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 在中国知网以“心理健康”“中学教师”“幼儿教师”为关键词, 从2001—2015年, 共检索到214篇关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含硕博论文), 144篇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有研究认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 表现在强迫、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尤其严重,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1] 另有调查发现, 中学教师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个体占总体的12.30%, 其中躯体症状和职业倦怠是困扰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方面。[2] 虽然由于研究时间、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某些不一致, 但综合这些研究结果, 从总体上来说, 中学教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普遍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综合分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从总体上看,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理想, 有23.6%的幼儿教师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有明显表现的是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强迫等。[3]和中学教师一样,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在逐年增多。[4]
从文献资料分析不难看出, 中学、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下降的趋势, 且都在躯体化、抑郁、强迫等方面表现明显。然而, 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扰或烦恼时主动求助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群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较低。心理问题的日渐增多与心理求助的消极被动, 成为导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伤害学生事件的重要因素。教师心理求助是指教师在心理具有良好认知的前提条件下,遇到心理困难时,主动寻求外在的社会资源去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个体自我心理成长的行为。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产生心理困扰,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这些心理困扰,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 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求助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地区中学教师97人, 其中, 男性65人, 女性32人;幼儿教师141人, 均为女教师。中学、幼儿教师共238名。
(1.2) 测试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由Fischer和Turner编制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 该问卷一共29个问题。问卷采用5级评分, 1代表非常不同意, 2代表不同意, 3代表不能确定, 4代表同意, 5代表非常同意。测验总分高, 代表个体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时有积极的态度。问卷共分为4个分维度:求助认知, 指个体对需要心理帮助的自我认知;求助耻辱, 指个体在心理求助过程中对耻辱的忍受性;求助开放, 指个体在心理求助过程中的人际开放性;求助信任, 指个体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和信任程度。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求助认知为0.67, 求助耻辱为0.70, 求助开放为0.62, 求助信任为0.74,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6]。在调查过程中, 同时收集的被调查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地域、职务、气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婚姻状况、性别等。
(1.3) 测试与统计方法在测试过程中, 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 所做的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对测验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均值检验等,统计工作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完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教师、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分维度均值分析中学教师心理求助总均分为3.1, 各维度平均分(5级评分)由低到高分别为:求助耻辱为2.8, 求助开放为2.9, 求助信任为3.2, 求助认知为3.3。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中学教师在有心理困惑或压力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在中上水平, 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帮助的认知比较清楚, 对心理咨询专家也具有较好的信任和信心, 但是他们在心理求助的过程中对心理求助耻辱的忍受性和人际开放性处于中下的水平, 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教师在心理求助中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自身心理求助需求能很好地认识到, 内心还是倾向于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求助心理咨询专家;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观念上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病, 把有心理问题的人看成精神异常的人。因为这个传统观念的误区, 导致很多教师认为求助心理帮助是一件难以忍受的、非常耻辱的事情, 所以很多教师有了心理问题, 宁愿忍受也不愿意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幼儿教师心理求助总均分为3.1, 各维度均值(五级评分)由低到高分别为:求助耻辱为2.9, 求助开放为3.0, 求助信任为3.2, 求助认知为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幼儿教师在总均分及各分维度的得分上略高于中学教师。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的总体态度、对心理咨询专家的信任和信心、对自己需要心理求助的认知以及其在心理求助过程中的人际开放程度都具有较好的状态, 幼儿教师只有在心理求助过程中对耻辱的忍受性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这一点幼儿教师与中学教师具有相似性, 都是受中国传统心理问题观念的影响。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学教师、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的影响分析在对中学教师的性别、职务、地域、婚姻状况、气质等人口学变量进行比较分析时发现, 本研究中, 这些人口学变量对中学教师的心理求助及各分维度的影响较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幼儿教师的职务、地域、婚姻状况、气质等人口学变量对其心理求助各维度产生的影响较大。
第一, 已婚幼儿教师在心理求助总均分、心理求助需要的认知和求助开放性三个方面显著高于未婚幼儿教师(见表 1) 。幼儿教师因为绝大部分以年轻女性为主, 因此婚姻对该教师群体具有特殊的影响。结婚后的幼儿教师在生活中极有可能是母亲、女儿、妻子等多重角色,忙于工作、家庭,没有较多的时间休息、放松, 身心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幼师不仅要面对工作、家庭中的压力, 而且这些压力经常会相互影响从而纠结在一起, 致使她们的压力更大。婚后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和压力的多重性促使幼儿教师心理求助态度较积极, 她们从理论上能认识到求助专业心理人员解决心理困惑的必要性, 婚姻也使得已婚幼儿教师比未婚幼儿教师的人际开放性更好, 更愿意向心理咨询人员讨论自己的私人问题。
![]() |
表 1 已婚、未婚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维度的比较 |
第二, 乡镇幼儿园教师在心理求助总均分、对心理求助耻辱的忍受性以及心理求助过程中的人际开放性三个方面显著高于市、县幼儿园教师(见表 2) 。目前, 城里的幼儿园除了一些极少数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在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上有较大的差距外, 普通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差距并不大。相反, 乡镇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生活氛围可能比市里幼儿园更加轻松自由, 因此对待心理求助的态度也比较随和。乡镇幼儿教师对心理求助耻辱的忍受性得分为3.05, 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这较中学教师、市县幼儿教师都要好。
![]() |
表 2 不同地域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维度的比较 |
第三, 在气质方面, 内外向维度对幼儿教师的心理求助及各维度不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内向和外向幼儿教师的心理求助态度差不多。喜欢热闹氛围并喜欢人际交往的外向型幼儿教师在有心理困惑时, 其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并不比那些喜欢安静和独处的幼儿教师高。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教师在求助耻辱的忍受性、求助开放性两个方面的得分高于情绪稳定的幼儿教师(见表 3) 。情绪不稳定幼儿教师在对求助耻辱的忍受性上的得分为3.13, 是本次调查中求助耻辱维度得分最高的群体, 比乡镇幼儿教师在求助耻辱维度上的得分还要高。另外, 她们的心理求助人际开放性维度的得分也处于最高水平。可见, 情绪不稳定幼儿教师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敞开心扉, 而且她们并不太觉得寻求心理帮助是多么耻辱的事情。
![]() |
表 3 不同情绪特质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维度的比较 |
第四, 不同职务的幼儿教师, 在心理求助总均分、求助认知、求助开放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4) 。保教主任的心理求助意愿是最好的, 其次是园长、主班教师、年级主任和配班教师。在对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认知上, 保教主任是最好的, 其次是园长、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和年级主任。在心理求助过程的开放性上, 保教主任的得分仍然是最高的, 处于最好水平, 其后依次是年级主任、园长、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总体来看, 保教主任、园长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上有较好的态度, 而配班教师相对来说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较低。
![]() |
表 4 不同职务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维度的比较 |
通过对中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心理求助各分维度的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 在心理求助的开放性上, 幼儿教师显著高于中学教师(求助开放(M±s):中学教师为2.85±0.45, 幼儿教师为3.00±0.46, T值为2.55﹡。在心理求助总均分及其他3个分维度上, 幼儿教师的得分略高于中学教师。可见, 幼儿教师的心理求助态度要好于中学教师。
3、结论及讨论(1) 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的总体态度要好于中学教师, 在心理求助的开放性上, 幼儿教师显著优于中学教师, 这与幼儿教师以年轻女性为主有关, 年轻的幼儿教师, 开朗、活泼,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人际开放性也更好。中学教师、幼儿教师具有较好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 处于中上水平。他们对自我心理求助需要的认识和了解、对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的信任和信心都具有较好的态度, 但因为社会观念的问题, 他们对心理求助过程中耻辱的忍受性不强, 处于中下水平。虽然教师群体心理求助的态度较积极, 但求助态度要转化为积极的求助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教师有了心理问题, 并没有积极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行为不够, 这一矛盾导致了诸多学校、幼儿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如幼师虐童、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等。
(2) 在心理求助的各维度中, 中学教师、幼儿教师得分最低的都是对耻辱的忍受性。可以看出, 教师的心理求助有积极的一面, 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这些教师确实有获得心理帮助的需要, 而且教师群体对心理咨询专家也具有较好的信任感。在有心理问题时,他们想去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但又存在顾虑, 甚至觉得求助心理医生是耻辱。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工作复杂、艰巨, 比别的社会群体感受到更重的精神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关系。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观念的改变对教师群体的心理求助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让教师认识到人的心理像身体一样也会生病, 生病了看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3) 性别、职务、地域、婚姻状况、气质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学教师的心理求助及各维度产生的影响较小, 对幼儿教师的影响较大。已婚幼儿教师的心理求助态度好于未婚幼儿教师, 婚姻能使人成熟, 结婚后的幼儿教师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态度有所提升。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教师在心理求助耻辱的忍受性、心理求助开放性两个方面优于情绪稳定的幼儿教师。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有点情绪化的人情绪来得快, 同时也去得快, 有了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后, 善于宣泄, 如哭闹、争吵, 虽然有的方式不一定合理, 但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乡镇幼儿园教师在心理求助总均分、对心理求助耻辱的忍受性以及求助中的开放性三个方面优于市县幼儿园教师。按理来说, 城里的教师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程度要好于乡镇教师, 城市中的幼儿教师学历、经验、知识各方面都要好于乡镇幼儿园教师。可实际调查结果是相反的, 乡镇幼儿园教师在心理求助的三个方面优于城市幼儿园教师。这与城市里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更重、相互比较更多、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导致的自我保护、压抑心理有关, 这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在幼儿教师的职务上, 保教主任、幼儿园园长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上有较好的态度, 而配班教师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处于最低层次(此次调查没有涉及保育员)。从工作责任的角度来看, 配班教师应该是最低的, 当然配班教师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也是最弱的, 工资福利也应该是处于幼儿园的较低层次, 是不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配班教师在心理求助的态度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也期待其他学者共同探讨。
(4) 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 可以说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如上所述, 不管是中学教师还是幼儿教师, 都处于相对较高的心理压力水平。就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 幼儿教师更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劳动。有研究表明, 我国幼儿教师每天人均的劳动时间是10.1个小时, 而睡觉休息的时间却比一般职工每天平均少1.9 个小时。[6-7]另有调查表明, 46.6%的幼儿教师经常感觉到教育改革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50.9%的幼儿教师不热爱幼教工作, 对做幼师力不从心。[8]更重要的是, 幼师体力、脑力劳动强度大, 工资待遇却不高,处于社会的较低层次, 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更低。因此, 笔者在此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个群体,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关注幼儿教师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呼吁各级政府出台相关的文件, 大幅度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善、工资收入的提升、个人发展前途的美好, 不仅有利于教师缓解心理压力, 也有助于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惑时采取积极的求助态度。
[1] | 吴洪艳. 近十二年来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6): 55–59. |
[2] | 郑红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1(2): 23–25. |
[3] | 汪海斌, 陈海燕, 桑青松.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5): 42–48. |
[4] | 王娟, 贾林祥. 近十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3(4): 12–17. |
[5] | 盛红勇. 大学生压力感与心理求助的综合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 122–123. |
[6] | 徐丽.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7] | 巫秋云. 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 文教资料, 2008(4): 83–84. |
[8] | 胡玉梅.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剖析[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3(3): 4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