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作《桃花扇》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后世流传久远,影响很大。自该剧问世后,评论者对它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议论纷纷,迄今未有公认的解读和统一的认识。而探究它的成书过程,考察其间的各种影响因素,则是一个重要的切入角度。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以下省称《本末》)中称该剧“凡三易稿而书成”[1]19,但对“三易其稿”的具体过程却语焉不详。
一、《桃花扇》成书过程考论孔尚任在《本末》中叙述了《桃花扇》的创作缘起,即秦光仪将他从孔尚则处听闻的“弘光遗事”转述给孔尚任,其中有李香君“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作桃花的故事,“《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1]19。孔尚任在《小引》中说《桃花扇》的初稿是在他在“未仕”“山居多暇”时撰写的。[1]15他后来又在《本末》中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1]19康熙二十一年(1682) 秋,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主持其夫人张氏的丧仪。所以孔尚任从秦光仪处听闻《桃花扇》的本事,应在康熙二十一年秋之前。
孔尚任在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三月的《小引》中说:“盖予未仕时,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律,一句一字,抉心呕成。”[1]15可见《桃花扇》的初稿完成于他隐居石门山期间,即康熙十七年(1678) 秋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 秋。“博采遗闻”应该不仅指从秦光仪处听闻“弘光遗事”,也包括《本末》中所说的“证以诸家稗记”,《桃花扇》卷末所附《考据》中的诸种野史笔记或为其中的一部分。孔尚任在《本末》中又称《桃花扇》初稿的创作是“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此与上述《小引》中的自述有矛盾之处。[1]19《本末》的撰作时间不详,其中载明具体时间的末一件事是丙戌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 孔尚任来往恒山的途中访刘中柱。孔尚任在《本末》中多记《桃花扇》问世后改编上演、受到赞誉的情况,相关的记述文字也显得悠然自得、意气风发。所以对于《桃花扇》的初稿,孔尚任自我评价“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与其说是当时实情,毋宁认为是他的自谦之语。而写作《小引》之时,《桃花扇》在京城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良好评价,甚至无人读毕全本,孔尚任对此非常失望,创作投入和接受评价间的落差使得他经常“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1]15(《本末》)。所以,“一句一字,抉心呕成”应该更接近于《桃花扇》初稿创作当时的实际情形。《本末》中载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初稿时,“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亦往往及之”[1]19。这说明孔尚任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 七月随孙在丰南下治河前,于京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曾与同僚谈及自己作有传奇《桃花扇》,但并未向他们出示稿本。所以《小引》中所说的“今携游长安”,应该指的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 初孔尚任结束南下治河,返京复任国子监博士时,也将《桃花扇》的修改稿带到了北京。这时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事传扬于外,开始有人主动借读。但是借读者的反馈仍不使孔尚任满意,因为一者《桃花扇》是他的心血之作,二者孔尚任对《桃花扇》的文辞、内容等方面是颇为自信的。孔尚任相信总会有慧眼识珠者来发现《桃花扇》这张“焦尾琴”。
康熙二十五年(1686) 七月初,孔尚任奉旨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南下淮扬,疏浚下河海口。康熙为何命官位低微、仅为国子监博士,且任职仅一年有余的孔尚任到江南治河,是否有意安排,目前文献无征。但在淮扬及金陵四年的任职和游历,使得孔尚任声闻南北,文名远播,特别是被江南遗老逸民、布衣诗群逐渐接纳和肯定,声名藉甚。这应是他返京后,《桃花扇》的“借读者”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顺治、康熙年间,遗老逸民、布衣诗群仍然左右着江南社会的舆论,并主导江南文坛。“能否得到东南文化士群的承认和接纳,几乎关系到一个文人能否在全国性的诗文词坛上占有地位的问题,这种承认和接纳的关键在那个特定时代又往往取决于遗民逸老的倾向态度。”[2]397在孔尚任之前,王士禛曾于顺治十六年(1659) 至康熙四年(1665) 间任扬州府推官。在此期间他遍交遗逸,广事结纳,为后来主盟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王士禛为江南文士特别是遗老逸民、布衣诗群所接纳、肯定和赞誉,有自己的家世背景、政治地位和文学才能为依凭的话,那么孔尚任的“资本”只有圣裔的身份。可能因为意识到遗老布衣主导江南文坛、操控江南舆论的作用和地位,也可能意识到同乡王士禛江南五载而声名益隆的前例,孔尚任初到淮扬,便积极主动地结交当地名流隐逸。《湖海集》卷一《过访黄仙裳,依韵奉答》后黄云评曰:“先生初至海陵,即过访敝庐,殷勤赠答,高义不减古人。”[1]708黄云(1621—1702),字仙裳,晚年“屡辞聘召,益肆力于诗歌,东南持风雅者必宗焉”[3]224。在淮扬四年中,孔尚任与黄云父子交游频繁,诗文雅会、酒筵歌席。而且黄云还曾为孔尚任引介遗民隐逸。通过频繁的风流雅集、诗酒高会,孔尚任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在来往酬应中,孔尚任与遗民隐逸也是倾心相交。
康熙二十五年(1686) 七月,孙在丰、孔尚任等治河使臣陛辞于乾清宫时,康熙对之勉励有加。孔尚任抵淮扬之初,也怀着拯溺济世之心,但随着时间推移,治河使臣与地方大员意见不合,人员屡次更易,河工几乎毫无进展,孔尚任逐渐心灰意冷。康熙二十七年(1688) 三月,孔尚任寓居扬州天宁寺时,作有《待漏馆晓莺堂记》,对其前后思想情感的变化有详细的表述。由于不断倾赀结纳、宴饮聚会和收藏古玩,孔尚任的生活日渐窘迫,加上远出仕宦、思乡念家、穷愁困苦使得他的利禄荣利之心衰退,悲愤世俗之思滋长,他在思想情感上与遗民隐逸更加契合,交往更加深入。此外,孔尚任还以其高义为江南文士所感佩。康熙二十六年(1687) 正月,著名诗人孙枝蔚(字豹人)去世。孔尚任作有《挽孙豹人》五言古诗,黄云评:“先生赐挽言,倡导海内,真吾道之主盟,预感宁止泉下人耶?”[1]748同年,孔尚任与龚贤订交,而往还亲切。龚贤性情孤僻,绘画不轻与人,而孔尚任所求,大小纵横,无不应允。康熙二十八年(1689) 七月,龚贤病逝于金陵。时孔尚任适在金陵游赏,“为经理其后事,抚其孤子,收其遗书。一时故老,皆感高义,泣下沾巾”[1]1060。
孔尚任出使淮扬,所结交者多遗民逸老,在诗酒高会、日常交往中应该不免谈及前明遗事、掌故。如孔尚任有诗《又至海陵,寓许漱雪农部间壁,见招小饮,同邓孝威、黄仙裳、戴景韩话旧分韵》云:“开瓮墙头约,天涯似耦耕。柴桑闲友伴,花草老心情。所话朝皆换,其时我未生。追陪炎暑夜,一半冷浮名。”[1]897-898孔尚任生于顺治五年(1648) ,故称“其时我未生”,众人“所话朝皆换”应包括明清易代之事。诗后有邓汉仪评语:“漱翁以八十四老人,诗酒之兴不减。一夕快谈,差销旅寂,然不堪为门外人道。”[1]898更可说明孔尚任等谈论的应包括明清鼎革的有关遗事,并且内容敏感。由此也可见,遗民隐逸已将孔尚任视为可敞开心扉、畅叙幽怀的同道之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 七月,孔尚任渡江游江宁,在扬州登梅花岭,在南京登燕子矶,寓冶城道院,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栖霞山,至白云庵访张瑶星。沿途观赏,皆有诗纪事。这些胜迹及有关人物都被他写进了《桃花扇》中。实地考察,丰富了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素材;亲身观览,则触发和深化了他一直怀有的兴亡之感。孔尚任在致友人的书札中说此次金陵之游是为了“览大邦之山河,交上国之人士,稍拓鄙见,为他日读书之助”[1]1264(《答王安节》)。联系他在《本末》中所说的“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可以知道,孔尚任此番金陵之游和具体游览地点的选择是有着特定的意图和目的的。而在具体的纪游诗作中,孔尚任也多次点明或表达了自己的兴亡之感。游历金陵的过程中,孔尚任也广事结交,所交游者中既有官僚大臣如熊赐履,也有隐逸耆旧如张瑶星,并曾集众诗友于冶城道院,分韵赋诗。这在一方面仍得力于士林名人为之说项。通过观览有关盛衰兴亡的金陵胜迹,并与遗民隐逸诗酒往还、倾心相交,孔尚任在心灵和思想上达到了与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深刻感受到了历史沧桑,所作诗文也便蕴含更浓重的兴亡之感。如孔尚任曾两次至清凉山访王弘撰,写有《过王山史乌龙潭寓舍》诗,宗元鼎评为“山史先生,命世大儒,此诗能写其高致”[1]1032-1033。孔尚任就至栖霞山白云庵访张瑶星事,写有《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诗,诗后宗元鼎评曰:“白云先生心事一一写出,是一篇遗民传。”[1]1083又如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九选载孔尚任诗七首,所附《诗话》云:“《拜明陵》诗宛然邓孝威、杜于皇一辈人口吻,可见国初风俗之厚。”[4]1498孔尚任生于1648年,不能算作遗民,但孔尚任所作诗歌宛然遗民口吻,即深具苍凉意味,感叹历史兴亡,而原因不在于“国初风俗之厚”,却在于他与遗民心灵、思想和感受的共鸣。这使得他在创作《桃花扇》时,能够更好地驾驭南明兴亡这一特殊的和敏感的题材,能够更好地将“兴亡之感”融汇其中,能够更好地体察和表现明清易代、历史转折中人物的心灵和感情,特别是剧末柳敬亭、苏昆生和老赞礼于明清易代后在龙潭江边感慨兴亡的情境与言论;同时也使《桃花扇》的创作意图得以更好地达成,收到良好的接受效果,即《本末》中所描述的“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炧酒阑,唏嘘而散”[1]20。
孔尚任三载南下淮扬、随同治河和接近半年的金陵游赏,如黄云《湖海集序》所说“虽宦况萧条,所得亦不为俭薄矣”[1]692。首先,他为遗民、耆旧主导的东南文坛所接纳和肯定,才华得以显露,文名得以传播。这和孔尚任返京后,《桃花扇》的二稿在北京得到很多人的借读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和后来《桃花扇》在江南一带的上演有关系。其次,孔尚任通过和遗民隐逸接触、交往,应该会了解更多的南明遗事,也了解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与遗民隐逸心灵的契合。通过游历金陵胜迹,观览和考察众多见证了兴亡的景观,孔尚任的兴亡之感也更加深化和具体。这都有利于《桃花扇》再创作时剧情内容的丰富、思想内涵的加深和接受效果的加强。
二、对于孔尚任删改《桃花扇》观点的辨正孔尚任在《本末》中自述:“《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己卯秋夕,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1]19《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 春正月己卯,康熙帝下诏称将要“南巡察阅河工”,至九月丙午(九月十一)始还京。[5]251-252同年“冬十月癸酉(即十月初九)”,康熙又出京巡视永定河工,庚辰回宫。[5]252该年立冬日在九月十六,所以内侍奉令向孔尚任索取《桃花扇》应在九月十一至九月十五之间。蒋星煜在《〈桃花扇〉研究与欣赏》的序中对孔尚任的以上自述提出了质疑,并且认为孔尚任为了应付康熙御览,避免引起康熙的猜忌,在“秋夕”和“午夜”之间的短暂时间内,对《桃花扇》的二稿进行了一番仓促的删改,主要是针对其中“可能写得太尖锐的地方”。[6]13蒋星煜还认为这个经过删改、呈送内府的本子,就是孔尚任所说“凡三易其稿而书成”的第三稿,也就是最终的定稿,并且说“所有的传抄之本当然也只能依照此本而删改了”[6]15。蒋星煜的观点属于推测,是没有任何文献依据的,而且存在破绽。第一,孔尚任自述“凡三易其稿而书成,盖己卯之六月也”,而内侍奉令索取《桃花扇》是在“秋夕”,康熙三十八年(1699) 立秋日在七月十二,所以在内侍索取之前,《桃花扇》已经是“三易其稿”而完成了。第二,孔尚任明言仓促之中到处寻觅的是“予之缮本”,即《桃花扇》完成后孔尚任亲手誊抄的本子,所以他才说“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桃花扇》完成后,“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至少在京城的上层社会中已广泛传播。但是辗转传抄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讹遗漏。所以,当时既是当朝皇帝派内侍索取御览,尽管索取“甚急”,孔尚任也不敢以其他一般的抄本贸然进呈,敷衍了事。第三,《桃花扇》既已在京城较为广泛地传播,假设孔尚任临时删改,然后进呈康熙御览,若日后康熙接触到外间流传的不同本子,见出差异,孔尚任岂不有欺君罔上的嫌疑,罪名更大?第四,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时,应该会预想到如果其中有可能触犯忌讳之处,将来问世传播,很可能为人上告而惹祸上身。日理万机的康熙帝刚刚结束南巡返京,就派内侍向孔尚任索取《桃花扇》,应该是《桃花扇》问世后在京城广泛传播,引起注意,蒋星煜指出“大概有人告了密”,这个推测是合理的。[6]13所以孔尚任不会等到《桃花扇》的流传引起当朝皇帝注意,派人向其索阅,再在仓促之间删改进呈的。
蒋星煜还认为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是其上述观点的证据,其中“许多情节为现在传世的第三稿所无,那就是那天夜里被孔尚任临时删改掉的部分”[6]15,这是他对自己以往所持的推测和观点的进一步肯定。蒋星煜后又根据他在上海图书馆所见刘中柱《又来馆诗集》卷四《观〈桃花扇传奇〉歌》,推测在《桃花扇》“脱稿”并获广泛演出后,孔尚任又迫于某种压力对《桃花扇》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其中“离合之情”的情节和篇幅。[7]173-181为方便论述,容笔者不厌其烦,转引蒋星煜所见该诗全文:
一马化龙南渡江,两星夹日重建邦。
金陵王气那曾见,鼎沸中原戈矛撞。
闯献贼哄大事坏,四镇犄角同聋聩。
蟋蟀相公晨登朝,鹰鹯君子夕出外。
新主不管帷幄计,后宫行乐专恣肆。
乌衣巷里选姣童,桃叶渡口征名妓。
江南钱塞马家口,监纪如羊职方狗。
门纳贿赂日千般,至宝带进奸僧手。
又翻逆案收金人,阳台歌舞妙绝伦。
春灯燕子闹不已,梨园装束江上新。
太学诸生清议起,阮党闻者侧目视。
风鹤遥惊武昌兵,鼓舌柳生走千里。
宁南檄到指奇货,幻蜃妖蟆胆气挫。
阁部建牙镇淮扬,酒中密谈廷僚佐。
番山鹞子谁唤来,压寨夫人有将才。
黄金坝破浒山败,帐下冬冬战鼓催。
桅竿作声先兆乱,徽垣星昏总堪叹。
英雄血洒杨柳堤,衣冠魂葬梅花畔。
龙虎失踞石城破,景阳楼上钟声堕。
君王带醉夜半奔,宰相资囊犹满驮。
福运告终城门开,东林复社几人哀。
五十余年一回首,父老遗闻安在哉?
云亭山人能强记,谱成好词作游戏。
登场傀儡局面新,提起秦淮旧时事。
听吹玉笛拨檀槽,悲悲切切倾香醪。
红灯焰冷明月暗,满庭落叶商风号。[7]175-176
此诗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 。蒋星煜根据此诗中没有论及《桃花扇》中《访翠》《眠香》《却奁》《守楼》《入道》《栖真》《入道》和《余韵》等出的情节,和其中提及了《桃花扇》中没有叙及的一些情节,如“酒中密谈廷僚佐”“压寨夫人有将才”,而认为刘中柱当时观看的是根据与今存《桃花扇》不同的本子上演的戏曲。[7]176-177蒋星煜在此文中的推测也是缺少文献依据和不合逻辑的,因而不具有说服力。史乘已在其《关于孔尚任〈桃花扇〉的三易其稿——读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中作了较详细的辨正,而尚有可补充之处。[8]首先,蒋星煜在其文章中并未指出其所见的刘中柱《又来馆诗集》的版本情况,史乘文中称“蒋星煜同志所见康熙原刻初印本《又来馆诗集》”,有误。史乘在文中引录了浙江图书馆藏刘中柱后人刘宝楠(1791—1855)选辑的刘中柱《真定集》原抄本中的《题〈桃花扇〉传奇诗》的后16句诗,以说明《访翠》《眠香》《却奁》《守楼》《入道》《栖真》《入道》和《余韵》等出在刘中柱诗中都有论及。史乘并认为《观〈桃花扇〉传奇歌》创作在前,刘中柱在其中主要是“借题发挥”,以大部分篇幅叙述了弘光朝的诸多遗事,对孔尚任《桃花扇》的剧情本身及当时的演出情况反而论述不多。而《题〈桃花扇〉传奇》则是后来修改后的定稿,修改的重点在诗歌的后半段,主要概述了《桃花扇》的剧情。为便于论述,笔者据袁世硕《孔尚任年谱》,将《题〈桃花扇〉传奇》也全篇转录于下:
两星夹日辉旌幢,楼船冲浪南渡江。
金陵王气已销尽,君臣草草重兴邦。
中原鼎沸纷尘壒,战氛只在长江外。
半壁金汤据上游,六朝山水开都会。
福王生小解温柔,吹竹弹丝第一流。
蟋蟀相公工召敌,蛤蟆天子本无愁。
至宝带进奸僧手,江南钱塞马家口。
两邸纷纷日卖官,监纪如羊职方狗。
阉党新翻燕子笺,乌丝云版谱朱弦。
阳台歌舞琼楼山,妆束梨园玉帐前。
权奸事迹都如此,太学诸生清议起。
幻蜃妖蟆羽檄飞,从此左兵下江泛。
阁部丹忱炳日星,临江流涕望中兴。
密谈空对应庭吉,舌战曾劳柳敬亭。
压寨夫人威夺职,四镇鼠牙争角犄。
黄金坝上阵云飞,翻天鹞子尤恣肆。
才罢南兵又北兵,帝子夜走将军营。
瓜洲渡口楼船下,桃叶山前铁骑横。
西风飒飒牙樯折,孤忠冷照扬州月。
岭上梅花拥白云,一坏碧葬苌弘血。
营门战鼓声鼕鼕,星光黯淡天溟蒙。
靖南战死二刘走,福王堪怜一载终。
秦淮流水清如玉,一片平芜葬蛾绿。
朱门草没大功坊,孝陵夜夜啼乌哭。
云亭才子写残春,谱出延年法曲新。
媚香楼畔清溪曲,种得桃花似美人。
侯郎风调真无匹,樱桃一曲鸳鸯结。
却奁从此挟深仇,可怜沟水东西别。
别后风波又几重,含颦无那出深宫。
内家散尽君王走,此后归家百念空。
浮云过眼风尘变,栖霞山畔还相见。
情禅参破事从虚,千秋佳话留纨扇。[9]302-303
袁世硕在《孔尚任年谱》中说《真定集》为刘宝楠选辑的刘中柱的诗歌选集,共四卷,《题〈桃花扇〉传奇》在卷三即《兼隐斋续集》中,卷四为《又来馆诗》。[9]147-148此与蒋星煜所言有出入,待考。袁世硕在《孔尚任年谱》中称未见刘中柱的《又来馆集》,故没有论及两首诗的差异。蒋星煜没有说明所见《又来馆诗集》的版本情况,史乘只说明了浙江图书馆所藏的《真定集》为原抄本。关于《又来馆诗集》的版本情况,以及刘宝楠选辑刘中柱诗成《真定集》所据的几种诗集的版本情况,尚有待考证,所以现在还不能简单论定《观〈桃花扇〉传奇歌》与《题〈桃花扇〉传奇》两诗的创作时间先后及二者的关系。
史乘在文中说《观〈桃花扇〉传奇歌》中附有刘中柱的十几条自注,主要记述弘光朝的史实和逸闻。据袁世硕《孔尚任年谱》和《清诗纪事》,《题〈桃花扇〉传奇》也有刘中柱的十二条自注,用来解释相关的诗句,两书的引文文字略有差异。而蒋星煜的文章则没有提及自注的存在。两篇诗歌中附有刘中柱自注的诗句所叙述的,都是刘中柱听闻的弘光朝的逸闻轶事。王源(1648—1710)在《刘雨峰诗集序》中称:“雨峰风流自赏,有庾开府、何水部之遗。未几,一变为悲慨、苍凉、跌宕之调。盖时时与故老、遗民、酒徒为世外交,所谈者多兴亡之事;羁旅无聊,伤心之语,惄然有动于衷而不觉也。”①这就可以解释刘中柱自注中体现的他熟悉弘光遗事的原因。刘中柱为两篇诗歌中涉及的弘光遗事添加小注加以解释说明,是因为距离明清易代、距离弘光朝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故老遗民多有去世者,这些遗事可能仍在流传,但在清朝已经平定反抗和叛乱,统一全国,而且人心思定的时候,它们不免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言谈和心间;诗句本身又简洁凝练,所以有附加小注、解释说明的必要。《观〈桃花扇〉传奇歌》主要叙述了刘中柱所了解的一些弘光遗事,《题〈桃花扇〉传奇》前面的大半篇幅也是叙述弘光遗事,后半主要概述了《桃花扇》中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两篇诗歌中刘中柱的自注都是用来解释说明其中涉及的弘光遗事,而《题〈桃花扇〉传奇》中概述《桃花扇》剧情的部分却没有一条刘中柱的自注。这是因为《桃花扇》已经广泛传播和搬上舞台,大家对其剧情较为熟悉,没有加以解释的必要。由此可见,刘中柱的两篇诗歌中所叙述的弘光遗事并不是《桃花扇》中的剧情关目,刘中柱在康熙四十年(1701) 所观看的《桃花扇》就是据孔尚任在康熙己卯年(1699) 六月定稿,而后问世并流传至今的《桃花扇》的本子搬演的,并不存在剧情关目上有较大差异的别一本《桃花扇》。
①参见王源《刘雨峰诗集序》,出自《居业堂文集》,道光十一年(1831) 读雪山房刻本卷十四。
蒋星煜在其《孔尚任〈桃花扇〉三易其稿之迹象——读〈又来馆诗集〉〈兼隐斋诗集〉〈沓渚诗〉的新发现》中还认为刘中柱的《观〈桃花扇〉传奇歌》没有提到《访翠》《眠香》《却奁》《守楼》诸出情节,而且没有一字涉及侯、李情事,所以刘中柱观看的《桃花扇》的演出应是很少描写“离合之情”,而主要在反映弘光遗事、表达“兴亡之感”。《题〈桃花扇〉传奇》的存在已经证明了他的错误。而且即使《题〈桃花扇〉传奇》是刘中柱后来修改定稿的,也不能说明他之前观看的《桃花扇》中并没有“离合之情”的关目。据《本末》,《桃花扇》问世后的第一次演出是在康熙庚辰年(1700) 的元宵节,由户部左侍郎李楠组织金斗班排演的。此前,“己卯(1699) 除夜,李木庵总宪遣使送岁金,即索《桃花扇》为围炉下酒之物”[1]19-20(《本末》)。金斗班排演《桃花扇》的剧本,是直接由孔尚任送交李楠的。孔尚任看过金斗班演出《桃花扇》,并称其“唱《题画》一折,尤得神解也”[1]20(《本末》)。这说明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题画》一出,并且他很肯定自己剧作的这一出。而刘中柱的《观〈桃花扇〉传奇歌》没有叙及《题画》出的情节。依蒋星煜的推定,刘中柱所观看的《桃花扇》演出的脚本中应该也没有《题画》。但孔尚任为何要在《桃花扇》首演后的第二年就无缘无故地删去他颇为肯定的《题画》一出呢?孔尚任在《本末》开篇就明确指出:“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1]19《桃花扇》的创作缘起就是侯李的离合情缘。试一出《先声》中老赞礼也说《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44。其中【满庭芳】曲和下场诗均概括了全剧的情节,不仅有“兴亡之感”,也有“离合之情”。从创作起始,在《桃花扇》“三易其稿”的过程中,在关目情节和主题思想两方面,孔尚任一直是兼顾“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的。在康熙己卯年六月《桃花扇》定稿问世和佟鋐助金刊刻之间,也没有记载表明孔尚任曾对《桃花扇》做过修改。所以蒋星煜所做的推断,即《桃花扇》最初是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所描绘的面貌,着重写政治斗争,后来孔尚任迫于某种压力逐步增加了侯、李二人“离合之情”的情节,是缺少文献支持的。
由上可见,孔尚任对于《桃花扇》非常重视,先后“三易其稿”,不断丰富、完善,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使这部优秀的剧作甫一问世即得到众口传诵,北京一时洛阳纸贵。他遭罢官、归乡后,也一直对刊刻该剧系念于心,后得佟鋐襄助,使其付诸剞劂,化身千万,长久流传。
[1] | 徐振贵. 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4. |
[2] | 严迪昌. 清诗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3] | [清]阿克当阿修.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
[4] | 徐世昌. 晚晴簃诗汇[M]. 闻石,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
[5] |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
[6] | 蒋星煜. 《桃花扇》研究与欣赏[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 蒋星煜. 中国戏曲史钩沉[M]. 郑州: 中州书画社, 1982. |
[8] | 史乘.关于孔尚任《桃花扇》的三易其稿——读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N].光明日报,1983-04-19(3). |
[9] | 袁世硕. 孔尚任年谱[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