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成立伊始,即以开设建筑类课程,强调园林学和建筑学的融合。[1]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中最能直观反映园林不同风格特色要素的课程[2],是园林专业一门专业核心主干建筑类课程。但是,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因此课时安排一般是工科院校的50%左右,基本上都在50~80学时之间,且大多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有关建筑方面的课程开设得较少。相对于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园林建筑设计庞大的知识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当今市场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培养出真正适应该行业特点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广大农林院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题式教学又称研究式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探索、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3-4]它是结合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制定与课本重点、难点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6]由于课题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作为课题选择、课题实施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突出的展现,所以课题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更能体现素质教育。[3]关于课题式教学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了以问题为本的课题式教学模式,通过长期不断地推广、修正,课题式教学法已经日趋完善,并在美国及英联邦国家的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涉及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医学、理学、工程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全部知识领域。[3]
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学者多从项目教学法[7]、分组教学法[8]、实境教学法[9]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关于课题式教学研究较少。蒋文兴、魏敏等分别以色彩课程、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进行了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10-11],发现课题式教学既可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此,笔者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采用课题式教学法,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西北地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 学习内容多、课时少园林建筑设计涵盖内容多,学生要想设计出质量较高的园林建筑作品,必须要有宽泛、扎实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除了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理论之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设计规范、建筑的历史发展、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等知识都必须掌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教学模式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课时数将进一步减少。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原来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时数为64,从2015级开始将改为48学时。除了绘画、园林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和风景建筑结构与构造4门前导课程之外,既没有专门的建筑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也没有相应的实习环节,再加上设计初步等课程学时较少,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相对困难。
(二) 与相关课程脱节教学中发现, 先开设辅助课程如绘画、园林工程制图和设计初步与后面的园林建筑设计课脱节。从设计方法角度来说, 设计初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由于学生先前完全是抽象训练, 没有很好地和后面的园林建筑设计进行衔接, 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先前学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转化。这也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
(三) 实验环节单一,学生间无交流通常,园林建筑设计实验以单个学生为单元进行,且主要有三个步骤环节,即方案设计、方案修改、成果图提交。方案设计就是由教师提供所设计园林建筑的现状图,并下达设计任务,由学生开始设计。对于第二步修改环节,教师仅是对学生草图、成图的点评,学生间无交流、无互相学习。另外,作业形式多以手工图纸为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图纸相对较少,形式单一。
(四) 对设计场地的分析和建筑模型重视不够在设计中,学生往往未对基地现状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便进入建筑单体的构思设计阶段,致使设计出来的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出现不合理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场地缺乏周密考虑,从而使所设计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很突兀,与场地结合不紧密,设计作品较乏新颖性,而且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建筑所在的地域文化,使所设计的建筑立意不深。另外,学生对园林建筑模型的重视不够,模型只是对图纸内容的重复,不能起到修正方案、培养学生空间创造能力的作用。
(五) 对案例理解不深课堂上教师讲了很多案例,学生做作业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去思考案例的设计手法,对案例的理解不深,不能将这些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应用在自己的设计中。所以,学生做设计时这儿抄一点,那儿抄一点进行模仿。如何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案例、分析案例也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 学生的绘画基础比较薄弱园林专业在招生类别上是普通类招生,对生源的美术基础等无特殊要求,而美术正是园林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生虽在大学里经过2~3学期的绘画学习,但美术功底相对还比较薄弱,这些均使得开展园林建筑设计课教学比其他高校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盲目崇尚使用电脑设计,设计的方案不能也不会很好地表现出来,想到但画不出。
由上可见,学生学习内容多、课时少、与相关课程脱节、实验环节单一、对案例理解不深、绘画功底薄弱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西北地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学习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适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最大收获和最大发展。
二、园林建筑设计采用“课题式”教学的意义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课之一,它以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景观表现绘画、园林景观素描速写、设计初步、风景建筑构造与结构等课程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工程和艺术的手法将设计构思中的各类建筑物按比例真实、形象地反映在设计图纸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空间创造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园林设计、观赏园艺和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园林建筑设计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涉及建筑、人体工程学、经济、工程技术、艺术、环保、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要设计出好的作品,必须具备很多相关知识,仅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课题式教学法在课程中导入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选择课题,并组成课题小组。为了完成课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绘图等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些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对课题、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团结与沟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因此,课题式教学具有内容综合性、功能层次性、学习方式合作性、目标要求多样性等特点,而且课题式教学方式在各大高校教学实践尤其是设计类课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10-11]
三、“课题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 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课题。本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学完本课程学生应掌握常见园林建筑的相关知识、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技巧及正确的构思表现技法,掌握常见园林建筑的形式、结构与构造、做法,并能按规范绘制其建筑图,能进行常见园林小建筑及园林小品的设计,同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学会用徒手草图、工具草图表现建筑方案,培养学生的空间创造和创新能力。
(二) 完善和确定教学内容园林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园林建筑概论、园林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园林建筑单体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四大块。[12-13]但因与园林建筑相关的前导课程少等问题,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补充建筑方面的知识,如增加建筑设计知识、现代建筑形态构成、建筑图规范训练等内容。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运用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对有些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下自学,同时教师在QQ群中上传课件和需要完成的作业。
(三) 课题设置根据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的重点、难点出发,结合实际工程中的热点问题确定课题。课题可以反映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个或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也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内容。课题的大小要适中,课题的来源较灵活,可由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际情况指定课题,也可以是课余联系的设计实践工作或竞赛题目,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另外,课题的设计应强化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如借助于SketchUp来建模,推敲建筑方案的优劣,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工具。学生除了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理论外,还要了解园林公司的运作流程,并通过课题执行环节强化组织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课题实施 1 课题小组的确立和现场实测训练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完成课题任务,同时要求每组准备一把钢卷尺。为了积累素材,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的感性认识,进行实地参观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带学生到校园、小区、公园等地实测,绘制亭、花架、景墙、园桥、坐凳图。教师在现场讲授相关知识、现场演示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亭的结构和构造。这些增强了学生对园林建筑尺度感的认识,促使学生实现从参观到模仿再到设计创作的捷径。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卷尺,实地测绘常见的园林建筑,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 课堂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理论,分析经典案例课堂上教师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画法以及设计方法和步骤,同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告知相关参考书目和网址,同时学生要提交课题案例分析报告,必要时做出经典案例的建筑模型,以加深对经典案例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园林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活动,无论所涉及的课题怎样简单,都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性绘图练习了。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应特别注意介绍方案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如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理论系统归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其探究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课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
3 选择课题、图纸设计与模型制作同步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课题,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完成选定的课题,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先查阅相关资料尝试设计,从使用人群、场地优劣、周围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亭、花架、景墙、园桥、坐凳等的位置、风格、色彩等。学生结合实地调研进行场地分析,每组形成一个场地分析概念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每位学生有不同意见,可分别做出自己的场地分析概念图,并进行至少一次组内互评,并要在小组交流报告中阐述。在学生做场地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解答学生做课题过程遇到的问题,点评他们已做的场地分析图,以完善设计。对于前期的场地分析一定要给予重视。根据确定的场地分析概念图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方案图的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并最终形成方案文本。
方案设计和模型要同步进行,通过做模型来修正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借助模型帮助学生想象建筑空间。对于某些想象不出来的空间,可以先做模型再画到图纸上。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学生设计创作、动手制作和立体空间思维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直观地发现自己设计方案的优劣。此过程中提交环境模型、建筑构想模型等。环境模型所反映的地形地貌、基地环境,提供给设计者进入创作的思路和遐想的天地。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能直观地考虑所设计建筑的颜色、形式、体量、空间、质感等。教师对学生前期设计中出现的诸如方案与场地分析脱轨、流线组织混乱、功能分区不合理等共性问题给予集中指导,方案草图确定后的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并利用班级QQ群发与作业相关的经典案例。方案构思阶段相对困难,要求学生要多收集资料、看相关图片,利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平面划分、立面设计、色彩设计。要求小组讨论在此阶段至少要进行2次,在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看法,指出其他成员设计作品的优劣。这些都要在小组交流报告中阐述。通过分组进行方案讨论,让学生互相完善设计思维,弥补设计漏洞。同时分组讨论还能提高学生方案讲解能力,有利于设计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4 加强绘画训练针对学生绘画功底薄弱,除在大一、大二督促学生抓紧绘画学习外,在上园林建筑设计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每周抄绘、分析一个方案,并抽时间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既练习了手绘,也为后期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能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5 成图和PPT成果提交整个课题做完后,要求每位学生不但要交图纸作业、方案说明和模型,还需做一份PPT进行方案汇报。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方案,评委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对学生的方案提出意见。由于有4次大的课题作业,所以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汇报的机会。学生根据评委的意见修改完善方案、PPT。没参加汇报的学生组内互相检查,指出不足,并进行修改。
(五) 考核评价教学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课题执行的结果。总评分采用百分制:图纸作业60%、方案说明10%、模型20%、小组交流报告10%。其中图纸作业又包括:图面布局合理、整洁美观占10%;图纸绘制正确,内容完整占30%;设计功能合理占30%;立意与形式统一占20%;表现手法到位占10%。
通过6周的设计创作,各组的完成情况超过了预期想象。学生都能及时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作品的规范性、新颖性都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尤其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制作模型使作品的空间组合、立面设计新颖性均有所提高。
通过考核方式的优化,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四、结语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针对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的特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采用课题式教学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互相协作的团队意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设计的园林建筑作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课题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要求都非常高,教师只有在完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提前充分准备、考虑每一个环节,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1] | 郦大方, 王朋. 北林园林学院建筑类课程教学回顾与展望[J]. 风景园林, 2012(4): 69–71. |
[2] | 张晋萍, 潘远智. 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8): 16044–1604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0.28.218 |
[3] | 丁晶, 周志尊, 赵君嫦. 课题式教学法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1): 78–80. |
[4] | 张洁. "课题制"教学模式在Ⅵ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 丽水学院学报, 2016(3): 95–100. |
[5] | 韩剑锋, 赵丹, 夏蕾. 课题制教学法的特点、原则、重要作用刍议[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6): 55–57. |
[6] | 戚姣姣. "课题制"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12): 263. |
[7] | 林少妆. 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5): 246–247. |
[8] | 张晓峰. 分组教学法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与创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8): 171–172. 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0.18.170 |
[9] | 李艳萍, 刘建华, 于海成.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境教学改革尝试[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4): 66–68. |
[10] | 蒋文兴. 设计专业色彩课程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改革与开放, 2010(4): 162. |
[11] | 魏敏, 李冯君.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题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5): 122–123. DOI:10.3969/j.issn.1674-9286.2013.15.068 |
[12] | 杜汝俭, 李恩山, 刘管平. 园林建筑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
[13] | 卫红, 刘保国.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5): 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