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Issue (4): 97-102  

引用本文  

陈正源. 现阶段推进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践探索[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 97-102.
Chen Zhengyuan. A Study of 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8, (4): 97-102.

作者简介

陈正源(1976-),男,贵州仁怀人,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理论与当代杂志社副教授,副编审,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0-18
现阶段推进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践探索
陈正源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理论与当代杂志社,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金融精准扶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是金融系统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具体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为贵州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为精准扶贫的贵州方略和贵州模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中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依托前沿科技发展金融事业,为金融领域推进精准扶贫,建立长效机制作出积极的探索,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
关键词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绿色金融    金融扶贫    
A Study of 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Chen Zhengyuan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Magazine,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iyang 5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ork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impl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ed with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nd a series of financial measur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been promulgated, which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entire province, provided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zon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and Guizhou mode in Guizhou Province. In practic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mote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develop green finance and financial cause relying 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a positive exploration in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ay a solid financi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oth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ountry.
Key words: fight against pover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green financ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1]这为我国新时期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期间,主持召开了乌蒙山、武夷山、川滇黔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七个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强调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按照精准扶贫方略要求,实施“六个精准”。[2]当前,贵州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是全省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道路上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论述,吹响了贵州金融精准扶贫的号角,为深入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战略指明了方向,金融扶贫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并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理论、机制、政策及产品创新,构建科学的金融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功能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作用,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共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一、金融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20世纪末期,国际学术界就对发展小额信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极为重视。国际普遍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金融信贷服务活动。[3]要通过大力开展小额金融服务,发展普惠制金融事业,扩大金融资源的社会性福利,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解决他们发展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

我国金融领域在扶贫攻坚事业中发挥作用已经由来已久,我国学者对金融行业参与和支持扶贫事业的探讨和研究也较多。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姚先斌博士就指出:大力发展小规模的金融服务,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以信贷作为手段来实现扶贫的目的, 对增加城乡低收入阶层投资和脱贫致富至关重要。[4]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晓山在2004年指出,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 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借助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 抓好政策性小额信贷贷款扶贫项目的落实,是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张宇飞教授在《中国市场》2016年底第29期发表的《金融精准扶贫的现实困难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指出,金融精准扶贫分为直接金融扶贫和间接金融扶贫,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推进扶贫模式多样化,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要实现金融扶贫的方式和领域精准。[5]我国著名金融理论学者安红君在《金融时报》(2017年8月1日)发文认为,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立足精准扶贫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形式。[6]因此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二是构建金融扶贫新格局,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7]要通过理念、服务、产品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助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接地气”才能切实解决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宁德支行经济师吴寿明等人在《农村金融》2017年第7期撰文指出,在金融精准扶贫中,要充分发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政策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建立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机制,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使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的目标更精准、服务方式更精准,从而更好地和当地的经济社会融为一体,尽最大努力为贫困农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以前扶贫主要靠财政资金,农民贷款难、贷款贵,享受到的金融服务较少,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走入贫困地区与贫困人群,效果明显,金融扶贫在当前扶贫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他认为,我国三类金融扶贫产品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扶贫信贷;二是支持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龙头企业的扶贫再贷款;三是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金融债。我国金融机构还在不断创新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模式,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已经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金融精准扶贫理论概述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现状,运用金融资源、功能与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金融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保障和关键支撑。

(一) 绿色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9]绿色金融是为绿色发展服务的金融,也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皆为“正”的金融。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金融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绿色金融理论强调金融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而我国贫困地区的多数绿色资源较为丰厚,发展绿色金融必将促进绿色产业投资及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通过产业扶贫,增强企业竞争力及营利性,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扶贫攻坚。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和安排。291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贵州等五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贵州等省区先行试点通过绿色金融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实施金融扶贫等高度重视,多次发表指导性意见。

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各主要金融机构要通过建立普惠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小微”的支持,带动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普惠金融是精准扶贫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精准”有助于在满足更多群体需求的同时,也让供给方合理受益,精准还将促进商业可持续,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从脱贫到致富的可持续发展。

(三) 金融创新与金融精准扶贫

创新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多人群,是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10]由于贫困人口的分散性、基层性、差异性、偏远性等客观存在,在传统金融扶贫模式下,金融机构缺乏动力,普惠性要求难以落实,贫困人口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获得感普遍较差。通过金融精准扶贫机制、政策、产品和服务的周延、创新和提升,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金融扶贫成本高、风险大、获得难等问题,因此,金融创新是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此外,与前沿科技手段创新结合的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在金融精准扶贫的高效化、便捷化、精准化方面更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贵州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由于发展滞后,贵州长期以来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迄今依然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16年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求“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11]目前,该省尚有71个县级行政区域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了全省县级行政区域的80%以上,全省贫困人口广泛分布在农村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金融服务十分薄弱。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部署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在“十三五”金融专项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金融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为突破、以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的金融发展思路,是“五大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落实与体现。按照这一发展思路,贵州省积极践行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构建金融精准扶贫体系,对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给予广泛、大量的金融支持,定向精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重要“扶贫试验”经验。

(一) 坚持金融创新,探索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 1、以“三变”改革为基础,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线的农村“三变”改革是贵州精准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胆尝试,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方面的高度肯定,目前全省各县(市、区)都在展开试点,“三变”改革将全力推动贵州贫困地区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三变”改革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该省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该省农村“三变”改革的十条政策措施》,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全省投放100亿再贷款专项规模;鼓励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单列信贷计划;“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应挂尽挂”;农业保险产品费率以全国普惠性标准为基础,下调10%;以村为单位设立农民股权代持组织。而对于制约“三变”改革的“贷款入股与《贷款通则》要求冲突”“农民保底分红与公司法相关规定不符”等问题,该省正积极研究并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突破政策瓶颈。

2、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

唯有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懈动力。2016年底,贵州省发布了《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奖励暂行办法》,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产品、服务、体制等各项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2017年1月,又下发了《关于推荐2016年度贵州省银行机构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考核和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人员名单的函》,明确金融产品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成立由政府、银行、高校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2017年2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度贵州省银行机构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考核和贵州省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评选相关工作的通知》。为了将鼓励金融创新落到实处,贵州省金融办与多彩贵州网合作,发布了《贵州省银行机构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十大创新金融产品”网络评选方案》。该活动评选出了支持特惠贷、金特贷等实体创新金融产品一等奖2个,黔微贷等二等奖产品10个,绿色金融债等三等奖产品20个,并予以表彰激励。通过实施财政资金奖励、媒体推广宣传等手段予以激励,金融产品创新在全省已经蔚然成风,对推动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3、借力信息化前沿科技,破解金融精准扶贫难题

贵州大力加强与百度等金融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加快建设金融云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为支撑,实现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创新。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高效化、便捷化、精准化。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金融科技对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加强精准扶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实践中做到了“四个精准”:“一是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利用区块链防伪造,结合指纹识别,在帮扶对象识别中进行扶贫对象和扶贫干部双指纹确认并记录在区块链,保证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二是扶贫资金精准管理。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匹配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保障帮扶资金切实用到帮扶对象上,实现扶贫资金流动的全程跟踪管理。三是扶贫对象精准退出。利用区块链可追溯性,精准记录帮扶行动和效果,确保帮扶对象精准退出。四是社会扶贫资金全流程精准管理。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对社会扶贫资金的募集、申请、使用、效果评估全流程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帮扶真正需要帮扶对象,提高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12]

4、创建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创新保险扶贫新模式

国务院批准贵州省成为全国首个“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全省金融机构已支持贫困县新增保险分支机构23家,并出台、实施了了系列“保险新政”:实施保险费率特惠政策,推动费率在全国普惠水平上再下调10%-20%;配合财政、扶贫等部门将农业保险中央补贴品种贫困户自交保费比例由20%下调至15%,在此基础上由扶贫资金统筹解决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共为全省9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赔付近5000万元;探索建立“保险+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创新推广“黔惠保”“特惠保”等保险扶贫产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着力打造2-3个“保险业精准扶贫示范县”,引导保险机构在示范县包村包户,实施定点扶贫,充分发挥保险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5、运用资本市场绿色通道,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发展

贵州省坚持“快人一步”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推动贫困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融智、融资源、融市场,通过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帮助贫困县企业完善法人治理、规范管理,在贫困县并购重组形成新的企业,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借助绿色通道上市,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贫困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实施。[13]2016年9月,国家证监会下发《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以来,贵州省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八条措施》,通过分层培育、专业培训、重点推进、政策扶持等措施,全力推动全省企业上市。2016年,该省新增5家上市企业和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率先召开资本市场助推贵州脱贫攻坚暨金融招商推介会。仅在北京举办的招商会签约金额就达1200亿元,其中70%以上的资金投向贫困县,22家省外企业与该省现场签约,将拟上市主体注册到该省贫困地区,目前已有60余家拟上市企业落户该省贫困县,通过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力争打赢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

(二)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实现金融可持续扶贫

绿水青山是贵州境内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优势,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贵州扶贫攻坚践行的基本理念,也是贵州金融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是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产业发展的金融动力。在“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为突破”发展原则的引领下,贵州省已经初步构建了集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交易中心、生态支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以相继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标志,贵州金融精准扶贫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系列政策,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绿色金融助推该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按照“既要论起来,又要干起来”的重要指示和要求,贵州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论坛,持续发出贵州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稳健强音。三是在国家“一行三会”的大力支持下,借势积极推动该省贵安新区申报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工作已获国务院批准。四是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探索实践,推动设立“国开产投”旅游扶贫产业基金、大数据产业基金、国寿贵州区大健康产业基金等绿色产业基金,拟募集总规模达1000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超过200亿元。五是成立了全国首家专注于绿色发展的地方权益类交易市场,推动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分别发行80亿、50亿元绿色金融债劵。六是创新试点绿色金融规划,中央财办定点帮扶该省剑河县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明确将“生态脱贫、绿色发展”作为该县脱贫攻坚的主题,制定了《金融助推剑河县生态脱贫专项规划》,把剑河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脱贫攻坚示范县,努力探索绿色扶贫的“剑河模式”。

(三) 实施普惠金融服务,提升金融精准扶贫受益面

坚持“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为突破”的发展思路,陆续出台“地方金融机构五个全覆盖”“金融服务和产品十延伸、十到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基层金融机构建设,增加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便利度和精准度。针对有效金融需求不足的实际情况,在部分基层通过建立“综合金融服务超市”,因地制宜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截至2016年底,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农信社、政策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基本完成县域全覆盖,股权交易中心实现了市(州)全覆盖。机构的设立非常有利于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贯彻到县,延伸到乡(镇)、村,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统筹全省金融工作,加强重点县(区、市)扶持力度,为金融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全省各县金融机构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新“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拓宽并丰富了贫困地区的融资渠道,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深入推进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绿色模式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新常态新阶段的核心发展理念。贫困地区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通过绿色发展构筑生态保护屏障,避免走入“人穷生态好,人富生态贫”的怪圈。[14]一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是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绿色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就是要将生态环境优势,通过科学的产业开发,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成果,为贫困地区播撒宝贵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绿色经济种子。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农业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在设施、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大,金融可以引导资源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突出支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现代农业项目,加大对绿色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投入,带动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和增加收入。三要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大都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这就需要加大中央及地方两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政策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寻找金融支持途径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才能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有效带动脱贫致富。

(二) 完善金融基础建设,夯实金融精准扶贫硬件设施

基层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建议从多方面入手突破瓶颈。一是对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实行更加宽松的准入政策,建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15]二是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自助银行、金融便利店、金融超市等小型金融网点;三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非银行机构发展”,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扶贫开发事业部”等银行机构内部重组改革;四是“推进贫困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ATM机、POS机等农村自助设备、电子机具布放和电子银行的推广。”[4]在深度贫困、深度偏远地区,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展流动服务车、背包银行等流动服务,疏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专业服务功能,定向精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让广大贫困群众得到更高效、更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三) 推动金融改革创新,释放金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

无论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服务,还是从管理运营到金融产品,只有推进金融创新,才能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抵押流转尽快实施。二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等,加大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县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力度,推动促进降息让利机制的形成。三要用好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红利,创新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入贫困地区。四要健全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担保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多种形式,提供扶贫开发融资担保。五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建立电子化农户、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系统,完善与信用评价挂钩的融资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信用环境有效改善。六要完善地方政府主导,金融、监管、司法部门相互合作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共同治理,推动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 依托前沿科技成果,推动金融精准扶贫深度可控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是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中面临的痛点和共性问题。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金融科技,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拓展贫困对象数据获取维度,更快速、更精确地甄别贫困人口。通过大数据技术共享“一行三局”、金融机构与工商、经信、农业、水利等职能部门与扶贫相关的数据信息,对贫困人员实施全面真实地识别与评估,为每一位贫困户建立“贫困指数”,甄别出最贫困的乡、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使贫困深度看得见、摸得着,实现贫困识别由定性到定量的精准转变。二是加强对可投入扶贫金融资源的监控与管理。利用金融技术对宝贵的有限金融扶贫资源进行监控与管理,实时更新,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力奠定基础。三是全面掌控金融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精准把握金融扶贫项目动态指针,保障金融扶贫资源安全有效运行,最大程度发挥扶贫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益。四是帮助发现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通过数据层的优化对金融扶贫政策提供修订建议,更全面地了解全省贫困区域情况,了解相关措施执行效果, 更加合理地调配金融资源,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

(五) 强化政策扶持效应,拓展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红利

金融精准扶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科学机制,为打赢金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产业引导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金融精准扶贫。二是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扶贫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金融债等政策工具组合,向金融机构“涉农涉扶”领域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支持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能力,拉动更多金融机构敢于投入金融精准扶贫。三是加强金融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形成政策合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建立和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联动机制,形成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协调配合组合拳,真正释放出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红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北京, 2017-07-15. (0)
[2]
赵国梁. 贵州省委传达学习习近平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N]. 贵州日报, 2015-06-20(001). (0)
[3]
卞志村. 普惠金融: 未来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N]. 新华日报, 2017-07-19(017). (0)
[4]
王勇, 张广武, 高德胜, 等.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 华北金融, 2016, (09): 73-75. DOI:10.3969/j.issn.1007-4392.2016.09.018 (0)
[5]
张宇飞, 赵敏.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部六省的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03): 77-82.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7.03.010 (0)
[6]
安红君. 金融精准扶贫要解决好三个问题[N]. 金融时报, 2017-11-07(006). (0)
[7]
李善民. 普惠制金融视角下金融扶贫模式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改革与战略, 2014, (11): 35-38. (0)
[8]
崔吕萍.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聚焦四大关键词[N]. 人民政协报, 2017-07-18(005). (0)
[9]
陈婧. 绿色金融改革须多部门联合推动[N]. 中国经济时报, 2017-06-19(002). (0)
[10]
刘开华, 彭见琼. 贫困地区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来自重庆武陵片区的实证[J]. 区域经济, 2015, (12): 58-62. (0)
[11]
国务院. 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6〕142号)[EB].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5/content_5099596.htm, 2016-08-15/2017-05-26. (0)
[12]
刘永新. 区块链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调节——以贵阳市区块链应用实践为例[J].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7, (03): 45-53. DOI:10.3969/j.issn.1673-680X.2017.03.005 (0)
[13]
梁庆凯, 战勇, 张政. 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开发性金融支持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案例[J]. 开发性金融研究, 2015, (01): 109-112. (0)
[14]
范应胜.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保山市为例[J]. 时代金融, 2016, (02): 36-37, 52. DOI:10.3969/j.issn.1672-8661.2016.02.016 (0)
[15]
巨丽丽. 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 青海金融, 2015, (12): 41-45. DOI:10.3969/j.issn.1007-841X.2015.12.0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