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民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从历史进程来看,凡是存在于民族之林的各个民族,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就地域文化还是民族文化而言,藏民的发展离不开藏族文化的滋养。随着民族融合的增强,内地迎来了许多藏民。在人们生活日益富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内地广泛推广与藏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锅庄舞已是大势所趋。
一、 锅庄舞及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锅庄舞源于藏族原始社会生活和生产经验,与藏民生活密切相关,一直备受藏族民众喜欢并代代相传。到2006年,西藏昌都藏族自治州的锅庄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锅庄舞、甘肃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卓舞以民间舞蹈非遗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甘南州的锅庄舞以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香格里拉的“锅庄舞之乡”以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够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受欢迎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
二、 非遗藏族锅庄舞内地推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1]118就内地西藏班(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锅庄舞蕴藏着中小学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技能特长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进入内地西藏班(校)在承载和创新藏族文化、激发藏族学生的“幸福感”、丰富校园文化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非遗藏族锅庄舞承载和创新藏族文化“在文化实践中,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得不到强有力的扶植,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绝境。……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2]锅庄舞作为藏族生活记忆的载体,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练深沉,它承载着藏民生活的一整套礼仪程序,有祈祷、迎宾、农作、放牧、娱乐等,包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抑扬顿挫的音调回荡开,浑厚有力。它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许多已经消失或濒危的民间(民族)艺术形式因为失去了它存在的环境,不再为人所喜爱,因而丧失其生命力,虽然民间人士和各级政府尽力去保护,收效也并不明显,“抢救”的结果只能是作为“花瓶”或“标本”存放于厅堂之上或是博物馆的陈列室中,而并无生机和活力。年轻人只有在节日时才穿藏族的民族服装,而锅庄舞则是每当大家聚在一起时就进行的一种舞蹈。锅庄舞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而悄然发生着变化,它融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重构的过程,传统文化在重构中创新,在重构中得以发展。传统的锅庄舞在原来边唱边舞的基础上,融入了用现代音响设备播放的带西方摇滚音乐特点的现代藏族流行歌曲作为伴奏的音乐,使得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焕发了新的活力。与体育的结合、健身功能的开发,锅庄舞不但赢得了当代的西藏青年喜爱,也使得这种艺术形式走出了藏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 非遗藏族锅庄舞激发人们的“幸福感”锅庄舞更是一种风情,因为当藏族青年男女间互生爱慕情意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舞起来,用“身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夫妻牵手跳锅庄舞,一生一世相伴走;朋友间共跳锅庄舞,友谊地久天长;中外游客跳锅庄舞,则是表达对雪山圣地的喜爱和对藏族同胞盛情款待的感谢。
随着全国各地西藏班(校)的发展和各民族融合的加强,锅庄舞不能仅局限于“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等,还应增加校内锅庄和校外锅庄。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在物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物体、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的举办和传承都离不开主体人的活动。
锅庄舞是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一种期待,有学生于2010年2月11日夜1点57分在百度贴吧写道:“期待锅庄晚会……那一刻忘记自己……相信自己在草原……”学生通过感受参与“锅庄舞”的乐趣,体验成功和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运动的魅力和运动的快乐,帮助学生形成了健康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学生既是锅庄舞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承载者,也在承担锅庄舞学校教育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健康成长。
(三) 非遗藏族锅庄舞丰富校园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不仅是族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而且是该民族教育的重要手段。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形式。一提到锅庄舞,人们会想起藏族;一看到泼水节,人们会联想到傣族等。锅庄舞、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等分别是藏族、傣族、蒙古族延续的重要体现。学生发展与民族文化环境相互交融,学生不仅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而且只有在可孕育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发展得更好,离开了孕育土壤,富有民族个性取向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们一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身着藏族传统服装在校园里进行传统舞蹈锅庄舞及《情满草原》《天鹅之湖》《岗尖巴》等藏族歌舞表演。舞蹈《情满草原》《天鹅之湖》由传统藏族舞蹈“谐钦”改编而成,“谐钦”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流传在西藏那曲地区,展示辽阔的草原,骏马奔驰的情景。舞蹈岗尖巴,岗尖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指在雪域高原生活的人们,表达寄居在高原的他们能歌善舞,用那独一无二的旋律伴随他们幸福的生活。这些表演不仅加深藏族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增强民族情感,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和课程内容。
三、 非遗藏族锅庄舞内地推广的主要场域尽管新课改倡导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大部分中小学仍主抓国家必修课程,内地西藏班(校)也不例外。许多中小学没有真正开发校本课程或仅流于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走于内地社区之外,未能深入内地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1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锅庄舞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应进课堂和教材,进行学校深度传承。
(一) 校园许多学校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或校园文化品牌,以凸显学校特色,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带来良好机遇。随着引入藏族锅庄舞的学校增多,内地学校,特别是藏族班(校)应通过定期举办相关比赛、引入校园课间操和重大活动的开幕式等形式将锅庄舞打造成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
1. 引入体育和舞蹈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先进教育理念的主要场所。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过程要求课堂教学既要处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也要结合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活实际。锅庄舞无论是宗教仪式上的神圣活动、庆典上表演的欢快活动、传授生产技能的教学活动、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都与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新课改强调,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立足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武汉西藏中学将锅庄舞引入体育课和舞蹈课之中,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活态传承。
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自2007年9月1日教育部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学生校园集体舞》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以来,许多地区根据自身实际鼓励各县区自行创编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校园舞,有好多学校自编的校园舞融入了秧歌、街舞、健美操、跳皮筋等元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西藏、云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小学将藏族锅庄舞纳入体育课。
作为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藏族锅庄舞通过长期练习不仅能增强体能,而且健康身心。在欢快、和谐的韵律下,舞者通过身体的相互协调与沟通释放内心积压已久的压力。同时,锅庄舞最显著特点是集体舞蹈且运动强度适中,不仅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舞曲的基本动作要领,培养其与他人合作与身体发展的协调能力,体验舞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运动乐趣和方法,增强其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舞蹈教学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与舞蹈技能外,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藏族锅庄舞作为藏族生活记忆的载体,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练深沉,它承载着藏民生活的一整套礼仪程序,有祈祷、迎宾、农作、放牧、娱乐等,包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藏族锅庄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素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将其分入“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仪式类进行学习和表演,锅庄舞的节日和活动庆典类、模拟动物类、休闲类等供同学们自己选择。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和体验美的兴趣,还可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 开发相关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别,但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3]225。在文化认同上,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地存在着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双重需求。来到内地学习后,一方面竭力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渴望本民族文化的呈现和传承。所以,内地西藏班(校)只有开发学生本民族特色文化校本教材才能使个体达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和幸福健康的成长。
武汉西藏中学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语文、藏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活动课程等,尤其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方面较有特色,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学校根据藏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心理特征,量身定做了很多校本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研修。智慧教室、网络平台是这些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羌塘草原的生态、仓央嘉措的诗歌是这些研究性学习的热门内容。”[4]校本选修课程模块的开放和羌塘草原的生态、仓央嘉措的诗歌课程的融入为锅庄舞进教材开辟道路。
藏族锅庄舞是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随意性、简便性、趣味性、地方性等特点,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可跳,易学、易懂、易传,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锅庄舞进教材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活动中如果组织不当,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降低,就会影响锻炼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中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于学校肩负的升学责任,初高中低年级开设为校本体育和舞蹈必修教材,初高中开设为校本体育和舞蹈选修教材,通过教材和课程形式有助于使锅庄舞成为校园常态化的学习资源。通过该教材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无论是进教材还是进课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的发展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教师日常生活及其理念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生活世界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表现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学习方式”[5],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师善于引发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要真正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就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1]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价值是为每个学习者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而幸福又源于其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是身心各方面的成熟成长,而且是学生文化的形成过程。内地西藏班(校)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重要举措是迎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藏族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民族活态文化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 社区进入内地社区,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指“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6]。在人类学家看来,日常生活是一种涉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理解日常生活,就是体悟一种文化。建构主义强调一切回归个体的日常生活源于对权力、权威的全面解构和对日常教育生活中民主的关注。可见,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个具有丰富个人经历个体世界,也是一个凝聚着丰富个体体验的文化世界,社会是由个体与个体互动而形成的,而并非相反。
居民将跳锅庄舞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锅庄舞,锅庄舞跳出他们个人成长的经历和文化情感的涌动。怎样使居民将跳锅庄舞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呢?一方面,社区利用集体活动或通过社区广播中播放锅庄舞曲,定期定时鼓励居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跳锅庄舞;另一方面,在外出比赛以及社区的大型活动开幕式上,社区负责人必须组织一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锅庄舞表演。同时,成立社区锅庄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久而久之,跳锅庄舞便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三) 地方文化艺术馆进入内地地方文化艺术馆的主要方式是定期举办内地锅庄舞大赛。比赛本身不只是一种胜负的决断,更重要的是参与者的能力展现和情感渗透。比赛的宗旨是为了发展,比赛真正价值在于准备过程中的操练。锅庄舞比赛是一种藏族文化传承,也是藏族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比赛期间,参赛的藏族学生身着藏族服装,佩戴洁白的哈达,唱着藏族歌曲,歌舞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感知和领悟动态文化,建构新知识,深化情感。
西藏、云南、甘肃等省市将举办锅庄舞比赛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日常活动。在2015年青海省举办首届全民健身锅庄舞大赛的影响下,青海省黄南州于2016年7月也举办了首届锅庄舞大赛,参赛选手达500名。当然,有的锅庄舞大赛参赛选手已过千人。这种规模若能在内地推广不仅大规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而且使内地藏民备感亲切,在全国各地都有家的感觉。因为“锅庄舞”不仅是他们心中的“圣火”,也是他们心中的父老乡亲。
内地的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多元文化传承,一些非民族高校设有清真食堂,校园周边摆设一些民族服饰和饰品等。武汉西藏中学操场周边挂满各民族图腾,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远远比其他中学丰富。校园的西藏民族文化馆陈列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全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及地区分布、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各民族服饰、藏族民族服饰与图腾、各个时期的藏族发展、唐藏关系、藏传佛教等民族文化,但这些静态文化不一定能引起忙于学习的藏族学生注意。锅庄舞是一种动态传承、消除学生疲劳、激发学生兴趣。目前进校园的锅庄舞一般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藏族学生非常喜欢跳锅庄舞,他们到哪里,锅庄舞就跳到哪里。锅庄舞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而且得到内地许多居民的厚爱,成为他们娱乐健身的主要方式。
[1] |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2]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EB/OL].(2015-06-02)[2016-12-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zgfy.org/contentRead.asp?classid=86&cmsid=12965. |
[3] | 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 武汉西藏中学:"双轨教学"铺就民族教育新路[EB/OL].(2014-03-28)[2016-11-30].武汉西藏中学, http://www.whxzzx.cn/Item/945.aspx. |
[5] | 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 2006-07-10(12). |
[6] | 潘斌.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5): 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