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 |
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是一种既含有癌,又含有肉瘤样形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但原发于肺的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较少见,仅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3%~4.7%;该病侵袭性强,术后易复发,预后较差,且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1-2],早期及时发现并正确诊断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PSC患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72岁,平均64岁。8例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3例胸闷、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5例有明确的重度吸烟史。
1.2 仪器与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双源Somatom Definition 64层螺旋CT,检查前训练呼吸方式及吸气、闭气过程。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膈下5 cm。扫描参数:120 kV,80~100 mA,层厚、层距均为10 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350 mgI/mL)70 mL,流率4.5 mL/s,之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40 mL生理盐水。
1.3 图像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观察肿瘤大小及边缘形态、部位、强化特征、肺门、纵隔淋巴结情况,以及有无胸腔积液、胸膜侵犯。
2 结果 2.1 病灶大小及边缘形态12例中,10例呈团块状,2例呈不规则楔状改变;病灶短径4.85~9.57 cm。9例病灶边缘凹凸不平呈浅分叶,周围见短毛刺及纤维索条(图 1a,1b),2例病灶边缘较光整,1例因伴外侧肺不张而边界显示不清(无法准确测量大小)。
![]() |
图 1 男,70岁,左肺上叶肉瘤样癌(多形性癌) 图 1a,1b CT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边缘毛糙,见毛刺,邻近胸膜增厚 |
2.2 病灶数目及分布
12例均为单发,周围型10例,中央型2例(图 2),其中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1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下叶1例。
![]() |
图 2 男,66岁,右肺肉瘤样癌(梭形细胞癌) 图 2a~2c 右肺门处占位性病变(中央型),增强扫描后呈渐进性强化 |
2.3 CT表现
平扫9例病灶密度不均匀,CT值18~41 HU,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3例病灶呈较均匀实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实性成分CT值47~71 HU,10例呈厚薄不均的环状强化(图 3a,3b),病灶中心见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区(囊变坏死区),且中心低密度区范围较大,平均无强化面积约65%;2例病灶呈斑片状强化。病灶均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10例为轻中度渐进性持续强化,2例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
![]() |
图 3 男,69岁,右肺肉瘤样癌(梭形细胞癌) 图 3a,3b CT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见不规则结节样强化,内见大片状低密度(液化坏死) |
2.4 淋巴结肿大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若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短径≥1.0 cm,则定义为淋巴结肿大。12例中7例伴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周围型病灶均不同程度与邻近胸膜牵拉,2例胸膜转移(图 4)。5例病灶可见周围肺组织不同程度浸润或实变,3例伴胸腔积液,2例伴邻近肋骨破坏和(或)肾上腺转移(图 5,6),1例伴肺不张。
![]() |
图 4 男,58岁,肉瘤样癌伴右侧胸膜转移 |
![]() |
图 5 女,60岁 图 5a,5b 左肺肉瘤样癌伴左侧第1肋骨破坏、右侧肾上腺转移 |
2.5 病理组织学改变
12例中手术切除8例,穿刺活检4例,均经病理证实为SC,其中梭形细胞癌10例,多形性癌2例。巨检:肿块质地中等,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或灰褐色,呈鱼肉状,可见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分化较差,并可见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上皮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mentin(+)。
3 讨论PSC在组织学上一般均有上皮和肉瘤样间质2种成分,并常以肉瘤样组织占优势,其恶性程度较高,癌成分多为鳞癌,其次为腺癌,少数可为未分化癌、小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成分最常见的为纤维肉瘤[3]。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将PSC分为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4]。免疫组化肉瘤样组织除表达Vimentin外,还有CK、细胞膜蛋白EMA表达(后两者对PSC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PSC多见于有重度吸烟史的老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与肿瘤的部位及侵犯程度有关,发生于大气道的中央型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及其所致的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周围型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多因侵犯胸膜或胸壁引起胸痛就诊。本组10例周围型,8例咳嗽、咳痰并痰中带血,3例胸闷、胸痛,1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偶然发现;1例中央型伴肺不张。
PSC多为单发肿块,以双肺上叶多见,多为周围型。有报道[5]认为右肺上叶尤其多发。本组10例周围型中,位于右肺上叶7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并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块常较大,本组肿块短径均 > 4 cm。PSC影像学表现既有癌的特点又有肉瘤的影像特征,主要取决于2种成分的比例。CT表现:①病灶边界多清楚,浅分叶较多,分析原因可能为肿瘤成分中含有较高比例肉瘤样组织,而其主要呈膨胀性生长,故深分叶少见,此特点不同于肺癌CT。②病灶密度多不均匀,因病灶多较大,其内多可见斑片状液化坏死区(其范围不与肿瘤大小呈比例),可能为肿瘤供血不足或挤压血管所致。Mckay等[6]指出坏死是PSC的特征性表现且多为大面积坏死。③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多呈厚薄不均环状或斑片状强化,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若囊变坏死较多并形成分隔时可呈“蜂窝状”改变;本组强化方式多为持续轻中度强化或略递进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10例,2例静脉期强化程度变化不明显,与文献[7]报道相符。此强化特点不同于肺癌(流出型),可与其进行鉴别。④本病易出现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膜、胸壁及邻近组织亦是其常见表现,提示PSC具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PSC较少见且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故易误诊,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若周围型PSC病灶边缘见毛刺或分叶征,或中央型PSC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时,易误诊为肺癌。肺癌病灶边缘更易出现长短不等毛刺、深浅不一分叶,强化方式多为流出型。PSC增强扫描后多为厚薄不均环状强化,且实性成分多为轻中度持续强化,液化坏死面积较大。②肺脓肿,多有发热史,咳脓臭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CT表现多为较光滑厚壁空洞,抗感染治疗有效。③位于双肺上叶的PSC应与增殖性肺结核鉴别,后者多见钙化灶,其周围可见卫星灶。④胸膜肿瘤,与胸膜呈钝角相交,囊变坏死少见。
综上所述,PS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肺部肿瘤,预后较差,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有长期重度吸烟史的男性(特别是 > 60岁),若肺内发现较大团块状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呈厚薄不均强化并出现大面积囊变坏死,应高度怀疑PSC,及早进行活检确诊,争取早期干预、诊断及治疗。
[1] |
徐晓莉, 宋伟, 隋昕, 等.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与病理特点[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6, 38(1): 93-98. DOI:10.3881/j.issn.1000-503X.2016.01.017 |
[2] |
谭元元, 武世伍, 柴大敏, 等. 肺肉瘤样癌10例并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6, 32(11): 1287-1289. |
[3] |
吴红珍, 江新青, 魏新华, 等.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2): 85-87, 91. |
[4] |
卢跃忠, 唐向利, 吴英哲, 等.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8(5): 864-866. |
[5] |
王中领, 陆紫薇, 钱农, 等. 肺肉瘤样癌多层螺旋CT特征[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7): 951-955. |
[6] |
Mckay RR, Choueiri TK, Werner L, et al. Aphase Ⅱ trial of sunitinib and gemcitabine in sarcomatoid and/or poor-risk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J]. Cancer, 2015, 121: 34353443. |
[7] |
吕冬亮, 张玲红, 戴丹丹, 等. 肺肉瘤样癌11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J]. 中国乡村医药, 2018, 25(21): 46-47. DOI:10.3969/j.issn.1006-5180.2018.2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