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合肥 238024
b.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Chaohu University, Hefei 238024, China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体育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不断转变的生活方式,它具有文化性,它本身是健康的、文明的。[1]习近平曾强调,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科学的体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体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合肥市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基于此,对环巢湖周边小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镇现代化发展速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环巢湖周边小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紧邻巢湖的10个小城镇:中庙镇、黄麓镇、烔炀镇、中垾镇、散兵镇、槐林镇、长临河镇、三河镇、白山镇、盛桥镇,随机抽取400名居民,对其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小城镇”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到56篇相关文献,并利用巢湖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和图书资料,了解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论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在每个城镇随机抽取1条街道,共抽取10条街道;然后,选定所在街道居民的门牌号作为发放的抽样框,随机抽取相应居民发放调查问卷。2017年1月,5名受过培训的高校学生根据本课题组要求分赴所调查的区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有效问卷379份,回收率98%,有效率97.0%。青年(16~25岁)132人,占34.8%;中青年(26~35岁)97人,占25.6%;中年(36~45岁)72人,占19%;中老年(46~60岁)48人,占12.7%;老年(大于60岁)30人,占7.9%。问卷主要从巢湖城镇居民的体育活动频数与时间、组织指导情况、体育消费水平、活动场所和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设计。
2 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小城镇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小城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小城镇即集镇与建制镇的总称,它包括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或未设的乡镇的集镇(也指纯属集市贸易);狭义的包括县市政府驻地镇或其他。[2]
体育生活方式涵盖在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概念范畴之内,是指体育活动行为融入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规律性、持续性是构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前提,个人需求是体育生活方式建立的动机,活动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类型是体育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促进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是体育生活方式的目的,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自觉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摆脱了任何功利主义的束缚,达到了作为手段的体育与作为目的的体育的统一。[3]其中社会学领域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体育消费、体育组织化及体育活动场所、项目。[4]
本次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环巢湖周边已建制的小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评析。
2.2 环巢湖城镇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评价 2.2.1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频数与时间构成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有很多,例如:居民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每次活动的时间、活动场所是否方便等。从表 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巢湖城镇居民中,2016年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居民共有198人,占总人数的52.2%,其中大部分人每周锻炼1~3次,占总调查人数的19.5%,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居民占总人数的18.8%,8.7%的居民每月锻炼1~3次,极少部分人每季度锻炼1~3次,也有人每年才锻炼1~3次;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居民有181人,占总人数的47.8%。由此可见,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从表 2可以看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98人中,一部分居民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均小于10 min,占总人数的34.8%,36.9%的人体育活动时间都在11~30 min左右,而活动时间大于30 min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8.3%,说明环巢湖小城镇居民的体育锻炼强度不够。
![]() |
表 1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人数、次数统计表(n=379) |
![]() |
表 2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每次体育活动时间统计(n=198) |
从表 1和表 2统计结果来看,环巢湖小城镇的居民中,几乎占半数人没参加过体育活动,在参加过的居民当中,每次低于10 min也占了不小比例,30 min以上的只有一小半,不过11~30 min的人数还是比较乐观的,所以整体还是朝积极方向发展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民健身是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任务更是一次挑战。
从对体育人口界定的标准来看,要求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并且保持中等强度以上。
表 3显示,青年和老年人群是体育人口比例较大的群体,分别占到21.2%和30%。但是,在环巢湖小城镇调查的379人中,体育人口只占总人数的18.7%(71人),表明他们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但大多数居民没有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全民健身的主体。
![]() |
表 3 环巢湖小城镇不同年龄段体育人口分布情况(n=379) |
近年来,环巢湖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积极组织承办了各项体育赛事。首届环巢湖毅行大会,于2014年10月18日在巢湖东线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7 616名运动爱好者环绕巢湖步行,选手们在8 h内走完了32.5 km路程。第二届环巢湖毅行大会,在巢湖西线举行,万名选手到达庐江县齐嘴村,完成33 km的毅行。除了环巢湖步行,环巢湖自行车骑游是另一项环巢湖赛事,是一场国内外高水平业余骑行爱好者的“较量赛”。已有不少国际“重量级”选手参赛。环巢湖毅行大会以及环巢湖骑行的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提高了环巢湖地区人民群众对户外健身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传播了坚持、合作、互助的毅行精神。大赛带来了积极因素,活动宣传和倡导全民健身,让市民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不仅可以强健体魄,也将低碳生活理念植入居民心中,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保护地球的号召,践行低碳文明出游生活方式。且以此类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树立“体育即生活”的理念,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风气,丰富环巢湖地区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但在群众体育方面组织管理仍然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工程。
调查结果显示,10个小城镇都先后成立了乡镇基层体育协会,并设有多个活动点,由此可以看出,小城镇的体育组织建设起步是比较早比较快。
在活动点的组织指导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16.3%的居民所在活动点的体育活动由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担任,业余在职专业体育工作人员指导的活动较少,只占5.8%;从指导者的专业知识来看,对该方面的了解相对于一般群众多些;从指导者的专业水平来看,安排明显缺乏科学性,多数指导员仅从自身经验出发,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因此,指导者组织指导能力亟待专门培训。
2.2.3 居民体育消费体育消费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包括健身、娱乐、精神愉悦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而收入水平则决定了消费的层次和结构,其中,也包括居民在体育消费中的支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居民的重视程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跨入新世纪,随着环巢湖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直接反映就是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表 4和表 5表明,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小于等于50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4.8%;大于1 000元的居民最少,占9.8%;201~500元的消费占调查者的17.9%;然而其他消费水平人口分布较为均匀,50~100元的消费人口为45人,占总人数的11.9%;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在100~200元的人口占12.9%;500~1 000元的消费排名第四,共48人,占被调查者的12.7%;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内容的主要部分为实物消费,占37.6%,其次是户外体育活动消费占29.8%,体育劳务消费最少,只有11.3%。
![]() |
表 4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n=379) |
![]() |
表 5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
与其他城市小城镇的居民体育消费[5]相比,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平均体育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体育劳务消费比例太小。导致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观念消费较落后,消费结构单一,且周边大企业较少,经济发展较慢,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体育消费可支配支出偏少,人口分布比例中老年人较多,体育消费动机尚处于初级阶段。
2.2.4 居民体育活动场所根据调查结果,环巢湖小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在免费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可能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有关,居民去收费场所进行体育活动仅占调查居民的11.5%。但是与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占8.8%)[6]相比还是有所提高的。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场所还是非经营性的,显然目前的健身工程建设状况明显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需要在加强健身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居民树立新的健身观念。其次,加大体育活动设施的资金投入,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满足居民自身需要,使居民融入到体育健身的“大集体”中。
2.2.5 居民体育活动项目从表 6可以看出,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包括: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很明显,散步和跑步所占比例接近八成,这两项体育健身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各方面的因素限制较少,因此被更多年龄段居民采用。相反,对于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这类项目,居民则参与的较少,其中选择游泳的居民仅有34人,只占17.2%,原因可能是游泳花费费用较高,且需要有固定的场所,不太方便;而参与羽毛球项目的居民占29.8%,参与乒乓球项目的占24.7%。由此可见,居民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时,体育消费为居民首先考虑的问题,环巢湖小城镇居民更愿意选择花费较少且方便的体育项目。
![]() |
表 6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主要体育活动项目统计(n=198) |
在经济发展平缓的环巢湖小城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层次仍处于单一状态,以上数据表明,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需求与选择,仍未走出大众健身模式下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继续加强花钱买健康的宣传,引导居民接受新的健身消费思想和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有关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才能够随时随地都能够满足居民自身需要,感受到享受型生活的真正价值的目的,从而形成提高环巢湖小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
2.3 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居民的思想观念已经得到不断转变,对于健康的关注以及健康意识也逐步增强,但部分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观念仍然处于滞后状态。通过调查得出,影响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缺乏合适的体育场馆、对体育关心不够、体育锻炼场所收费太高等。表 7表明,缺乏合适的体育场馆使得69.1%的居民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52.5%的居民是因为缺少闲暇时间; 体育锻炼场所收费太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体育项目选择,占总人数40.9%;而40.1%的人是由于没有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没有接收到充分的体育价值引导; 只有少部分人因为对体育的关心不够、健身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不懂体育锻炼方法等原因而影响自身的消费选择。
![]() |
表 7 影响环巢湖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 |
分析以上结果可知,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缺乏合适的体育场馆和缺少余暇时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而体育基础设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它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自健身工程实施以来,个别小城镇体育设施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所投放的器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锻炼身体的需要。[7]可以认为,对于企业不太发达的环巢湖小城镇居民,即便有闲暇时间也只有有限的场馆满足他们的需要,商家借机提高收费标准,居民由于收入及消费水平较低,便中断参与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既要为投资者获得一定的利益,也要起到公益性的目的,根据居民能够承受的消费水平进行规划。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虽然环巢湖周边小城镇超过半数的居民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居民并没有将参与体育活动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比较短。由此可见,小城镇体育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虽然小城镇体育组织建设起步比较早,但组织效果不够理想;第二,居民体育消费发展及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居民仍选择在免费体育场所参与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需求倾向于传统化。综上所述,缺乏合适的体育场馆,缺少余暇时间,体育锻炼场所收费太高等是影响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3.2 建议首先,职能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体育健身意识的引导,从而促进居民健身意识的形成;第二,社会应该努力构建群众性体育健身和休闲多元化服务体系; 最后,通过不断完善城镇体育场馆设施,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从而达到亲民、便民、利民的“三民”宗旨,最终实现健身全民化。
[1] | 苗大培. 论体育生活方式[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
[2] | 黄新建. 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3] | 李文川, 肖焕禹.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3): 33–36. |
[4] | 苗治文, 韩军生, 王晓红. 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6, 26(8): 25–28. |
[5] | 魏丽艳. 浙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2): 36–37. |
[6] |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库[Z].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2002. |
[7] | 仵晓民. 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16): 70–74. DOI:10.3969/j.issn.1009-5128.2016.16.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