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2017Issue (2): 84-90   PDF    
文章信息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作者相关文章
    蔡如
    罗星海
    协同创新态势下“M-B-M”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地方农林类院校景观设计教学为例
    蔡如, 罗星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25
    收稿日期:2016-12-0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重点改革项目“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粤教高函[2013]115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KA151495008)
    作者简介:蔡如, 女,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摘要:从当下风景园林执业领域发展的新态势入手,结合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剖析创作灵感与图纸转化脱节的问题,阐明在课程体系中从思维到形式训练的必要性,提出运用“M-B-M”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体系,探讨并总结出运用“几何母题”进行二维界面设计的组织方法,为地方院校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    头脑风暴    几何母题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M-B-M" Under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tatus-Quo:With Landscaping Teaching of Local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as Example
    CAI Ru, LUO Xing-hai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rg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02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tatus-quo of landscape horticultu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in view of the status-quo of design courses teaching at local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disruption between creation inspiration and drawing translation, and illuminate the necessity of transition from the thinking training to the form training in curriculum system. Besides, the paper proposes employ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M-B-M" in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ries to find out how to the "geometry mo-tif" in 2D interface design, thereby providing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at local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Mind Mapping    Brainstorming    Geometric Motif    
    前言

    风景园林学升为一级学科以来,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纽带,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执业领域的扩展,对从业者规划设计、生态修复、遗产保护、植物应用、工程技术相关知识要求的提高逐渐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近年来,由于市场对风景园林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考研深造学生逐年增加。笔者选取了具有风景园林学硕士点的九所高校进行研究生报考率数据分析。2012年至2016年间有6所高校风景园林学学硕报录比较为平稳,4所高校录取率从2016年开始出现下滑,表明报考难度有所增加 (图 1)。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方面,南京林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起伏不大,另外7所院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图 2)。以上数据表明,2013年后,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录取率却在下降,一定层面上反映出风景园林学科考研热的现状。

    图 1 相关院校近五年风景园林学硕士 (学硕) 报考率

    图 2 相关院校近五年风景园林硕士 (专硕) 报考率

    目前,景观快速设计是各高校选拔研究生时考量设计能力的一种途径。但从笔者多年来对大四学生的跟踪情况来看,学生在进入综合设计课程时基本能做到“意在笔先”,但多数学生面对综合类设计作业时虽锦胸绣口、思如涌泉却无法妙笔生花。对设计能力短期内快速提高的需求促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学生在“短、平、快”的速成效益驱使下,参加校外培训,盲目追求“炫酷”的图面表达,不重视分析和总结归纳,逐渐形成“设计套路”。学生在设计能力选拔中凸显出的问题也折射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结合地方农林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明确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对于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一、地方农林院校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地方农林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就存在美术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局限,理论接受能力较慢等问题。景观设计培养计划中单一门类理论课程偏多,侧重原则、方法,缺乏综合性衔接的教学环节。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学科专业理论基础,但部分学生在综合规划设计实训的时候却出现了无从下手的情况。久而久之,这种场地认知、理性思维表达能力的缺陷导致了用“套路”弥补思维短板的风气盛行。

    20世纪初现代建筑的先驱者路易斯·沙里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1],风景园林设计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设计者应具备一定的思维转述能力以及严谨的图纸表达能力。地方农林院校,风景园林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具体设计原理的探讨总结,还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对综合设计课程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从“概念”到“形式”着手不仅使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明朗化,而且对于整个规划设计空间平面的生成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M-B-M”教学模式的构想及实践

    “M-B-M”教学创新模式构想即运用“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 理清学生设计思维的逻辑性,运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释放学生大脑的潜能,运用“几何形母题”(Geometrical Motif) 去搭建从概念到形式这座思维的桥梁。

    开启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完成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的转换是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协同创新的大趋势下,“Mind Mapping-Brainstorming-Geometrical Motif”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展开思路推进、催化以及图面的可视化表达。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尺度认知能力、图纸表达能力能体现出一个景观设计者的设计修养。

    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布赞 (Tony Buzan) 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阐述观点的思维模式[2]。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表、线条、关键词将设计的思维过程完整的呈现,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思维创意过程通过景观图解和文字记录下来。

    所谓“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是由美国的创造学家奥斯本 (A.F.Osborn) 提出的一种启发创意的方法[3]。将此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要求运用到园林设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各抒己见, 在思维相互碰撞中产生大量不同的创意。

    “几何母题”(Geometrical Motif) 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造型要素。勒·柯布西耶曾经说过几何体是人类的一种语言[4]。《几何学的起源》一书中也提到几何体对于我们思考范围内的一切都具有无条件的普遍性[5]。几何关系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设计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时期,就出现了有关几何学的记载。从十六世纪中期巴洛克园林的崛起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普及,景观设计中融合多样化几何设计手法的方式一直影响着当代的景观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理性思想的重视、几何学原理的发展共同奠定了以“几何母题”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方法的主导地位[6]。几何性母题直接且有意义的作用是为设计落实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母题”作为一种秩序组织的手段和符号性、历史性的形象,可以为景观思维训练提供参数化的创作灵感并进行推敲演绎。

    (一)运用“思维导图法”理清学与思的联系

    孔子很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综合设计课是基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设计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对设计场地现状信息进行梳理,设定1-2个主题进行思维发散,寻求与主题契合的设计灵感,继而反映在图面上。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大多数的初学者对于设计的思维都较为跳跃,无组织逻辑的概念层出不穷。杂乱无章的“新想法”“好创意”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学生探寻场地本质的双眼。探索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管理、整合、建构也是设计课程讲授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运用“思维导图法”将某场地规划设计设定为思维发散点 (图 3),然后从三个主要方面 (项目地域人文环境现状、项目用地现状、相关经济技术要求) 进行发散,对应到人文环境分析方面,重点关注与场地相关的主题、符号、隐喻等。在项目用地现状层面,学生对项目的周边环境、地形及道路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场地的机遇与挑战确定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着手设计之前,需要了解项目任务书相关经济技术要求,按照之前的分析内容进行梳理,精简整合后进行概念方案设计。概念方案阶段可以结合不同几何性母题完成初步草图。

    图 3 运用“思维导图法”理清学与思的联系

    思维导图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完善并记录“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相关设计语言的逻辑图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结构性的梳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刺激学生多方面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理清思维脉络,做出积极的指导及实时互动。

    (二)运用“头脑风暴法”释放协同创新的潜能

    关于“协同创新”[7],《说文》提到“协, 众之同和也。同, 合会也”。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个人思考受制于专业视野的局限性,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全面,课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加强群体交流,释放协同创新的潜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依据图 4所示“头脑风暴法”的实践步骤,首先确定教学设计的命题建立思维模型,再由导师分享同类设计案例并引导讨论。学生6-8人为小组分别对相关信息进行权衡和筛选,形成设计思路后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思维集体交流的过程进行节奏性的时间把控和有重点的随堂记录。在集体交流讨论阶段,需要教师担当的角色不是纠错与点评,而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从创新思维与表达的角度对学生思维导向进行梳理、引导、归纳、总结,进而促进学生基本设计思路的形成。

    图 4 运用“头脑风暴法”释放协同创新的潜能

    区别于传统设计类课程评图的单向思维模式,“头脑风暴法”从“启发”“示范”的角度入手,运用集体交流、讨论、决策的方法,将填鸭式的间接教育,衍生为学生易于掌握的发散推演型的逻辑思维方法。这种“听者设计”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课前对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涉及的原理、方法、利弊有深层次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语言交流功能的运用和适当控制。这种语言互动产生的思想火花,是学生知识、个性、能力成长发展的良好契机[8]。“头脑风暴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对于初学者突破思维定式,拓展设计思路,融会贯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三)运用“几何性母题”搭建思维创意的桥梁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曾经提到过:“绘图是建筑的理论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之一。”[9]图纸作为展现设计师设计思维和交流讨论的媒介,如何将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形成的好想法落实到图面上是风景园林设计课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现阶段多数农林院校风景园林设计综合课程多涉及场地认知、发散层面,理论体系的抽象感知不能取代平面空间构成的尺度感知。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学设计手法诠释设计理念,运用“几何性母题”将复杂的设计问题进行图解,演绎出多样化的设计形式。

    1. 基本几何形体二维界面组织“创造焦点”的原则

    研究大量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景观空间形态都可以用基本几何形体组合出来。设计综合课程中学会基本形的运用,对于景观快速设计思维表达大有裨益。常见的基本几何形体如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是景观空间中形态分类的基础。正方形平衡稳定,三角形视觉冲击强烈,圆形具有控制性圆心和稳定感。

    图 5所示,训练安排在一个规定范围的矩形内,设定2个基本主体空间块,运用其他形式的母题,如矩形、圆形、多边形等——此过程重在运用母题建立起与基本主体空间块之间的关联性,使训练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学生利用基本几何形体,通过组合、分离、相交、分散等几何构成手法来形成的基本形态母题。训练过程中注意景观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点线面等要素在平面图上的运用。通过轴线、对称、韵律、重复等构图原理生成的景观形态框架具有简洁鲜明的可识别性和控制性。

    图 5 基本几何形体二维界面组织“创造焦点”的原则

    引导学生寻找环境之间的联系并创造出场所的“焦点”。这些点可以成为特定空间内的视觉中心,在景观图纸绘制中,运用几何形体从一维到三维综合把握主从与重点,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平衡,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法则,才能能切实把握观者运动、观看时视觉兴奋点,能够很好地激发空间环境的活力,浓缩空间的魅力。

    2. 经典案例二维界面组织“重塑突破”的原则

    (1) 利用经典案例进行钻研、积累、革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除了对几何母题形式的训练外,大量的经典案例的临摹及拓展训练对于学生平面设计方案的衍生及设计形式的表达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可根据相关设计要求,收集经典案例资源并进行二次解读,归纳总结出二维界面组织风格要点,如几何式的布局、中西结合的技法、半虚半实的意境等方面,运用思维导图法将人流的精心组织、动态要素的强化、动感流线的运用、丰富光影的变化等问题综合考虑,逐步推演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复合型的训练过程能循序渐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与深化。经典案例的“重塑突破”是对优秀资源的吸收和革新,是对造园思想的钻研与碰撞。

    (2) 利用实景照片进行挖掘、引导、突破。根据景观实景照片进行侧重性训练,运用母题错位、并列、偏移叠加等手法进行二次创作,过程中重视美学规律的把握。在训练母题排列组合的时候,应以组织原则进行引导、挖掘学生的创作火花,从图面效果、可操作性等方面客观合理地做出评判。实景照片的“重塑突破”训练重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打破常规“拿来主义”的被动设计,营造学生之间多向交流、比较、竞争的良好设计氛围。

    3. 综合思维二维界面组织“发散拓展”的原则

    快速综合设计训练是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维界面发散拓展的重要方面。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专项侧重性训练后,基本掌握了设计的表现方法。从综合课程的教学成果来看,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从构思到详细设计的表现基本达到徒手绘制图纸要求,设计的类型多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更加宽泛,形态设计初具一定的美学原则,基本达到教学计划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设计课程的培养,将理论与实操很好地衔接起来,毕业后不论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均能发挥出一定的创造和应用才能。

    三、总结和反思

    “M-B-M”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通过笔者跟踪调查发现,该教学模式对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行之有效。学生遵循“梳理学科体系——整合发散思维——归纳母题过渡——案例引导实作”的整体教学思路推进,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而且构建了从尺度认知到空间认知的学习体系。但是,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具有唯一性,首先本文研究范围仅限于综合类开放空间设计课程实践,以现代手法居多,未涉及传统自然式园林方面;其次“M-B-M”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遇到新兴学科的融入和实践,设计观念的转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总结、革新。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刘谯. 景观形态之理性建构思维[J]. 中国园林, 2010(4): 61–65.
    [2] Buzan B, Buzan T. 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 New York: Dutton, 1994.
    [3] 王国平, 阎力. 头脑风暴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3): 173–175.
    [4] 赵有良. 几何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5]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朱建宁. 几何学原理与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J]. 风景园林, 2014(3): 107–111.
    [7] 钟玮. 地方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肇庆学院为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119–122.
    [8] 张恒超. 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5): 552–560.
    [9] 保罗-阿兰·约翰逊, 许亦农. 建筑教育和修辞式设计实践[J]. 世界建筑, 2009(2): 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