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团中央提出并着重在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大学生中如何开展“青马工程”呢?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培养革命青年的教育实践,对我们会有所启示。
王尚德(1891-1946),又名王璋峰,曾化名汪琴声。1891年9月1日生于陕西省渭南县程家乡郭壕村。他是陕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陕东农民运动的旗手,也是抗日民主运动的先锋,又是知名的革命教育家。[1]6在长期的革命和教育活动中,王尚德培养了大批的革命青年,如渭华起义烈士程养谦、中共渭南县委书记王杰(1938年下半年任职)、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刘映胜(1932年冬任职)及后来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的张宗逊等。
一、广泛建立青年进步团体1922年8月,从武昌中华大学毕业的王尚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渭南赤水镇。王尚德在中华大学读书期间,曾同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李求实等同志一起,创办了“互助社”“利群书社”等组织,学习、讨论革命理论和国内外大事,并于毕业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次他回乡是受武汉党组织和董必武的派遣来陕策动革命的。
王尚德深知要完成使命,必须培养大量的被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青年。一回到赤水镇,他就介绍张浩如和刘建侯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2年8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组织。然后,王尚德又同好友田涵荣、张浩如等创办了乡村教育研究社。之所以成立乡村教育研究社,是因为王尚德认识到“处在这暗无天日的陕西,实在不敢张明叫(著)的做事,故一切进行,均须变更名目或另易他法进行”①。乡村教育研究社成立后,王尚德筹集资金,以赤水镇南边的法济寺旧址为校址,于同年9月建立起私立赤水职业学校(简称“赤职”)。
王尚德《关于重建团支部给团中央的报告》,参见中央档案馆1991年编印的《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3页。
1922年9月,赤职开始招生,王尚德和张浩如对这届学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向他们传授了不少革命知识。王尚德曾对权秉华说:“我们办这个学校,可不容易呀!有了这个学校,可以为革命培养人才。”[2]71王尚德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他要以“赤职”为基地,广泛建立青年进步团体,团结、培养更多的革命青年。自1922年下半年起,王尚德便把培养革命青年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华县、三原、西安等地。
华县咸林中学在当时也是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魏野畴、王复生等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向学生大力宣传革命的进步思想。王尚德与他们相识后,由于志同道合,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等问题。1922年冬,王尚德与王复生在赤职召开了赤职和咸林中学两所学校进步学生参加的会议,建立青年进步团体“青年励志社”[3]277。在王尚德、王复生等领导下,咸林中学和赤职的进步师生阅读进步刊物,讨论革命问题,并经常组织讲演团到高塘、下邽及附近乡镇进行宣传,开展革命活动。这样,“赤职、咸中不久就成为党组织活动和宣传马列主义的据点”[4]213。
“青年励志社”成立后,1924年春,王尚德又通过在三原上学的渭南赤水籍学生姚志哲、薛应选、杨纯德三人,在三原渭北中学、第三师范建立起青年进步团体“青年自进团”,通过由咸林中学转学到西安成德中学的张秉仁,在该校建立青年进步团体“文学社”。王尚德将《向导》《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等革命书刊陆续分发给这些团体,指导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1924年6月中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正式建立,王尚德任书记,刘建侯任组织委员,张浩如任宣传委员。赤水团支部是陕西省最早建立的一个团支部,是直属设在上海的团中央领导的特别支部。
赤水团支部成立后,王尚德开始在赤职发展团员在赤职发展团员的同时,王尚德积极帮助各地青年团体建立团支部。1924年9月,建立共青团高塘支部。1925年1月,成立了平民教育服务团。1925年2月1日,王尚德主持召开了赤水、西安团组织及华县、三原进步青年团体联席会议,决议成立华县、三原两地的支部。[5]4这些支部在王尚德等人的领导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渭华起义失败后,王尚德随工农革命军辗转来到鄂豫边界一带。1929年春,他在邓县县立第一小学任教期间,从进步学生中培养、吸收党团员,同吴寿青、李一平等建立起了邓县一小的党团组织。1930年春,他又以“宛中”为中心成立南阳学生联合会。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南阳学生联合会成为当地革命斗争一支极为活跃的力量。
1933年冬,王尚德返回赤水。经过近3年筹备,他于1936年秋,创办赤水农业职业中学(简称“赤农”)。在王尚德关怀下,赤农党的地下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37年8月15日,赤农党支部建立。至1938年6月,已吸收新党员四十余人,建立起中共赤水特别区委。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王尚德在赤农建立抗敌后援会、抗日工作团等群众性的抗日团体。1938年初,日寇侵占风陵渡,逼近潼关。为了在家乡一带创建抗日游击武装,王尚德将学校改为军事编制,全校统编为一个抗日大队,他任大队长,聘请党员军事干部赵全璧任副大队长兼军事教官。他利用统战关系从县政府和地方上搞到了一批枪支弹药,在县城郊挖掘战壕,进行实弹演习。王尚德主持下的赤农,成了陕东一面鲜红的抗日旗帜。
二、多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王尚德深知,在思想闭塞的陕东,要发展壮大党、团组织,开创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局面,必须从思想发动入手,采取多种途径让进步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 亲自讲解王尚德非常注重在课堂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语文老师,他给学生讲古文,讲的大都是《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一类的古文,以启发学生的革命觉悟。王尚德除了讲授语文课外,还选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等作为教材,向学生通俗宣讲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受学生欢迎。在这些革命思想传播者的引导下,各个学校学生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广泛传播开来。”[6]6-7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王尚德常常能够吸收当前最新的理论成果,并及时讲解给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尚德把《解放周报》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渗透到平时的讲课之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之后,这部著作便成了他语文课的主要内容。
王尚德常说:“有胆识的革命人才,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7]63-64他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时,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现身说法,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来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学们听了印象深刻。1927年初,王尚德应邀到华县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马克思主义。当年听课的学员多年后回忆:“王老师讲课使课堂充满了极为活跃的气氛,使学员轻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提高了革命觉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记得他第一次讲课之后,学员们都以敬佩的心情打听他是何人。”[8]117-118还有一次,在赤农,他在讲政治课,讲到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贪官污吏横行时说:“我一生最痛恨国民党那些无耻的家伙,也不愿意看到显示他们存在的蓝色和白色。你们看一看,我办的学校不用蓝色油漆门窗和各种用具以及建筑物,而是一律用红色,不说门窗、桌椅板凳是红色,就连楼梯、走廊都是一片红。在学校内,我不悬挂国民党的青天白日的旗帜,因为我不爱它,我爱红军,所以,我在学校内的各种用具和建筑物都用红色,以表示我热爱共产党的心愿。”[9]70-71
(二) 重视课外阅读王尚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重视,规定每星期三下午专门阅览图书。赤职虽然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的图书馆,藏有不少书籍。据张文华回忆:“这里的书籍和报纸很多,如上海的《申报》,湖南的《湘江评论》《武汉中学月刊》,西安的《青年生活》,西北的《晨钟》以及《共进》半月刊等,记得还有广州的报纸,还有《前锋》月刊。书籍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胡适文存》《唯物史观浅释》,及陈独秀、李大钊的著作。总之,都是进步书籍。”[10]88关于这些书籍的来源,王尚德在1924年6月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自一九二二年七月加入S.Y团体以来……所书刊物,仍陆续寄来。”可知,赤水团的组织创建不久,团中央即将党、团中央的文件及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陆续寄到赤职。另外,1925年,由王尚德推荐到黄埔军官学校学习的张宗逊、姚俊明到广州后常常“寄来广州的革命书报”[11]112。
这些进步刊物成为赤职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赤职学生及当地革命青年影响极大。据高克林回忆:“在赤水职业学校里,我仿佛进入了新的知识天地。《新青年》《向导》《马克思传》等充满革命气息的书刊使我大开眼界。《共进》刊物上驱逐军阀刘镇华的战斗檄文,字字印在我的脑海‘生命之火烧了!自由之花开了!不必再在苦痛中求生路了!杀死恶魔,赶去群鬼,收回我们已去的权力!达到我们期望的自由!’在革命思想的鼓舞下,我勇敢地加入了驱逐军阀刘镇华的行列。”[9]10-11
(三) 组织学生办墙报,定期开读书会、辩论会、讲演会等1925年寒假期间,王尚德、张宗适等和留校学生组织了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他们一块学习革命理论,遇到问题就在一起讨论。讨论时常常争论不休,认识不统一时,就翻阅马克思著作查对,看谁说得对,收效很大。
平时,学校也常开辩论会。据刘映胜回忆:“有一次辩论会,题目是‘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有的说是求中国的自由平等,有的说是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辩论得不到结果,教师的结论也说服不了学生。我便写了一篇通讯,寄《向导》周报询问。后来《向导》以通讯形式刊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11]112-113
讲演会上,学生、教师都可以登台演讲。1937年5月5日升旗讲话时,作为校长的王尚德生动地向学生讲马克思诞辰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他还多次给学生讲渭华暴动的经过和他自己的感受,讲地主还乡团如何残暴,讲程养谦等烈士如何英勇就义等,激发学生的革命意识。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常识后,王尚德便鼓励、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当地阶级斗争的现实。刘映胜的《渭南的农民和青年一年来斗争的成绩》、武维化的《平民教育服务团》、张宗逊的《高塘九里人民反抗军阀实况》等文章先后刊登在《向导》《中国青年》《西安评论》等刊物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三、组织青年参加革命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向青年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王尚德很注重组织他们参加革命实践。
1923年冬天,王尚德同进步人士郑云章密议,用鸡毛传帖方式,策动渭、华“交农”运动。[12]201“交农”是陕西地区农民串联在一起,进行“罢农”的一种传统形式。1923年11月19日,1924年1月4日、6日、18日,先后爆发了渭南固市、东西两原和华县高塘数万农民的交农运动。在运动期间,王尚德组织大量进步学生参加。参加这一运动的张宗逊多年后这样回忆:“看着乡亲们扛着锄头、耙子、铁铲、铁叉等农具出发的场面,我振奋不已,真是声势浩大啊!这次十万农民的‘交农’活动取得胜利,使我感受到团结的巨大力量,认识到组织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3]6
赤水青年团特别支部成立后,学生的活动更为活跃。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特别支部成立了“赤职学生自治会”,这是一个全校性质的学生组织,以共青团员为骨干,在学校党团特支的秘密领导下进行各种活动。
举行纪念活动。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五”马克思诞辰纪念日、“五九”国耻纪念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在民国时期,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国耻纪念日)等,他们都会举行形式不同、规模不等的纪念活动。从1925年5月团赤水支部向团中央的汇报可知:“(1)五一。此日学校放假一天,将学生分为东西南北四队,到乡村及县城中去游行演说,发散传单,成绩甚佳。(2)五四。五四前一日下午,我们同志集合职校全体学生,说明五四的历史及意义,第二日即仍分途到四处演说,而以在渭南县城中宣传为得力。(3)五五。此日学校未放假,只印传单一种,寄给附近各小学教员及县学所,使知五五的价值。(4)五九。同志及非同志多人在赤水街上到处演讲,而咸中支部同志亦来此讲演,听众甚夥。”
发展农民运动。1925年1月,平民教育服务团在赤水周围十华里内的农村办起了平民夜校十四处。在平民夜校,王尚德、张宗适等充分发挥革命青年的作用,动员赤职学生充当“小先生”,一边教农民学文化,一边用生动的方式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在他们的引导下,农民逐渐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能求得自身翻身解放的道理。11月22日,陕东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东张村农民协会在张宗适、张宗逊的帮助下诞生。东张庄农协成立,在陕西引起极大的反响,当时的《新秦日报》评论说:“这是陕西空前未有之盛会。”[15]195接着在王尚德领导下,赤水附近的淹头村、青正堡等四个村庄也相继建立了农民协会。
参加革命斗争。1925年春,王尚德根据党的指示,在赤职革命青年中成立“三民主义研究会”,他们走上街头,向民众公开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夏,渭华两县的学生,在团赤水特支、华县团支部领导下,积极配合在西安开展的驱逐驻陕督办吴新田的斗争。冬,赤职学生自治会联络渭南的中小学生在王尚德等人领导下,成功地驱逐了渭南县教育局反动局长王述道。
革命在深入,赤水农业职业学校90%以上的师生先后加入了党团组织,他们使我党的影响波及陕西东部,一度人们赞誉赤水农业职业学校是“小莫斯科”[15]217。1928年5月震撼西北的渭华起义爆发。在那血与火的斗争中,王尚德同赤职广大师生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共产党员程养谦、武维化、胡羊娃等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渭华起义失败后,王尚德化名汪琴声到鄂豫边界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活动中,他依然重视发挥革命青年的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1929年春,王尚德与吴寿青等组织县立邓县第一小学学生在校外兴办夜校,发动群众抗税、抗捐。秋天,策动了邓县人民驱逐反动县长边万选的斗争。1930年春,在宛南中学,他组织学生深入农村,配合农村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打土豪,分粮食,抗粮、抗捐,并声援赊镇学生反对国民党区长李砚修的斗争。五一节前夕,他组织学生上街示威游行,一举捣毁了国民党南阳县党部。[7]61
1931年春,王尚德更名王璋峰,经办经办赤水职业学校。除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外,还继续组织他们在赤水一带农村恢复平民夜校,教唱《九·一八》等救亡歌曲,上集镇作抗日宣传,号召群众抵制日货。
1936年秋,赤农成立后,王尚德让学生利用学校建立的抗日团体,上集镇、下农村,对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抗日动员。抗日工作团带着歌咏队和射日剧团,向群众演出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和剧目。他们在赤水镇周围的各个村庄都建立起农民夜校,向农民讲解我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论持久战》,他们还进行广泛的抗日募捐活动,足迹远涉秦岭深处的青岗坪及华阴一带农村。
1938年下半年,他同中共渭南工委书记王杰多次商议,将一大批赤农进步青年(多系共产党员)送往延安,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为党在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1939年至1940年夏,赤农的二八级、二九级学生陆续毕业。这两级学生各六十余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投入抗日斗争的烽火之中。[16]26-27
四、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在长期培养革命青年的实践中,王尚德非常重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激励青年走向革命道路。王杰多年后这样回忆:“王尚德是我上赤水职业学校时的老师,他教育和引导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我的思想影响极深。”[17]106肖金、张克彬也曾满怀感激地说:“王尚德既是我们走上革命的引路人和导师,也是我们终生钦佩和学习的楷模。”[18]127王尚德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对党、对革命赤胆忠心从1922年7月接受武汉党组织派遣到陕西发动革命到1946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在长达24年的革命生涯中,王尚德曾三次被捕入狱。1928年11月26日,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唐河被捕,转押至开封、南阳等地;1930年夏,杨虎城部的地下组织发动兵暴失败祸及宛南中学革命师生,他第二次被捕,关押在南阳县监狱;1941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陕东形势亦趋险恶,5月29日,他第三次被捕,被胡宗南第一师羁押西安,长达4年之久。
尽管一次又一次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二,对革命充满信心。如在西安羁押期间,胡宗南第一师政治部秘书主任王涤欧审讯王尚德,要他供出渭华一带共产党的组织,他用“啥也不知道”利索地回答。面对着王涤欧的进一步威逼,他怒斥道:“枪在你们手里,要杀就杀,何必猖狂!”[7]66在皮鞭、老虎凳等酷刑失去了作用后,敌人又换了一套办法,由胡宗南亲自出马劝降。据赵和民回忆:“胡宗南对王尚德说,如果脱离共产党,为国民党工作,要当县长给县长,要当政治部主任或什么厅长,都给,否则要活埋他。王尚德对胡宗南的威胁利诱,坚决顶了回去。”
1945年8月,经西北文化日报社具保,王尚德获释出狱。他回到他日夜牵挂的赤农,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悦,吟诵曹操的《龟虽寿》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自励。一回到赤农,他就投入到扩建赤农的活动中。
(二) 对同志热情诚恳渭华起义失败后,王尚德辗转到了豫西南,但他一直惦记着程养谦、武维化等学生的安危。当他得知程养谦同其他四位青年一起被敌杀害的悲惨情景时,他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悲痛。1930年,在王尚德被南阳县监狱关押期间,杨虎城部队中的许多地下党员和他的学生到狱中探望他。他对来探望的青年同志总是热情鼓励:“我年纪大了,又被锁住了手脚,但我看到我的许多学生参加了革命,心里非常高兴。革命力量壮大了,我即使死了也安心。你们年轻,要好好干革命,中国的前途靠你们呀!”[17]106他还极为关心被押在县看守所的学生,托来看望他的同志为这些学生购买革命书籍,并秘密写信给他们,教育他们要提高警惕,识破反动当局的伎俩,保持革命气节,鼓励他们要看到光明,通过合法斗争争取出狱。
成立于1936年秋的赤农,是党在陕东一个重要的据点。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郭严夫、刘庚、沈志民、黑先生(赵希愚)等任陕东特派员来渭华一带工作。这些同志都被省委直接介绍给王尚德,然后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在赤农立足,开展活动。王尚德通过多种巧妙的方式掩护他们,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张浩、张达志及外地一些同志在来往延安和西安时,也曾来赤农秘密停留,多以赤农教员的身份暂住。
从1939年夏起,王尚德根据党的“隐蔽精干”政策,把中共党员陆续打入国民党各种基层组织。当时赤农党支部的负责同志对党在新形势下策略上的变化不理解,对参加国民党的组织一时在思想上转不过弯子。王尚德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他打比方说猎人上山打虎,总要披张虎皮做伪装,他们很聪明,不伪装就会被老虎识破,难以捕获。我们若不参加这个组织,人家就会把他们的人派来,那就麻烦了。再说,我们参加了,也好摸清他们的阴谋,好对付他们,若叫别人去干,我们放心吗?经王尚德这一指点,这些同志思想通了。
(三) 为人刚毅正直,疾恶如仇王尚德厌恶国民党污秽腐败之气,经常痛斥国民党贪官污吏,当众痛打国民党保长,公开痛骂国民党是“刮民党”。一次,驻扎在赤水一带的国民党部队第一师集会,邀请赤职学生参加,王尚德校长以渭南知名绅士的身份被安排就座主席台上。当一师师长讲话讲到“蒋委员长”时,台下立正,台上起立致敬,唯独王尚德在众目睽睽之下,横眉冷对,岿然不动。正在台上讲话的师长转身看着王尚德,满脸诧异,不知所措。据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我们学生都对王校长的举动为之震动,为之敬佩。王校长不畏权势的凛然正气对我们年幼的学生教育很深。”[18]127
王尚德痛恨国民党,更痛恨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尚德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赤农是陕东地区建立抗日后援会(后国民党当局叫改称抗敌后援会)最早的单位。1937年7月抗日后援会成立后,他不仅发动学生、工人、农民起来抗日,而且已是46岁的他几乎像青年学生一样奔走呼号,到处演讲宣传。他在多种场合大声疾呼:如不抗日,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必须反对内战,反对投降,坚决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
20余年的革命和教育实践,王尚德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6年8月,王尚德被杀害后,有人问胡宗南:“王是一个文人,为何一定要置其于死地呢?”胡宗南说:“不能小看他,他办学培植的人都是为共产党干事的,他的作用比十万人马还大。”[19]87作为一名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培养革命青年的做法。当今,我们和王尚德所处的时代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教育的规律在很多时候是相通的,王尚德培养革命青年的实践对当今“青马工程”的实施肯定会有所启迪。
[1] | 张平, 王奉信.陕西革命的先驱者--王尚德[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2] | 权秉华.怀念我的共产主义启蒙导师王尚德[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3] | 潘自力.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在咸林中学[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
[4] | 张振德, 赵喜民. 西北革命史[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5] | 渭华起义旧址文管所. 渭华起义[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
[6] |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编委会. 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
[7] | 贾巨川.王尚德[M]//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著名烈士:第二十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
[8] | 何永安.王尚德在华县[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9] | 张文华.王尚德与陕东国民会议促成会[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0] | 刘映胜.王尚德在陕西党组织初建时期的活动[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1] | 江长录. 高克林回忆录[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 |
[12] | 马宝庆.王尚德年表[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3] | 张宗逊. 张宗逊回忆录[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0. |
[14] | 江林. 将星从这里升起[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6. |
[15] | 张军孝.王尚德与赤水农业职业学校[M]//史论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16] | 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陕西革命的先驱者--王尚德[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7] | 王杰.我的老师王尚德[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8] | 肖金, 张克彬.王尚德办学为革命[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19] | 赵和民.回忆王尚德的革命活动[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