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089
2. China Languag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截至2023年4月,全球有82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外,有4000多所大学、8万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中文课程,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1]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通过政策和法规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中文教学体系;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将中文列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中文成为英国的第三大热门外语,2018年,在被称为“英国高考”的A-level考试中,中文科目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德语。
根据本团队对164个国家中文传播状况的整体调查(调查包括亚洲43国、欧洲43国、北美13国、南美12国、非洲49国、大洋洲4国,采用文献梳理、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已经完成了《国别中文传播状况调查报告》),中文国际传播范围的拓展、质量的深化,还受到供需两方面、多因素的制约。
从需求方看,存在学习者人数空间分布不均、层次构成不均、重视程度及内在动力不均等问题;从供给方看,存在教育渠道、教材资料有待丰富以及师资数量、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其中,教材和师资是两个较具共性的问题,本土化教材和本土师资数量不足,成为限制中文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成规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随着在线中文教学和远程教学平台的发展,相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亟待推进;同时,如何形成有效的“学以致用”模式,将中文学习、中文能力水平测试与学习者的就业相结合,增强中文学习的内生动力,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因此,当前中文国际传播在理清传播路径的基础上,亟需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以充分溶解供需中的制约因素,有效提升传播效果。按照传播的基本路径,中文国际传播需要明确为何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以及谁来说的问题,即要明确传播目的、目标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包括平台选择)、传播时机,并选择合适的传播者。
对中文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对当前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中文水平受众的中文学习状况进行分类调查,找到影响中文学习需求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此划分出不同的受众类型;2、选择有代表性的传播平台和产品,对其传播效果、受众评价等进行详细调查,从中归纳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3、对各国政府、各类学校的中文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分析,从历史渊源、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等方面,对中华语言文化传播的路径进行探索。
基于对164个国家中文传播状况的梳理分析,结合对部分传播平台和产品的案例调查,本文旨在整合当前中文国际传播中不同受众多样化、碎片化、动态化的产品需求,探讨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际相结合的便捷、多元的中文传播渠道。
二、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供需趋势国外中文学习需求呈现出年龄低幼化、职业多样化、平台在线化的趋势,相应也影响着中文学习产品供给的走向。
(一) K—12(从幼儿园到高中)成为中文传播最重要的“增长极”中文传播呈现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的快速趋势,目前,海外中文学习者低龄化平均水平已达50%,部分国家达到或超过60%。[2]
2010年至2015年,新西兰学习中文的中小学生人数从1万人增长到4万人,中文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一门外语;2016年,法国有7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学习者人数达到5.2万人,在初、中等教育阶段,中文已经成为列于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2017年,爱尔兰正式将汉语纳入爱尔兰高中教育体系,2020年起,中文成为爱尔兰大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德国有3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其中,近70所中学把中文作为正式学分课程及高中毕业会考科目;2018年,美国有约25万中小学生学习中文,中小学的中文沉浸式教学项目数量增加迅速,中文成为排在西班牙语、法语之后的第三大外语课程;中国驻埃及大使与埃及教育部长于2020年9月7日签署谅解备忘录,中文进入埃及中小学课程,覆盖约1200万中小学生。在英国,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为孩子学习中文支付学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父母每年为孩子聘请家教的费用达17亿英镑,在这些家教课程中,学费最高的科目是中文,平均每小时53英镑。
(二) 满足“中文+职业技能”提升需求的中文学习产品日趋丰富中文学习者的职业日益多样化,在有的国家或地区,中文水平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重要竞争力之一。例如,荷兰有越来越多的雇主想要招聘会说中文的员工,2019年,会说中文的人才需求同比增长近68%,涉及客服、旅游、贸易等领域;英国“脱欧”过渡期后,劳动市场有超过100万员工的缺口,通晓汉语的英国当地应聘者非常受欢迎,涉及领域包括医疗服务体系、大学、私营机构等;俄罗斯圣彼得堡劳动力市场招聘汉语岗位的数量在4年内增长了3.5倍,汉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销售及采购领域,其次是科教、行政人员及IT公司;斯里兰卡最高警署要求全国负责维持旅游秩序的警察学习中文;泰国2018年起开办了“议员汉语培训班”,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及大中小学学习中文蔚然成风。此外,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主办的使节中文班自2010年至2023年4月,已开设25期,累计为150多个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的2500余名外交官及家属开设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适应学员多样化需求,鼓励兴办以商务、中医、武术、烹饪、艺术、旅游等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孔子学院”。[3]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开设了“中文+”课程,涉及高铁、经贸、航空等数十个领域。[4]“中文+”具体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中文+职业技能’,指通过孔子学院与企业的联合培训,掌握航空、铁路、公路、港口、信息网络、翻译、法律等领域职业技能人才;二是‘中文+专业’,指中外高校及企业联合培养具有某一行业领域专业素养的语言人才,如人工智能、旅游管理、能源动力与材料领域;三是‘中文+标志性项目’,指针对某一经济走廊定向培养的专业语言人才,如配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白工业园’建设培养语言人才。”[5]
语合中心根据技能类别、适用人群、地域特点等因素,在泰国开设了“中文+高铁”“中文+电子商务”课程,在印尼开设了“中文+旅游”等课程,为中资企业输送了大批懂中文的专业技能型复合人才。“2022年俄罗斯商务中文人才线上培育专项”作为就业导向型的中文学习项目,通过商务口语交际、物流中文、科技中文、中俄贸易等系列基础课程,以及吉利集团、美的集团等中资企业提供的专题商务课程,培养“懂商务”“通中文”“知中国”的俄罗斯经贸人才。2022年6月,中墨、中巴“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首批培训启动,旨在促进中墨、中巴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为拉美国家培养既懂中文、又掌握农业科技的复合型本土人才。呵叻府是中泰高铁项目的重要节点,海上丝路孔子学院与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合作,在这里建立了“龙婆坤汉语教学基地”,培养符合高铁建设、营运需求的中文人才。
(三) 中文传播资源体系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1、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加快中文国际传播的平台建设代表性的中文传播平台有国家语委指导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及围绕该平台建设所形成的“全球中文学习联盟”、语合中心支持的“中文联盟”等,此外,还有不同国家建立的网络中文课堂、中文教师自发打造的网络教学品牌等。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下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借助智能语音和AI技术,致力于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中文学习方案,截至2023年5月25日,平台已覆盖184个国家/地区、累计用户达915万、总访问量突破亿次。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留学生学习石油工程类专业的占较大比例,汉语基础普遍薄弱,该校自2021年开始使用“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发音有缺陷、发音准确率低等问题。国际中文教学板块“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云平台”在AI智能测试以及AI课程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本团队对该“云平台”用户的调查,学习者普遍认为,“云平台”的AI技术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智能布置和批改作业,使中文学习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同时,平台的学习记录档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自身薄弱点、了解学习进步状况,并且,对于HSK考试的帮助作用显著。2019年10月,围绕着“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的建设与传播,形成了“全球中文学习联盟”,旨在为该平台提供和完善中文学习资源,服务全球中文学习需求。
在语合中心支持下,由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合作打造的“中文联盟”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逐渐发展起来,截至目前,其平台主站有慕课等视频课程220余门、直播课5000多节,课程访问量超过1400万人次,来自171个国家的49万学习者参与了直播课学习。该平台为不同人群按需提供课程,如为儿童提供采用动漫和卡通形象设计的《豆儿》《Cool Panda》《变色龙》等教学内容;为成人提供《当代中文》《长城汉语》等课程;为希望提高专项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中国汉字解码》《汉字的智慧》等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课程;提升职业技能的课程有《餐饮汉语》《到中国学技术》等课程;满足学习者备考需求的课程有《HSK标准教程》和《YCT标准教程》等。
随着线上中文教学迅速发展,传播平台的转换与拓展,打破中文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众学习成本;同时,受众也产生了对传播平台的更高需求,要求平台能够满足泛在学习、弹性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需求。[6]2020年10月,希腊爱琴大学建立了世界首个网络中文课堂,采用班级制和远程“直播+辅导”的中文教学模式,由“中文联盟”搭建在线云平台并提供教学支持,还原线下课堂的学习感受,保障学生学习效果。从报名注册、师生分班、制定授课计划,到直播授课、慕课学习、布置作业与练习,再到测试与评估、结业与认证,师生可以在云平台上完成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截至2023年2月,英国、法国、巴西、埃及等17个国家已开设20所网络中文课堂。此外,语合中心于2021年推出“语合智慧教室”,可实现全球协同学习和弱网环境下的异步教学、离线教学。
希腊的国际中文教师们还在Facebook上推出了独立中文教育品牌“小亚中文Γεια Kιν
“汉语桥”比赛是中文国际传播中值得关注、独具特色的活动品牌。数据显示,“‘汉语桥’项目实施以来,覆盖160多个国家,17万多名青少年来华体验中国语言文化,15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比赛,每年参与和关注‘汉语桥’项目的全球受众达上亿人次”。[7]
2、聚焦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及标准制定“十三五”期间,国际中文学习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教材资源开发在满足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开发针对不同学段的分级教材、满足不同国家差异化需求的本土教材、面向不同职业领域的“中文+”教材等,有效填补了原有的市场空缺。
语合中心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和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开设中文师范专业、选聘本土中文教师在海外任教、开展在职本土中文教师培训、设立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等多种方式,提升本土中文师资水平。截至2020年底,已与13个国家的18所院校合作设立中文师范专业,累计培养中文师范专业生1500余人,如,2020年10月,中柬双方签署共建柬埔寨本土中文师范专业(硕士)项目协议。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是全球首家国际中文教师学院,服务东南亚地区中文师资和中文教育专业化、本土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设立至今,已有来自170多个国家的5万余名中文人才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历或进行短期研修,为各国培养了大批本土中文教师和储备力量。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共同建设中泰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着力解决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教材开发及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专业技能和语言教学能力兼备的师资培养等瓶颈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相继发布,为各国开展中文教学、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我国“走出去”企业雇用海外本土员工超过500万人。《工业汉语》等多种“中文+职业技能”教材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帮助企业员工快速掌握基本语言交流能力,了解中国相关生产标准和规范,助力企业培养通语言、精技术、知文化的本土人才。目前,投入使用的有机电加工、焊接技术、房屋建筑、光伏发电、高铁等多种专业教材”。[8]
3、优化测评服务,构建“教—学—考—留学—就业”服务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际中文测试已形成以“汉语水平考试(HSK)”为龙头,包含“少儿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等在内的完整体系。2022年,汉考国际为全球162个国家、1330个考点的56万中文学习者和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HSK、HSK口语、BCT、YCT、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等考试服务,考生人数同比增长28%。2022年12月,复旦大学—汉考国际中文教育测试创新研究基地成立,作为全球首家中文教育测试创新基地,其被赋予了为国际中文教育各类标准的研发、测试和应用提供智库服务的职能。[9]
在测评标准和测评技术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设计研发了HSK7-9级考试,首次考试于2022年11月26日在全球统一进行,考查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考生运用中文就社会生活、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复杂话题进行规范得体社会交际的能力;同时,模拟诊断、居家网考、大数据和云服务等智慧学习与测评技术投入使用,不断满足中文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
以测试为“枢纽”,延展一体化服务体系,在这一方面,“HSK留学就业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该展会是汉考国际以全球中文考生资源以及165个国家、1300多个考试服务合作伙伴为依托举办的,首届展会于2016年在日本举办;8年来,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举办100多场,开拓了线上HSK中国名校体验、中文夏令营、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实习就业推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配套服务,围绕中文教学与考试,构建起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考—来华留学—实习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10]2023年4月,“HSK留学就业展”在越南河内举行,有超过12000人参加。
在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新趋势下,学界及业界专家建议,要在完善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课程资源与知识图谱;搭建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微学历认证体系;与国际中文教育平台有机结合,建立学分银行。
三、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因素“在中文国际传播中,应对目标人群的语言学习需求进行细分,把握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不同的教育制度、模式和理念,要因地制宜,形成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语言学习产品供给方式与策略。”[11]
“当前汉语传播的主要动因是经济,除此以外,还有文化以及其他动因。”[12] [13]“国家硬实力(主要指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14] [15]“国家需求是中文学习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贸、人口、地理、安全等;民众需求是中文学习的微观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学习动机(工具性动机、融入性动机等)、汉语势能(周边说汉语人数、媒介接触度、中国商品可及性等)。”[16]
(一) 目的国的语言政策,特别是对于中文的态度,是中文传播的重要决定因素以匈牙利为例,整体来看,匈牙利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引导,对于匈牙利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03年匈牙利出台外语教育政策——“世界语言战略”,国会又相继出台了“公共教育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高等教育行动计划”“成人教育行动计划”“国家核心课程”。随着中匈两国交流日益增多,目前,中文教育已进入匈牙利国民教育体系的大中小学。
“2002年,中文成为匈牙利Ma-tura考试(高中结业考试)的备选考试科目之一;2011年,HSK、HSKK成为留学、找工作的重要指标,中小学汉语考试(YCT)普及率明显提升”。[17] “2011年,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进入匈牙利中学毕业考试系统。2017年5月,匈牙利语言考试中心发布中文作为第二外语毕业考试大纲,成为该国中文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匈牙利的中文教学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民教育各阶段逐步衔接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中文教学体系。2012年,匈牙利修改了《国家核心课程》,提出将第一外语的语种选择范围限制为英语、德语、法语和中文,促进了中文教育发展”。[18]
匈牙利还规定,“2000年1月1日之后参加的考试或获得的证书中,HSK3级+HSKK中级考试、HSK4级+HSKK中级考试、HSK5级或6级+HSKK高级考试的合格成绩可申请兑换B1基础级别、B2中级级别、C1高级级别语言证书。如获得语言证书,可不必参加外语的高中结业考试,在符合大学学位所必需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可在入学考试中获得加分。拥有语言证书的公务员在工作中使用该语言的情况下可获得语言津贴”。[18]HSK考试证书与学业、学分、就业相关联,无疑可以成为一些中小学生选学中文的重要因素。
新西兰政府在中文传播方面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为支持和鼓励更多国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该国于2014年设立“中文周”,历届“中文周”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推介。在2022年“中文周”期间,新西兰总理阿德恩(Ardern)发表以中文开场的视频致辞,她表示,学习语言是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方式,鼓励人们利用“中文周”学习中文,从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
(二)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提升的需求是个体学习中文的内在驱动力“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并且,纯粹的经济激励是人们学习另一门语言的主要动机;同时,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也表明了语言学习动机与获得、巩固一定的象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个体的外语学习行为,较大程度上是以自身利益、家庭利益为目标的,国家的语言政策或是直接对个体的语言消费行为形成影响,或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影响后者”。[19]
例如,目前,中文是海湾地区乃至阿拉伯世界学习需求最大的一门外语,经济因素是海湾地区阿拉伯人学习中文的主要动机,中国与多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在中国企业就业。阿联酋教育家萨利赫认为,鼓励学习中文的语言政策将为阿联酋人进入未来社会人力市场提供更多机会。阿联酋教育部长侯赛因·哈马迪表示,中文教学将提升阿联酋的国民教育水平。[20]随着“百校中文项目”的推进,截至2022年12月,阿联酋有158所公立学校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5.4万余名学生提供中文课程,实现了各学段学生全覆盖。[21]
(三) 自媒体平台成为中文国际传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中文国际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日本、韩国、法国、泰国等国家都有受当地学习者欢迎的YouTube中文教学频道。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本留学生宫本佳奈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对YouTube平台上的中文教学短视频“李姐妹ch”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受日本学习者欢迎的具体原因。根据宫本佳奈的调查,在日本中文教学领域的YouTuber中,“李姐妹ch”是最具人气的,这是由李姓姐妹二人制作播出的短视频,2018年11月开始登陆YouTube;到2021年2月,已上传视频306个,这些视频围绕中国文化和中文教学,分为12个主题,订阅人数超过了25万。随着人气的提升,姐姐还成为了HSK的形象大使,为HSK进行线上留学项目宣介。2020年,“李姐妹ch”入驻“哔哩哔哩”。
“李姐妹ch”的成功虽然有其成长和受教育经历的难以复制性,但从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中文国际传播的有益经验。所谓不可复制性,是指姐妹两人的个人经历,“李姐姐出生在中国,妹妹出生在日本,李是二人的本姓,两人都是中国国籍、有中日两地生活经验,现居住在三重县”。[22]姐姐在中国完成大学学业,中日文均达到了母语水平。视频中妹妹以日本人的视角、姐姐以中国人的视角教中文,这一组合形式很受日本学习者的欢迎。
在视频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内容大致有四类,分别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与中国文化。在文化方面,也关注到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话题。其实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李姐妹的解说方式、明确的教学计划以及优质的视频质量都受到肯定。[22]每集短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3个左右的实用中文知识点为教学重点,并列举2—3个例子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同时,边看视频边听讲解,也便于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
为了更好地了解视频受众的需求,李姐妹向学习者们发放了“最想在李姐妹频道上看什么视频内容?”的问卷。“1583人参与了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来看,初学者们比较想了解、掌握一些实用的基础汉语以及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经常犯错误的语言点,其中,47.5%的人选择了实用汉语,21.4%的人选择了中国文化、中日文化的差异,14%的人选择了中国旅行,17.1%的人选择了中国的现状、娱乐方面的内容。受众希望‘李姐妹ch’能增加汉语讲解的比例和师生互动环节,并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灵活调整内容等”。[22]
这一案例引发我们思考的是:1、已经形成较高影响力的中文教学短视频,是中文国际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考虑将其以某种形式进行有效整合,比如,优选短视频博主,将其短视频与“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立链接,或在“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打造有影响力的中文短视频品牌矩阵,将其所拥有的学习者、粉丝“引流”至“全球中文学习平台”。2、举办“外国人说中文”短视频博主大赛,据观察,目前在微信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在中国学习、定居的外国人定期制作播出“说中文”的短视频,举办这样的赛事,可以汇聚这些热心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人,形成可观的传播力;同时,可以从中选拔、培育优质的短视频博主;并且,通过大赛形成示范效应。
四、当前中文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 中文尚较多被作为第三语言来进行学习目前,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将中文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但其中“只有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南非等少数国家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L2)进行学习,大多数国家将中文置于第三语言(L3)学习的位置,如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意大利等。海外及国内的国际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所有母语非汉语的学生统一归为L2学习者,忽视了L2、L3习得过程中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关注影响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的个体因素,包括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关注度等;关注三语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的使用策略及三语教师的语码转换情况等”。[23]
(二) 海外高质量中文教师缺口较大据估算,近年来,国际中文教师缺口超过500万。截至2019年底,孔子学院累计派出中方教师约5万人次,志愿者约6万人次;2019年我国派出教师3633人,志愿者6289人。但仅靠孔子学院和中国国内教学机构外派教师,远不能弥补中文教师的巨大缺口。[24][25]为此,要调整中文国际传播的供给结构,努力协助所在国实现中文教育本土化,帮助提高本土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融通的智能化教学体系,打造包括“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在内的优质中文传播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寻求与当地的深度合作,尤其注重与当地华人华侨的协同,努力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生态”体系和话语体系,逐步在地化。[6]只有根据各国不同需求,建立本土中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师和中文人才长期发展的需要。
(三) 中文国际传播广度、深度有待增强一是中文学习人数的空间分布不均;二是学习者群体不均,在中文学习者中,华人华侨学生约占总数的70%;三是学习者层次构成不均,以入门级、初中级汉语水平居多,高端汉语学习者还不多;四是教育途径相对单一,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文传播主要靠孔子学院或中国教育合作机构及其教育资源推动;五是中文教育在一些国家尚未实现常态化,受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等外在因素影响,存在学习者学习热情忽高忽低、人数忽多忽少等现象;[25]六是一些国家对中文的认知尚未形成共识。
五、中文国际传播的策略中文国际传播需要回答“6W+1H”的问题,即需要明确传播目的(WHY)、传播主体(WHO)、受众(WHOM)、传播内容(WHAT)、传播时机(WHEN)、传播平台(WHERE)及传播策略(HOW)。传播策略的制定是以对受众需求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和基础的,包括受众中文学习态度及主要制约因素、学习动机及后续动力、学习习惯及方式、对中文学习产品的相关诉求等。因此,中文国际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紧扣以下方面:
(一) 对中文国际传播目标进行分解,有效开展受众需求调查,理清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中文国际传播目标的实现是以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需求为基础的,只有根据目标受众学习中文的动机与需求,将引导需求与满足需求相结合,才能有效制定传播策略,更好地实现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第一步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中文水平的学习者的调查,找到影响中文学习需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划分受众类型,为分类施策提供参考。
对中文国际传播所面向的不同类型受众的中文学习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整合受众多样化、碎片化、动态化的需求,绘制出全景式、立体化的受众需求图景。
目前,中文国际传播的受众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状况,且受国家宏观需求、个体微观需求的影响,受众需求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亟需关注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看到因调查范围大、调查对象差异大而带来的困难,还需要意识到把握受众表层需求背后深层原因的难度所在,将经济水平、消费能力、教育政策、宗教文化等因素纳入分析视域。例如,针对爱尔兰的调查发现,缺乏师资和资金阻碍爱尔兰学校推出中文课程,尽管相当多的爱尔兰学校校长都对推出中文课程感兴趣,但缺乏合格教师、缺少资金支持让他们难以得偿所愿;此外,缺乏中文教师的注册机制,也成为制约爱尔兰开展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问题。在伊朗,中文教学高度依赖中国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这部分汉语教材对学生的国别特点考虑尚不充分,有的教材中出现涉及宗教禁忌的内容,教学使用的一些文化节目也会引起伊朗部分学生的反感,调查显示,伊朗学生更期待结合伊朗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编写的课本与教辅资料。
(二) 深入开展中文国际传播平台和产品调查,包括传播主体、内容和效果调查等围绕着中文国际传播的平台构建和产品生产,对内容生产者、技术提供者、平台运行者、产品传播者等主体进行调查;围绕目标市场的评价,对中文国际传播的整体效果进行调查,并结合传播目标、受众需求,制定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传播效果的调查需要以详细的受众调查为基础,包括受众规模调查(对不同国家、地区受众数量的统计,对整体受众规模的判断,对受众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等)、受众行为调查(受众对中文学习产品的选择、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产品内容与形式的评价等)、产品接受趋势调查(分析影响受众行为的相关因素,基于受众行为的发展变化,对目标受众的需求趋势做出判断)等。
例如,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团队开展了面向“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用户的调查。根据调查,了解到用户对平台操作中的流畅性、便捷性、安全性等较为重视;注重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从访谈可以看出,用户的总体评价较高,同时,也希望能增加手指触屏勾画功能以及打卡功能、学习计时功能;低龄阶段学习者的家长希望能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此外,还建议平台考虑增加徽章奖励功能,提升用户学习参与感和成就感等。
(三) 以“人”为中心,探讨当前中文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康德说“人是目的”,同样,“人”也是传播的目的所在。在中文国际传播中,关注“人”,以“人”为中心,满足个体差异化的中文学习需求,应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从多视角对如何更好地推动中文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包括中文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梳理、政策分析、师资培养、教材教法、资源建设、测试评价以及孔子学院研究、具体区域国别的研究等。由于这些相关内容已经多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仅以如何基于对“人”(个体学习者)需求的充分调查,有效提供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产品为重点,来探讨中文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问题。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受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人口构成以及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经贸往来等因素的影响,其对中文的态度、所制定的相关语言政策以及民众学习中文的状况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中文国际传播必须以差异化的方式供给,去满足差异化的需求。从传播策略上来讲,不仅要做到一国一策、一域一策,还要做到一校一策、一人一策。
语言技术的发展,使中文学习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供给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现实。以“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为例,APP端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在了解了学习者学习中文的原因、学习经历、所从事的职业后,会对该用户进行语音测试,通过AI智能分析,对其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做出评定,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位学习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其推荐课程、技能训练、学习工具。接下来,该平台会为每位学习者建立一个学习档案,用户在进行一系列在线自主学习之后,系统会阶段性地对用户语言能力等级进行再次评测,为其更新学习档案,再推荐相应等级的学习内容,以此动态监测用户的学习进度,做到学习内容的有效供给。除学生自主学习外,对于有组织的学习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生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该评价也会被记录到学习档案,此后,AI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学习内容。
根据我们对平台用户的调查,被访者认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具有免费教学资源较多、付费资源价格合理、AI测评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记录与建档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清晰掌握自身学习状况。但是,如何让该平台进入目标受众的视线,使学习者有机会了解和使用该平台,扩大其覆盖范围,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一环。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说的正是要通过有效的营销,使产品为目标受众所知晓和了解。
凡是目标受众聚集的时空场景,都是平台产品传播的可选途径。按照这一思路,一些大型国际赛事在中文国际传播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值得关注。例如,将于2023年7月28日—8月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全球青年群体的盛会,预计有170个国家、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参会,1万余名国内外记者驻区报道,150万人参与志愿服务,全球关注量将突破8亿人次。青年是中文国际传播的主要对象,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赛事,提升现有中文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是可行且必要的。以“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为例,可以面向参赛运动员,提供中文水平测试服务,设计短期汉语速成课程,帮助提高来华运动员的汉语口语实用交际水平;可以为初学者提供AI发音教学、不同主题的场景互动会话等,如在餐厅,可以使用科大讯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屏幕上设置各种食物的图片,点击出现食材介绍、起源故事、中文名称和其他语种译文,用户跟读中文名称,机器人实时给出评分;还可以设计3-5人的发音比拼,在满足大学生运动员好胜心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 发挥语言产业的作用,构建科学的中文国际传播体系目前,中文国际传播亟待建立市场、产品、成本观,重视民间传播力量,讲求经济效益,注重传播效果。从语言产业研究的视角来看,语言培训(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会展等多个语言行业都是语言传播的主体。充分发挥语言产业、语言行业、语言企业的作用和力量,使语言培训(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会展等行业形成传播合力,构建科学的语言传播体系;在此基础上,着眼市场需求、有效供给、成本核算等问题,对语言传播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管理。
在中文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调动各传播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能动性,既要使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发挥好技术支持、平台运营、创新集聚的功能;又要重视民间散在的传播力量,包括已经形成一定人气的自媒体博主、一些民营的中文教学机构以及中文传播相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等,特别是要发挥好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力量。
六、结语中文国际传播面临着传播范围广、国别区域多、需求差异大等难题,并且,这些问题还将持续存在。但大道至简,面对这种多元性、复杂性,传播之道的关键在于做好受众研究、做到按需供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受众所需要的中文学习产品以合适的方式、有效的渠道提供给对方,是中文国际传播策略制定的逻辑主线。
[1] |
外交部. 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正开展中文教学[EB]. https://www.sohu.com/a/668559596_163278?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2023-04-20.
( ![]() |
[2] |
李宇明. 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 (3): 291-301. ( ![]() |
[3] |
教育部.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EB].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302/t20130228_148061.html, 2013-02-28.
( ![]() |
[4] |
教育部. 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EB].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684528643996346&wfr=spider&for=pc, 2022-05-24.
( ![]() |
[5] |
李宝贵, 李辉. 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教育发展中国社会科学[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6-23(A3).
( ![]() |
[6] |
赵世举. 积极应对国际中文教学的新情况[EB].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2539.shtml, 2021-08-03/2021-04-20.
( ![]() |
[7] |
赵晓霞. 搭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桥[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6-10(11).
( ![]() |
[8] |
赵晓霞. 中文学习: 这些教材可以选[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5-13(11).
( ![]() |
[9] |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82家国际中文考点获评优秀全球首家中文教育测试创新基地成立[EB]. 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1282&page=2, 2022-12-11.
( ![]() |
[10] |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2022年HSK日本(线上)留学就业展开幕[EB]. 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1271&page=3, 2022-12-07.
( ![]() |
[11] |
李艳. 在文化传播中拓展语言传播以语言传播深化文化传播[J]. 语言文字应用, 2014, (5): 125-132. ( ![]() |
[12] |
李宇明. 探索语言传播规律——序世界汉语教育丛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 (4): 1-3. ( ![]() |
[13] |
李宇明. 什么力量在推动语言传播?[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 (2): 1-5. ( ![]() |
[14] |
吴应辉. 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的国际化历程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J].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 (1): 1-14. ( ![]() |
[15] |
吴应辉.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 ![]() |
[16] |
尹春梅. 汉语国际传播影响要素研究范式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 121-130. ( ![]() |
[17] |
陈华晴, 陈君. 新世纪以来匈牙利汉语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启示[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 138-142. ( ![]() |
[18] |
李登贵, 高军丽, 王衡. 匈牙利中文教学资源发展路径构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 (4): 56-62. ( ![]() |
[19] |
李艳. 基于大语言产业观的语言培训业供给侧治理思考[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5): 40-47. ( ![]() |
[20] |
廖静. 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汉语教育政策变迁与汉语教育的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9, (5): 15-21. ( ![]() |
[21] |
首届中外语言交流合作论坛. 多国语言文化机构共同发布《国际语言交流合作联合倡议》[EB]. 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1275&page=3, 2022-12-09.
( ![]() |
[22] |
宫本佳奈. 日本学习者在线学习汉语教学短视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李姐妹ch"为例[D]. 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 |
[23] |
张斌, 王林. 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优化国际中文教育[EB].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252646274927644&wfr=spider&for=pc, 2020-07-15.
( ![]() |
[24] |
安亚伦, 段世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教育: 现状、问题及对策[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 (6): 45-52. ( ![]() |
[25] |
王海峰. 复杂形势下的中文教育国际化之路[J]. 海外华文教育, 2020, (5): 14-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