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史记》(修订本),由于整理者的态度严谨,考证精确,最终处理文字约3700字(增1693字,改1241字,删492字,移298字),并改正原点校本排印错误300多处,极大地推进了《史记》的研究工作。但校书如扫落叶,遗漏之处实所难免,笔者在阅读旧版《史记》时,曾对该书做了一些校勘工作,今除去已被修订本改正的部分,整理出14则勘误札记,希望对《史记》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是盼。
一《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1]450
校勘记云:“‘足’字疑衍,按《汉书》卷一上《高帝纪》无‘足’字。《说文·水部》:‘洗,洒足也。’”[2]493按《说文解字》云:“洗,洒足也。”[2]569“洗”已有“洒足”之意,则其下不当复有“足”字,“足”字盖涉下文“足下必欲诛无道秦”而衍。《史记·黥布列传》云“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1]3138,《汉书·英布传》同[3]1886(师古曰“洗,濯足也”),并无“足”字,是其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足”字,[1]1886亦后人依本纪而误增之,《汉书·郦食其传》“洗”下亦无“足”字[3]2106。
二《孝武本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1]594
按:“万”下当有“骑”字。《史记·匈奴列传》云“是时天子巡边,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1]3496,《汉书·匈奴传》同[3]3771,又《汉书·武帝纪》云“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3]189,《汉书·郊祀志》云“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骑”[3]1233,所述同为一事,而皆有“骑”字,可证。
三《孝武本纪》:“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1]604
《汉书·郊祀志》“故”下无“朝”字。[3]1244按:“朝受计”一句不辞。“朝”字当点断,然其下又无宾语,且因柏梁灾而受朝,似无其理,“朝”字盖涉下文“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而衍。张守节正义引顾胤曰:“柏梁被烧,故受计献之物于甘泉也。”则以“故”字属下句读,而无“朝”字之意甚明。《汉书·武帝纪》云“春还,受计于甘泉”[3]199,亦无“朝”字,可证。
四《封禅书》:“其后二岁,或曰周兴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1]1651
《汉书·郊祀志》“邑”下无“邰”字。[3]1211按:“邰”字盖衍,此句当断作“其后二岁,或曰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本传下文云“于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汉之郡国县即周之邑,而灵星祠即后稷之祠(《续汉书·祭祀志》云“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4]3204),故“郡国县立灵星祠”与“邑立后稷之祠”,其义略同。又《续汉书·祭祀志》引此文作“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4]3204,亦其证。
五《梁孝王世家》:“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1]2521
《汉书·文三王传》“梁”下无“王”字。[3]2210按:“王”字盖后人误增,索隐曰“谓意疑梁刺之”,则司马贞所见《史记》正无“王”字。本传下文云“逐贼,果梁使之”,《汉书·文三王传》同[3]2210,又《汉书·邹阳传》云“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3]2353,皆无“王”字,可证。
六《五宗世家》:“彭祖立五十余年,相、二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1]2538
《汉书·景十三王传》“五”作“六”。[3]2420按:作“六”字是。《汉书·诸侯王表》云:“赵敬肃王彭祖,景帝二年二月甲寅,立为广川王。四年,徙赵,六十三年薨。征和元年,顷王昌嗣。”[3]412彭祖子昌以征和元年嗣王,则彭祖当薨于太始四年。自景帝四年(前153),至太始四年(前92),其间为六十二年,故作“六”字是。
七《淮阴侯列传》:“楚方急围汉王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1]3158
《汉书·韩信传》“南出”作“出南”。[3]1872按:作“出南”是。《史记·项羽本纪》云“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1]411,可证。
八《淮阴侯列传》:“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1]3158
按:东,当作“北”。就地理而言,修武在成皋之北,故汉王北渡河始能至修武。又《史记·高祖本纪》云“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1]468,《汉书·高帝纪》同[3]42,并作“北”字,是其证。张晏曰:“玉门乃成皋北门。”尤为明证。《史记·项羽本纪》云“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1]411,又《史记·荆燕世家》云“汉四年,汉王之败成皋,北渡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1]2405,《汉书·荆燕吴传》同[3]1899,并作“北”字,皆可证。
九《樊郦滕灌列传》:“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1]3198
按:“东郡”下“守”字盖衍。《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二世三年十月,“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1]925-926,《史记·周勃世家》云“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成武,破之”[1]2496,《汉书·周勃传》同[3]2051,《史记·郦滕灌列传》云“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1]3215,《汉书·灌婴传》同[3]2080,皆作“东郡尉”,又《汉书·高帝纪》云“沛公攻破东郡尉于成武”[3]17,皆可证。
十《樊郦滕灌列传》:“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1]3210
《汉书·郦寄传》“十”作“七”。[3]2076按:作“七”字是。《史记·楚元王世家》云“汉使曲周侯郦寄击之,赵王遂还,城守邯郸,相距七月”[1]2402,《汉书·高五王传》同[3]1990,并作“七”字,可证。而《史记·吴王濞列传》云“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赵王自杀”[1]3411,“十”字亦为“七”字之讹。
郜积意先生云:“七国之乱,始于景三年正月,至三月吴国破,诸国也破。《汉书·景帝纪》六月下诏,知七国之乱平,必在此前。既知诏书在六月,且《魏其侯传》云:‘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婴之封侯也在六月,足证平叛当在六月前。然《郦寄传》《吴王濞传》皆云‘十月不能下。’《汉书·郦寄传》云‘以寄为将军,围赵城,七月不能下’,‘七月’‘十月’显然有误。梁玉绳以为‘十月’乃‘三月’之误,恐未必。《史》《汉》刘濞传皆云‘三王之围齐临菑也,三月不能下’。考邯郸之破,乃栾布自破齐还,引水灌赵城而城破。此云:‘围齐三月不能下’(指《史记·吴王濞列传》--引者注),又云‘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则赵城之破更在其后,‘七月’,似宜改作‘四月’。”[5]94
按“十”“七”二字篆形相似,仅为竖画长短的差别,故二字容易相溷,但“十”“七”与“三”“四”的字形差别较大,它们之间互讹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在《史记·楚元王世家》中“七”字讹为“三”或“四”,似不可能《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高五王传》《汉书·刘濞传》均有讹误。吴楚七国之乱自景帝前三年正月始,至三月吴楚兵破,大患已除,而赵国当时为栾布、郦寄兵所围,不足为虑,故景帝于六月即下诏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并封窦婴为魏其侯。《史记·吴王濞列传》云:“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1]3411可知赵国被栾布攻下的时间比较靠后,且栾布等人迟至六年四月始获封侯,如果在当年三四月份的时候赵国已下,则栾布等人应与窦婴同时封侯。另据《史记·楚元王世家》记载:“栾布自破齐还,乃并兵引水灌赵城。赵城坏,赵王自杀,邯郸遂降。”[1]2402从常理上推断,引水灌城当在大雨频发、河水暴涨的夏秋季,如汉高祖引水灌废丘而杀章邯,在六月之后八月之前。赵王自正月起兵,与郦寄、栾布等相距七月,恰值七八月份河水暴涨,可以引水灌城。如作“四月”,则时间当为四五月份,不具备引水灌城的季节条件。故而,当以《史记·楚元王世家》《汉书·高五王传》《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作“七月”者为是。
十一《张丞相列传》:“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1]3277
《汉书·周昌传》“四”作“三”[3]2094。梁玉绳云:“当作‘三年’。”[6]1345按梁说是也。《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载楚围汉王荥阳俱在汉三年,《汉书·项籍传》《汉书·高帝纪》皆同,是其证。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云“汉三年四月,楚围王荥阳”[1]946,亦其证。
十二《吴王濞列传》:“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封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1]3405
《汉书·吴王濞传》“适”下无“过”字[3]1912。按:“过”字盖衍。“适”字已有“过”义,《诗·商颂·殷武》“勿予祸适”,毛传:“适,过也。”[7]1354《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适也”,赵注:“适,过也。”[8]5922盖读者注“过”字于“适”字之旁,后遂溷入正文。《汉书·高五王传》“赵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时晁错以过削赵常山郡,诸侯怨”[3]1990,《史记·楚元王世家》“过”作“适”[1]2402,是其证。《汉书·晁错传》云“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3]2301,亦无“过”字,可证。
十三《匈奴列传》:“又使骑都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1]3502
《汉书·匈奴传》“骑”作“兵”。[3]3777按:作“兵”字是。《汉书·李陵传》云“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3]2451,知李陵所将皆为步兵而无骑兵。《史记·李将军列传》“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1]3457,皆作“兵”字,可证。“兵”“卒”之意相同,故《汉书·司马迁传》云“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3]2729,《文选·司马子长〈报任安书〉》同[9]578,亦其证。
十四《汲郑列传》:“然好学,游侠,任气节。”[1]3748
《汉书·汲黯传》“好”下无“学”字。[3]2320按:“学”字盖衍,本传下文云“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此汲黯不好学之证,故“好”下不当有“学”字。《汉书·宣帝纪》云“然亦喜游侠”[3]237,可参。
[附记]小文草成后,蒙《史记》(修订本)的主持人赵生群先生审阅,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 | [汉]司马迁.史记[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2013. |
[2] |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
[3] |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
[4]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
[5] | 郜积意. 《史记》《汉书》年月考异[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
[7]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9. |
[8] | [宋]邢昺.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9. |
[9] | [南朝梁]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