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2016Issue (1): 10-13, 37   PDF    
文章信息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作者相关文章
    俞卫东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道--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俞卫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简介: 俞卫东, 男,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农业推广教育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职业院校应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通过优化培训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通过拓展服务路径,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力量。实践证明,将培养、培训、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    农业高职院校    
    On the Approach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an Example of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U Wei-dong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2124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guaranteeing for boos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polytechnic colleges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or the service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polytechnic colleges are expected to cultivate the new labor forces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innovated training model, train the vigorous labor forces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atterns, and develop an innovative labor force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extending service path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tegrated pattern of training, teaching and serv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educ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Polytechnic Colleges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视察江苏时明确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2014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报告》[2],2015年7月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3],对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作了调研,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发展先进生产力,更要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把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型生产关系变革的切入点。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院校的责职所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培养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农业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重要职业教育类型之一。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致力于新型农业职业人才的培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将培养、培训、服务相结合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道。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难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和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接受过一定培训或学习,以农民为职业,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具有专业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1. 不断扩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亟需大量新型农业人才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不断提升。以江苏为例,到2014年底,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5%,经认定的家庭农场2.2万家,农业专业合作社7万余家,入社农户比重达72.2%[3]。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亟需大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这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目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农业从业人员后继乏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新生代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以江苏为例,2014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2605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762万人,仅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9.25%。农业从业人员在年龄和学历结构上,60岁以上的占58%,40岁以下的仅占10%,平均年龄58.6岁;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4%。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生产技能差,已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农业的意愿不强

    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现实条件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即使是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不是很强。

    2015年初,江苏省有关部门对全省涉农高校大学生从业意愿的调查数据表明,涉农专业大学生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去农村就业的仅占29.1%;选择到农村就业的学生中,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占27.9%[3]。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传统农科专业的报考率持续下降。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畜牧兽医、作物生产、林业技术等三个传统专业2014年、2015年的第一志愿率分别为85.02%和84.71%,明显低于非农专业的报考率。

    (二)农民主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农民培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单一的培训主体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技能的多元化要求,也使培训过程出现政绩化、形式化倾向。

    制约农民受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户通常是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利于采用新科技大规模生产。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技术和学经营来增加收入,如果生产规模狭小,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效益,也就没有足够的参加培训的动力。

    (三)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着能力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如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效衔接,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多样化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品牌、法律意识。

    (四)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仍然是高校师资引进的主要渠道,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大学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又造成教师教学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

    三、坚持培养、培训、服务相结合,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三支力量”

    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人才的实际需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训理念、拓展服务路径等有效举措,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实现了培育、培训、服务的有机结合,培育壮大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三支力量”:加大在校生培养力度,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积极开展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和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力量。

    (一)创新培养模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

    学院始终秉承“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推并举”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服务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人才为己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改变了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平台和产业平台,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学院先后投资2.3亿元,建设了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两大校内生产实训平台,实行项目教学、课题研究、师生承包、工学交替;联合16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开展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创业孵化;通过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推广平台,推进产教结合、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成果转化。如作物生产专业,根据生产季节和农事特点,变传统6学期为8个学段,实施了“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第一学年分2个学段分别进行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第二学年分3个学段分别进行技能实训、专题研讨和生产实训,第三学年分3个学段分别进行能力提升、工种考核和顶岗实习。

    2.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要求,确定项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遵循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坚持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目前,学院共确立了126个课程项目,建成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8门省部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如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太仓班)课程体系,是以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太仓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将专业课设计成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3~5个项目课程组成。

    3. 全程创业教育模式

    把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爱农意识作为重要目标,重点打造了风景园林、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生物技术等4大创业板块。一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培养创业意识,二年级突出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三年级指导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操守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施了“新禾创业计划”,遴选了“新禾果园”等38个创业项目,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其中“新禾葡萄园”由学院拿出70多亩葡萄园给在校生进行创业,采取“零投入、总结算”的承包方式,学院补贴葡萄园的承包费用,解决了前期资金投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创业热情。创业教育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据统计,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自主创业率达4%,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平均数0.6个百分点。近年来涌现出了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郭翔和“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优秀奖获得者何立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创业典型。

    (二)优化培训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

    农村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多年来,学院依托专业、师资、基地和产业优势,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

    1. 培训对象侧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着重培训了以下四类人员。一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进一步提高其在规模化条件下的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农户,提高其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提升其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四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骨干人员,不断提高其专业服务水平。2014年,学院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337人,其中培训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2215人。

    2. 培训方式突出技能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实践技能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把培训课堂移到田间地头、果林茶场、猪圈鸡舍、食用菌房、塑料大棚等学员熟悉的农业生产场所,让受训学员身临其境,通过直观的感受和直接的操作,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学员,学院加强了理论教学,实现了理实融合、教学做合一。

    3. 培训手段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中,学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90门网络课程供培训学员随时点播学习。利用网络和视频系统,开展远程田间病虫诊断,给农民提供生产指导。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民培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拓展服务路径,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力量

    学院坚持“科技成果进企业,技术帮扶进农户”的服务理念,以优势的专业技术为依托,重视科技研发,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努力拓宽服务途径,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重点,以产业拉动、科技推动、企业带动和培训驱动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1. 重视产业引领

    学院根据江苏各地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利用自身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并提供科技咨询和人才培养等全程服务。近年来,学院研发推广了“草坪草、彩叶苗木、茶叶、种业、果蔬”等五个特色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帮扶的泗洪县,目前草莓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学院控股的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首批、江苏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并于2014年5月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公司年推广农作物良种4000多万公斤,已建立草坪、苗木示范基地1.6万多亩,推广面积20多万亩。

    2. 开展技术推广

    学院建立了“专家-基地-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网络,成立了讲师团、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队,以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指导、进村指导、网上“专家在线”和“科技富民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服务。重点培训能帮助和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以及农村生产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等。学院先后与句容、溧阳、沭阳3县(市)签订了帮扶协议,累计示范1万多农户,示范面积2万多亩。

    3. 加强科技研发

    学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结合科技帮扶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需求和技术问题,专题立项、开展研究。加强科技研发机构和队伍建设,先后建成了1个院士工作站及江苏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江苏现代种业发展研究院、江苏茶业研究所、江苏草业研究所、江苏食用菌研究所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进行新品种的培育,目前已育成农作物品种36个,申报国家专利200多项,制订省级以上标准3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0多项,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深层思考
    (一)科学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努力改变基础教育中对“三农”教育的缺失。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其次,要分产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认定标准,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要让农民职业化,让全社会像对待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把农民看作专业人士。要通过完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举办更高层次的人才教育。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以适应农业领域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中的需求。

    (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和方式

    实践技能是农民培训的重点,培训课堂通常在田间地头、塑料大棚等学员熟悉的农业生产场所。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学员,要加强理论教学,力求理实融合、教学做合一。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和农业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形式,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因此,要努力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课程供培训学员随时点播学习。要积极建设县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设施,同时,要把“手机农校”的学习形式引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方便农民接受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

    (三)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要通过制度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健康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和尊重,让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同时,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可以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基金,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的农业产业化行业及规模化企业进行补贴或者奖励;可以落实扶持政策,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还可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园,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入园,并落实场地、租金、税费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以此切实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亚松, 尤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纪实[N].新华日报, 2014-12-16.
    [2] 关于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报告[R].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4.7.22.
    [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R].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