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 710100
2. Shaanxi Defens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Xi'an 710100, China
我国“军民结合”的战略思想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民结合”战略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7个阶段。第一,1952年,周恩来提出:“兵器工业要贯彻军需与民用相结合的原则”[1];第二,1956年,毛泽东指出:“军工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2];第三,1960年,中央军委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的方针[3];第四,1982年,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有四句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4]第五,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5];第六,胡锦涛同志提出“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又明确提出“走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6];第七,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7]
1.1.2. 国内军民融合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军民融合的研究综合起来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 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等概念内涵的研究。卢今、游光荣、李伯亭、石岩、梁清文等分别从补集的角度、狭义与广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军”与“民”的结合是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等方面的结合。(2) 对军民融合发展方式的研究。赵澄谋、杜兰英、牛振喜等学者在总结和借鉴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3) 对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刘化绵、叶继涛、丁德科等学者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动力机制、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评价监督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果增明、徐勇等学者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全方位的军民融合规划计划体制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度。(4) 对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研究。甘志霞等在总结了美国和日本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从军民融合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游光荣[8]认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根本途径是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王金从军民融合企业角度、叶继涛从军民融合产业角度、沈兆欣从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技术双向转化角度、胡亮从管理模式角度、谭清美等从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角度、郭尚芬等从江苏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创新模式等角度对军民融合进行了创新途径的研究。
1.2 国外军民融合研究 1.2.1. 国外军民融合理论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市场层面就军民融合发展方式问题进行研究。雅克·甘斯勒[9]主张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Scherer[10]分析了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的最大企业有关研发以及专利方面的资料。Israel Azulay [11]强调军转民过程中企业家的引领作用。William Arkin[12]分析了军事工业个人参与的增长趋势及其参与国防建设的必要性。Barry Nalebuff和Joseph Stiglitz[13]详细研究“竞赛”过程及其竞争补偿计划中,每个人的报酬或补偿由其在竞争者中的名次所决定,而不是由其成绩所决定。Erkki Nironen[14]基于冷战对于美国国防建设提出了加强军民互动协调发展的建议。
1.2.2. 国外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美国通过颁布和制定法规政策,实施和制订军民融合科技计划、培育开放型产业链和军民结合型创新主体的做法,构建“军民一体化”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日本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政、军、民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发展两用技术,扩大民品生产,补贴扶持可生产军品的民用企业来构建“以军掩民”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俄罗斯通过出台“军转民”政策,充分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出口来构建“先军后民”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2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西安高新区既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国防科技资源密集区域。经过20多年国防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和改革,成就显著。“十二五”末,军民融合企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国防系统骨干单位众多,门类齐全。截至目前,已拥有各类军转民、民进军企业356家,其中,国有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转制企业40家,民营企业316家;[15]具备四证①之一的民进军企业有100多家,四证齐全的30多家。
① 四证是指保密认证、军工质量体系认证、军品承制资格证和军工科研许可证。
产业园区聚集,融合方式多样。建成了具有国防科技工业特色的电子工业园②,先后设立了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园、西安军民两用光机电产业示范园、航海科技园、西工大园等,基本形成了国防科技资源和社会资本融合、社会生产能力相互融合、军民通用技术双向融合、优秀技术人才融合等多种融合方式,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光机所经验”和“西京经验”等亮点。
② 电子工业园创建于1986年,由部分“三线”企业和研究所迁建而成,1991年纳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一管理,是西部地区第一家以电子、制造、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园区。
2.1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③,这是继陕西省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①,西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②之后,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地的又一个国家战略。[16]西安高新区应紧抓军民融合国家战略③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的机遇,统筹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探索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夯实科技经济基础,增强国防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健康协调发展[17]。
③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国务院批复(国函〔2015〕135号)同意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① 2013年12月30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陕西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陕西省成为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
② 2015年9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方案》中确定西安列入国家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2016年7月6日年国家发改委转发的《国务院关于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国家授权西安开展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创新改革试验共有两个方面:“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和“统筹科技资源创新改革试验”。
③ 2016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④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2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拥有丰富的内部资源 2.2.1. 军工规模优势西安高新区军工规模在全省居前列。截至“十二五”末,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累计完成生产科研项目3 0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8项;制定国际技术标准1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700项;国军标21项。全国11大军工集团中有8家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布局,其中总体所3家,涉及军工电子、船舶、航空、航天、兵器和核工业等众多重要领域,是我国军工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域。
2.2.2. 技术人才优势目前,从业人员中博士硕士研究人员有4.3万人,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26万人,千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2.4%;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10.4万人,占32.2%。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创业人才17人、创新人才38人,占全省的50%。有4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占全省的35%,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列中西部高新区第一。
2.2.3. 科技实力优势西安高新区科技实力雄厚,科研条件较好。拥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17个,其中国家级19个,省级73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48个。这为发展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2.2.4. 行业优势经过20多年建设,西安高新区融合产业涉及核、电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几大行业,形成军民融合八大优势产业。比亚迪、法士特、联合汽车电子、航空动力、欧舒特等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支柱企业;庆安制冷和大金庆安等企业奠定了西安高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地位;以盛赛尔、新竹科技、坚瑞消防、东仪矿用设备等公司为代表的安全生产消防装备及系统产业;以陕鼓、航天自动化、开米、东仪环保、宏瑞森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装备节能环保产业;以华达科技、艾力特、科耐特、富士达等企业为代表的电连接器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高频射频连接器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5%以上。
2.2.5. 信息平台优势西安市科技局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共建西安科技大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政策服务、合作交流等,整合科技要素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链条。目前,汇聚了900多家高校院所和军工单位、16 896名行业专家、7 325项技术成果、7 737家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大型仪器设备7 000多台(套),举办各类产学研用交流活动167场次,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530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位。科技大市场为军民融合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初步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活跃的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军民融合平台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18]。
3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高端和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偏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等显著特点,且大多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高端性要求全方位统筹科技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而国防科技资源受限于保密、国家战略安全等原因,科技资源统筹困难。目前其交易额仅占园区技术交易额的20%。
3.2 国防科技资源布局分散目前,国防科技单位投资主体单一,溢出项目在高新区布局时各自为战,没有考虑产业链和融合式布局的需要。难以发挥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优势,限制了军工民品产业化发展。
3.3 军工企业机制僵化与市场机制灵活相矛盾军工企业因其垄断性质,企业利润较高,军转民意愿和动力不足,对外开放度不够,制约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4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4.1 发展原则(1) 坚持国家需求,市场运作原则。充分发挥国家需求的引领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市军民融合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2) 坚持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原则。在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变革、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同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根本任务。(3) 坚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坚持军工民用资源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技术重复开发、平台重复建设[19]。
4.2 发展目标全面完成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的任务,将高新区建成军民融合企业集聚区、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试验区、军民两用人才富集区、国家重大项目承载区,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到2020年,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 000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4.3 战略举措 4.3.1. 设立军地联合办公点结合西安高新区与陆军在围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方面的工作创新模式,在军民融合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创新活跃的地区设立由五大兵种(部队)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点。此工作点可由军方直接派出军代表就职,也可以委托当地已有军代表兼任,与地方负责军民融合发展职能部门共同组成联合办公点,负责涉及军民企业的调研、指导和协调武器装备相关制度,普及和宣讲、资质辅导、标准体系建设、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面工作。
4.3.2. 搭建军民融合物资采购信息发布和业务办理点可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全军物资采购网、中国长城互联网等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有资源、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军地紧密合作的专业信息发布和业务办理平台,大力推行竞争性采购,不断提高武器装备采购质量效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4.3.3. 制定军民融合发展创新指标体系从军民融合创新主体、军民融合创新投入、军民融合创新环境、军民融合创新产出等方向;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主体、制度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主体,军民融合人才投入、项目投入、资金投入;从军民融合共享设施环境、市场运作环境、管理沟通制度环境,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产出、主体创新产出和产业产品创新产出等角度,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推进军民融合改革先行先试。
[1] | 邬家能.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刍议[J]. 军事经济研究, 2002(7): 34. |
[2] | 张海峰. 国防科技军民两用发展思想的演变[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1(7): 4–7. |
[3] | 于宗林. 对全面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认识和理解[J]. 中国军转民, 2006(9): 5–9. |
[4] | 邓小平. 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 北京: 八一出版社, 1993. |
[5]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0-10-11)[2016-07-1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04/4429268.html. |
[6] | 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新方略"创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座谈会纪要[N/OL].(2012-12-26)[2016-07-11].http://www.crd.net.cn/2012-12/26/content_6143909.htm.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03-18.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5eaa74d24a7302768f993939-4.html |
[8] | 游光荣.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1): 5–12. |
[9] | [美]雅克·甘斯勒.美国国防工业转轨[M].张连超, 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
[10] | Lichtenberg F.F.. The private R & D investment response to federal design and technical competi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 550–559. |
[11] | [英]基斯·哈特利, [美]托德·桑德勒.国防经济学手册[M].姜鲁鸣, 沈志华, 卢周来, 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
[12] | William Arkin. Coporate Warriors:The Rise and Ramificationd of the Privatized Militar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2(3): 186–220. |
[13] | Nalebuff, Stiglitz. Prizesand Incentives: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14): 21–43. |
[14] | Erkki Nironen. Coporate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a conxersion process:Ajustment in defence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41): 281–294. |
[15] |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Z]. |
[16] | 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Z].陕政发[2014] 18号. |
[17] | 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20)[2016-08-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0/c1001-28365384-2.html. |
[18] | 丁德科. 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