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人们养身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着太极文化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在中华武术文化体系中,太极拳是极为特殊的一个拳种,作为内家拳的代表,太极拳与中国其他的拳种在运动的形式、技击原理与练习方法上都有着许多的不同。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释、道文化,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以道家文化发展而来的道教至今为止都将太极拳作为自身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比较有名的武当太极,道教的张三峰更是被许多的学者认为是太极拳创始人,还有些学者认为太极拳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根据《黄庭经》所创,而《黄庭经》又被称为道教五大经典之一,因此,不难看出,太极拳在其形成与发展中与道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正是道家文化的渗透,才使太极拳表现出与中国其他武术形式都不同的特质,道家所称的“道”与太极拳中的“太极”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道家哲学思想赋予了太极拳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文化,因此,作为武术工作者探讨道家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十分必要,有利于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理解和感知。太极拳运动在道家朴素辩证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心静神敛”、“以意行气”、“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舍己从人”,注重“性命双修”,具有道家文化意蕴的“哲拳”运动体系,太极拳运动无论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1 道家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起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 中国的道教就是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原则上创立,我国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全在道教。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子之学说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流派都可以称为道家。不论哪个流派,都是以老子的“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为渊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怡”的永恒意义。老子提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反者道之动也”。“致虚,极也”、“守静,表也”、“弱之胜强”、“曲则全,枉则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贤”、“上善若水”等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对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阴阳作了详细的论述。
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要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限制的境界。如《天道篇》:“夫虚静恰淡,寂静无为者,天地之乎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主张人应顺应天道,注重品德提升,不应被物质生活所约束,应尽量减少物质欲望,以心的静养为主,少欲静坐,养护身体元神,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在注重静养的同时对身体的适当运动也提出了肯定。《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道家文化发展而来的道教,将吐纳导引术之术推崇到了极致,而这呼吸结合形体运动,存思养神之理也深深地渗透于太极拳理之中。
黄老学派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主要经典有《老子》《太平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等,黄老学派思想是将老子与黄帝思想的融合,其主要观点有精气神学说,气元统一论,在继承老子道论的基础上,认为天下万物都是以气为核心,是气生化、运行和变化的结果,气又分阴阳,阴阳二气的统一就是道,气与道实无差别。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对太极拳术的影响甚大,无不渗透于太极拳理之中。
2 道家本体论是中国太极拳思想认识论的基础本体论是对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道家思想的“道论”、气论”和“天人合一论”是其本体论基本的三个层面,其中“气论”和“天人合一论”都是由“道论”衍生而出[1]。道家主张“道”,由“道”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对的变化。道家养生以练“气”为主,注重修内,从而达到内外合一。这些都成为太极拳运动形成的渊源,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2.1 “道论”对太极拳的影响“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万物之终,宇宙本源,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可以说这种宇宙大“道”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足以表现道的神韵。老子又曰“常德不楚,复归于无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亦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本无极”。无论是太极也好,道也好,都被认为是世界的初始状态,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不过不同的思想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太极拳运动融太极于无极,注重松与沉、动与静、开与合、起与落、虚与实、收与放、起与落之阴阳变化之理,强调人应“道法自然”。始终离不开一个“道”,是一种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载道方式和运动。
老子指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庄子也说:“夫有情道有信,无为无形,可转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 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 可见太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太极拳的意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必须经过自身长期锻炼,将自身的德与技完全的融合,将人道与天道相统一,通过性命双修,也就是将个人的品德修养与人体的三宝“精、气、神”在以“无极而太极”为核心的运动形式修炼下,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恬淡虚无将身心升华至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体会到太极之道,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与道合之境,这也是道教将太极拳作为修道方法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太极拳的“道”需要人们知行合一,在深知其中真谛的情况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才能有所体悟,因此古人将太极拳称为内家拳,有着“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2]。
2.2 “天人合一”对太极拳的影响所谓“天人合一”,即天人一致,天人相通。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相通相应,和谐统一。老子认为“天人合一”与“道”并无本质区别。庄子将老子的这一观点发展到极致。这个极致就是“至人”与“逍遥”[3]。庄子认为至人是不被世间物欲、名誉所累,与天地的正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一种理想化的高层次身心境界,至人、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太极拳的最高层次便是达到纯任自然,无我、求真、与天地合一的境界,实际上也是一种求“道”的境界。
从太极拳的身型要求体会“天人合一”,纵观太极拳的身型要求,不论是“虚灵顶劲”、“尾闾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还是“松腰敛臀”、“圆档松垮”太极拳身型整体上要求中正自然,舒适有度,尖节对应,表现为左右对称,上下对拉,前后对撑,身型符合人体的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规律,全身无一处可用拙力努气之力,将自身各处调理与自然相融合的最佳状态,即使在行拳走架中,也要求不偏不倚,不枉使拙力,达到“自然而为”、要求人们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体会“天人合一”。用意不用力,即大脑要完全松静下来,用意念来引导动作,精神集中,对外界一切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达到放松身体而思想宁静。行拳时做到“心静用意”,“意动身随”,这需要练习者经过长期训练,达到“拳无拳”的地步之后,才能体会到“心中无物,极其虚灵”,“无招似有招”的高级阶段。太极拳练习要求人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力量,呼吸自然的精华,吐故纳新,保持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形成最佳的身心平衡,忘掉烦恼和忧虑,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无我、无物之心境,感受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意境。
从太极拳的“圆”与“空”体会“天人合一”。《天地桩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太极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古人“象天法地”[4],中国也有“天圆地方”之说,古人很早就体会到圆和空的妙用,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转灵无滞。太极拳以“圆”、“空”作为主要拳法理念,每一架式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以四肢各大关节及身体的中轴线为圆心,通过腰带动四肢做弧形运动,同时又以每个局部的中轴为转动轴自身旋转,形成源于腰,悬腕转膀,旋踝转腿的一系列螺旋缠丝运动。正如太极名家陈鑫所言“妙手一着一太极,至于手足运动,无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越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指的就是一有动作,就以圆圈为主,绵绵不断的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圆与空的融合,这些都渗透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2.3 “气论”对太极拳的影响道家思想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实体---“气”。《太平经》认为:“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气去则神绝,气亡则神去。”《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运动结果。古代通过吸气、导引、吐纳、存丹、守一等实践方法对气进行修炼。中国武术也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气功被广泛融入武术运动,太极拳则被人们视为一种“动气功”,气的运动是太极拳的生命和精华之所在。太极拳注意气势相连,一招一式须贯穿以气,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到,劲到才能使动作前后相随,既有节奏又有连绵不断的气势,太极拳技法中,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运气、用气方法,正是道家气论的产物。《五字诀》日:“神聚则一气鼓踌,练气归神,气势腾挪,全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5]。太极拳讲究“以意调息”、“以意导气”,气是人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重要载体,气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通过体松静心练“气”活动,沟通了太极习练者身心与自然的融合,达到气聚、精固、内壮体健的功效。《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要神气收敛入骨。”太极拳的种种外在形态,无一不是“气”的演化与体现。
太极拳注重“气”的修炼,太极之“气”与道家的“气论”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道家“导引”破关方法,目的在于锻炼气血,导引气血运行,遍行全躯,而至四稍,收敛入骨,充实骨髓。张三丰《太极拳论》有“气宜鼓荡”;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气沉丹田”;《行功心解》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6]。服气养生,至此可谓已达最高境界。外行人看打太极拳,慢吞吞,软绵绵,好像有气无力,毫无用处;内行人看打太极拳,连绵不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气相连,行云流水。杨露禅祖师形容为“海风吹浪”,郑曼青老师比喻是“陆地游泳”。而人到了老年,骨头很容易折断,不易做激烈运动,而太极拳是最好的一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运动,通过呼吸的调节达到强壮身体,延年益寿。而呼吸亦即道家所谓吐纳,所以太极拳练习之“气”与道家“吐纳”是相通的。
"精""气""神"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术语。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生命运动方面而言, "精""气""神"就是"道", 同时他们也是生命的根本。而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存的最根本物质就是"气", 正是如此, 道家主张要善于养"气", 才能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太平经》认为"人欲寿者, 乃当爱气、尊神、重精。"即"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次三合以为一"。"爱气""尊神""重精"是《太平经》修身的三大要旨, 也是后世道教气功的共同原则, 道教气功包括动功和静功, 动主养形, 静主养神, 从而形成道家的"性命双修"之道, 而太极拳正是把动功与静功融合一起而进行养生、练气的高超拳术[7]。静如山岳, 动如江河。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拳之开合, 动静即有气而生, 太极即一气, 一气即太极。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大物质要素, 气沉丹田, 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
3 道家朴素辩证观是中国太极拳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1 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道家基本学说之一。阴阳学说最早出自《易经》,老子和庄子都对《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世界是由阴和阳两种属性构成,事物的变化也是由阴与阳构成的。道家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8],道是阴阳二气的生化变化,阴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认为阴阳规律是万物的纲纪和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根源。阴阳既互相矛盾、消长而有互相转化。也就是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产生阴与阳。阴阳理论为太极拳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基础,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指出太极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习练太极拳必须分阴阳之理,阴阳的变化也贯穿于太极拳的始终。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颚垂两肩,尾间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归丹田。”也就是说练功一开始,首先要根基牢固,从而达到天地相应,精神内守,气沉丹田。天为阳地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形为阳神为阴,太极拳在处理了以上种种阴阳的关系,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虚实分明。陈鑫《太极拳经谱》曰:“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惟柔与刚”,后又在《太极拳缠丝劲论》中较详细地用阴阳变化解释了太极拳练习的程度。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9]这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时阴阳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收中有放”,“放中有收”,阴阳相生,阴阳相济,太极拳练习时其螺旋缠绕,内劲潜换的弧形运动则正是阴阳螺旋消长的体现。因此,太极拳练习时开合虚实如果没有渐变,手脚僵硬,脊柱无变化,那么习练太极拳就始终是在“门外”徘徊。
3.2 形神统一观在太极拳中的运用道家思想很早就从“形”、“神”统一的观念来认识人体,形神统一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和机能的统一。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形乃长生”。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指向。“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道教吸取了这些形神思想作为养身基础,道教经典《太平经》卷七十一说“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另一处,又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太极拳理论中亦十分强调心、意、气、身的统一,而“以心为主导,以意为首要”,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特别强调眼神,要求“眼随手,步随身,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10],要求动,求静,调形、调气、调神,在注意姿势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这些。习练太极拳最忌讳的就是练拳不专心,心浮气躁,意、气、力不和,如果顾上不顾下,眼不随手动,滥用蛮力,则习练太极就为瞎练胡练,久之则气耗神伤,得不偿失。《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11]。这种内外互动的全面修炼,也正是道家性命双修的体现。
3.3 道家“反者道之动”对太极拳的影响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认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反者道之动”的方法构成了太极拳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也贯穿了太极拳技击发展的始终。老子所谓“柔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指深沉,含蓄,外柔内刚[12]。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被广泛用于太极拳竞技中。如太极拳技法的明显特征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是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人体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在技击时不留破绽,虚实兼到, 收放自如,既不主动进攻,但也蓄势待发,紧密防守,使对方没有可乘之机。弱者道之用在太极拳技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往往先以逸待劳,示弱在前,当对方乘弱紧逼进攻时,其出招时重心移动必然带来身体的平衡处于动态之中,这时,寻找和利用对手重心移动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基本八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后发制人”。在与对方交手时,运用八法粘、连、粘、随,在感知对手用力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借力打力”,顺对方移动之势施以微力,破坏对方的平衡使之跌倒,“舍己从人”。尤其强调避开对方进攻的锋芒,“避实就虚”,随时感知对方的意图,借对方之势“随屈而伸”,使对手顺进攻之势失去平衡,“引进落空”。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是破坏对方的平衡,是利用对方运动中身体重心的移动变化,施以巧力,导致对手自身平衡被破坏,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四两拨千斤”。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一技能的取得绝非日浅而能得,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此外,王宗岳的“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而后极坚强”,也是道家“反者道之动”理论在太极拳实践中的运用。
4 结论综上所述,在道家本体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注重和谐整体的思维方式;在道家朴素辩证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太极拳“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等运动方法。道家思想对太极拳运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本体论和辩证观已成为中国太极拳认识论的基础和方法论的原则。传统太极拳正是在这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长,并成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支灿烂夺目的奇葩。
[1] | 谢辉. 道家本体论与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9): 78–80. |
[2] | 王国志, 邱丕相, 郭华帅. 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5(2): 115–117. |
[3] | 李成银. 中华武术论丛[M]. 济南: 齐鲁音像出版社, 2005. |
[4] | 冯志强. 太极拳全书[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2. |
[5] | 培真. 道德经探玄[M].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2004. |
[6] | 蔡仲林. 武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7] | 庞明. 气功探遂[M]. 吉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8. |
[8] | 杨成寅. 太极哲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
[9] | 杜飞虎. 论太极拳[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 庞明. 气功与人类文化[M]. 北京: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 |
[11] | 冯振旗.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J]. 华北水利学院学报, 2008, 14(1): 129–131. |
[12] | 王瑜. 从简化太极拳的技法感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J]. 中华武术, 2007, 26(4): 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