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史籍中开创性地大量引录文章始于司马公。司马公结合自撰文字,辅之以先哲时贤之文,对史料进行有机的补充,从而使其叙事、写人、记言等更为丰富、翔实。《史记》一书共引录东汉前文章49篇(含战国11篇、秦代10篇、西汉28篇),其中碑志类6篇、诏令类6篇、奏议类21篇、讽谕类1篇、书信类2篇、檄移类1篇、论辩类6篇、辞赋类6篇此间文章分类依据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些文章的作者共有32位。引文最多者为李斯,共10篇;其次为司马相如,共7篇;再次为贾谊、刘彻,分别为5篇。也有多位作者同著1篇者,如庄青翟、张汤、赵充、李息、任安等五人的《上言谏汉武帝》[1]629。虽然时代不同,文体有别,但作者却有着共同的艺术取向,就是多在文中采用了对偶辞格。在司马公引录的49篇文章中使用对偶者达47篇②,约占95.9%(47/49)。《史记》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940对③,篇均约19.2对(940/49);偶字④骈化率约为40.5%(10308字/25478字);偶句⑤骈化率约为38.3%(1698句/4437句)。《史记》之后,以“前四史”名世的其他三史所引录文章的相关情形是:《汉书》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2649对,篇均约为18.3对(2649对/145篇);其偶字骈化率约为20.7%(22059字/106497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3.9%(4610句/19329句)。《三国志》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1890对,篇均约为3.8对(1890对/497篇);其偶字骈化率约为21.1%(18695字/88674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2.2%(3632句/16395句)。《后汉书》引录文章中共使用对偶3505对,篇均约为13.7对(3505对/256篇);其中偶字骈化率约为28.5%(33245字/116866字);偶句骈化率约为28.6%(6422句/22426句)。由此可知,《史记》“引录文章”的骈化程度相对而言是最高的。这或可昭示作为辞赋大家的司马公崇尚偶对的心理。①“《史记》无论从作者自拟文字上,还是从引用文章上看,其偶句占其全部句数的比例都要高于所谓‘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的《汉书》”(引自拙作《骈偶艺术分析引入史传散文语言风格教学之实证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同时显现出自先秦起,人们就已惯用对偶、乐用对偶了。② 请参见拙作《〈左传〉对偶艺术之实证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并由此使得这种以追求对偶工整为美的趋向蔚成风气,以至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并于六朝时期演变为骈文。
以下将从形式之美与运用之美两方面,来具体领略《史记》“引录文章”中骈语偶句所呈现的艺术之美。
①此间文章分类依据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②未使用对偶者为霍去病《上汉武帝疏》、刘彻《齐王策》2 篇。
③本文计量对偶的单位为“对",即组成对偶的两个对仗句为1 对。此外,本文部分数据分别引自拙作《试析〈史记〉对偶艺术》(《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 年第1期)、《〈汉书〉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2 期),以及《〈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 年第2 期)。
④即对偶用字。
⑤此处指对偶用句。
一 形式之美:种类繁多,垂范后世《史记》“引录文章”的众多作者不仅高比例地使用了大量对偶,而且精心地构制了种类繁多的骈句,并留下了不少垂范后世的格式。
(一) 字类偶格③ 1. 嵌名对内嵌有专有名词(即地名、物名及人名等)的骈语。如: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1]730(见乐毅《报遗燕惠王书》)④
③此种偶格主要从字(词)巧对角度分类。
④本文所举例句皆出自《史记》引录文章之中,而由于篇幅原因,例子仅举1个,下同。同时,本文引录文章之篇名,除既有篇名之外,均为作者所加。
2. 掉字对⑤一句之中相同字(词)间隔连用,再与他句异字同位相对。如: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1]554(见魏无忌《上魏王书》)
⑤掉:翻转、交替。
3. 异字对由不同字(词)组合的偶句。如: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1]854(见刘濞《遗诸侯书》)
4. 同字对在偶句的同一位置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以收到不断强调的效果。如: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1]894(见严安《上汉武帝书》)
(二) 词类偶格⑥ 1. 对反对将并列词组里语义相反或相对的字拆写在一句之中,再与他句两两相对。如: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1]990(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⑥是为偏重于词类巧对的对仗分类。
2. 实字对即对句全由实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如: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1]854(见刘濞《遗诸侯书》)
3. 虚字对偶句为非名词、非名词性词组的虚字(如动词、副词、形容词等)组成。如:其山则盘纡郁,隆崇崒……[1]908(盘纡、(fú)郁:皆形容山之屈曲;隆崇:山高峻貌;(lǜ)崒(zú):山高危貌,见司马相如《子虚赋》)
4. 正对骈语为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而成。如: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1]741(见鲁仲连《遗燕将书》)
5. 反对以反义词或相对语义的字(词)对仗而组合的俪辞。如: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1]641(见韩非《说难》)
6. 变性对在词性或词义不对时,通过词性的转化和用法的转变,达到偶对的目的。如:……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1]769(官:授予官职。“官”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与前后句动词相对)(见李斯《狱中上秦二世书》)
7. 互成对以两两对称的并列词组所构成的骈对。如: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1]741(见鲁仲连《遗燕将书》)
(三) 句类偶格⑦ 1. 当句对句与句相对,句中成分亦各自相对;对中有对,形式工整。如:诛乱除害,兴利 致福。[1]44(见李斯《琅邪台刻石文》)
⑦此乃基于句类妙偶的骈语分类。
2. 错综对偶句中对应语错位而对,别开生面。如: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1]912(见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3. 层递对于语义上前后相衔,于语序上排列有致;一气呵成,互为依存。如: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1]989(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4. 包孕对此为双层骈对:外层为复句对复句,内层为分句对分句;叠相对仗,结构精巧。
内褒有德,外讨强暴。极临北海,西溱月氏……[1]630(见庄青翟、张汤《上言谏汉武帝》)
5. 衔句对紧邻的两个复句以顶接的两个分句相衔,造成气势上的连贯。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1]54(见贾谊《过秦论》)
6. 平行对在语义上不分轻重、先后及主次,双双并行的偶句。如: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1]892(见主父偃《上汉武帝书》)
7. 假平行对仅只句法结构、点顿节奏上相一致,而于字(词)上却不尽相对的俪辞。如: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1]674(见苏代《遗燕昭王书》)
8. 钩句对相同的字(词)出现在对句的不同位置,同声相应,意义钩连,增强了偶对的连贯性。
夫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循人,则己贱而人贵。[1]766(见李斯《上秦二世书》)
(四) 形式类偶格① 1. 偏旁对偏旁相同的字(词)组合的骈对。如:其东则有蕙圃:蘅蘭芷若,芎藭菖蒲,茳蘺蘪芜,诸柘巴苴。[1]908(见司马相如《子虚赋》)
①该类偶格为缘于外在形式的分类。
唼喋菁藻,咀嚼茭藕。[1]910(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2. 双偶对相沿同一意脉而构成的各自独立的对偶。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1]53(见贾谊《过秦论》)
3. 书名对以书名或书名与非书名相对而成的偶格。如:射《狸首》,兼《驺虞》……揜群《雅》,悲《伐檀》……[1]912(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引语对是为引语中、引语与非引语间所组合的骈俪之辞。如: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1]748(见贾谊《鸟赋》)
5. 半截对此为非完全对偶,即语句参差不齐,只有部分相对的骈语。如:若道河外,背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1]554(见魏无忌《上魏王书》)
6. 单句对是为单层结构的对句:即单句与单句相对。如:智者不背时而弃利,勇者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1]741(见鲁仲连《遗燕将书》)
7. 隔句对此类联语为多句组合,且联中分句两两间隔相对。如: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1]640(见韩非《说难》)
(五) 音韵类偶格② 1. 叶韵对借助尾字同韵,促进联意的维系,增进联语的乐感,使偶句琅琅上口。如: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1]893(“役”“义”“利”同属寘韵)(见严安《上汉武帝书》)
②此为以所对字(词)的音韵关系为据的偶格分类。
2. 平仄异对联语中上、下联或全平或全仄,平仄对立,音声分明,别有异趣。如: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1]769(见李斯《狱中上秦二世书》)
3. 双声对即由双声词相对而构成的骈语。如:陛下逐走兽,射飞鸟,弘游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1]893(见徐乐《上汉武帝书》)
4. 双声叠韵对这是由双声词与叠韵词相对而构成的偶句。如:秋田乎青丘,傍徨乎海外……[1]909(秋田:在秋天打猎。田,同“畋”。青丘,国名)(见司马相如《子虚赋》)
5. 叠韵对将叠韵词嵌入其中的对偶。如:皓齿粲烂,宜笑的;长眉连娟,微睇绵藐[1]912。(粲烂、的 (lì):皆鲜明貌;宜笑:露出白齿的笑;连娟:弯曲细长貌;微睇(dì):略带羞容的流盼;绵藐:美丽。)(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叠字对以叠字相对而构成的俪句。如:湛湛隐隐,砰磅訇磕;潏潏淈淈,湁潗鼎沸。[1]910(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六) 语法类偶格① 1. 主语成对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1]543(见苏厉《为齐遗赵王书》)
①此种分类皆因语法成分而起。
2. 谓语成对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1]715(见黄歇《上秦昭王书》)
3. 宾语成对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1]742(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 定语成对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1]673(见苏代《遗燕昭王书》)
5. 状语成对以[天下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1]730(见乐毅《报遗燕惠王书》)
6. 兼语成对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1]630(见庄青翟、张汤《上言谏汉武帝》)
7. 同位语成对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以议于海上。[1]44(见李斯《琅邪台刻石文》)
(七) 协律类偶格② 1. 工对③相对的字(词)完全符合词性同类而对的要求,尤其相对之名词为小类而对。如:揜翡翠,射鵕鸃。微矰出,纤缴施。[1]909(揜(yǎn),通“掩”,用网捕捉;翡翠:一种水鸟;鵕鸃〔jùn yí〕:锦鸡。〔翡翠、鵕鸃同属鸟兽虫鱼门,同小类而对〕矰〔zēng〕:带绳的箭;缴〔zhuó〕:系于箭上的绳〔矰、缴:同属器物门,同小类而对〕。出、缴同为古入声字)(见司马相如《子虚赋》)
②秦汉之际尚未形成声律的概念,人们只是问或从例作经验出发,自然地调节、配置平仄四声,结撰了不少有类后世的合律骈语,拟制了许多宝贵的范式。
③本文协律对偶的归类,依据《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第156-169页之“对仗的种类”的相关内容。
2. 宽对对仗的字(词)词性虽然相同,却不尽同属于一个门类(主要指名词)。如:放怪兽,登明堂,坐清庙,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1]912(“兽”〔鸟兽虫鱼门〕与“堂”〔宫室门〕异类相对,属宽对;“堂”〔宫室门〕与“庙”〔宫室门〕同类相对,属工对;“庙”〔宫室门〕与“臣”〔人伦门〕异类相对,属宽对;“群臣”〔人伦门〕与“得失”〔人事门〕异类相对,属宽对。“失”为古入声字)(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3. 邻对比工对宽,较宽对严,此为在分成小类的名词中以相邻门类相对的对偶。如:故珍兽至,嘉谷兴,天应甚彰[1]630(“兽”属鸟兽虫鱼门,“谷”属草木花果门,邻类而对)(见庄青翟、张汤《上言谏汉武帝》)
4. 借对通过借用(音或义)促成偶对,一语双关,使某些字(词)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如:乘镂象,六玉虯[1]911。(乘,读如shèng,借义“四”,四马曰“乘”,以对下联之“六”。“六”,指驾着六匹马;虯〔qíu〕,通“虬”,龙属,此处代骏马)(见司马相如《上林赋》)
(八) 兼格类偶格 1. 借代对以借体替代本体,使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含蓄凝练。如:……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1]743(心腹:代指衷情真意;肝胆:代指坦诚待之)(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 排偶对以三个(或三组)以上排列成偶的句子构成的骈对。如: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1]53(见贾谊《过秦论》)
3. 链式对对偶句中相同词语首尾相衔,环环相扣,以收到密切前后语句,使表达更为紧凑畅达的效果。如: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1]767(见李斯《论督责书》)
4. 兴起对借所兴之物引带出本体的俪辞。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兴体);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本体)。[1]762(见李斯《谏逐客书》)
5. 比拟对用彼物比此物的偶对格式。如: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1]748(见贾谊《鸟赋》)
6. 典故对化用典籍故实以为比喻,旨在偶句中寻求表情达意的含蓄蕴藉。如: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1]743(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7. 回文对颠倒出句的字(词)或语句而拟写对句,以收到反复强调、回环往复之效果。如: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代之,必亡之。[1]675(见苏代《上言谏燕昭王》)
二 运用之美:御偶用骈,辞章添彩《史记》“引录文章”从战国到西汉,跨时约400年左右《史记》“引录文章”中时间最早者为屈原(约前340—前278)的《怀沙赋》,而最晚者为严安(约前156—前87)的《上汉武帝书》。,是为我国古代文学形态之不自觉的“前文学”时代参见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导言》,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的传世佳作。而如此多的篇章,如此多的作者,绝大多数都使用了甚至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这应该说是一种艺术的“自觉”。《史记》引文作者们通过精心结撰,拟制了许多足为后世师法的偶句格式,与同时代的作者们一道推波助澜、踵事增华,使得御偶用骈从此成为一种喜好,一种时尚,一种传承,以至后来形成了以偶句为首要构成因素的骈文、排律、联语等等,并最终成为汉语言的特色修辞符号,成为汉文化的显著艺术特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对偶文化也因此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以下,我们拟结合实例,具体欣赏《史记》引文偶句的修辞之美。
(一) 由骈散有致而滋生节奏美《上书谏逐客》是李斯向秦王嬴政申述政治主张的奏章,也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字。作者旨在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篇首以秦国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历史事实,论证“逐客”是错误的: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1]761-762
此处借偶句、散句的交错运用,使得文字既含整齐匀称、气势贯通之雄健,又兼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之舒展;整散错综匹配,节奏快慢谐和;读来急缓有致,束放交叠。立论允当,言之凿凿,从容表达了“议亦在逐中”[1]761的作者彼时彼刻起伏难平的心情。
(二) 由规整富丽而催生装饰美“(司马)相如见上(汉武帝)好仙道,因曰:‘……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1]915-916其篇末以虚构、夸张之法描写道:“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不周:山名),会食幽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叽琼华。侵浔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驰游道而修降兮,鹜遗雾而远逝。迫区中之隘狭兮,舒节出乎北垠。遗屯骑于玄阙兮,轶先驱于寒门。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友而独存。”[1]916多句连属偶对,大段排比成文;形式丽密规则,语意连贯浑融;景象神奇而瑰丽,意态超然而缥缈。修辞与表达妙合无垠,形式与内容相互促进;绮丽的修辞美、富丽的造型美、端丽的装饰美,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界胜境。无怪乎“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1]916了。
(三) 由托古自立而萌生含蓄美齐人邹阳原为吴王刘濞文学侍从,曾上书劝其主勿反叛朝廷,但不为所用。后去吴游梁,为梁孝王门客,又遭人陷害而下狱。身陷囹圄,生死关头,作《狱中上梁王书》。其含怨申辩道: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忴焉。[1]742
前面一组对偶,再现的是忠而蒙屈的情形:卞和献璞玉于楚王,却被误认为以石相欺而惨遭断足;李斯竭尽忠心于秦二世,却因奸贼诬陷而受遍五刑致死;次一组对偶则以箕子、接舆事来反喻自己不会为了全身远祸而佯狂避世,心中所念只是有所报效于人主。后两组对偶前者以卞和、李斯,楚王、胡亥事为喻,寄望梁孝王能体察己之忠心;后者反讽以比干、伍子胥事,诫其莫要重演暴君冤杀忠臣之悲剧。文中以排比铺张之法,列述古人行事,广征博喻,比物连类,语意层见叠出,词采气势兼胜,言词含蓄,述理透彻,而梁孝王也终为所动,“使人出之,卒为上客”[1]744。
(四) 由松紧自如而派生均衡美《上书对秦二世》是李斯后期的作品。彼时慑于二世的淫威,贪恋爵禄的李斯为求自保,竟降志辱身,曲意奉迎,言不由衷地怂恿那个昏君纵乐恣欲、独断专行、大行其所谓督责之术:
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势重也。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1]767
此文虽不复有李斯前期之作华丽流畅之风,然简质峭刻之笔亦见功力。尤其当作者欲阿二世之意、恣其所欲,以表所谓顺从之志时,则采用感情浓缩、紧凑对称的偶句;而妄下论断、媚言惑主之处,则配以形式多样、结构松散的单句。如此,使两种句式交相为用,配合协调,整中有散,散中有整,达至艺术美的和谐、均衡。李斯于此可谓费尽心机矣,也无怪乎“书奏”而“二世悦”也。[1]767
(五) 由齐整谐韵而化生抒情美贾谊在遭贬赴任长沙王太傅途中,经过湘水,观屈原所自沉渊,怀古伤今,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慨。其篇首表达了为赋的心情、缘由及凭吊的要旨: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沙:古音suō,歌韵)。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罗:歌韵)。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志:寘韵);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植:寘韵)。世谓伯夷贪。(贪:覃韵)兮,谓盗跖廉。(廉:盐韵。覃、盐通押);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铦:盐韵)。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疲牛兮骖蹇驴(驴:鱼韵),骥垂两耳兮服盐车(车:鱼韵)。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1]748
此间有隔句对,有单句对;有平行对,有假平行对;有排偶对,有叶韵对;有借代对,有事类对。或形象含蓄,或夸张对比;或韵味悠然,或语势趋强;或简洁有力,或细致周密;特别是每组偶对都带有感叹词“兮”字,这无疑大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咏叹性和抒情美。作者悲悲切切地痛悼前贤,反反复复地引以自伤;异代相感,同病相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忧愤、无限感慨。
[1] | [汉]司马迁. 史记[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
[2] | 夏松凉, 李敏. 史记今注[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3] | 朱承平. 对偶辞格[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3. |
[4] | 王力. 王力近体诗格律学[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