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语言特色而言,《战国策》“常用排偶句法,夸张其词”[1]57,其骈词俪句的出色运用,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这一点在先秦五史中显得尤其突出。然而,就偶对数量来看,其总数在先秦五史中却并不是最多的。五部史籍偶对量按多少排序依次为:《左传》1321对,《战国策》1204对,《国语》1137对,《春秋》502对,《尚书》429对。而就绝对数量而论,在五史中,《战国策》的偶句和偶字数量却是名列前茅的。其偶句、偶字总量分别为2179句、10851字。其他四史按数量多少排序则依次为:《左传》偶句数2175句、偶字数8943字;《国语》偶句数1669句、偶字数7809字;《尚书》偶句数1136句、偶字数4783字;《春秋》偶句数662句、偶字数1508字。此外,在对偶使用的覆盖面上,《战国策》则显得较窄,全书共有一半篇章未使用偶语,比例高达50%(247篇/494篇)。其他四史则依次是:《春秋》为54.51%(133篇/244篇);《左传》为30.98%(79篇/255篇);《国语》为29.34%(71篇/242篇);《尚书》为10.35%(6篇/58篇)。由此可知,《战国策》中对偶的运用相对较为集中,更有大量集中于少数篇章的情况,如《苏秦始将连横》[2]18共有对偶57对,偶字骈化率达43%(435字/1020字);《武灵王平昼闲居》[2]167共有对偶68对,偶字骈化率达39%(719字/1852字)。其偶字骈化率已接近被尊为“骈体之祖”[3]146的《谏逐客书》,李斯该文的骈化率为49%(346字/706字),而对偶总数则仅为42对,篇幅也较前两者要小得多。不言而喻,《战国策》的不少作者于对偶的运用是较为自觉而热衷的。其艺术之精,水平之高,“史”无前例,并对其后骈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品类繁多,演绎诸多范式后世骈语的诸多范式有许多都是在先秦时期创制的[4]35-36。作为“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3]85的《战国策》,其对偶的运用呈现出品类繁多、艺术精湛的特点,为后世演绎了骈词俪句的诸多范式,足资借鉴。
(一) 句类巧对型1.齐言单对。此为单层结构之句子构成的偶对。例如:
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骐不至。[2]199
2.齐言复对。在一个语义整体内,双层结构之字数相同的句子两两相对。例如: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2]123
3.杂言复对。这是由参差不齐的句子组成的骈对格式。它有三种组合方式:
(1) 偶言复对。在相对的两组联语中,各联之分句为字数不等的偶字句。例如:
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2]104
(2) 奇言复对。即在相对的两组联语中,各联之分句为字数不等的奇字句。例如:
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2]225
(3) 奇偶复对。即以奇字句、偶字句混合组对的偶格。例如: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2]18
4.平行对。语义分量相仿、语序不分先后的偶对。例如: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3]90
5.假平行对。整体结构大致相对,而句中成分不尽相对的俪语。例如:
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2]167
6.钩句对。刻意在上下联中不同位置上使用相同的字(词),同声错位相应,意脉络绎勾连,促成着意强调、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例如:
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2]178
7.衔句对。前一复句之尾句与后一复句之首句错位相对,使得语势更为贯通。例如: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2]50
(二) 字类巧对型1.异字对。骈语中相对字(词)个个不同的偶格。例如: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2]23
2.同字对。在俪句中,有意以同字反复相对,使偶对产生同声、同位相应的强调效果。例如: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2]42
3.玉环对。上下联中头字、末字各自相同且与他句异字相对,生发首尾回环、前后呼应之趣。例如:
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2]47
4.掉字对。同一字(词)在一个句子中重复出现,并和对句同位异字相对,以取得突出、强调之效。例如:
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2]172
5.转品对。通过活用,改变字(词)词性而求对的俪辞。例如: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2]21
阴:北,北有;阳:南,南有。
6.篏名对。将专有名词篏入对句的偶格。例如:
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3]142
7.假借对。假借字(词)他义以求对的骈语。例如: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2]107
南阳:齐国南阳。此处“南”借为方位名词,以对右壤(指齐国平陆)之“右”。
8.押韵对。以作诗之合辙押韵手法组对,增加骈句韵味。例如:
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3]101-102
“大”“诈”同属“祃”韵。
9.衔字对。形同而义异的字在偶句中连续使用,同字相衔却处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以此扩大语句容量。例如:
或谓魏王曰:“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2]247
(三) 句义巧对型1.正对。骈对所表达的内容或相似、或互补,相映成趣。例如:
夫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2]174
2.反对。对句所述内容或相反或相对,相辅相存。例如:
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2]188
3.串对。语义相衔,前后相承,紧密结为一个整体的偶对。例如:
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2]54
4.层递对。语句依次贯串,语势逐层递增(或递减)的联语。例如:
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2]234
5.总分对。在表意上,前总论而后分述的骈语。例如:
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2]61
(四) 字、声巧对型1.工对。巧合名词分类范畴、以其同一小类而对的骈辞。例如:
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 北倚河……[2]59①
① 本文之名词分类依据的是《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第156~169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东”“北”同属方位门;“海”“河”同属地理门。
2.宽对。骈对中之名词只在词性上大类相对而已。例如: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2]77
前者为工对(“竽”“瑟”与“筑”“琴”同属器物门,同类而对);后者为宽对:器物门(“筑”“琴”)与鸟兽虫鱼门(“鸡”“犬”)异类而对。
3.邻对。偶语中相对之名词分属相邻门类,属对较工。例如:
……触尘埃,蒙霜露, 越漳河……[2]154
“尘埃”(地理门)与“霜露”(天文门)邻类相对;“霜露”(天文门)与“漳河”(地理门)邻类相对。
4.全平全仄对。上联和下联或为全平声或为全仄声,两句平仄异对。例如:
“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2]250
(五) 词类巧对型1.实名对。骈句全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等实字(词)组成。例如: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2]304
2.虚名对。骈句由非名词、非名词性词组等虚字(词)组成。例如:
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2]228
3.互成对。以并列词组两两对举的骈语。例如:
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2]293
4.对反对。在偶句之中间隔使用相对或相反的字(词)的格式。例如:
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2]223
5.叠字对。同字重叠而对的偶格。例如:
夫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2]138
(六) 兼格巧对型1.兴起对。先咏他物以带出本体的骈偶。例如:
语曰:“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2]102
2.喻结对②。取物为喻以叙说本体的骈对。例如:
② 喻:比喻;结:结撰、缔结。
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2]204
象:象牙;武夫:即珷玞,一种美石。
3.事类对。应用典籍故实以表情达意的俪辞。例如:
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2]298
4.长偶对。由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对句组合的排偶。例如:
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2]160
5.回文对。利用词句回环,使其互对成文,反复叙说,增强感染力。例如:
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2]43
6.联珠对。骈语中出句的尾字与对句的首字以同字相衔,首尾蝉联,上传下接,使语气贯通,形成有机联系。例如:
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2]22
7.借代对。借用与本体有密切关联度的人或事物取而代之,以突出本体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例如:
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2]56
(七) 结构巧对型1.错位对。前一复句之尾句与后一复句之首句偶然组合,再与下一个同样的组合错位相对,构成畸形的对偶,生发一种奇情异趣。例如: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2]22
2.错综对。句中成分被有意颠倒,正常语序被打乱,形成不同于常规语法的偶对格式。例如:
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2]165
3.隔句对。骈语同位间隔相对,匹配成双。例如: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巨防,何足以为塞?”[2]288
4.当句对。偶中有对,对外有偶,形式上显得更为工整,表现力也更加充实和丰富。例如:
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饮之,杀牛而觞士,则是路君之道也。[2]103
5.总排对。此为句子成分内部的偶对。例如:
(1) 主语对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2]20
(2) 谓语对
君之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2]50
(3) 宾语对
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2]171
(4) 定语对
(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2]199
(5) 状语对
以[大王之贤,士兵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2]18
(6) 补语对
虽至于 < 门闾之下,廊庙之上 > ,犹之如是也。[2]247
(八) 形式巧对型1.包孕对。是为双重对偶:即复句与复句相对,复句中之分句亦相对。例如:
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3]225
2.参差对。句子长短不齐,只有部分相对。例如:
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3]292
3.引言对。是为人物言谈中之对偶。
“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2]66
4.扇面对。由内而外逐层相对的特殊偶格。例如: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2]166
5.共生对。两组骈对互相借句,两相依存而共生“双活”。例如: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2]163
此处“舜无咫尺之地”句或属于前一单句对或属于后一隔句对,两相照顾成全。
6.衍生对。依托相邻偶对而衍生的骈对。例如:
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2]299
此处后一单句对从前一隔句对借句而成为长偶对。
二、佳构良多,呈现诸多范例《战国策》之骈辞俪句,其品类之繁、艺术之精,于先秦历史散文都是空前的。它的广泛而出色的运用,使这部享有“文辞之最”[5]81(王觉《题战国策》赞语)美誉的史书,在叙事,尤其在记言上增强了文章的魅力和语言的力量,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一) 词锋因而更为犀利《苏秦始将连横》为《战国策》中名篇,精详记述了战国策士的代表人物苏秦连横不成、转而合纵的经过。其中前半部分是写苏秦最初向秦惠王献连横之策,煽动秦王以战争手段吞并六国。当秦王以实力不强、准备不足予以拒绝时,苏秦并不甘心,而且使用带有刺激性的言辞进一步撺掇对方,最后竟至于进行斥责,企图以激怒秦王来使其接受自己的计策:
……夫徙处而攻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述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2]19
此间骈语由疏而密,由简而繁,让人感受到论者之语气由缓而急、由弱而强。同时,三字长偶的运用,语势节奏的加重加快,也使人无可闪躲地感受到苏秦那犀利的词锋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
(二) 词色因而更为雍容《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表现的是“以民为本”的主题,通篇以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来展开议论,被古人誉为“奇绝之文”[6]731(清代金圣叹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何为至今不杀乎?”[2]98-99
赵威后首先以一组长偶、三个问句暗寓治国理政须“以民为本”的观点;受到齐使者诘问后,又以一个反问隔句对论证观点的毋庸置疑。接着,赵威后又就齐王对四个人物的处置方式提出了异议,同时基本以对句刻画了他们的“为人”(唯“北宫婴儿子”未配用,而是相应在随后的概述中骈俪其词,使行文节奏产生变化),如此正反对比地申述了不“以民为本”则无从“王齐国、子万民”的道理。文章亦骈亦散,一张一弛;骈散相谐,松紧自如,生动地再现了赵威后理气充足、侃侃而谈的词吐,口吻生花、雍容不迫的词色。
(三) 词气因而更为充沛赵武灵王(雍)是战国中期赵国国君。有感于赵国的衰落,他决心在动荡的时局中复兴国家。为尽快扭转军事上的劣势,造就一个雄踞列强的赵国,赵雍毅然决定推行“胡服骑射”(让国人弃穿祖传的宽袍大袖而改穿胡人的短装服饰,以像游牧部族那样在战场上轻便灵活;并学习骑马射箭,以改变传统的车战之法),但其改革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与困难,其中朝臣意见不一就是最大的干扰之一,而争取长辈赵成(叔父)的支持,无疑是赵武灵王的一个极重要的策略。其实,赵成当初并不赞同改革。他表态说:“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2]168赵成的辩说分两层,大致是由两组排比携对偶及一组单句对组成。两组排比借助提示语“之”字,同声相应,前后粘连,一气贯注,蝉联而下,犹顺水推舟,气势充沛,磅礴畅达。
(四) 词彩因而更为富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立足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民俗改革,而这却受到了来自拘守祖宗旧俗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在反驳赵造的异议时: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2]170
“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文心雕龙·事类》)。为了增强辩说的分量和辩驳的力道,赵武灵王使用了大量隶事对骈俪其语、绚烂其词、含蓄其义,“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7]144(刘永济语),借助古人古事与骈辞丽句,委婉地表达了论者的意旨,优美地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审美视野。
(五) 词情因而更为浓郁面对强秦的威胁,有人劝“郑王”(即韩王)效法当年韩国朝魏以弊魏之故事,以期“尊秦以定韩”。其辞曰:
“昭釐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而’借为代词‘尔’,以对“我”)。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其)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2]273~274
说辞中有六对俪辞,起到了凝聚文义、典雅其词、协调节奏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三组骈语粘对以叹词“也”字,其成对而重复的出现,提示并强调了游说主旨,渲染了肯定和感叹的语气,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词情更为浓郁感人。
(六) 词致因而更为典雅一秦客卿游说于穰侯(即秦相魏冉),声称“攻齐之于陶(魏冉封地)也,存亡之机也”,并进一步谋划道:
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今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2]38-39
说客向穰侯献计,意欲借刀杀人,让魏冉坐收渔人之利。其授意的说词:诱人以利害之际,劝人以存亡之虞;或以长偶助之以气势,或以单对辅之以思辩;论述精警周详,音节和谐流畅;既具造型齐整的装饰美又兼简洁婉丽的修辞美,使行文中萃集的这一偶对群于全篇皆散于此独骈中,词致显得尤为典雅。
(七) 词令因而更为形象善于引类譬喻,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是为《战国策》说辞的一大特色。在《庄辛谓楚襄王》中,庄辛的说辞就成功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自小及大,从物到人,由远而近,渐次揭示主题,锋芒最终直刺向讽谏对象楚襄王身上。尤其是文中塑造了蜻蛉、黄雀、黄鹄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论者娓娓而谈,层层翻进,展示了一幕幕“居安忘危、逸乐丧生”而令人叹惋的悲剧。例如:
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鰋鲤,仰啮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
这里对黄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以两个异字单句对写其游栖自得、摄食自如的悠然模样,让人欢心;继之写猎人的企图,其中以一个同字单句对写其捕杀用具,使人揪心;接着写黄鹄的被害,以一个三字长偶对写其毙命惨状,令人痛心;最后表达对黄鹄的伤悼,以一个同字反对写其安生惨死,叫人寒心。几组短节奏偶语散置文中,使行文更为形象贴切,生动流畅,微婉尽意,音声铿锵,富有诗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感。
《战国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巅峰。其文风辩丽横肆,其词彩雄隽华赡,历来受人推崇。而其富艳华彩,形象生动,“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3]85,显而易见,作为作者酌奇玩华、铺采摛文的重要修辞手法,骈词俪句对《战国策》总体语言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同时,《战国策》对偶广泛而成功的运用,无疑对汉赋骈化体制的生成,对史传文学骈偶传统的形成,对中华民族尚偶心理的养成等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对其全书骈语艺术所进行的专项研究,不禁让人有遗珠之叹。为此,通过全面而具体的实证研究,更深入地推进对《战国策》骈偶艺术的探索,这对于人们切实地感悟其精粹的语言艺术,透彻地考量其对骈偶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无疑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1] | 十三所高校. 中国文学史(上册)[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79. |
[2] | 李维琦. 国语战国策[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5. |
[3]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4] | 何凌风. 《左传》对偶艺术之实证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34–37. |
[5] | 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
[6] | 王洪. 先秦散文精华分卷[M].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
[7] | 冷成金.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