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7-06-0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粤教规函[2015]9号)
作者简介:苏雄武,男,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王青峰,男,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Path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Tak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Exampl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指导的作用,引导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合理定位,分类管理并建立分类体系,形成各自的风格和办学理念,在不同领域和层次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建一流;面向国家需求,优化学科层次结构、专业、类型,促进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融合[1]。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激发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部署[2]。这是近20年来我国在“211”和“985”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双一流”的主要评价指标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提出的基本评价原则是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逐步形成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机制,选择采用第三方评价。目前公认度较高的第三方评价,国内主要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国际上主要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前1‰、1%学科和《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等4个世界学术机构的学科排名。统筹考虑学科历史积淀(如长期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长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学科)、行业优势以及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成果产出,例如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
(三)农业高校的发展形势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进一步强化了高等学校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理念,强调优势、特色和创新融合,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发展,以学科为载体,充分利用绩效杠杆,以一流为建设目标,以改革为发展动力,按照一流大学整体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两类确定建设主体,实行分类遴选、分别建设、开放竞争,强化改革引导,构筑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体系,办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3-4]。发展现代农业,是党和国家近年来多次突出强调的重大任务之一,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农业高校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双一流”建设将为农业院校的特色建设和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地方农业高校一流学科的选择路径
拥有一批全球领先的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主要特征,这些一流学科是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通过科学系统地规划与布局,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学科高地或高峰[5]。未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一流学科;对于农业大学来说,综合性大学不是共性目标,但行业和区域特色型大学是发展方向;创建一流学科,培育一流特色,最终将建成具备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型一流学科大学[6]。拥有一批国内领先,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确立主干学科,形成支撑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构建一批优势学科群,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一流学科,扩大国际竞争力,推动学校进入全球同类大学前列。
(一)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科概况
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是国家在1978年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有24所大学进入全球顶尖学科前100名,华农的农业与林业学科居51~100之间;根据ESI高校综合排名,学校综合实力位列全球1400名左右。学校的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防治、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预防兽医学及农业机械化工程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作物学、兽医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学和草学等9个学科整体水平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10名;进入ESI世界同类学科领域排名前1%的分别是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化学、微生物学进入ESI世界同类学科领域排名前1%的阀值已达90%左右(2017年5月数据)。
(二)一流学科的初步遴选
地方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一流学科建设,ESI学科建设指标是国内外目前通用的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观测手段。就地方农业大学而言,其发展定位是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农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立足点。综合考量全国高水平农业大学一流学科的基本情况(见表 1,2) ,地方高水平农业大学的一流学科要在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有影响力的学科评价中位居前列。
表 1
表 1 国内高水平农业大学ESI学科基本情况
国内排名 | 大学 | 全球排名 | 入选学科 | 总论文 | 总引用 | 均篇引用 |
30 | 中国农业大学 | 605 | 10 | 16489 | 159517 | 9.67 |
43 | 南京农业大学 | 907 | 7 | 10647 | 96748 | 9.09 |
50 | 华中农业大学 | 972 | 7 | 9264 | 88516 | 9.55 |
63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118 | 6 | 10371 | 71031 | 6.85 |
85 | 华南农业大学 | 1457 | 2 | 6069 | 46435 | 7.65 |
注:数据来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7年5月。 |
|
表 1 国内高水平农业大学ESI学科基本情况
|
表 2
表 2 国内高水平农业大学的主要ESI学科建设领域
序号 | 大学 | 入选1%的学科领域 | 入选1‰的学科领域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环境/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 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 |
2 | 南京农业大学 | 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 | 农业科学 |
3 | 华中农业大学 |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 | |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农业科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 |
5 | 华南农业大学 | 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 | |
注:数据来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7年5月。 |
|
表 2 国内高水平农业大学的主要ESI学科建设领域
|
结合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校内一流),可以将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初步确定为一流学科的建设领域。通过提取2015年度这两个领域的ESI论文发表情况,分析主要相关的学院;再分析论文通讯作者的学科归属,进一步归纳出主要依托的一级学科情况。一流学科初步遴选为作物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和植物保护等4个一级学科(见表 3,4,5) 。
表 3
表 3 ESI学科与一级学科的关系分析
ESI核心学科 | 紧密关联ESI学科 | 主要相关学院 | 主要依托的一级学科 |
农业科学 | 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 | 食品学院 | 食品科学 |
园艺学院 | 园艺学 |
农学院 | 作物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植物保护 |
动物科学学院 | 畜牧学 |
植物与动物学 | 兽医学院 | 兽医学 |
农学院 | 作物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兽医学 |
园艺学院 | 园艺学 |
兽医学院 | 林学 |
林风学院 | 畜牧学 |
动物科学学院 | |
|
表 3 ESI学科与一级学科的关系分析
|
表 4
表 4 2015年度各学院对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率
序号 | 学院名称 | 各学院影响因子比例 |
1 | 食品学院 | 39.85% |
2 | 园艺学院 | 17.21% |
3 | 农学院 | 14.32% |
4 | 资源环境学院 | 7.08% |
5 | 动物科学学院 | 6.08% |
6 | 兽医学院 | 5.59% |
7 |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 3.25% |
8 | 生命科学学院 | 2.99% |
9 | 材料与能源学院 | 2.76% |
10 | 工程学院 | 0.87% |
|
表 4 2015年度各学院对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率
|
表 5
表 5 2015年度各学院对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的贡献率
序号 | 学院名称 | 各学院影响因子比例 |
1 | 农学院 | 32.93% |
2 | 生命科学学院 | 19.49% |
3 | 园艺学院 | 18.01% |
4 | 兽医学院 | 9.24% |
5 |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 7.63% |
6 | 动物科学学院 | 3.96% |
7 | 资源环境学院 | 3.80% |
8 | 海洋学院 | 2.93% |
9 |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 | 1.17% |
10 | 食品学院 | 0.41% |
11 | 材料与能源学院 | 0.23% |
12 | 数学与信息学院 | 0.20% |
|
表 5 2015年度各学院对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的贡献率
|
(三)一流学科的建设内容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现实情况,可以对各学科的建设领域进行初步归纳分析。
1. 作物学
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评价与创新利用,发掘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基因资源。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的力度。坚持顶天立地的育种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辅助手段,加强分子设计育种、杂种优势利用、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发与系统应用,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设施化栽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7-8]。
作物学重点建设领域归纳为:重要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重要基因挖掘,种质创新与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创制,农作物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
2. 兽医学
围绕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大力推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分病种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策略,以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防控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研究平台,系统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研究[9]。建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研究出系列快速诊断试剂盒、新型疫苗、免疫程序和用药方案,进一步完善诊断试剂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建设,开发动物疫病防控制剂。
兽医学重点建设领域归纳为:畜禽产品健康生产,畜禽兽医学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兽药安全性评价与新兽药研制。
3. 食品科学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实施安全、优质、绿色导向的农业标准化战略。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关注人类营养和健康,挖掘开发保健功能食品,加强营养强化技术和相关生物技术研发。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全链条监管农田到餐桌;加强农业及食品加工投入物监管,确保食品源头安全[10]。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评价、评估和监测技术体系,以及高效的过程控制技术体系,研发冷链装备关键技术,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绿色冷链物流系统。
食品科学的重点建设领域归纳为:产地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检测,农产品加工与贮运。
4. 植物保护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同处理好生态修复、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的运行机制;注重生态保育,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供给。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技术,深入开展生物防治、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和现代林业等技术研发,推进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施用,保障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9]。
植物保护重点建设领域归纳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创制,生物防治与绿色发展。
三、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流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有其内在发展遵循的逻辑和土壤。“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科学评估高校办学中规模与水平、内涵与外延、特色与均衡的关系,对资源配置方式、体制机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考核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意见。
1.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谋划
紧紧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在总结“十二五”时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国家和广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协同系统谋划,创新科学发展。
2. 内涵发展,特色立校,追求一流
提升学校的建设水平和特色,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水平。
3.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认真分析学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国家及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和“双一流”建设考核指标。
4. 分类建设,分层发展,明确目标
根据学校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水平,将学科划分为高原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四大类型,明确不同学科发展定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类指导,分类建设,达到“造峰填谷”的目的。
5. 需求导向,科学布局,凝炼方向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广东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要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布局,科学规划学科发展领域,凝练学科方向,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1. 实施高原学科见峰计划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级科技平台为支撑,重点加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预防兽医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高峰学科的建设,在稻作生物学基础与新品种创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农业航空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与人兽共患病防治、食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经营制度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实现高原见峰目标。
2. 实施优势学科增强计划
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整合学科资源,打造重点科技平台,做强一级学科中重要而不强的二级学科。重点建设兽医学、作物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园艺学等一级学科,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高原学科。
3. 实施特色学科提升计划
以省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以省部级重点科技平台为支撑,重点建设生物学、生态学、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风景园林。力争其中2~3个学科跻身全国前10,1~2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10%或前3。
4. 实施支撑学科交融计划
深入推进学科交叉研究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涉农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融合,发展信息技术、材料科学、新能源技术、电子工程、化学工程、自动化等学科,提升农林学科,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学科紧密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打造具有“三农”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群。农科类学院要大力开展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使涉农学科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合作网络中的重要的中心节点,形成较强的农业科学学科群。
四、结语与展望
21世纪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11-12]。在国家和广东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作为全国重点农业大学,是创新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库。只有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担负起国家和省赋予我校的历史使命。
在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为我校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13]。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华农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学科)大学,为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