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Issue (4): 72-84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2204008

引用本文  

付秀梅, 付晨阳.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 72-84.
Fu Xiumei, Fu Chenya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22, (4): 72-8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与环境治理的耦合研究——技术方法和环境经济政策”(420762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驱动机制与‘双循环’发展路径研究”(42176126)

作者简介

付秀梅(1967-),女,辽宁新民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3-04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付秀梅 , 付晨阳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山东16地市2013—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一步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探究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特征。结果显示,虽然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平衡现象呈现出持续扩大态势,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阶梯分布特征;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然而近年来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最后,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策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熵权TOPSIS方法    Dagum基尼系数    Kernel密度估计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Fu Xiumei , Fu Chen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Shandong economy. On this basis,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16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20 was evaluated with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ource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revealed with the Dagum Gini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was low although it was on the rise; the imbalance of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showed a continuous expansion trend, displaying the ladd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iaodong economic circle, provincial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nd Lunan economic circl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as due to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hando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upervariable density difference has bee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hree economic circles in Shandong presented different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ductility, an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s expanding. Finall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enforcing developing differentiat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onduc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economy.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dynamic evolution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Dagum Gini coefficient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政府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经济发展规律的根本所在,是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必由之路。[1]

但是由于各地区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基础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3]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会产生区域极化现象,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强化经济差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差异的加大趋势在中国北方经济强省山东内部表现尤为明显。山东是我国人口大省,近年来,在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山东16地市经济差异也逐渐拉大,进而影响山东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厘清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脉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给出一个一致的定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明确提出之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相似的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学者将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内涵界定为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5]早期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该主要从可供量化的生育率、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政治制度以及开放程度等来探讨,[6]之后把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视为同等重要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框架。[7][8]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也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9]经济增长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财政保障和技术支持,从而减少资源消耗;社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缓解环境污染。[10][11]上述研究在探索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2017年之后才开始研究。[12]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13]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14]高质量发展强调改变经济增长的旧发展模式,突出将质量放在首位,优先考虑效率,培养新的增长动力,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自然恢复自我。[15][16][17]还有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8]虽然前人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现有的研究尚未形成关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统一标准。部分学者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单一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9][20]这种方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特征相悖。[14]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应该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因此,有的学者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出发界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2][21[22][23]复合指标更有助于揭示高质量发展的全貌,保证测度结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1][24]因此,本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三)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研究

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下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通常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样本分类的方法、SOM(Self-Origanizing Map)算法聚类分析和泰尔指数法测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的区域差异。[25][26][27]然而上述研究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单一,并未能对差异进行分解并探究差异来源。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可以有效解决子群间样本数据交叉重叠问题,解释区域差异的来源和贡献度,[28]被广泛应用于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研究。[29][30][31]因此, 本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解释差异来源。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考虑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高质量发展内涵解析、水平衡量和区域差异的测度,对于其动态演进趋势的分析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的研究,多数研究仍旧停留在简单描述或笼统概括层面,缺乏更为细致的研究。[32]因此,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来测度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解释差异来源;在此基础上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揭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特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通过解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3—2020年山东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征就是多维性,[14]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13]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8]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认为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高质量和共享发展的高质量。

1、创新发展的高质量

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时代衡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提高效率,最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33]增加创新投入有助于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创新产出带来的成果转化有助于发挥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来衡量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创新投入用科研经费和R&D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创新产出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专利授权数来衡量。

2、协调发展的高质量

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18]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对缓解当前“不平衡发展”的状况至关重要。因此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两方面综合衡量协调发展的高质量。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城乡结构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

3、绿色发展的高质量

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18]推行绿色发展,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33]因此可以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综合衡量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资源消耗用万元GDP能耗变动率和电力消费量来衡量;环境污染用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来衡量;环境保护用绿化覆盖面积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来衡量。

4、开放发展的高质量

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8]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开放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双循环”背景下仍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开放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可以从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资本依存度来衡量开放发展的高质量。对外贸易依存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对外资本依存度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来衡量。

5、共享发展的高质量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18]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12]发展的成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可以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综合衡量共享发展的高质量。社会保障用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养老保险支出来衡量;社会福利用文化事业费用来衡量。

(二)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11][34][35][36]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构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 1

表 1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 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3—2020年山东16地市的相关数据评价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历年《山东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

关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当前文献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分析等。熵权法是基于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降低了主观赋权时人为因素的干扰。TOPSIS法通过比较测度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相对距离,计算得分并进行排序,具有结果稳定合理的优势。[1]因此,本文首先采用熵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值,随后利用TOPSIS法对山东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排序,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3—2020年山东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四) 结果分析

基于构建的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3—2020年山东整体及各地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2。按照各地市历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的高低对其进行排名列示在表中。同时为了深入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山东2021年出台的《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和《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将16地市分为三大经济圈,从三大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如图 1所示。

表 2 2013—2020年山东16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图 1 2013—2020年山东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1、山东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上升态势,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阶梯分布特征。图 1显示,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走势基本相同,整体呈上升态势。这说明山东整体经济转型态势向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成效。但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仍有60%以上的地市低于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平均水平。从区域差异来看,山东三大经济圈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序依次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胶东经济圈是山东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圈内各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注重经济增长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省会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略领先于鲁南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省会经济圈内除济南排名靠前外其余各地市排名都较为靠后,这可能是由于省会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虹吸作用。鲁南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虽然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在山东三大经济圈内排名最后。与胶东经济圈相比,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存在较大差距,是造成山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2、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山东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表 2显示了2013—2020年山东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排名,可以发现,青岛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历年均值为0.5086,排名第一,远远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是山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说明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绩仍然突出。随后排名依次为济南、烟台、潍坊、淄博,这四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名靠前,但是仍然与排名第一的青岛存在较大差距,说明这些城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提升空间。排名最后四位的城市依次为德州、聊城、滨州、枣庄,说明上述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对高质量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高质量发展水平严重不足,亟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尽快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其余地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略显平庸但提升空间较大,因此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入手缩小与先进地市的差距。

三、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

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来分析前文测度的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探求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基尼系数测算并分解,揭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山东省内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 研究方法

Dagum基尼系数法可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探求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37]Dagum基尼系数是一种在充分考虑子样本分布的前提下,将基尼系数按照子群进行分解的办法。[38]Dagum将总体基尼系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的贡献Gw、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Gnb和超变密度的贡献Gt三部分,后两者构成区域间差异的总贡献。[39]其中,超变密度的贡献Gt在划分子群时,存在区域间交叉项(例如,并非胶东经济圈的所有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高于省会经济圈,部分省会经济圈内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也高于胶东经济圈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这就产生了所谓不同地区的样本交叉重叠问题。如果忽略了不同子样本的交叉重叠问题,势必无法完整识别出地区间差异对于总体地区差异的贡献。一般而言,基尼系数越小代表地区差异越小,则区域趋同性越强;反之,基尼系数越大则意味着区域协同性越弱。[37]为了进一步解释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山东省内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将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差异的大小及来源。

(二) 结果分析

依据表 2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算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测算结果如表 3所示。依据表 3的详细结果分别对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差异来源分析、山东三大经济圈区域内差异和山东三大经济圈区域间差异进行分析。

表 3 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
1、山东总体差异及差异来源与贡献

根据表 3绘制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差异来源及贡献度如图 2所示。

图 2 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区域差异来源及贡献度

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0.1777上升至2020年的0.2481,于2019年达到最高值0.2838。这表明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差异呈现明显的扩大态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然显著,而且不断加剧,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从对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大小来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变动区间位于23.8815%—61.9963%,历年平均贡献率为43.4852%,呈逐年缩小态势。这说明区域间差异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的变动区间位于22.3389%—34.3027%,历年平均贡献率为29.4871%,这说明与区域间差异相比,区域内差异对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小,不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说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联互通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降低区域内差异来缩小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间超变密度的贡献率位于14.1137%—41.8158%之间,历年平均贡献率为27.0278%,且近年来超变密度的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说明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强跨板块经济协作和全局性发展仍需要进一步规划部署。[30]

2、山东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内差异

根据表 3绘制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区域内差异,如图 3所示。综合来讲,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具体来讲,胶东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内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且上升态势最为明显,从2013年的0.1016上升到2020年的0.2713。这表明胶东经济圈内的区域内差异逐年扩大,由前述评估出的山东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可知,可能是由于青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虹吸效应相对削弱了邻近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增强极化特征拉大了区域内差异。省会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由2013年的0.1073上升至2020年的0.2043,2019年出现区域内差异的最高值0.3299。由前述评估的山东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可知,当年济南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为0.6583,这主要是因为2019年济南同时享受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支持,济南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达到历史最高值,这进一步拉大了2019年省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鲁南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在考察期内呈相对低水平波动态势,区域内差异由2013年的0.1709下降至2020年的0.1327。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相比,鲁南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圈内整体的高质量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因而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导致的区域内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因此鲁南经济圈的战略任务应是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图 3 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区域差异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内差异
3、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间差异

根据表 3绘制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间差异如图 4所示。整体来看,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这表明山东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逐渐加大,主要表现为“胶东—省会经济圈”之间的差异与“胶东—鲁南经济圈”之间的差异处于较高的状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胶东经济圈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与其余两个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省会—鲁南经济圈”之间的差异处于低水平状态,省会经济圈应该给予高质量发展足够多的重视,除圈内表现亮眼的济南和淄博之外,更应拉动圈内排名落后的滨州、德州和聊城等地市,以此提升圈内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的整体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内的龙头城市临沂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带头作用,亟需整体提升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山东三大经济圈间的高质量发展差异。

图 4 2013—2020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经济圈的区域间差异
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

为了更好地体现山东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绝对差异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前文测度的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分布的位置、形态、延展性和极化特征。

(一) 研究方法

Kernel密度估计用连续密度曲线刻画随机变量分布形态,反映出变量的分布位置、形态和延展性特征,对模型依赖性较低,具有稳健性,被广泛应用于空间非均衡分析中。[40]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平滑的核函数拟合测度值得到密度曲线,根据密度曲线分析测度值的动态变化。[41]核函数有多种函数形式,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分组数据越少,选择高斯核函数的概率越大。[42]通过Kernel密度估计揭示的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演进特征和地区间绝对差异,能够对前文Dagum基尼系数刻画的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对差异形成补充和完善。因此,本文选择Kernel密度估计之中的高斯核函数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

(二) 结果分析

依据表 2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如图 5所示。图 5展示了2013—2020年山东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依据图 5得到表 4,总结了山东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动态的演进特征。

图 5 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三维核密度

表 4 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动态的演变特征

首先,从分布特征看,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曲线的位置不断右移。这说明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山东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这与前文测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趋势相一致。图 5显示,胶东经济圈的右移幅度最大,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右移幅度不是很明显,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分布形态看,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曲线的主峰宽度呈扩大趋势。这说明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存在扩大趋势,鲁南经济圈的主峰宽度的变化趋势较小,近几年扩大趋势明显,说明其区域内的绝对差异扩大趋势相对较小。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的绝对差异的上升趋势值得进一步重视。

再次,从分布延展性来看,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曲线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各个经济圈内均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如省会经济圈内的济南、胶东经济圈内的青岛和鲁南经济圈内的临沂。此外,图 5显示, 山东整体、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右拖尾延展性均呈现拓宽趋势,表明各经济圈内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的进一步拉大,导致“优中更优”现象的出现。[41]同时,鲁南经济圈内右拖尾延展程度相对不变,表明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地市的提升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最后,从极化现象来看,山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多峰状态,多极分化趋势明显。从图 5a可以看出,山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波峰数量由初始的一个主峰一个侧峰演变为侧峰数量逐渐增加的多峰状态,多数侧峰值也逐步提升。这说明山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43]图 5b显示省会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呈现双峰状态,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图 5c显示胶东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呈现多峰状态,多极分化趋势明显。图 5d显示鲁南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以单峰为主,分化趋势较为缓和。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来测度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分析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并解释差异来源。进一步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揭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及演变规律。得到如下结论:

(1)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尽管呈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较低,而且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阶梯分布特征。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青岛,依次为济南、烟台、潍坊,排名后四位的城市依次为德州、聊城、滨州、枣庄。

(2) 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扩大态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显著,而且不断加剧。山东整体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是呈逐年缩小态势,然而近年来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而且山东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逐渐加大。

(3) 山东整体及山东三大经济圈内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上升态势。山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多峰状态,多极分化趋势明显。省会经济圈呈现双峰状态,两极分化趋势明显;胶东经济圈呈现多峰状态,多极分化趋势明显;鲁南经济圈以单峰为主,分化趋势较为缓和。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缩小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进而通过协同发展提升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议:

(1) 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山东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当前,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阶段,2020年全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2497,有60%以上的地市低于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多数地市在经济发展中仍然秉承速度和数量优先的观念,从根本上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力度有待提高。因此,要推动山东的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44]具体而言,在创新发展的高质量方面,应该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应用基础研究落地,助推研究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此提升山东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助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方面,山东应在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同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重点助推省会城市群的高质量协调发展;以陆海统筹战略为重点助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以城乡融合战略为重点提升鲁南城市群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水平。在绿色发展的高质量方面,应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抓手,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在开放发展的高质量方面,山东在逐步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格局的同时,也应注重开放发展的协调性,沿海城市应着力引进更高质量的外资和企业,内陆城市应加大引资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以提升引资吸引力,实现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在共享发展的高质量方面,山东应逐步提升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的支出比重,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与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民幸福感,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激励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出发,通过多措并举提高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2) 制定山东三大经济圈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策略,因地施策助力各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境况不同。省会经济圈七市均位于黄河沿线,因此各个地市应该充分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将提升本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举措切实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省会经济圈内除济南外其余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较低,因此省会经济圈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以突出示范引领,核心城市济南深入推进强省会战略,充分发挥核心城市济南的引领带头作用与淄博和泰安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滨州、德州和聊城等地市,推进政务民生事务共商、交通互联一体化、投融资平台共建共享、引资用资营商政策合作等多措并举,以此实现省会经济圈整体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提升。胶东经济圈内各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但是区域内差异较大,因此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缩小区域内差距。青岛独具的金融集聚、创新发展和陆海协调等优势突出,但是并未转化为整个胶东经济圈的整体优势。为此,应充分发挥青岛的核心作用,在巩固和扩大青岛优势的同时放大和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顶层规划、交通共联、产业互补等形成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鲁南经济圈内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因此鲁南经济圈未来的战略任务应该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为立足点,提升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此,应借助本经济圈内优越的物流条件,打造特色高质量农产品供应基地。借助圈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推出精品旅游项目,助推乡村振兴。以“数字鲁南”为契机,提升政务数据共享能力,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协同共进的政务同步。以此,通过三大经济圈差异化发展切实提升山东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

(3) 统筹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然显著,而且具有扩大态势。山东整体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近年来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联互通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了缓解区域间的差距,首先,山东三大经济圈应根据区域特色优势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应在制定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同时把区域联动、区域合作、区域互补战略统筹到顶层设计中,贯彻落实“一群两心三圈”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技创新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力,以功能差异化定位加强济青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强化、提升区域发展实力。其次,山东三大经济圈应该打破区域边界,从省级层面采取有效的区域协调联动措施,将山东三大经济圈“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联动发展。具体而言,破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在行政区边界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政策叠加优势吸引优质项目,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以跨区域合作区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巩固山东三大经济圈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开展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协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推动跨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而言,以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为抓手,吸引创新主体汇聚,构建跨区域、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助力整体经济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山东经济高质量区域间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敏, 李书昊.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11): 3-20. (0)
[2]
潘桔, 郑红玲.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差异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23): 102-106. (0)
[3]
杜军, 鄢波. 基于PVAR模型的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 46-58. (0)
[4]
胡艳君, 莫桂青.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08, (5): 137-139. (0)
[5]
钞小静,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研究, 2011, 46(4): 26-40. (0)
[6]
Barro R J.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pplied to China[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6, 24(5): 5-19. (0)
[7]
Zafar M W, Zaid S A H, Khan N R, et al. The impact of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capital,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J]. Resources Policy, 2019, 101428. (0)
[8]
Nathaniel S P, Yalciner K, Bekun F V.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rridor: Linking natural resources, renewable energy, human capital,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BRICS[J]. Resources Policy, 2021, 70: 101924. DOI:10.1016/j.resourpol.2020.101924 (0)
[9]
Cheng X, Long R, Chen H, et 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dynamic evolution of a regional green competitiveness system-A case study from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104: 489-500. DOI:10.1016/j.ecolind.2019.04.003 (0)
[10]
Carlo C, Marzio G.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 & 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WARM model[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1): 2-28. DOI:10.1016/S0140-9883(96)01005-5 (0)
[11]
Jurian V M, Hilde T, Kristine K. Defining and measur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Europe: A Delphi study on identifying its most relevant component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0: 38-46. DOI:10.1016/j.ecolind.2018.02.055 (0)
[12]
陈景华, 陈姚, 陈敏敏.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12): 108-126. (0)
[13]
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等.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 2019, 35(7): 1-7. DOI:10.3969/j.issn.1002-5502.2019.07.002 (0)
[14]
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4): 5-18. (0)
[15]
Guo Y, Liu Y, Wen Q, et al.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wards a sustainable future from an evolutionary view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ofFuxian County[J]. Sustainability, 2014, 6(6): 3644-3668. DOI:10.3390/su6063644 (0)
[16]
Liu Y, Xu Y. A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J]. Applied Geography, 2016, 73: 62-76. DOI:10.1016/j.apgeog.2016.06.004 (0)
[17]
Lu Y, Zhang Y, Cao X, et al.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path[J]. Science Advances, 2019, 5(8): 9413. DOI:10.1126/sciadv.aau9413 (0)
[18]
任保平, 李禹墨.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3): 105-113. (0)
[19]
唐娟, 秦放鸣.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7): 87-91. (0)
[20]
史代敏, 施晓燕.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2022, 39(1): 31-48. (0)
[21]
李梦欣,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财经科学, 2019, (5): 26-40. (0)
[22]
孙豪, 桂河清, 杨冬. 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J]. 浙江社会科学, 2020, (8): 4-14. (0)
[23]
张圆, 郝枫, 李婧文. 新发展理念基础上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研究[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2, (2): 23-34. (0)
[24]
付秀梅, 陈睿姝. "双循环"背景下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中药出口贸易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 75-88. (0)
[25]
林珊珊, 徐康宁.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评价: 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J]. 现代经济探讨, 2022, (2): 33-43. (0)
[26]
Tian W, Li W H, Song H F, et al.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city cluster[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22, 199: 1184-1191. (0)
[27]
陈晓雪, 时大红. 我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差异性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9(4): 100-160. (0)
[28]
刘华军, 赵浩.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3, 25(5): 44-53. (0)
[29]
邓创, 曹子雯.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区域异质性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2(2): 31-39. (0)
[30]
杨万平, 李冬. 中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 当代经济科学, 2022, 44(2): 51-65. (0)
[31]
田凤平, 秦瑾龙, 杨科. 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1, 41(7): 1709-1721. (0)
[32]
刘国斌, 宋瑾泽.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 2019, (2): 55-60. (0)
[33]
任保平, 文丰安.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 改革, 2018, (4): 5-16. (0)
[34]
刘瑞, 郭涛. 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及应用——兼评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31-39. (0)
[35]
张震, 刘雪梦. 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 经济问题探索, 2019, (6): 20-31. (0)
[36]
师博, 任保平. 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 经济问题, 2018, (4): 1-6. (0)
[37]
杨万平, 李冬. 中国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9): 80-99. (0)
[38]
王谦, 董艳玲.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5): 77-94. (0)
[39]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 515-531. (0)
[40]
沈丽, 张好圆, 李文君. 中国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7): 62-80. (0)
[41]
李旭辉, 何金玉, 严晗. 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4): 966-984. (0)
[42]
陈明华, 刘玉鑫, 张晓萌, 等. 中国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测度及趋势演进: 基于城市DLI的经验考察[J]. 中国软科学, 2019, (1): 45-61. (0)
[43]
刘忠宇, 热孜燕·瓦卡斯.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6): 28-44. (0)
[44]
石建中, 张玉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新旧动能转换及动力源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 101-1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