂, 等. 1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2): 40-42.
[12]
曾少庆, 江桂华, 马晓芬, 等. 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CT血管造影研究[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5): 34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