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Vol. 32 Issue (12): 45-51  
0

引用本文

刘竞红.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2(12): 45-51.
LIU Jing-hong. Research 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Weinan[J].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32(12): 45-51.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研究(15SKYB12)

作者简介

刘竞红(1975-), 男, 陕西渭南人,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体育硕士, 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武术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11-14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竞红     
渭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渭南市流传较广、有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拳种有红拳、华山太极拳、八极拳、杨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形意拳等6个拳种,其中红拳传承区域最广,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人队伍以红拳传承人为主,主要集中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蒲城县、华阴市等地,目前武术段位推广、校园武术推广及武术产业化等方面发展滞后。
关键词: 渭南市    传统武术    武术传承    
Research o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Weinan
LIU Ji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heriting in Weinan city is conducted by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x kind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uch as Hongquan, Huashan Taijiquan, Bajiquan, Yangshi Taijiquan, Hulei Taijiquan, Xingyiquan are handed down widely in Weinan, of which Hongquan is the most widely spread one with various inheriting ways. Most inheritors are from Linwei district of Weinan city, including Fuping county, Pucheng county and Huayin county, bu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tial arts in schools and its rank promotion still lags behind.
Key words: Weinan cit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inheriting    
引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健身、修身、防身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传承危机,传统武术也难以幸免,许多传统武术拳种正处在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瑰宝,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在全国范围内对传统武术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工作,共整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拳种129种,拳械套路5 000余套。[1]

时隔30多年,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赖以生存传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包括武术拳种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武术生存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现状?当年整理的拳种今日是否还在传承,如何传承?这是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摸清传统武术今天的生存传承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渭南人杰地灵,武术名家辈出,在陕西武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时名震西北的“关中四杰”,创办“陕西国术馆”的著名拳师杨瑞轩、“神腿”杨杰也都是渭南(富平)人;渭南的张生芳、梁清华、王天祥、王俊等均是陕西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武术大家,为陕西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在秦东这片沃土上,仍有一大批热衷于武术的人们,习练着先祖传承下来的传统拳法,继承着秦人豪侠尚武之遗风,致力于渭南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鉴于此,本文对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全面详实地了解当前流传于渭南市的传统武术拳种的种类、名称、数量、地域分布及其传承现状(包括传承人现状、传承方式、政府扶持以及非物质文化申遗的情况),总结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渭南市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尽微薄之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渭南市传统武术的拳种、流传区域、传承人及武术学校与会所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查阅2005—2014年传统武术发展相关方面的期刊、硕博士学位研究论文,了解当前科研现状,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查阅渭南市及所属县市区年鉴、市志、县志,搜集相关渭南市传统武术方面的史料,了解渭南市传统武术发展历史,为下一步深入调查提供参考。

1.2.2. 访谈法

访谈渭南市及所属县市区武术协会负责人、传统武术传承人、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文化部门负责人,以了解传统武术传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访谈了解渭南市民间传统武术传承的现状和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传承的一些建议措施。

1.2.3.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设计。就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武术习练水平(段位或运动员等级)、裁判等级等个人基本信息对传统武术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传承人群体特征及其生存状态。

问卷设计: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拟定传统武术传承人调查问卷。

(2) 问卷的内容效度与信度检验。内容效度也称为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指的是测量所用的指标能够反映某一真正含义的程度。[2]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进行效度检验。专家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构成。用逻辑分析法对问卷包含的问题进行有效性分析,对问卷进行5种评价,即很合适、合适、比较合适、不太合适、不合适,结果见表 1

表 1 专家对问卷有效性评估结果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2]根据所测验的内容,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计算出相关系数R(P<0.01),因此验证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问卷符合调查要求,见表 2

表 2 问卷信度检验结果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与收回采用邮寄、实地发放和收回两种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9份,回收19份,见表 3

表 3 问卷的回收情况统计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填写与发放调查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填写由本人亲自进行指导说明,调查函配有相关填写详细说明,确保被调查者对问卷的正确理解。

1.2.4. 实地调查法

深入渭南市民间传统武术分布地,实地调查传统武术生存现状。累计调查符合传承人标准的传人19人。

1.2.5. 数理统计法

对渭南市传统武术拳种数量及分布状况、传承人现状、传承方式进行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渭南市传统武术拳种数量及分布状况

表 4显示,当前流行于渭南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有红拳、华山太极拳、八极拳、杨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形意拳。

表 4 渭南市传统武术拳种及流传区域一览表
2.2.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人现状

表 5是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人基本状况。在19个传承人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仅有3位女性;传承拳种有红拳、杨氏太极拳、华山太极拳、八极拳、忽雷太极拳、形意拳共6种,红拳传承人10人,数量最多,杨氏太极拳传承人5人,其余拳种各1人。

表 5 渭南市传统拳种传承人基本情况一览表

从地域上来看,渭南市传承人最多,而且拳种最为丰富,占据了6个拳种中的5个,其次是富平县有3个传承人,潼关县有1个传承人,均为红拳,蒲城县和华阴市各1个传承人。从年龄和习武年限情况来看,传承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习武年限多在40年左右,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来说,渭南市传承人正值传承的最佳阶段,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从传承人拥有段位来看,一半以上的传承人拥有6段,少一半人无段位,暴露出渭南市武术段位推广工作还较为落后,有待加强。从职业来看,渭南市传承人队伍职业结构多样,有农民、干部、教师、工人、教练等,其中农民最多,但都自主创业,经济状况良好,如蒲城红拳传承人吴法泰先生是蒲城著名的企业家。从传承地域分布来看,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不均衡。渭南市辖2区(临渭、华州)2市(韩城、华阴)7县(潼关、大荔、澄城、合阳、蒲城、富平、白水)共计11个区、县,而传统武术仅在临渭、富平、蒲城、华阴4个区县有传承,其余各县均未有代表性的拳种或传承人。临渭区作为渭南市政府所在地,是渭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富平是红拳一代宗师“神腿”杨杰的故里,自古武风甚厚;蒲城也是武术之乡,有习武传统,而华阴是华山太极拳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均有历史传承,说明渭南市传统武术发展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有组织的推广和传承。

2.3.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形式

表 6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技艺依靠师徒、家传的单一传承模式已被打破,产生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多种传承方式。如红拳传习所,武术学校、武术健身俱乐部、拳馆、健身指导站、武术社团组织等传承形式。但师徒传承作为最古老、最传统、最正式的传统方式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表 6 渭南市传统武术拳种传承方式一览表

(1) 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历来是武术传承的重要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日益多样化。许多著名武术流派传人打破门户之见,通过书籍、音像、网络等传播介质面向全球武术爱好者进行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武术传播的范围和领域。但武术师徒传承的方式仍是传统武术传承不可替代的方式。其一,传统武术内涵丰富,仅其每招每式的意、力、用是经过数代人不断习练、体悟、应用积累的武术精华,只有通过师傅耳提面命式的口传心授,当面拆招接手才能领悟。仅仅通过书籍、音像和网络教学片是难以掌握其精髓的。其二,传统武术非常看重师门,师徒传承不仅是传承方式,更是师承体系的延续,只有递了贴,进行了传统隆重的拜师仪式才算是入了师门,才能算作是传承人,师傅才能授予真传。其三,传统武术传承人对于后继传承者武德修养有严格要求,经过长期接触和观察,品德高尚,为人谦和方可被选为徒弟。而现代的许多传承方式则不可能对习武者做出这样严格的选择。时至今日,师徒传承依然是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

(2) 红拳传习所传承方式。红拳传习所是红拳传承人传习所的简称,是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根据文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精神设置的,以各地优秀传承人为代表,用传承人的姓名命名的红拳传播组织。传习所须由传承人提出申请,经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调查,对其教学情况、教学场所、教学时间、学员数量、红拳教学训练计划等审核,对符合传习所要求的授予传习所称号。红拳传习所将红拳传承人的荣誉和传承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有传承之名而无传承之实的现象。目前陕西省已经在关中各市和榆林建立了70多个红拳传习所,极大地推动了红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举。经调查,渭南有9所红拳研究所,分别是富平思贤学校传习所、富平杨七一红拳传习所、富平李小红红拳传习所、蒲城吴法泰红拳传习所、渭南张建军红拳传习所、渭南张文轩红拳传习所、渭南张胜利红拳传习所、渭南毕家红拳习练基地、潼关赵国祥传习所。作为关中文化圈主要城市和红拳发源地之一,渭南红拳传习所数量居全省第三,是仅次于西安、咸阳的红拳传播基地。

(3) 武术学校传承方式。武术学校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形式之一,是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机构。我国武术馆校大部分由个人出资举办。武术学校改变了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以家族和师徒传承为主的模式,摒弃了旧时代“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思想,抛开了门派之别,广纳各门各派之长,扩展了武术的传播面。武术学校现已经成为我国武术事业普及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渭南市已通过举办武术学校来传播传统武术的是富平县思贤学校,由徒建军在富平县薛镇创办。

(4) 家族传承方式。华山太极拳的传承方式延续了家族传承的方式。华山太极拳从孟金传播到华阴岳庙,又相继传承到华山脚下的红岩村、西王村、王道村等,继而沿东西驿道向西传播至渭南老城东临孟家原,形成了孟氏宗族繁衍的生态链。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华山太极拳的命运由盛转衰。改革开放后,孟氏后裔孟川州参加国际太极拳交流赛获得传统太极拳剑一、二、三等奖,被誉为华山太极拳的宗师。

(5) 武术社团组织传承。武术社团组织是各拳种流派的传人自发成立的,以研讨、交流、发扬和继承该拳种的研究会或协会,推举该拳种流派中德高望重、技艺精湛者为会长。活动形式多以报告会、会员之间互相展示切磋技艺为主;在各城市的公园设立辅导站对爱好者进行指导;提倡以尊师重道为首的纪念活动、组织比赛等。[3]目前渭南市此类社团组织有杨氏太极拳研究会、华阴市武协华山太极拳协会等9个,为发展渭南市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3. 传统武术传承保护现状 3.1. 成立研究会挖掘整理濒危拳种

自1995年陕西省传统拳种研究会成立以来,一大批传统武术传承人、研究者、爱好者积极投身于陕西传统武术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中,为陕西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2007在原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以研究、保护红拳,推动红拳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4]。红拳文化研究会对红拳史料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整理,对当代红拳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形成了《陕西红拳十年》这一成果。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红拳在陕西的影响力,促进了红拳的传承,也提升红拳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为了保障红拳传承的规范化与科学性,红拳研究会在原汁原味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以红拳典型的十三式动作编纂简单套路,作为广大青少年初学入门的基础套路,并在各传习所进行推广。以红拳十三式与西安红拳馆编纂的二十四式红拳套路在西安市莲湖区中小学推广,并且连续两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万人红拳比赛,大力推动红拳在广大青少年中的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华山太极拳这一古老拳种,华阴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全面、细致地开展华山太极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完备太极拳(剑)谱档案, 组织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太极拳《华山太极拳》培训教材,有7万余字,图40余幅,制作教学录像片和光碟,出版发行华山太极拳(剑)书及光盘。

3.2. 借助非遗工程保护传承传统拳种

2008年,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全体成员的积极努力下,红拳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推进华山太极拳的申遗进程,华阴市把华山太极拳逐级推荐,作为优秀健身方法已上报国家体育总局,完成了华山武术影像的拍摄制作,出资建成了华山武术展览馆并向外界开放。

3.3. 建立传统拳种传习所

为保障红拳的多样性和传承的延续性,红拳研究会在陕西省各地建立以传承人命名的传习所,至今已有75所传习所成立,传习所遍布陕西省各处。为了保障华山太极拳的传承和保护,成立了华山太极武术协会,定责定人,保证工作的落实,建立各社区管理,推广主要负责人年终考核,实行竞争上岗。利用现代媒介,建立华山太极拳(剑)交流网站。

3.4. 开展传统拳种交流竞赛和文化研讨会

从1994年举办的首届陕西地方传统拳种比赛开始,红拳爱好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投身红拳保护工程。[4]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红拳交流大会、4届红拳学术研讨会,提升了红拳的赛事规模和文化品位。2008—2010年陕西红拳4次亮相央视武林大会,向全国人民展现了红拳的魅力。2010年,红拳获武林大会精英赛单项拳种第一,陕西红拳名冠天下。在国内积极推广的同时,红拳也在努力探索国际化推广道路。2012东北亚武术比赛,红拳人首次走出国门,开始了红拳国际推广之旅。紧接着2013年美国新泽西国际武术大赛、中国台湾武术大赛接踵而来,通过一系列的国际赛事的成功参赛,提高了红拳的国际知名度。

举办华山太极表演,培养人们对华山太极武术的欣赏情趣,激励广大群众参与活动,不断提高全民体育素质;举办华山武术节,恢复和充实历史上华山旅游景区三月份“王猛台”太极武术表演,四月二十八日岳庙街关帝庙前镖师选拔大赛,促销岳庙旅游产业,参加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力争走出国门;重视太极拳理文化,举办太极武术理论讲座;在华山旅游景区及西岳庙建立太极表演队,带动华山旅游文化产业,举办国内、国际华山论剑文比、武比活动,让世界了解华山。

4. 渭南市传统武术发展对策 4.1. 积极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工程

渭南市武术进校园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进入高校。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高校师生文化素养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同时高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团队,高效的组织体系,富于激情和活力的广大学生,因此在高校传播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渭南市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武术协会应加强与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合作,建立渭南师范学院红拳传习所,以陕西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为主题,聘请红拳传承人面向全体学生传播红拳;同体育学院合作,聘请红拳传承人对学武术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一批以武术教师为骨干的传承人教学团队,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红拳课程,为红拳走进中小学培养师资力量;同历史、体育学院合作,组建以历史、体育专家和红拳传人组成的红拳文化研究机构,从而解决红拳传承后继乏人和传承人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渭南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武术课程资源。

二是抓住国家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质工作、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和体育总局关于武术十年规划中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工作计划,在渭南市各区县选拔一批试点学校,聘请当地传统武术传承人为教练,对体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传播工作。

4.2. 借助武术段位制推广传统武术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了《关于印发武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通知》,将武术段位制工作纳入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为此,传承传统武术可利用习武者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国家外在的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武术段位制工作来展开。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成立渭南武术协会段位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渭南市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下设武术段位办公室,设立武术段位考试,定期举行各拳种武术段位、武术段位指导员、武术段位考评员培训和考试,以提高武术传承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武术段位考评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传统武术指导员队伍,考评员队伍;支持渭南市辖区各县武术协会建立武术段位考评机构,进行各县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支持有条件的武术传习所、俱乐部、武术学校、单项拳种研究会建立武术段位考试点,将考试点建在习武者身边。二是对于目前还未创编中国武术段位教程的拳种,如红拳、华山太极拳,组织渭南市红拳、华山太极拳知名传承人、学者依据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要求,借鉴已有传统拳种段位教程,创编红拳、华山太极拳段位教程,使红拳、华山太极拳这一渭南市本土武术进入国家武术段位推广体系。此举将对红拳和华山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

4.3. 紧抓体育产业发展机遇,推进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重要行业。为达到这一目标,新政策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5]

近年来,伴随着渭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渭南市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健身休闲、培训服务、体育用品销售等消费持续增长,全市体育消费额达到了40亿元,占社会消费总额的9%。[6]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武术产业化发展奠基了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武术产业化发展方面,渭南已经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开门八极传人张新伦便是将武术传承和产业发展结合的第一人。因此借鉴一些武术健身馆的成功经验,建立以八极、形意等以技击见长的地方名拳种和名师为品牌的重技击的武术俱乐部,以满足青年人群的防身健体需求;以华山太极、杨氏太极以养生、健身、修身见长的拳种和名师为品牌的重健身、修身的健身武术俱乐部,以满足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以节奏明快、舒展大方的红拳类为主的适宜青少年健身的武术健身俱乐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开辟城市武术健身市场,推动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使武术传承人在传承武术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好的经济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产业,形成可持续的传承发展道路。[3]

5. 结语

(1) 目前渭南市流传较广泛、有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拳种有红拳、华山太极拳、八极拳、杨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形意拳等6个拳种,其中红拳传承区域最广。(2)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师徒传承方式、红拳传习所传承方式、武术学校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方式、武术社团组织传承等形式,师徒传承仍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3)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人队伍以红拳传承人为主,杨氏太极拳次之;传承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习武年限普遍年在40年以上,经验丰富;传承人队伍职业结构多样化,经济状况良好,大多数传承人拥有中国武术6段。(4) 渭南市传统武术主要集中在临渭区、富平县、蒲城县、华阴市等地,潼关县在地域分布不够广泛,且发展不平衡。临渭区传承人数量和拳种数量最多,富平次之。(5) 渭南市传统武术传承在武术产业化、武术段位制推广、武术进校园等方面发展滞后。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 周之华. 武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M]. 第3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高涛. 大众武术与大众跆拳道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体育科技, 2010, 31(4): 31–36.
[4] 李全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在传承和保护中的经验交流[EB/OL]. (2014-03-06)[2016-04-23]. http://log.sina.com.cn/s/blog_67eb32670101db2g.html.
[5]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 国发[2014]46号, 2014-10-20.
[6] 毛毛. 渭南市重拳出击十大项目吹响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号角[N]. 陕西日报, 2015-0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