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作为衡量国民健康的重要内容, 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1]。而握力是国民体质测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 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握力是手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已经得出, 影响握力值的因素有很多, 如性别、年龄、体重、手形、身高、职业、左右手、侧别等。握力反映人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是全身肌力的一个方面。握力越大, 说明一个人在从事某方面活动时手腕的精细工作能力越强, 它在全身的肌肉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握力主要体现的是手部、前臂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 而这些力量又是全身肌肉力量的一面镜子, 所以握力能够反映身体的一种整体状态。人的许多基本动作, 例如抬、拉、扯、拧、抓等都与握力有关, 如果握力好, 完成上述动作会比较容易, 因此握力是反映人生存和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侧面。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5年3月对宝鸡文理学院各院系的588名学生进行握力测试。其中男生302人, 女生286人, 结果详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测试仪器:握力测试器。
测试方法: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CNPFES)的测试方法[2]。测试前, 受试者用力握住握力计内外握柄, 另一只手转动握距调整轮, 调到适宜的用力握距, 准备测试。测试时, 受试者身体直立, 两脚自然分开, 与肩同宽, 两臂斜下垂, 掌心向内, 用最大力紧握内外握柄。握力测试2次, 记录最大值, 以千克为单位, 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然后以同样的握法和姿势, 让受试者用最大力量的一半去握, 测试2次, 记录2次的平均值, 以千克为单位, 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1.2.2. 数理统计法将测试数据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用SPSS 18.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 |
表 1 测试人数统计表(n=588人) |
![]() |
表 2 不同性别学生之间握力统计结果(n=588人) |
经过对男女生握力的T检验分析, T=36.17, P=0.000, 说明男女生握力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合握力的均值来看, 非常肯定地说明男生的握力要大于女生。
男女生在握力的指标上之所以会有很大的显著差异, 主要是因为握力不仅反映了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而且也与其他肌群的力量有关, 同时还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据相关文献显示, 从12岁开始, 不同性别间的握力差异开始有所显现, 同年龄段女性握力小于男性握力[3]。强玲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 性别对握力具有很大的影响。陈晓霞等[5]对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的调查研究中也得出男性的握力远大于女性, 其平均值分别为:男32.4±8.8 kg, 女18.1±6.0 kg。还有许多相关研究都能证明男女生握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男女生生理方面差异分析, 成年男性骨骼和肌肉的发育程度要大于女性, 成年男性的肌肉占人体体重的比例大于女性。从男女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来看, 男性经常从事高强度的运动项目, 身体肌肉和骨骼的强壮直接促进男性握力增加, 从而使身体素质增强, 身体力度也增强。而女生从事的运动项目大多是运动量小, 对抗性弱且具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项目, 如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和健美操等运动。此外, 男女生的体重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的肌肉群力量不同, 导致男女生握力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结合教育部2007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握力的平均值为41.63 kg, 女大学生为24.08 kg[6]。 而宝鸡文理学院男大学生握力的平均值为41.76 kg, 女大学生为25.72 kg。与全国大学生握力平均值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P<0.05) , 说明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上肢力量发展状况良好, 要在这个水平上继续保持。
(2.2)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握力情况![]() |
表 3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握力的统计结果(n=588人) |
对不同年级男生握力单因素方差分析, F=0.369, P=0.775,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5) 。对不同年级女生握力单因素方差分析, F=5.656, P=0.001,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进一步多重检验(SNK)表明, 2011级与2012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 2011级与2013级、2014级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合各组均值来看,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明2012级和2013级女生的握力最大, 其次是2011级, 2014级的握力最小。
不同年级男生握力经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明不同年级男生的握力基本相当。形成不同年级女生握力差异的原因, 从体育锻炼方面来分析, 大一是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的第一年, 她们在高三的一年中为了高考, 理论学习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 另外, 由于各种压力的影响, 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次, 升入大学后学生的压力减小, 在这一年中对自己要求也比较松,没有家长在身边督促, 时间相对比较自由, 大量的时间用来逛街、游玩。所以在上大一的时候, 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相对较差。在大二到大三这两年,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也比较好, 增加了锻炼的时间,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段时间内有了较大提高, 身体各指标测试数据均处于上升阶段, 握力也就相对有所增大。大四这一年, 学校疏于对大四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严格要求, 同时也取消了体育课, 相比之下, 课外活动和早操等缺乏一定的约束, 女大学生自身也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 因此可能导致了体质下降。再加上大学四年级由于环境、思维形式的转变、学习就业的双重压力等, 女大学生对待生活各方面的心理承受压力要比在大一到大三年级的时候大得多, 情绪与思维波动较大, 就可能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 导致了体质下降。
(2.3) 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握力的情况![]() |
表 4 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握力的统计结果(n=588人) |
不同专业男生握力比较, F=31.183, P=0.000,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进一步多重检验(SNK)表明, 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三个专业学生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 其他三个专业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合各组男生握力的均值来看,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明, 体育专业男生的握力要大于其他三个专业男生。
不同专业女生握力比较, F=2.859, P=0.037,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进一步多重检验(SNK)表明, 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三个专业学生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 其他三个专业学生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合各组女生握力的均值看, 体育专业女生的握力要大于其他三个专业女生。
体育专业学生的握力之所以和其他专业学生的握力有很大差异性, 主要是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同。体育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参加系统的体育锻炼, 促进其肌肉、骨骼的生长和锻炼, 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所以体育生的握力要大于其他三个专业, 而其他三个专业之间没有差异性。
(2.4) 不同年龄学生之间握力情况![]() |
表 5 不同年龄学生之间握力的统计结果(n=588人) |
不同年龄男生握力比较, F=4.854, P=0.065,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5) 。
不同年龄女生握力比较, F=2.304, P=0.045,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多重检验(SNK)表明,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的有:19岁与24岁;20岁与23、24岁,22岁与23、24岁;结合各组均值来看,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明19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4岁女生的握力, 20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3岁和24岁女生的握力, 22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3岁和24岁女生的握力, 在19岁到24岁年龄阶段, 女生握力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不同年龄女生握力之所以会有很大差异性, 主要在于身体生理成熟度不同。年龄越大, 生理越成熟, 握力越大。就所抽取的样本中, 19岁女生的握力低于20岁男女生。20~21岁、21~22岁以上与之相同。因此, 年龄越大, 握力越大, 因而具有很大差异性。
年龄是许多研究者公认的影响握力大小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 握力明显增大;成年后握力值达到最大, 伴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 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出现衰退, 握力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下降。受试群体和测试方法的不同, 测试结果也出现明显的差异。Ma-thiowetz等比较不同年龄人群的握力, 发现25~39岁的群体握力值最大。[7]Su等发现, 男性握力最大的受试群体年龄段在20~39岁之间, 女性握力最大的年龄段在40~49岁。[8]
3、结语(1) 结合各方面的均值来看, 宝鸡文理学院男女生握力的平均值高于全国男女大学生握力的平均值, 男生的握力明显大于女生;2012级和2013级女生的握力最大, 其次是2011级, 2014级的握力最小;体育专业男女生握力明显大于其他三个专业;19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4岁女生的握力, 20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3岁和24岁女生的握力, 22岁女生的握力小于23岁和24岁女生的握力;在19岁到24岁年龄阶段, 女生握力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2) 增强握力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为我国国民握力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帮助。增强握力的具体方法有:增强握力的训练可从肩关节开始, 从上到下集中在三个方面:弯举双臂锻炼上臂肱二头肌, 练习方法有弯举哑铃或者装满沙子的瓶子, 男10 kg/组*3, 女8 kg/组*3;肘屈伸动作锻炼前臂的屈腕、屈指肌群, 练习方法有每天练习空手抓握, 男50/组*3, 女40/组*3, 男指握撑, 15/组*3, 女跪地指握撑10/组*3;腕部屈伸动作加强手部肌群的协同、对抗能力, 练习方法有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之间练习掰手腕, 每人每天10次。
[1] | 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2] | 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K].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8-79. |
[3] | Kallman D A, Plato C C, Tobin J D. The role of muscle loss in the age-related decline of grip strength: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J]. J Gerontol, 2006, 45(3): 83–88. |
[4] | 强玲, 汪涛, 胡昭. 握力:一种评估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方法[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6, 14(3): 149–153. |
[5] | 陈晓霞, 张建国, 刘波, 等. 城市高龄老人肌力、柔韧、平衡能力的分析:以南京市城区老龄人口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1): 80–82. |
[6] | 刘晓晨. 河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2): 61–62. |
[7] | Mathiowetz V, Kashman N, Volland G, et al. Grip and pinch strength:normative data for adult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5, 66(2): 69–74. |
[8] | Su C Y, Lin J H, Chien T H, et al. Grip strength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lbow and shoulder[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4, 75(7): 812–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