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Issue (6): 88-96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1906008

引用本文  

刘红梅, 滕金凌.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旅游合作[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6): 88-96.
Liu Hongme, Teng Jinling.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9, (6): 88-9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非海洋合作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17AZD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红梅(1975-),女,湖南岳阳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与红色文化旅游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9-10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旅游合作
刘红梅 , 滕金凌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2013年之前中非旅游合作得到了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贸易得以畅通、旅游设施得以完善、旅游人才政策得以完备,中国重视文旅融合、非洲发展意愿强烈,为中非旅游合作创造了机遇,但是中非旅游合作存在旅游形象有待提升、语言障碍有待克服、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面临西方国家舆论、中非旅游安全隐患和非洲旅游投资的不确定性等挑战。因此,应当基于旅游系统构建中非旅游合作框架,通过旅游资源合作、旅游基础设施合作和旅游人力资源合作等实现文明、绿色、繁荣和开放发展,尽量消除中非旅游安全隐患和西方不良舆论的影响,深化中非旅游合作,加强中非旅游数据合作和“多边”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非旅游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    旅游系统    合作框架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u Hongme , Teng Jinl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Before 2013,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received policy supports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urism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has been smooth, tourist facilities have been perfected and tourism talents policy has been completed.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Africa has strong willingness to develop, which has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in tourism. However, in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the tourism imageneeds to be improved, language barriers need to be overcome, the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needto be developed, and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public opinionfrom Western countries, potential dangers of tourism security, and uncertainty of tourism investment in Africa. Therefore, we should build a framework of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based ontourism system, realize civilized, green, prosperous and open 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in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nd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eliminate potential dangers of China-Africa tourism in security and influences from bad Western public opinion, deepen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 China-Africa tourismcooperation in data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Africa tourism cooperation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tourism system    cooperation framework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影响着中非旅游合作的发展,在中非旅游合作领域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中非一直秉持“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扩大旅游合作。

一、2013年之前中非旅游合作状况回顾 (一) 中非旅游合作的政策支持

1956年,中埃正式建交,中非关系不断发展、巩固、提升,[1]随后中国与非洲其他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公民赴非旅游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下文简称“论坛”)部长级会议于北京顺利举办,中非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论坛”奠定了中非旅游合作的基本框架。参会部长一致认同中非在旅游领域进行合作,认为旅游业具有增财政收入、促经济增长、创就业机会,以及消除贫困等经济功能。[2]两年后,埃及作为非洲首个“ADS”旅游目的地, 吸引了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游, 在非洲著名景点景区,中国游客已经是常客。[3]2003年,《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提出,中非继续深化旅游合作,中国新增八国为“ADS”旅游目的地。[4]三年后,《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显示,中国在非洲的“ADS”目的地国家升为二十六个,中国居民赴非旅游的同时,非洲也支持非洲人民赴华旅游,[5]这表明中非旅游合作更加紧密,单向型的中国游客赴非旅游正在向双向型的中非游客“互访”转变,但单向型仍将是主导模式。中国教育部设有四个教育援非基地,其中之一的“浙江师范”设立了独立机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2007年设立),其十分重视研究非洲旅游发展,[6]骆高远长期从事中非旅游合作研究,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指出,中国继续鼓励企业对非洲的旅游投资,进一步推介非洲旅游目的地国家,[7]旅游媒体和旅游信息的作用逐渐增强。三年后,“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提及,中非继续加强旅游合作,合作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信息共享、投资、培训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8]

从以上中非旅游合作政策支持的回顾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到新千年,中非合作较少涉及旅游合作领域,主要集中于政治、贸易等传统领域。新千年之后,中非旅游合作主要是在“论坛”的框架之内进行的,这是显著的发展,中非旅游合作逐渐紧密、广泛,并且中非旅游合作还有进一步深化的潜力和空间。

(二) 中非旅游合作的特点

中非旅游合作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中非旅游合作处于“论坛”的框架之内。从第一届到第五届“论坛”(2000—2012年),中非签署的文件都包括了关于旅游合作的领域,并且旅游合作逐渐紧密、广泛,中非合作领域正在由政治、国际事务、经济等传统领域向文化、旅游等多个新兴领域延伸。“论坛”是中非长期的主要合作形式,其他的合作政策是“论坛”的配套措施与有力补充。二是中非旅游合作不断发展。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ADS”已经增加到了29个(国家和地区),非洲有更多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旅游业,愿意积极投身于中非旅游合作之中;另一方面,中非陆续开展旅游业企业投资合作、旅游信息交流合作、旅游技能培训合作,以及旅游目的地宣传和推介等,中非旅游合作从政府层面逐渐向企业层面拓展,有利于积极发挥旅游市场的作用。三是中非旅游合作更加重视中国的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劳动节和国庆节等节假日普及),“ADS”旅游政策逐步放开,加之“入世”使得中国游客更具国际视野,对非洲原始、神秘的氛围充满向往,中国赴非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为非洲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而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非洲赴中国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中非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单向型的赴非旅游将向双向型的旅游“互访”转变。

(三) 中非旅游合作的成就

中非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中非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达成共识。中非在旅游业的作用,即旅游业利于增财政收入、促经济增长、创就业机会、消除贫困等方面达成了认识上的一致性,双方均已承认旅游业的重要性,这为中非互送国际客源、共同开展旅游合作项目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中非互访旅游人数显著增长。2004年和2005年,中国前往非洲的旅游人数分别为约55000万人次和约110000人次;2012年,中国赴非游客人数达到87万人次。[9]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赴非中国游客在出境总人数中占比不高,但增量比较显著,如图 1所示,1995—2013年非洲赴中国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长(1996年数据缺失),19年间由4.91万人次增加到55.3万人次,增长了约10.3倍,2008年游客数量(37.84万人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同比增长率约为—0.18%),但与2007年游客数量(37.91万人次)基本持平。

① 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理而得。

图 1 1995—2013年非洲前往中国的入境旅游者数量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的成就、问题、机遇和挑战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的成就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关于“互联互通”的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贸易得以畅通,非洲赴中国旅游人数稳中有升。如表 1所示,2014—2016年三年,非洲赴中国旅游人数分别为59.7万人次、58.02万人次、58.88万人次,旅游人数趋于稳定,2017年为62.91万人次,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约6.8%。随着“一带一路”中非旅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深入发展,中非游客互访更加便利、频繁。二是旅游设施得以联通,中非旅游基础设施合作已成共识。相关政策支持中非企业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互利合作,旨在改善和优化旅游环境,[10]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品质。“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进一步提倡中国企业对非洲进行投资,加快宾馆、景点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11]随着“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的先后开通,东部非洲的旅游通达度得到提升,区域内部非洲多个国家的旅游合作在不久的未来有望实现。三是旅游人才政策得以沟通,中非旅游人才建设受到了重视。中非曾制定了“中非联合研究交流”和“中非智库”等相关计划,为中国非洲研究院之成立巩固了基础。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表明中非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和智力建设,深化以旅游合作为代表的中非人文交流的诚意和决心。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为培养青年旅游专家、扶持青年旅游学者、培养高端旅游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将为中非旅游合作起到人才支撑的作用。[12]

表 1 2014—2017年非洲前往中国的入境旅游者数量(万人次)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1、旅游形象有待提升,文明之路仍需推进

中非旅游形象关乎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中国旅游形象受损。众多中国游客前往非洲,发生了一些不尊重传统风俗、举止粗鲁的不文明行为。[13]根据晕轮效应(旅游心理学),不文明旅游行为会使得非洲人民对少数中国游客的不良印象扩散到整体中国游客,这对中非旅游合作的发展将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非洲旅游形象的刻板印象较为突出。非洲多发的自然灾害(干旱、洪涝等)、蔓延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混乱的政治局势(恐怖主义、军事冲突等)、落后的经济面貌等因素对中国游客对非洲的旅游形象认知将造成不良影响,致使中国游客选择非洲以外的旅游目的地。

2、语言障碍有待克服,开放之路略显艰难

中非语言交往的便利程度关乎非洲的开放程度。非洲语言种类繁多,北非国家多使用阿拉伯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多使用本土语言、部族语言,[14](P195-227)非洲多个国家又经历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语言交流更是复杂多样。加之非洲中文导游、中文指示牌较少,西欧和部族语言旅游翻译人才较少,中国游客与非洲当地的旅游企业交流、与居民交往、游览旅游景区(景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从旅游社会学角度来看,中国游客容易因旅游语言问题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3、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建设,繁荣之路尚存制约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乎非洲旅游经济的繁荣。在非洲很多国家(地区),缺乏水电、通讯、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15]旅游基础设施不足的根源在于非洲多数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西方的殖民统治有关,非洲多数国家独立时间晚,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慢,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非洲19个贫困国家中,有5个旅游—经济同步型国家,另外14个均是经济滞后型国家,旅游发展高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多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经济基础却较为薄弱,[16]而不是因为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如坦桑尼亚多数餐饮配套的接待水平与服务能力还比较差。[17]如南非(共和国)制定了“减少贫困计划”,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如道路、步行道、公园围墙等,[18]经由旅游扶贫改善了其经济状况,这是其他的非洲贫困国家可以借鉴的。

4、旅游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绿色之路任重道远

旅游资源的保护关乎非洲旅游的绿色发展。沙漠化、植被覆盖率降低、野生动物问题等, 是制约非洲健康、绿色、和谐发展的重要生态影响因素。[19]加剧的沙漠化和突出的森林生态问题会对野生动物保护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非洲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而森林被破坏,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减少将制约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建设,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将有利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20]非洲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为数很少,原因是非洲国家(地区)缺少雄厚的资金和优秀专家人才,无力对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经营,使得遗产的处境较为艰难。[21]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的机遇 1、有利因素日益凸显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要求为中非旅游合作创造了条件。一是中国游客赴非签证得到了简化。毛里求斯等国家允许中国公民“免签”,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允许中国公民“落地签”,[13]肯尼亚等国家允许中国公民“电子签”。[23]二是旅游交通向便利化发展。根据“距离衰减法则”,客源国到目的国的距离,与目的国对旅游者的“拉力”成反向关系,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之阻碍。中非距离较远,航空是主要交通。至2016年底,共有十家航空公司运营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八个非洲国家的直航航班,[13]缩短了中非的距离。三是中国游客适应的支付手段逐渐丰富。非洲各国家(地区)普遍可使用银联网,机场免税店等场所逐渐推广了支付宝、微信等与时俱进、有中国特色的支付手段。[13]四是中国游客依赖的无线网日益普及。非洲一些国家开始提供免费无线网,更多的非洲旅游目的地推广性价比合适的随身无线网设备,[13]使得须臾离不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中国游客倍感舒适。另外,第六届(2015年)和第七届(2018年)“论坛”,是助推和深化中非旅游合作的传统有利因素和强大动力。

2、中国重视文旅融合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目标为中非旅游合作赢得了契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旅游和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文化是旅游之“灵魂”,旅游是文化之“载体”,中国可以通过旅游之方式,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非洲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中非加强旅游合作的实质是加强中非人文交流与借鉴,进一步增进中非之间的认识、友谊、和平。同年,中国计划在非洲推行五十个文体旅游项目,[23]旅游已成为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助推力量。除了中国政府重视文旅融合,中国旅游研究院近年也日益重视文旅融合研究,而文旅融合的研究指导思想也日益融入“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员杨劲松特别重视中非旅游合作的研究。中国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学术机构对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已达成了一致共识。

3、非洲发展意愿强烈

“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中非旅游合作提供了指导。非洲是最贫困的大洲,追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旅游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展(中非旅游合作需要多个领域的支持)。非洲与中国抓紧对接农业领域合作,在棉花、蔗糖、农作物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非洲与中国积极落实“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在能源、海空交通、信息通信等层面加强合作;非洲支持《“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将进一步发挥非洲开发银行的作用,继续加强本币结算合作,提高人民币成为外汇储备的便捷程度;[24]非洲多国积极主动申请“ADS”,非洲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狩猎旅游(Safari)等前景广阔,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多国的优先发展产业,反映了非洲多国期望通过旅游拉动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旅游缓解贫困的迫切愿望。

(四)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的挑战 1、面临西方国家的舆论挑战

非洲“第三世界”国家自主发展理应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尊重,中非旅游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西方舆论对中国形象的丑化与抹黑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态度及合作意愿,[25]影响非洲各国与中国进行旅游合作的态度和意愿,延缓“一带一路”背景下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发展的进程。西方声音中最有代表性之观点是中非合作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新殖民主义”。周文、赵方对西方认为中非合作是“新殖民主义”给出了有力驳斥,多角度论证了中非合作是共同发展的,也是共赢的。[26]非洲公民也对中国及中非合作存在误解,其对中国的批评集中于中国在非攫取资源等四个方面,这与西方扭曲“宣传”有一定关联,[27]西方媒体在非洲影响力很大。

2、中非旅游存在安全隐患

非洲自然灾害多是“天灾”,战争、动乱、恐怖主义等多是“人祸”,传染类疾病多是“天灾”与“人祸”的结合。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安全问题本身是非常重要、非常敏感的问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如“马航MH370”事件、2019年埃塞俄比亚波音客机空难事件,加之中国公民在非洲旅游可能出现的“天灾”与“人祸”,更是增加了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安全风险和对安全风险的感知。另外,非洲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救援力量明显不足,使得非洲旅游产品得不到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13]若在非洲遇到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中国游客的危险系数较高。

3、非洲旅游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从投资的行业来看,中国向外旅游投资更多流向酒店。[28]这反映了中国旅游投资者积累了酒店投资的知识经验,并且对酒店投资的前景看好;也反映了中国国内旅游投资“房地产+酒店”模式在对外旅游投资方面的延续性,体现了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投资者能否理性成熟地投资非洲酒店领域,还需要实践检验和个案分析,因此增加了旅游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从旅游企业管理角度来看,北非多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信徒众多,伊斯兰教宗教仪式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埃及教徒每天行5次礼拜,突尼斯教徒每天行4次礼拜,两个国家每周五有集体“主麻拜”,[14](P195-227)这对于注重市场效率的在非(中国)旅游企业无疑造成了管理难度,宗教仪式和旅游企业逐利目标的不可调和性加剧了旅游投资的不确定性;从旅游安全风险角度来看,“天灾”与“人祸”,外加其他安全风险因素,使得中国游客对非洲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往往持谨慎、犹豫的态度,造成了中国赴非游客流量较低,中国旅游投资者自然对非洲旅游投资持审慎、观望态度,这又增加了非洲旅游投资的不确定性。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框架和对策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基于旅游系统构建中非旅游合作框架。如图 2所示,中非旅游合作框架包括四大子系统,[29](P3-4)系统地回答了中非旅游合作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中非旅游合作框架的构建,是为了解决中非旅游合作的问题,应对中非旅游合作的挑战。

图 2 基于旅游系统的中非旅游合作框架
(一) 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的合作

表 2所示,埃及等四国都是非洲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国家。2017年,中国虽然是埃肯两国的第五位旅游客源国,但是与这两国接待的国际游客数量相比(分别是830万人次和145万人次),中国游客的数量只占很小的比重,与第五位旅游客源国的地位不相称;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地区接待国际游客最多的国家,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同样只占国际游客很少的比例,为9.7万人次,同比下降了17%,主要原因是南非(共和国)严苛的签证制度;2017年赴塞旅游中国游客数量也下降了17%,主要原因是中塞的直航被取消。

表 2 2017年部分非洲国家接待游客的情况

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的合作主要是解决中非旅游形象问题,实现文明发展。“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之一是民心相通,中非民心相通才可能消除彼此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中非互送客源,进行民间旅游交往。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合作的途径有:一是游客尊重中非传统习俗,坚持文明旅游。任何冒犯中非传统习俗的旅游行为和不文明旅游行为都会对中非旅游形象造成损害,中国游客需尊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二是旅游企业加强宣传和营销。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非洲很多国家的名字比较陌生,许多知名景点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30]对于非洲人来说,中国是陌生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三是政府打造“中非旅游年”系列节事活动。[31]非洲国家根据本国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中国开展不同主题的“旅游年”,如“中埃(及)文化遗产旅游年”“中肯(尼亚)狂野非洲旅游年”等。

(二)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的合作 1、旅游资源合作实现绿色发展

旅游资源合作主要是解决非洲旅游资源保护的问题。非洲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国家公园旅游资源、滨海风光旅游资源、海岛旅游资源等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博物馆旅游资源、王国宫殿遗址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都是非洲旅游的重要吸引物。[32](P357-455)中非应加强合作,贯彻保护先行原则,在保护之基础上,再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旅游合作的绿色发展。中国应增强对非洲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资金支持,积极在国与国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促成多国对旅游资源共同保护和开发。同时,由于非洲国家自身的旅游投资能力、保护能力不足,需要借助发达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援助。

2、旅游基础设施合作实现繁荣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合作主要是解决非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建设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的关键,改善非洲旅游基础设施的状况是中非旅游合作繁荣发展的关键。旅游基础设施合作的途径有:一是宣传全域旅游理念。全域旅游理念十分重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非洲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二是推广“厕所革命”经验。“厕所革命”取得了较好成果,中国旅游厕所由脏乱差、数量少、位置偏等状况,[33]向景观化、整洁化、评级动态管理、可精准定位等方向发展,对非洲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有启发作用。三是发展非洲旅游交通。中国不仅可以对非洲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进行合资建设,还可以利用先进的高铁建设技术,促进非洲旅游交通的改善。

(三) 旅游企业子系统的合作

旅游企业子系统的合作主要是应对中非旅游存在安全隐患的挑战(也将对应对非洲旅游投资的不确定性挑战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平安全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旅游合作的应有之义。非洲自然灾害、战争、动乱、恐怖主义、传染病等有时无法避免,但可以进行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治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与游客的联系较为紧密,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游客的安全,否则营利则无从谈起。旅游企业合作的途径有:一是中非旅游企业评估赴非旅游安全。中非建立旅游企业联盟,旅游企业联盟向中国经营出境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非洲的旅游安全评估报告,使中国人了解特定非洲国家的安全状况、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办法等,降低中国游客的旅游安全感知风险。二是中非建设旅游警察队伍。虽然埃肯两国已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设立了旅游警察,[34]但中国旅游警察更具国际经验和国际视野,中意、中俄曾共同进行了跨国旅游警察合作。[35]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在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警察制度,中非旅游警察可以进行共同巡逻等跨国合作,保障旅游企业的安全。三是中国派遣旅游危机管理专家。面对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时应该如何处理,旅游企业必须作好旅游危机管理预案。中国旅游危机管理专家帮助中非旅游企业提升旅游危机管理水平,旅游危机管理致力于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将对游客的公共卫生保障、救援力量保障等起到重要作用。

(四) 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的合作 1、旅游政策合作应对西方国家舆论挑战

旅游政策的合作主要是应对西方国家舆论挑战。西方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中非旅游合作是中国的“新殖民主义”,在西方国家势力的干扰下,部分非洲人民也对中非旅游合作存有误解。旅游政策合作的途径有:一是中非保持务实心态,落实旅游政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旅游合作模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主体地位,[36]中非除了不断深化中非合作论坛的合作形式,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外,还应鼓励旅游企业以国际化的投资和经营落实中非旅游政策,鼓励旅游行业组织发挥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监督职能。二是中非借助旅游媒体,解读旅游政策。中非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有时并不能及时得到利好的旅游政策信息,即使知晓旅游政策也难以全方位把握其含义,以其指导旅游实践,这就需要官方旅游媒体整合旅游政策信息,多角度、全方位、有层次地阐释旅游政策。(另外,旅游政策的合作对中国旅游企业投资除酒店业外的其他领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非洲旅游投资的不确定性)

2、旅游人力资源合作实现开放发展

旅游人力资源的合作主要是解决中非旅游合作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的问题。非洲人民赴中国旅游一般不存在语言问题,中国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有外语导游和旅游翻译人才。而中国公民赴非旅游存在一定的语言问题,旅游人力资源合作的途径有:一是中国为非洲培养旅游语言人才。中国赴非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对于非洲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市场,会使用汉语的非洲导游、员工等旅游服务人员会使中国游客倍感亲切舒适。帮助非洲培养其他语言人才是为了对接旅游的国际化发展。二是中国向非洲输送专业旅游语言人才。专业旅游语言人才注重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册、门票、地图、指示牌、讲解系统等进行专门的设计,使语言表达转化成中文的表达形式,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3、环境保护合作贯穿于中非旅游合作所有层面

环境保护的合作始终贯穿于中非旅游合作的所有层面。环境保护将对“一带一路”中非旅游合作的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中非旅游合作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旅游经济利益,需要将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用于治理非洲的沙漠化、恢复森林植被等;另一方面,中非旅游合作需要将对人文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尤其是对于非洲旅游开发较少、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地区,原始性和原生态将是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力武器。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旅游合作展望 (一) 加强中非旅游数据合作

一是确保中非旅游数据的可获得性。常见的旅游统计指标有旅游投资总量、旅游年收入和游客数量等。中国国家统计局仅有非洲游客访华数量的统计,并未按照国家或者区域进行区分,非洲游客在中国进行旅游消费的数据难以获取。“一带一路”官网整理了中国赴非的游客数量数据,但仅限于2015—2017年部分非洲国家的零散数据。中国对非洲的旅游投资数据更是难以获取。这些都不利于从宏观上开展中非旅游合作的经济研究,以及从动态角度考察中非旅游合作取得的经济效益。二是确保中非旅游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一方面,非洲各国统计局旅游统计口径不一致,国与国之间的旅游数据难以比较;另一方面,由非洲各国旅游数据集合而成的非洲旅游数据,与中国统计的旅游数据不一致,中非的旅游数据难以对比。为实现以上两点,中非必须利用“大数据”建立旅游数据库,完善旅游统计制度,统一旅游统计口径,实施旅游数据动态管理,以便开展中非旅游合作研究和量化中非旅游合作成果。

(二) 加强中非旅游“多边”合作

中国对非洲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旅游项目的援助等都对非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仅仅来自中国的旅游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提出两点展望:一是借助发达国家的旅游投资和管理经验。开发国家公园、建设精品酒店,可注入非、中、发达国家三方面的旅游投资,使得国家公园和精品酒店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经营国家公园可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打造精品酒店可借鉴瑞士的管理经验。二是地域临近的非洲多国开展旅游合作。打造以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为重要节点的北部非洲历史遗址文化旅游合作区,打造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为重要节点的东部非洲野生动物风情旅游合作区,打造以南非、津巴布韦等为重要节点的南部非洲阳光地带旅游合作区,[37]在这些旅游合作区要积极注入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重要要素,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的旅游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安宁, 梁邦兴, 朱竑. "走出去"的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视角看中非合作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 1521. (0)
[2]
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J].乡镇企业科技, 2000, (11): 1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QY200011009.htm (0)
[3]
骆高远, 陆林. 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02. (0)
[4]
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政府在《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承诺[EB/OL]. https://www.focac.org/chn/ljhy/dejbzjhy/hyqk22009/t155407.htm, (时间缺失)/2019-04-03. (0)
[5]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EB/OL].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584788.htm, 2006-11-05/2019-04-03. (0)
[6]
唐兰兰.非洲旅游资源及其吸引力研究[D].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0)
[7]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年至2012年)[EB/OL].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626385.htm, 2009-11-12/2019-04-03. (0)
[8]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EB/OL].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954617.htm, 2012-07-23/2019-04-03. (0)
[9]
张文迪.习近平访问非洲将更大促进中非务实合作[EB/OL]. http://news.cntv.cn/2013/03/21/ARTI1363846121278752.shtml, 2013-03-21/2019-04-03. (0)
[10]
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EB/OL].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1321590.htm, 2015-12-05/2019-05-08. (0)
[11]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EB/OL]. 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1327766.htm, 2015-12-25/2019-05-08. (0)
[12]
杨洁篪.杨洁篪在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EB/OL].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652591.shtml, 2019-04-09/2019-05-08. (0)
[13]
杨劲松. 多维度扩大中非旅游合作[J]. 中国投资, 2017, (24): 27. (0)
[14]
曹景洲. 海外旅游目的地概况[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0)
[15]
付建华, 薛群慧, 邓永进. 中国非洲旅游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J]. 旅游研究, 2014, 6(3): 91. (0)
[16]
刘丹丽, 汪侠, 吴小根, 等. 全球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385. (0)
[17]
刘红梅. 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 西亚非洲, 2009, (8): 52. (0)
[18]
朱海森, 王颖. 南非旅游扶贫探析[J]. 西亚非洲, 2007, (1): 34. (0)
[19]
甄峰, 尹俊. 非洲地理研究综述[J]. 西亚非洲, 2011, (5): 35. (0)
[20]
骆高远. 非洲旅游保障体系规划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2, (3): 139. (0)
[21]
骆高远, 刘旭. 非洲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探析[J]. 西亚非洲, 2011, (1): 40. (0)
[22]
杨劲松.中非旅游合作迎来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 2018-07-23(003). (0)
[23]
杨劲松.让旅游成为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排头兵[N].中国旅游报, 2018-09-05(003). (0)
[24]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EB/OL].https://www.focac.org/chn/zywx/zywj/t1592247.htm, 2018-09-05/2019-04-03. (0)
[25]
徐虹, 韩静. 旅游开发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J]. 旅游学刊, 2017, 32(5): 6.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5.003 (0)
[26]
周文, 赵方.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合作是"新殖民主义"吗?[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1): 129. (0)
[27]
陈雪飞. 非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非洲本地媒体视角的考察[J]. 国外理论动态, 2014, (3): 70. (0)
[28]
宋昌耀, 厉新建.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旅游投资[J]. 旅游学刊, 2017, 32(5): 4. (0)
[29]
马勇, 李玺, 李娟文. 旅游规划与开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0)
[30]
蔡立华.中非旅游合作: 小荷才露尖尖角[N].国际商报, 2019-03-18(011). (0)
[31]
杨劲松.旅游助推中非人文交流迈向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 2018-09-07(003). (0)
[32]
尹德涛. 世界旅游地理[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0)
[33]
李金早.旅游业要来一场厕所革命[N].人民日报, 2015-04-10(023). (0)
[34]
樊志勇. 进一步完善旅游监督管理[J]. 旅游学刊, 2011, 26(3): 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1.03.004 (0)
[35]
王德刚.旅游警务合作成国际合作典范[N].中国旅游报, 2017-04-26(3). (0)
[36]
王会战, 李树民, 陈实, 等. 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国内研究述评[J]. 旅游科学, 2015, 29(2): 71. (0)
[37]
骆高远. 非洲旅游的空间布局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11): 19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