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2016Issue (4): 78-83   PDF    
文章信息
  • PDF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作者相关文章
    魏占祥
    郭淑媛
    研究型大学创新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讨
    魏占祥 , 郭淑媛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16-07-07
    作者简介: 魏占祥, 男,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科长; 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摘要: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起步较晚,由于多种原因,训练效果呈下降趋势。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可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还可分为教师引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兴趣驱动型。目前,本科生科研主要存在师资不足、科研教学体系不健全、学术交流互动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机制设计和制度设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型大学应从师资力量培育、教学体系完善和网上互动平台建设方面带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良性发展,推动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训练    师资    科研教学    实践网络平台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y
    WEI Zhan-xiang , GUO Shu-yua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 program was started late in China, and for many reasons, the effect of SRT is declining. The mode of SRT is divided into teacher-dominant and students-dominant, teacher-guidance and interest-or benefit-driven in terms of different criterions. At present, SRT programs are troubled with faculty lacking, imperfect research teaching system, and weak academic interactions, among other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design and system setup.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SRT by means of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accomplishment and online interac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boos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and all-round quality.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Interaction    Online Practice Platform    
    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大学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时代。《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存在“四不够、一不高”,即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一般而言,研究型大学投入的资源越多,其科研成果也就越突出,但是受到种种因素影响而存在“搭便车”和“大波哄”现象,使得本科生科研训练偏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和目的,科研训练成果产出低于预期,本科生参与率也出现下滑现象,教师失去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兴趣,教学管理部门降低了组织训练的积极性,大学的本科生参与率与科研成果关系曲线如图 1所示。本科生科研训练对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作用逐渐弱化,学生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偏离了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探索新的路径机制,讨论提升参与者的共生价值机制,分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教师、高校和社会共同发展。

    图 1 本科生科研训练数量和质量曲线

    我国本科生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科研教育模式、培养目标、训练内容及提升途径展开。卢晓东(2000)通过考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指出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单一,国家和社会大环境对本科生科研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建议减少总学分,增加科研学分,设立荣誉学士制度,开设自己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入多元经费资助和交流计划[1]。张瑛(2012)通过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实践,指出我国高校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分制不配套、资金不足、项目形式单一、指导不足和激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2]。吴洪(2015)以美国罗格斯大学为例介绍其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分析了其在时间安排、人员覆盖面和层次化与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认为我国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还没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相对紧张、校外科研机会少等问题制约本科生科研训练深入发展[3]。李志义(2007)从教学模式角度探讨研究型教学特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合一,应注重师资导向、开放资源、增加科研项目和研究型实验共享[4]。彭安(2009)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意义和目标,强调本科生指导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评级督导体系建设[5]。王永生(2010)提出本科生科研应以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构建长效机制、以健全管理政策推进有效实施、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筑实践创新[6]。姜长宝(2010)总结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了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激励诱导、层级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法[7]。郭翔(2014)分析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动力机制和模式,认为投入分配不均衡偏离了能力培养的初衷,制度体系缺位不能保证预期进展,不同培养模式的冲突和制约影响了效果[8]。高怡祯(2015)总结了上海交通大学PRP项目的经验,指出制度保障、教师激励、经费多元化和高效的管理服务是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9]。本文基于我国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特点,提出提升企业和高校师生的共生价值,降低沟通成本,探索创新机制,强化参与主体的动力,优化科研训练环境等措施,推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良性发展。

    一、本科生科研训练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是以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为基础,创造类似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氛围,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标。它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合一,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能力是知识的外化表现,素质是知识的内化结果,学习知识目的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体现人才全面发展理念。同理,科研训练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和科研探索联结起来的结构以及教学的程序和方式,更强调课外科研活动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起步相对较晚。清华大学于1995年首先提出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随后浙江大学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接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相关训练,中国农业大学在2006年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URP),将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提升到重要位置,旨在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创新人才。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参与主体地位,它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10]。教师主导,是指导老师提供科研训练项目,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学生成员,全面负责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本科生作为参与者申请加入。教师主动负责项目进展,设计完善,过程严谨,学生能得到教师充分指导,且项目资金来自教师的科研或校方资助的平台,经费有充足保证。教师主导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培训,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另一类模式是以学生(独立)申请项目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种模式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申报、经费预算、科研调查、经费报销、报告撰写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学校提供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主动性,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自觉完成项目进度,按时提交科研成果。

    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根据学生参与的主要驱动因素,可分为教师引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兴趣驱动型[8]。其中,教师引导型属于自由成长类型,形式灵活,具有非强制性。教师出于科研需要招募有科研兴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联系教师。此模式注重师生的双向选择,有助于学生快速成长,对科研训练结果预期无硬性要求,学生参与有一定随意性,以学生自律为主,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缺乏制度保障,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适合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高年级本科生。利益驱动型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动力主要源于学生功利目的,如评定奖学金、推免研究生、申请出国留学等需求,这种模式具有计划型的面上项目特点,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学生可自愿申请,申请门槛低,对学生科研目标有预期,学生有一定压力,学校有经费支持与表彰措施,切实可行,覆盖面广,是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主要模式。因为出于各种利益需求,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主动性不强,容易出现依赖性和“搭便车”现象,进度难以得到保障。兴趣驱动型,学生基于对科研兴趣和学术向往,主动申请参加的竞赛类项目,如国家级的“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项目,学校支持专家团队及优秀指导教师参与指导,进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投入经费有保障,也容易快速形成成果,学生有强烈的科研需求,也具备一定科研素质和经历,是学校重点扶植对象,但学生受益范围较窄,不利于整体科研能力提升。

    二、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科研训练管理模式,学校负责领导协调、资源统筹、指导保障,学院负责具体落实、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过程延用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开题审查、中期考核和结题答辩环节,从成绩评定、学分认定、成果奖励等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学校将部分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课程管理,从制度上保证训练成果的有效性,通过科技类学分认定,鼓励学生参与,激发了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尤其是本科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术专长的保研资格,继续深造。同时,我们也发现本科生科研训练中存在着师资供给不足、教学体系不健全和信息平台交流不畅通等问题。

    (一)师资不足降低本科生参与率

    指导教师对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成效起决定作用。研究型大学师生比低,教师科研压力大,不愿投入过多精力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院校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造成考核流于形式,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更多指导,而无动力也无余力的学生被动参与其中,造成教学资源和师资无效投入,严重打击教师投身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高校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关激励和约束措施,如对学生的退出机制设计和教师的监督机制等,项目执行主要依靠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激励措施较单一,目前只是统计标准工作量,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不能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投入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

    (二)教学体系不健全制约本科生的科研基础

    健全的科研教学体系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必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引导学生逐步踏入科学的殿堂,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开阔学生的科学视角,更重要的是安排合理可行的理论学习,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科研需求。研究型大学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但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安排,没有起到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打基础的目的[8]。如没有对渴望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进行基本理论课程安排,缺乏研究方法知识的铺垫以及科研写作等方面的辅导。学生申请科研训练项目时,因缺乏科研基本技能训练,没有树立起科研的信心,大部分学生怀着体验目的参与科研训练,难以形成问题导向的科研意识,团队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容易造成集体松懈,如果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更容易半途而废。

    (三)学术交流缺乏互动性降低科研训练的吸引力

    研究型大学不定期举办科研专题讲座和学生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起到了一定科研宣传作用,但这种单向发布交流方式不能供给学生海量、有效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激励,而朋辈间非正式交流容易引起的政策信息误读和负面观念传播,淡化了学生从事科研的信念、放松了对科研目标的追求,缺乏正式、积极和长效的互动交流和观念引导,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对科研的持久兴趣,形不成稳定“场”和“势”。缺乏互动性的学术交流平台造成本科生难以理解科研的真谛,过分放大科研难度,无法形成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影响项目进展,导致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不能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为了向学生提供不间断的正能量,就需要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协助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科研目标模糊,经费不足等问题,达到增加校外科研机会,丰富科研训练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目的。

    三、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创新路径

    本科生科研训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课堂知识的深化学习,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者而非真正的组织者和骨干,具有参与性、学习性和体验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应以系统性制度和机制设计为保障,基于共生价值提升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机制,更新推广放大机制,推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本科生科研训练以鼓励学生参与为目的,以修订教学培养方案为基础,以规范科研训练过程管理为培养手段,以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为系统优化的核心。其中,师资的投入与管理的创新是内圈、过程管理与制度优化是中圈,成果评选与经验推广是外圈,学生科研需求的满足是目标,师生价值增值的满足是动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平台化的网络服务是保障。

    图 2 大学本科生线上实践科研训练创新路径框架
    (一)搭建网络实践平台,引入社会资源,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教师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关键,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生科研训练,必须以教学管理机制与体制改革为前提,首先鼓励教师创新并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传授学生基本科研与创新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其次,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校可通过搭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吸引和聘请校外专家、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将最新的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带进校园,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导向造成教师科研压力大,对本科生科研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是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学校重新认识本科生科研的重大意义,重视本科生科研的地位,将其与研究生科研同等对待,不仅要肯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更要赋予指导教师对应的权利,从制度上确保教师的主导地位和职责范围,如指导教师对项目进展、经费管理和成绩评定等权利,让教师切实体验到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再次,重视对指导教师的激励,加大成果宣传力度,开展项目评优,对优秀指导教师应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设计阶段目标体系,满足学生不同科研需求

    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完善是分阶段、分层次,全方位展开的,以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以知识方法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平台,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科研训练体系。这其中横向为知识课程模块,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纵向为科研训练模块,包括研究方法课程、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三个系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使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全面修订教学培养方案,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潜力的基础。压缩总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建立强大的专业主干课程,加大主干课程学分比重,制定相应的课外学分要求,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6]。本科生因知识结构上的局限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对科研训练的目标理解存在差异,教学方案的修订要结合学生的需求特征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类型的科研训练训。例如本科生在一年级开设科研专题课,培养新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其参与科研的好奇心和潜在的科研意识,二年级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注重知识的熟悉、技能训练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培养,三年级学生可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选拔科研能力强且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继续深入科研。本科生科研训练要因材施教,通过对培养方案的调整,设计不同阶段的分级考核,实行分级管理。

    (三)完善过程管理,巩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效

    本科生科研训练成果的把控重点应在运行过程管理,应秉承“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原则,以“认真参与、完成任务、确有收获”的定性标准为基础,完善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进入、退出和诚信机制,从流程管理上保证科研训练顺利进展。

    首先,强调科研训练的参与性,降低对学生科研成果的要求。如果科研成果以项目所获奖项、申请专利、发表论文为验收标准,势必造成片面追求成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畏难情绪,人为提高了进入门槛,降低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实行分类评价和过程管理,帮助学生明确科研目标。教师在项目申请评审时实行分类评价,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项目提供分类指导,明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认清项目性质和可行性,在入口控制“流入”质量,要求学生在申请时不仅要具备一定兴趣和爱好,而且还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获得参与资格,减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严格淘汰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申请项目,从源头杜绝搭便车等现象的发生。再次,重视科研训练过程的监控,细化到不同阶段考核,如规定学生记录平时活动情况,及时总结成员表现和阶段成果,定期与导师沟通项目进展,对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不仅要求收回研究经费,也要及时总结项目失败原因,找出对策,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明确科研训练的严肃性。在考核上,采取小组成员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开评价标准,增加项目评审的透明度。完善指导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指导教师的评价和监督是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要环节,建立指导教师的专家信息库,施行流动式导师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双向选择导师,通过校、院、生三级评价体系,全面综合评价教师的指导效果[5]。根据历史记录和评价结果,对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荣誉奖励,表彰其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做出的贡献。

    (四)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开拓科研训练网络

    师生互动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率先实施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其目就是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教师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11]。从全球范围来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的投入下降是普遍现象。哈佛大学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辅导类课程,使得学生有机会一对一与教师和助教讨论。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类项目,使学生从研究思维学习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的训练,实现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全面的培养。

    同时,开拓网络交流平台也是引导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6]。本科生科研训练不仅需要完善的院级、校级交流展示平台,而且需要建设以协会主导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引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实现科研供给对接社会需求,在线快速反馈信息,实现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和科研服务社会的目标。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生科研素质教育问题凸显重要,本科生科研训练水平直接影响到其教育质量,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师指导为主和学生申请为辅的科研训练模式对师资力量和学生科研素质要求较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导向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单一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本科生的多元化需求,尚不健全的科研教学体系没有起到选拔竞争的激励作用,缺乏互动交流的科研平台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科研训练积极性的效果。

    本文从本科生科研训练本质出发,提出系统性制度设计和机制安排的设想,提出以共生价值提升为基础,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保障,以创新放大机制为手段的科研训练思路,从引入社会实践项目,规划阶段考核,完善科研过程管理和重构网络互动平台等方面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推动本科生科研训练走上螺旋上升的轨道,逐步提升本科生科研素质,达到满足本科生科研需求目的和社会对高素质本科生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 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 高等理科教育, 2000(05): 67–74.
    [2] 张瑛. 论本科生科研与教学之融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措施之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02): 87–90.
    [3] 吴洪, 路峻.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实践与启示--以罗格斯大学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6): 98–102.
    [4] 李志义.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3): 20–22.
    [5] 彭安, 向本琼, 张根发.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10(02): 75–79.
    [6] 王永生, 屈波, 刘拓, 等. 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06): 21–25.
    [7] 姜长宝.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8): 152–154.
    [8] 郭翔.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及改进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 2014(03): 43–46.
    [9] 高怡祯. 研究型大学实施本科生研究计划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04): 202–205.
    [10] 刘长宏, 雷蕾, 任永功, 等. 地方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有效模式的实践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03): 135–138.
    [11] 过勇. 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哈佛大学的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1): 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