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Issue (2): 119-123  

引用本文  

程文文, 张显成. 汉语反义合成词的词汇化问题——以“早晚”一词为例, 兼与袁嘉先生商榷[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 119-123.
Cheng Wenwen, Zhang Xiancheng. The Lexicalization of Antonymic Compound Wordsin Chinese[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8, (2): 119-1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医书综合研究”(12 & ZD1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先秦汉语否定词研究”(2017M622937);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简帛医书词汇语义系统研究”(2016BS071);重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简帛医书语法研究”(16XWB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程文文(1986-),女,山东泰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词汇学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9-24
汉语反义合成词的词汇化问题——以“早晚”一词为例, 兼与袁嘉先生商榷
程文文1,2 , 张显成2     
1.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2.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要:反义词“早”“晚”的对举和连用是汉族人分析问题的习惯。在“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说话者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表达目的,利用“早晚”的“任指”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早晚”的词汇化存在两条不同的路径,经历了“多元词汇化”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疑问句中的反义并列短语“早晚”词汇化为疑问代词,用来询问时间,强调客观时间的“早”或“晚”;唐宋时期,“早晚”用在表主观判断的陈述句中,并列对举意义逐渐融合,强调人的主观认识,尤其是与情态动词“会”“将”“必”等的共现,使其主观特征得以固化,演变为语气副词。
关键词早晚    反义合成词    任指意义    词汇化    
The Lexicalization of Antonymic Compound Wordsin Chinese
Cheng Wenwen1,2, Zhang Xiancheng2     
1. Faculty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Research,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listing and using antonyms "zao" (early) and "wan" (late) together is Chinese habits ofanalyz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expressions implicit and euphemistic, the speaker uses the indefinite meaning of "zaowan" to show his position and at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golden mean". The lexicalization of"zaowan"has undergone two different paths,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the "multiple lexicalization". "zaowan"i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changed intoaninterrogative pronounduringWei, Jin, and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hich was used to ask the time and emphasize the objective time.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zaowan"was used in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dicating subjective judgment.Later, "zao"and "wan"merged into one meaning as a modal adverb and emphasizedpeople's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when co-occurring withthe modal verb"hui", "jiang" and "bi".
Key words: zao and wan    antonymic compound words    indefinite meaning    lexicaliz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刊发了袁嘉《“早晚”的词汇化》一文(以下简称“袁文”),对“早晚”产生任指语法意义的原因,副词“早晚”的词汇化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辨析,读后获益良多,但袁文也还存在或可商榷之处。略论三题,以就教于方家。

其一,“早晚”产生任指语法意义的原因。袁文认为,“‘早晚’能产生任指语法意义是源于汉民族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1]“当汉族人在遇到重大问题或者疑难问题时,习惯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这一点反应在语言材料上就是反义词的对举使用和反义词连用”[1],诸如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接着指出“人类的取舍行为很难只从正反两方面的极端作决定”,“汉族人自古以来也追求正反两个极端之间的‘周密’”。汉族人崇尚儒家的“中庸之道”,而“中庸”具有抽象性和无定性,因此,具有“任指”“虚指”或者“遍指”的语言形式应运而生。反义词并用具有统括的意义,袁文认为,“统括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任指语法意义中的‘遍指’”。

反义词“早”“晚”对举和连用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例如:

(1)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颜氏家训·勉学》)

(2)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的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耗息。(《齐民要术》卷1)

例(1)“早”“晚”对举,均出现在状语位置上,表示前后两个不同的行为状态。例(2)“早晚”与“高下”“多少”“强弱”“美恶”“耗息”等短语对举,“早”“晚”连用,构成反义词组,表达基本的合成时间义,出现在宾语位置上。按照袁文的观点,起初,“早”“晚”的对举或连用是人们分析问题的习惯,但是由于汉族人崇尚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极端观点,就需要“任指”和“虚指”之类的形式表达自己“模糊”的立场和态度,“反义词(词素)并用就是最适合的形式之一”,因此“早晚”复合成词,表达任指语法意义。实际上,“早晚”复合成词产生任指语法意义是践行“中庸之道”的前提,不是原因。

《中庸》章句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这是有关“中庸”的最早的解释。实际上,孔子也有对中庸的阐释,《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中庸倡导的是“过犹不及”,反对“过”与“不及”,提倡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找到合适的平衡点,避免极端,但中庸之道绝对不是模棱两可,虚无缥缈,正如日本松下幸之助在《关于中庸之道》所言,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语言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语修辞中的对偶句式等都是中庸的对称思想在语言中的早期体现。“中庸之道”对汉语词语运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汉语具有含蓄、委婉的表达特色。《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语言表达要含蓄委婉,汉语敬称、谦辞的使用,谦称自己“在下”“敝人”,敬称他人“令爱”“令尊”等同义谦辞的使用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含蓄委婉与直白相对,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把意思表达出来。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人们会选取一些表示模糊的限定词,使话语留有余地,反义义素的并列复合如“左右”“出入”“上下”“早晚”,这些词语的意义不能“简单相加理解”,“早晚”的意思不是实际的早上和晚上,而是指任何时候,具有模糊语义,表达的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换言之,在“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说话者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表达目的,可以利用修辞、语音、词汇、语法等手段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同样,说话人也会用“早晚”的“任指”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含蓄委婉是“中庸”思想的产物,“早晚”任指语法意义与“中庸”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是实现含蓄委婉表达的手段。

其二,疑问代词“早晚”的词汇化。袁文指出了“早晚”的词汇化过程,“先是‘早’‘晚’长期地经常地对举或连用,后来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词汇项,成了表任指语法意义的副词。[1]”“到了明代,“‘早晚’在口语语境中出现极为频繁,高使用频率使其彻底词汇化”,由询问时间的意义,引申出任指的语法意义,成为彻底副词。概言之,直到明代,“早晚”才词汇化,用于询问什么时候。

《隋书·艺术传》:“乐人王令言亦妙达音律。大业末,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常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问‘早晚’之词,此即俗语所自出,不始于《隋书》。陶渊明《问来使》诗:‘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亦是此义。”可知在魏晋时期‘早晚’已有“何时”这一义项。吕叔湘指出:“早晚是询问时间的词,意思是‘什么时候’?最早见于晋代文献。”[2](P357-358)“早晚”询问时间,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例如:

(3) 不知早晚至,当随至郡。深相望。(《淳化阁贴》王献之书)

(4) 步兵校尉李澄问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云:“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洛阳伽蓝记》卷2)

(5) 时亦有洛阳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宝公曰:“大竹箭,不须羽。东厢屋,急手作。”(《洛阳伽蓝记》卷4)

从句法位置上看,例(3)、例(4)中的“早晚”位于动词谓语后面,在句作宾语;例(5)中的“早晚”位于谓语动词“当”的前面,在句中作主语,这是因为他的意义具有局限性,吕叔湘说:“‘早晚’由于它的意义所加的限制,一起始就不用作谓语,而用作修饰动词的状语,间或也作宾语”。[2]从意义上看,例(3)(4)中的“早晚”作动词“知”的宾语,例(5)中的“早晚”作动词“当”的主语,表示疑问,是句子的语义重心,全句的疑问焦点。以上三例的“早晚”是时间轴上的两个极端,意思上涵盖了整个时间范畴,语义已经融合,用于询问时间,表示“什么时候”,不再代表两个相反的概念,词汇化为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于立昌指出:“状语位置上的‘早晚’表示谓语动词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将其述谓化为:S+是+早V,还是+晚V。可见,‘早晚’当是‘早’和‘晚’两极时间点的任选关系——是‘早’还是‘晚’,这种任选关系隐含了动作行为在客观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早晚’逐渐演变为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而这种隐含的语义上的不确定性也与表疑问的语句存在内在的语义关联,进而概念化为‘何时’。”[3]由此可见,魏晋时期,“早晚”已经词汇化为疑问代词。

其三,语气副词“早晚”的词汇化过程。袁文指出:“到了明代,‘早晚’在口语中出现极为频繁,高使用频率使其彻底词汇化”[1]。由表询问时间的意义引申出“随时,总会”的任指语法意义,成为地道的副词。袁文未揭示“早晚”词汇化过程中诸多语义的分化发展与内在关联,故认为副词“早晚”是由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早晚”引申而来。实际上,“早晚”在词汇化过程中,并不是沿着单一路径(反义词组→疑问代词→副词)演变,而是经历了多重路径的演变。为方便行文,我们将语气副词“早晚”记为“早晚1”,疑问代词“早晚”记为“早晚2”。

先秦两汉时,连用的“早晚”有5例,是两个反义词的并列组合,语义没有融合,表达的是正反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

(6) 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韩非子·难二》)

(7) 生有早晚,禄相当直,善恶异处,不失铢分。(《太平经》卷112)

(8) 语顷,即得姜还,并获操使报命。后操使蜀反,验问增锦之状及时日早晚,若符契焉。(《后汉书》卷82下)

例(6)“早晚”与“寒温”并举,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句法层面上的并列关系。例(7)中“早晚”为先与后之意,在句中是动词“有”的联合宾语。例(8)“时日早晚”指买锦缎的时间。从形式上看,“早晚”之间可以插入虚词,意义和功能没有发生变化,语义上看,“早晚”表达的是正反两个概念,语义没有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早晚”可以用在陈述句(39例)中,也可用在疑问句中(7例),陈述句中的“早晚”语义仍然没有融合,表达的是相反的概念。例如:

(9) 傉檀女病甚,请救疗,昙霍曰:“人之生死自有定期,圣人亦不能转祸为福,昙霍安能延命邪!正可知早晚耳。”(《晋书》卷95)

(10)然人才异能,备体者寡。器有大小,达有早晚。(《晋书》卷45)

(11)高山寻云,深谷绝景,雪无冬夏,白云而共色;冰无早晚,与素石而俱贞。(《金楼子》卷5)

以上各例“早晚”均出现在宾语位置,沿用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用法,是句法层面上的并列对举,语义没有融合,没有成词。

疑问句中的“早晚”,语义进一步发展,用来询问时间,表示“什么时候”,“早晚”演变为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早晚2”,详见上文,此不赘述。由此可见,“早晚”词汇化为疑问代词与所在的句式有直接关系,正如于立昌所说,“早晚”所“隐含的语义上的不确定性与表疑问的语句存在内在的语义关联,进而概念化为‘何时’”。[3]

唐宋时期,“早晚”可以用在陈述句(548例)和疑问句(41例)中。陈述句中的“早晚”除了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法外,“早晚”的句法位置发生了改变,由宾语或谓语位置逐渐转移到状语位置,并且“早晚”的语义逐渐融合,发生词汇化,演变为语气副词“早晚1”例如:

(12)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3)梅寒争雪彩,日冷让冰痕。早晚东归去,同寻入石门。(《齐己《荆门病中寄怀贯微上人》》)

(14)不要称怨道苦,早晚得这个新妇。虽则容貌不强,且是国王之女。(《敦煌变文集新书》卷4)

例(12)“早晚”用在状语位置,表示“迟早”的意思,表达了少年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即隔墙而生的两朵小花,迟早会结成连理。“迟早”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态度,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沈家煊指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作者(言者主语)认为少年和意中人一定会结成连理,“早晚”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印记。例(13)、例(14)中的“早晚”都具有主观性,表示言者主语认定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句法位置上,以上各例中的“早晚”均位于状语位置,这是其副词化典型句位。正如谢惠全所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用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句法关系的固话,转化为虚词。”[5]语义上,“早晚”不是两个反义词的并列组合,语义发生了融合,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和态度,表示“总归,迟早”的意思。“早”“晚”作为时间轴上的两端,言者主语认为事情一定会在这个时间轴上的某个时间点发生。正如于立昌所说:“这种必选关系隐含着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出现在时间维度上的主观必然性,也与表主观判断的句子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3]

疑问句中的“早晚”,表询问时间,可询问过去之事,也可询问未来之事。例如:

(15)为僧为道两悠悠,若个能分圣主忧。各斗轮蹄朝紫殿,竞称卿监满皇州。相嘲相咏何时了,争利争名早晚休。闲想边庭荷戈将,功成犹自不封侯。(《鉴诫录》卷六)

(16)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鞭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17)大业末,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尝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惊起,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隋书》卷78)

(18)远公曰:“将军当日掳贱奴来时,许交念经。”白庄曰:“我早晚许你念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6)

例(15)例(16)中的“早晚”均用来询问未来之事,例(17)例(18)中的“早晚”用来询问过去之事。例(18)中的“早晚”用在反诘句中,吕叔湘说,“反诘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中没有否定词,但是反诘句的用意就在否定。[2]”“我早晚许你念经”的重点不是发出疑问,传达否定,即没有让你念经。这时,“早晚”询问的是过去之事,它的时间意义变淡了。

元明清时期,“早晚”的语义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气副词“早晚1”发展的更加成熟。例如:

(18)老身早晚将要死去,当与长诗一起焚烧,或许可以在九泉之下诵读。(《剪灯余话》卷4)

(19)道人说:“我是山林隐士,早晚会死,哪里有什么奇术!你们这些人错听了别人的话。”(《剪灯新话》卷2)

(20)舅太太正在觉得去住两难,见如此说,便说:“也罢,我且去,明日早晚必赶回来。”(《儿女英雄传》第24回)

例(18)、例(19)“早晚”与情态动词“将”“会”连用,强调言者主语的死是一种必然发生的行为,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共同表达肯定的语气。例(20)“明日早晚”指明天一定会发生的行为,“早晚”与情态动词“必”连用,加强了言者主语的主观立场和态度。“将”“会”“必”情态动词一般只出现在非现实句中,体现了句子的主观性特征,当与语气副词“早晚”连用时,会加强“早晚”的主观性特征,所以情态动词的使用对“早晚1”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早晚”作为时间轴上的两个极端,涵盖了整个时间范畴,“早晚1”的使用意味着言者主语认定的行为在这个时间轴上必然会发生,与情态动词“将”“会”“必”的连用,使“早晚1”的主观特征得以固化,体现言者主语对事件的主观看法和态度,是一种认识情态。Palmer指出:“认识情态是一种命题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看法和态度。“早晚”的认识情态义符合人类的认知经验,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事物,这样或多或少的会有人类的主观印记。”[6]孙悠夏认为:“‘早晚’是具有时间性的、不对称的,‘早’与‘晚’分立于时间轴的两端。时间的推进只能是由‘早’及‘晚’,而不能时光倒转。‘早’与‘晚’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方向性,过去的时间必定在前,而未来的时间则必定在后。如果需要做由‘早’及‘晚’的动作,则必须严格遵守其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从自身体验出发,时间概念‘早晚’很自然地就被运用到了认知情态域,实现了从时间域向情态域的拓展,用以表达说话人深信事情最后的必然发生性。”[7]所以,“早晚1”的形成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是人类认知经验的直接体现,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由此可见,反义词的对举和连用是汉族人在遇到重大或者疑难问题时分析问题的习惯。在“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说话者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表达目的,利用反义合成词“早晚”的“任指”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早晚”在词汇化过程中,并不是沿着单一路径(反义词组→疑问代词→副词)演变,即不是由反义并列短语“早晚”词汇化为疑问代词“早晚”进而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而是多重路径的演变,经历了多元词汇化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疑问句中的反义并列短语“早晚”词汇化为疑问代词“早晚2”,用来询问时间,强调客观时间的“早”或“晚”。语气副词“早晚”不是由疑问代词“早晚”的用法引申出来的,而是唐宋时期,“早晚”用在表主观判断的陈述句中,并列对举意义逐渐融合,强调人的主观认识,尤其是与情态动词“会”“将”“必”等的共现,使其主观特征得以固化,演变为语气副词“早晚1”。

参考文献
[1]
袁嘉. "早晚"的词汇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9): 240-244. (0)
[2]
吕叔湘, 江蓝生. 近代汉语指代词[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5. (0)
[3]
丁立昌. "早晚"的词汇化与主观化[J]. 语言科学, 2017, (4): 407. (0)
[4]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 (0)
[5]
谢惠全. 谈实词的虚化[A]. 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35. (0)
[6]
Palmer F.R.. Mood and 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8. (0)
[7]
孙悠夏.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J]. 成都大学学报, 2012, (5): 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