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增加,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迫切想要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国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速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109个国家的3 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以及汉语国际教师的缺乏使得近年来很多高校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家汉办(全称“国家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从2005年起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程,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三大“汉语国际教学标准”和“六个转变”,在这一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无疑需要进行新一轮的革新[1]。国家汉办于2007年制定《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质、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结构等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型战略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198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一次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表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这是我国政府首次确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在1985年,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只有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4所[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不少高等院校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并且将其视为一个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重点扶持和拓展的专业。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近两年来不断有地方院校成功申报并开设该专业。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将“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教育部正式将“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增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定位,潘懋元认为应该定位为“立足地方的职业性、技术型本科或专业性应用型本科,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院校”[3]。随着更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兴专业拓展时的诸多问题。如普遍存在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诸多专业发展瓶颈,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型战略下,地方本科院校就需要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 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就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高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通常使用“三结合”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即课程设置实际上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外语类课程的综合。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与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是严重脱节的。此外,对于学时和总学分,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从一些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核心课程包括语言类、文学类等。语言类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文学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核心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相同。此外,还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实践、西方文化及礼仪等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课时的分配上来看,课时量明显不足。不少院校并未将对外汉语教学与实践、跨文化交际概论等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单独开设。
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其专业性质的要求使得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是“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或“对外汉语专门人才”[4]95。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这一环节是确保学生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力的关键。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了解与接触学习者的特点,不利于其提高自身的讲课能力和自身素质。
从2006年开始,国家汉办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建立起19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国际汉语教师、教材及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基地有着集中的学科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综合实力,不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在海外都有合作院校,例如,北京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合作建立了10所孔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意大利马切拉答大学等海外7所大学合办孔子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意大利、日本等国合作建立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等7所孔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协办的孔子学院有9所,仅在美国就有7所。这些与海外孔子学院合作的国内院校每年会根据岗位需求面向全校招募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其中,孔子学院志愿者多面向中方合作院校招募,这为中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平台。
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大多数地方院校很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起步晚,有的学校留学生数量很少,生源单一又缺乏稳定性,有的高校尚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因此,这些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并非易事。缺乏实习训练的平台,很难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具体的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3 相对狭窄的就业渠道相对于很多其他专业而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狭窄。近年来,在孔子学院和华人华侨兴办的华文教育的推动以及在海外学校汉语选修课的助推下,汉语越来越受欢迎。湖北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除了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之外,海外很多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主动将汉语纳入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截至2014年3月,全球拥有超过1亿的汉语学习者。除了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有100多个国家的3 000多所高校已经开设汉语课程。在美国,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逾50万人;在韩国,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逾百所,学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在日本,汉语学习人数约为200万人。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国外建立旨在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公益机构。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以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孔于命名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此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 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其中,美国地区就有112所孔子学院和356个孔子课堂。显而易见,当前全球“汉语热”的升温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中国本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招聘学历标准基本上为硕士及以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只能选择一些民办的语言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国内该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能真正实现完全对口就业的比例并不高,而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的现状仍在持续,以2015年为例,仅2015年下半年国家汉办就公开招募1 049名孔子学院(课堂)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了拓宽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我们必须通过相应课程的训练,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及就业技能。但由于学时、学分所限,实践平台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该专业的科学化课程设置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探索 1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就对外汉语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均被列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将“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强调了要培养 “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依据[5]21。在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本校具体情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国际性,强调汉语教学基础与教学方法,重视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能力等。可以把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可以分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中外思想史、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选修课可参考全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除了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外,还应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如中国文化史、逻辑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基础写作等。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开设古代文学、高级英语阅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专业导引课、语言学概论、世界文学等课程。在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并丰富课程资源,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适当增设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如汉字学、中国哲学史、汉字与文化、世界电影经典赏析、语体与修辞、英汉语言对比、海外汉学史、现代汉语语法专题基础、第二外语等。专业技能模块应充分体现 “应用型”“师范性”和“跨文化性”,该模块可以设置必修课如现代教育技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英汉互译原理及实践、中华才艺实践等。地方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利用学校研究优势开设多样化的专业技能选修课程,如陕西部分高校针对该专业开设唐代对外文化交流与唐诗、国际视野下的唐代文学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课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充分满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多种需要。我们也应当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跨专业选修国际政治与经济类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才艺类、现代礼仪等课程,以培养其开阔的国际性视野,使其既能古今贯通又能中西融合,能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模块可以设置军事理论与训练、专业书目阅读、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研训练等课程。
学校还应该鼓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两个方面参与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首先是对汉语语言本身,包括对汉语本体即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对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的汉语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探究,如探索教学规律、途径和学生习得规律等,这些探索研究能对国际汉语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强化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教学能力培养当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很大,但是该专业毕业生在国内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出现这种情况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较多的毕业生不能将学科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具体的教学技能等导致他们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深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主动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毕业时真正具备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的工作能力。
我们应积极探索一些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如针对跨文化交际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相关课程如何有效地将学科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可以采用观摩留学生课堂、欣赏和评价优秀教学示范课、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创建模拟课堂、组织教学技能比赛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特点,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现在海外师资缺口大,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却日趋严格。从国家汉办2015年招聘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要求来看,海外汉语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熟悉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又要具备熟练的外语沟通能力,还要求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
3 利用学校对外交流的优势,拓宽学生教学实践渠道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该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见习、实习平台。不少地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很少有机会甚至从未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具体实践。因此,所学教学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很难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近些年,地方院校也逐渐开始面向国外接收数量不等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也接收留学生进行短期培训,这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机会和实践平台。例如,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每年都面向韩国招收数量不等的留学生、交换生。据韩国教育部2014年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的韩国海外留学人数屡创新高。截至2014年4月,超过6.4万韩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比2011年上升8.1%。我们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例如,如果该专业学生以韩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就能更好地了解韩汉语教学的难点,了解韩国学生的习得特点,通过汉韩语言的对比掌握韩汉语教学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地与海外院校建立友好的“姊妹关系”,增设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申请海外学习项目的机会,以便实现在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上更好地转化与对接。
4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国外学汉语的人数日渐增多,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考虑,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扩宽就业渠道。我们可以鼓励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侨办或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活动。为了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教师短缺问题,经教育部批准,从2004年3月26日开始,国家汉办启动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汉办为适应当今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向世界有需求国家提供汉语师资的新举措之一。该项目派出人数逐年增加,仅2013年就派出约5 500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派出志愿者2.3万余人,分布在109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课堂)和大中小学。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3月底,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已有443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安家落户,70余个国家200多所大学还在申请设立新的孔子学院,近两年来国家汉办每年派出1万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根据2015年10月国家汉办网站公布的数据,2016年新选志愿者岗位4 905人,其中,面向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招募2 195名孔子学院志愿者,面向全国各类学校招募2 707名普通项目志愿者。到2020年,国家汉办将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统一选派和培训教师。虽然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拥有上万名师资,但仍然需要新的师资。学校应通过更多有效途径获取对外汉语教师的最新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需求信息,促使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实现。
目前国内对于从事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要求普遍较高,本科生的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应该鼓励有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在广泛的专业领域通过考取硕士研究生等途径继续进行深造。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时至今日,在全国有30余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为该专业考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学生也可以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涉外文秘及其他工作,还可以在诸如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出版单位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文字编辑、翻译、外文新闻采编等工作。
在当下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地方型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该专业的性质,结合教育部对该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生联合培养、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培养出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1] | 栾为. 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0): 15–16. |
[2] | 潘国英. 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6): 118–121. |
[3] | 潘懋元.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6, 27(3): 8–14.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 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
[5]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