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 Vol. 16 Issue (6): 645-646
0
8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PDF全文]
唐帅生, 梁定, 崔延安, 刘绍伟
江苏省中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巧克力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盆腔CT及临床资料。结果: 88例中CT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64例,诊断正确率为72.73%。误诊24例,占27.27%,其中囊腺瘤17例,占19.32%;卵巢单纯囊肿7例,占7.95%。结论: CT检查对卵巢巧克力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囊肿    囊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卵巢巧克力囊肿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切开可引流出巧克力色液体,故名巧克力囊肿[1]。该病为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较复杂,因此误诊、漏诊率相对较高[2]。患者多以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及不孕为主症。笔者通过分析卵巢巧克力囊肿的CT表现及误诊病例,旨在进一步认识本病,提高其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患者,年龄19~55岁,平均(30.7±2.2)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检查前饮水800~1 000 mL,膀胱充盈状态时,方可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120 kV,250 mAs,矩阵512×512,层厚5 mm,层距2 mm,螺距0.891。88例均行常规盆腔CT平扫,72例加行增强扫描。使用Ulrich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30 g/瓶),剂量1.5 mL/kg体质量,80~100 mL,流率2.5 mL/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70、120 s行3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所有数据均传输至Philips Brilliance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并结合轴位图像,用软组织窗(窗宽350 HU,窗位50 HU)进行观察。

2 结果

88例中,CT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64例;误诊24例,其中17例诊断为囊腺瘤,7例诊断为卵巢单纯囊肿。

2.1 卵巢巧克力囊肿

64例中,右侧15例,左侧20例,双侧29例;囊肿单房9例,双房13例,多房42例。CT值6~44 HU,病灶最大74 mm×95 mm×118 mm,最小20 mm×30 mm×25 mm。均可见稍高密度、边界欠清的包膜,隐约可见分隔。增强扫描示囊液无强化,包膜、分隔轻中度强化,显示多个小囊及分房,即囊内囊、卫星囊(图 12),其壁及分隔较平扫更清晰。2例灶内见点状、短条状钙化(图 3)。伴卵巢功能性囊肿11例,伴子宫肌瘤14例,伴盆腔少量积液9例。

图 1 女,24岁,卵巢巧克力囊肿  图 1a  CT平扫示盆腔74 mm×95 mm×118 mm囊性病灶,CT值18 HU,其右前方偏右见多发小囊  图 1b  增强扫描静脉期,小囊壁、大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  图 2  33岁,囊内囊。增强扫描静脉期示盆腔右侧48 mm×51 mm×37 mm的囊性病灶,CT值14 HU,其内偏左见小囊,小囊、大囊壁均强化  图 3  女,32岁,卵巢巧克力囊肿壁钙化。CT增强扫描静脉期,盆腔左后区40 mm×58 mm×32 mm低密度区,CT值25 HU,内见细分隔及壁轻度强化,右侧壁见弧形钙化 图 4女,24岁,误诊囊腺瘤。增强扫描静脉期示盆腔多房囊性病灶,大囊附小囊,CT值28 HU,壁、分隔强化

2.2 误诊病例

① 17例误诊为囊腺瘤,右侧6例,左8例,双侧3例;病灶较大5例,最大146 mm×80 mm×90 mm(图 4),比单纯囊肿大;17例壁均显示粗细欠均,13例见少许分隔,增强扫描其壁、分隔轻度强化,15例强化分隔位于病灶后下区。2例壁见钙化。②7例误诊为卵巢单纯囊肿,右侧2例,左侧4例,双侧1例。均为单囊,直径30~65 mm,CT值1~10 HU,壁相对清晰,4例未显示明显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密度均匀,壁轻度强化。

3 讨论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又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占80%[3],病理分型为卵巢型。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普遍认可的是种植学说,另外还有化生内膜、良性转移、遗传因素等[4]。该病主要由于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细胞种植于子宫腔其他位置,发生于卵巢者居多,继而诱发盆腔内囊性病变--巧克力囊肿。患者常出现下腹痛、痛经、不孕等,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轻中度升高[3]

临床通常采用问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方法诊断该病。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超声、CT、MRI,因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若宫内有金属节育器,则MRI和超声检查有禁忌,故CT为其首选检查方法[5-6]

本组88例均行盆腔CT平扫,其中72例加行增强扫描,CT示盆腔大小不等的囊性包块,呈圆形、卵圆形、葫芦形,可表现为单房、双房、多房、囊内囊及卫星囊。病灶CT值15~30 HU,较高者为44~50 HU,比单纯囊肿CT值偏高;囊肿边缘大多欠清,包膜粗细不均,因病程不同,故灶内新旧出血不一,密度高低不均。增强扫描后,囊液无强化,包膜、分隔轻度强化,有的明显强化,显示多个小囊及分房,即囊内囊、卫星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组均可显示壁及分隔、分房强化。

本组17例误诊为囊腺瘤。囊腺瘤为卵巢上皮性肿瘤,以浆液性、黏液性多见,浆液性一般单房居多,占90%,体积较大,囊壁相对光滑,而黏液性为巨大、多房、光滑薄壁囊肿,最大径100~200 mm[3]。有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当病灶表现分隔时易与卵巢巧克力囊肿相混。大囊附小囊,及多房病灶,易将卵巢巧克力囊肿误诊为囊腺瘤。误诊主要原因:①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不够。囊腺瘤体征一般不明显,常为检查时偶然发现,瘤体过大时也会出现压迫症状,少数还会出现蒂扭转、出血感染等急腹症,囊内液CT值相对偏低;②卵巢巧克力囊肿为子宫内膜异位,与经期相关,痛经常为主要体征,另外不孕率也较高;③医师阅片不够严谨,细的分隔及卫星囊征象遗漏。

7例误诊为单纯囊肿。单纯囊肿常单发、灶周无明显粘连,壁薄光滑,囊液CT值较低,增强扫描一般无明显强化,临床一般无不适体征。卵巢巧克力囊肿早期,密度不高,CT值1~10 HU,多数在3 HU左右,囊壁较薄,分隔不明显[6]。本组3例,平扫分隔不明显,增强扫描分隔强化显示较清,CT读片将其与单纯囊肿相混。

总之,盆腔CT平扫+增强扫描,可显示盆腔囊肿大小、形态、边缘轮廓、囊壁厚薄、有无壁结节及分隔,以及壁、分隔、囊内有无强化,结合临床体征及生化资料,可提高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Triunfo S, Scambia G. Cancer in pregnancy:diagnosis, treatment and neonatal outcome[J]. Minerva Ginecol, 2014, 66: 325-334.
[2]
颜晓兰, 叶德湫, 黄永础. 肾上腺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2): 51-52.
[3]
强金伟. 妇科影像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64.
[4]
刘洋, 散琴, 熊莹莹, 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EMAb、ENA-78、EPO、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7, 25(7): 479-481.
[5]
赵亚宁, 刘静华, 李蕊, 等. 女性盆腔囊性肿瘤超声检查误诊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 29(5): 40-43. DOI:10.3969/j.issn.1002-3429.2016.05.015
[6]
冉永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MRI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2): 97-99.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16.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