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约前240—前137), 河北真定人, 原为秦朝将领, 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在秦末大乱之时, 赵佗割据岭南, 建立南越国。赵佗统治南越国期间, 对岭南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 并取得成功。他为岭南地区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他大力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与商业, 使岭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他提倡进步文化, 改变"越人之俗, 好相攻击"的陋习, 并积极推广汉字, 进一步破除了汉越文化交流障碍, 加深了汉越文化的融合。
对于南越王赵佗, 明代钟惺曾作出很高的评价:
任嚣何人, 识时、识地、又识人, 俊杰哉!当其时, 嚣岂不为子孙计, 而病以授佗?盖英雄未了之局, 与其予子孙不肖者败之, 不若予臣吏才略者成之。
尉佗居秦、楚、汉之间, 上不能为沛公, 下耻作韩、彭, 而又不欲以身为陈、项, 南越一隅地, 数十年偏安, 著著算定, 为后来扶余做一榜样。[1]6789
“上不能为沛公, 下耻作韩、彭”是钟惺给赵佗的历史定位。从赵佗的一生来看, 他没有像刘邦那样取得一统天下的成就, 也不像韩信、彭越那样依附于其他反秦集团, 而是偏安一方, 在“会天下诛秦”的乱世把岭南地区治理得“甚有文理”, 使“中县人以故不耗减”[1]6785, 由此看来, 钟惺给他的历史定位似乎是比较准确的。然而, 赵佗本人自视甚高。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 赵佗拿自己与刘邦比肩, 遭到了陆贾的反驳:
皇帝起丰沛, 讨暴秦, 诛强楚, 为天下兴利除害, 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地方万里, 居天下之膏腴, 人众车舆, 万物殷富, 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 皆蛮夷, 崎岖山海间, 譬若汉以郡, 王何乃比于汉![1]6025
此时赵佗也不卑不亢, 答道:“吾不起中国, 故王此。使我居中国, 何渠不若汉?”语气中透着满满的自信。他在向汉朝派来的使者表明, 自己不是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只是没有起兵罢了。看到这里让人不禁思考:赵佗是否能比肩刘、项?
一、赵佗与刘邦、项羽比较一下赵佗与刘邦、项羽在反秦起义以前的个人条件。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沛县丰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母亲没有具体的名字。《史记·高祖本纪》载:“父曰太公, 母曰刘媪。”“太公”“刘媪”都不是真实的人名, 大概是由于下层人名字不雅, 司马迁只能以此称之[1]790。刘邦在领导反秦起义以前曾担任过亭长。依秦朝官制, 亭长属于地方官职, 掌管5000人以下的小乡, 职责主要是调解邻里纠纷, 平断曲直, 收赋税, 征徭役, “主知民善恶, 为役先后, 知民贫富, 为赋多少, 品其差品”[2]111, 刘邦担任此职必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且与底层群众有较亲密的接触, 了解底层民众的需要。这些都为后来刘邦领导反秦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西楚霸王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 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武力高强。《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1]668项家世代为将, 且长期掌握一方兵权, 使项羽有条件通过宗法血缘掌握地缘性政治势力领导权, 这在反秦斗争中是十分有利的。然而, 项羽缺少谋略且生性残暴, 容易失去人心, 这也是导致他后来失败的原因之一。
关于南越王赵佗的出身, 在《史记·南越列传》中的记载仅有一句“真定人也”, 没有关于赵佗父母的记载, 大概其出身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赵佗曾经是当时秦征南越的将领之一, 这说明当时赵佗有可能立过功, 至少有些地位, 得到统治阶级中一定数量人的认可。根据汉朝严安上书中对秦征南越的记述:“旷日持久, 粮食绝乏, 越人击之, 秦兵大败, 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3]20这表明赵佗在秦征南越之时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了。秦军平定南越后, 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根据秦朝官制, 县令是一县之最高长官。秦朝县令的职责主要是管理人民, 收取赋税, 征发兵徭役, 处理有关文书, 掌司法审判、诉讼, 维持治安等。因此, 赵佗如果不是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 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是无法担任龙川县令的。后来他又代理南海郡尉的职务, 按照秦朝官制, 郡尉主管全郡的军事与治安, “治盗贼甲卒兵马”[2]109-110, 平时管征调和训练士兵, 战时带兵打仗。任嚣委任赵佗行南海郡尉之权, 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 反秦起义爆发以前, 在个人条件上, 赵佗可与刘邦、项羽一比。
二、南越国的处境当然, 要领导反秦起义, 光靠个人条件是不够的, 还要看他所领导的割据势力在当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从表 1对比的结果来看, 南越虽然算不上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衡量, 南越在综合力量上也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劣势。可以大胆地假设, 以赵佗的个人能力和当时在南越的号召力, 如果他发兵岭南, 再继续扩大这支起义军的影响力, 那么他率领的这支军队或许也能和其他反秦势力一较高下。由此看来, 从赵佗口中说出的“使我居中原, 何渠不若汉”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狂妄之言。
![]() |
表 1 秦汉之际各方势力概况 |
既然赵佗有条件领导反秦起义军, 那他为什么不揭竿而起, 与刘邦、项羽等人争天下, 而是选择割岭而王呢?以下从三个方面对赵佗割岭而王的原因进行推测。
(一) 具备偏安一方的条件赵佗当机立断, 割岭而王, 使南越能够远离秦末战乱, 是因为岭南具备偏安一方的条件。
第一, 岭南地形较封闭, 易守难攻, 五岭山脉与南海的阻隔使岭南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12]386。据《淮南子》记载, 秦征南越时“屠睢发卒五十五万”, 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西南), 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 一军守番禺(今广东广州), 一军处南野(今江西南康南), 一军集结于余干(今属江西), 三年不卸甲弛弩[3]15, 正是由于南岭山脉的阻隔, 不便于军需运输, 增加了秦征南越的困难。为了减轻负担, 负责后勤的监禄想到了把岭南北的漓水和湘水两水系打通, 修建了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可见, 秦征南越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的, 这都是岭南地形封闭的结果。在当时的情况下, 南越方面要把山道和水路都切断, 才能断绝与中原的交通。任嚣在病危之时曾嘱咐赵佗“兴兵绝新道”, 这里所指的“新道”有四条:其一是“从江西南安(今江西南康)经过大庾岭, 经横浦关(今广东南雄市小梅关), 复沿浈水西行, 取北江顺江可抵番禺”; 其二为“从湖南郴州跨骑田岭, 出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西北)沿湟水(今连江)东南行, 经湟溪关、洭口, 取北江南下可抵番禺”; 其三是“从湖南湘江南下, 再西南行, 经过广西全州, 再经过秦城、严关, 走湖桂走廊而至桂林, 再由桂林南行到达郡治布山及象郡”; 其四是“从福建进入广东揭阳一路”[1]6788。这四条路线大致方位如图 1所示。
![]() |
图 1 任嚣之兴兵四条“新道” |
如图 1所示, 只要派兵拿下1、2、3条“新道”, 对于中原而言, 就断了山道和水路, 南越与中原的交通就断绝了。南越就是借了岭南地区易守难攻的优势得以偏安一方数十年, 直到汉武帝时期, 唐蒙在建议进军南越的奏章中还提到:“今以长沙、豫章往, 水道多绝, 难行。”[1]6865
第二, 当时中原处于战乱, 无暇南顾。秦二世继位以后, “赋敛愈重, 戍徭无已”, “法令诛罚日益深刻”[1]5565, 十分昏庸残暴, 激起了国人的愤怒。秦二世元年(前209) 七月, 陈胜、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决定发动农民起义, 起义军“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队伍迅速发展到“兵车六七百乘, 骑兵千余, 步兵数万人”的规模, 很快就促成了“天下云集响应”之势, 反秦起义席卷全国—刘邦在沛县起义, 杀沛令, 自立为沛公, 带领起义军先后攻下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方与(今山东鱼台西), 又还守丰邑(今江苏丰县); 项梁、项羽起兵于吴县, 他们先后攻下附近许多县, 在江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英布在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之后, 积极响应, 联合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县令吴芮共同起兵反秦, 后来闽越王无诸和东瓯王摇也加入了他们的起义军; 郦商起兵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两年后加入刘邦起义军; 秦嘉等人在淮北起兵, 北攻郯县, 围困东海郡守庆; 张良聚众起义, 后来加入刘邦的队伍, 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 彭越起兵响应, 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领导的起义军; 陈婴在东阳起义, 队伍很快发展到两万人。此外, 还有一些秦朝的低级官吏、地方“豪杰”、儒生、六国贵族以及奴隶、刑徒等, 几乎包括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直逼秦都城咸阳, 在沉重打击秦王朝的同时, 也使整个中原地区陷入战乱状态。在这样的局势下, 秦朝统治阶级对付四面八方的起义军已经力不从心, 甚至到了兵临咸阳时只能释放“罪人”作兵源[13]53-59, 走到了穷途末路, 即便后来勉强镇压了第一次起义高潮, 也是大势已去, 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了。各路起义军都以推翻秦王朝为目的, 直指咸阳。这时的岭南地区并不是矛盾的焦点, 加上“南海僻远”, 地形又封闭, 切断交通要道以后, 自然就远离了这场纷争。
第三, 岭南地区具有优厚的自然条件, 可以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岭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9℃-20℃, 日照长, 阳光充足。受海洋暖风气流的调节,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地下水位高, 河流纵横, 水源充足[14]5-7。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发展农业。赵佗及南迁的中原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大力发展岭南农业, 从南越国墓出土的铁器中, 就包括锄、臿、铲、镰等生产效率高的铁农具。赵佗统治南越期间, 岭南地区的农业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考古发现, 在当时的墓葬中有大量猪、牛、羊和少量鸡的骨头, 而饲养家禽牲畜是建立在粮食丰富的基础上的, 可知当时南越的粮食生产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了。南越国的墓葬中还有不少铜酒器和陶酒器。酒的制作需要五谷为原料, 从酒的盛行也可以推知当时五谷的产量较高。除了粮食生产, 南越还生产果品, 主要有荔枝、龙眼、橄榄、柑橘、芭蕉、槟榔等, 据传赵佗曾经向汉高祖献荔枝, 还遣人入寒山采橘以上贡[3]86-88, 可见当时南越的果品种植已初具规模。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 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 还给岭南居民带来极为丰富的资源。《汉书·地理志》对岭南的珍贵资源作了详细记载:“粤地……处近海, 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赵佗在位期间, 利用南越的丰富资源积极发展商业。据史家研究, 南越国已经具备了与海外通商贸易的能力, 越人早已有熟习水性, 善于用舟的传统, 在古史中也有“越王造大舟, 溺人三千”[14]157的说法。此外, 岭南地区河流纵横, 又毗邻大海, 发展渔业也是很有优势的。在优厚的自然环境下, 岭南地区可以采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成为赵佗割岭而王的经济支撑。
第四, 南越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 可以自行实施规范管辖。任嚣病危时曾嘱咐赵佗:“颇有中国人相辅,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国。”[1]6786秦代戍守和移民于岭南的中原人大约有20多万人, 这大批南迁的中原人愿意留在远离中原战乱的岭南地区, 这就为赵佗立国提供了人力条件[15]26。他曾重用一批在岭南长久居住的中原人, 如毕取, 赵佗委任他为将军, 再如史定, 其祖辈史禄是随秦军入南越的, 后居于揭阳, 赵佗便任命他为东部重镇揭阳令。他还封同姓的赵光为苍梧王, 使之控制南海郡以西的领地[3]71-72, 安插自己的势力。当然, 赵佗明白不能完全改变越人的风俗, 因而也入乡随俗, 任用越人, 因地制宜。在南越国, 上至丞相, 下至一般官吏, 都有越人参与国家治理[14]153。其中最重要的如越人吕嘉, 原籍今广东顺德, 他在越人中很有威望, 赵佗任他为丞相, 还与吕家联姻, 与他建立起最亲密的关系。赵佗任用中原人和越人, 共同治理南越, 既引进了中原先进文化, 促进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又取得了越人的信赖, 使越人拥护他的统治。由此看来, 南越即使切断了与中原的联系, 以当时的人力条件, 也可以立国, 对岭南地区实施规范管理。
综上所述, 秦汉之际, 岭南地区具备偏安一方的条件。
(二) 顺应割据的趋势陈胜、吴广领导的人民起义只持续了半年就被镇压下去了, 但反秦运动已呈燎原之势, 在此后的两年中, 是六国复国势力对秦王朝的反抗斗争, 经过定陶、巨鹿等大型决战, 摧毁了秦朝的军事实力之后才把秦政权推翻的[16]85。可见, 六国复国势力是推翻秦朝政权的重要因素。赵佗割岭而王, 除了因为岭南地区具有偏安一方的优势以外, 他作出这个决定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六国复国运动的影响, 顺应当时割据的趋势, 以割据的形式反秦。
秦始皇建立统一政权, 是通过兼并战争, 灭亡六国实现的, 这意味着秦王朝是建立在六国的仇恨之上的, 这种矛盾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就一直存在着。在秦王朝统治期间, 对六国旧贵族的镇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就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 于是在秦末就爆发了六国复国运动。陈涉起义之初, 六国旧贵族就借农民起义之机, 纷纷割据故地, 自立为王。项梁利用其“且楚首事, 当令于天下”[1]3873的声誉, 先后吞并了秦嘉、朱鸡石的农民起义军队伍, 以扩大自己的实力, 在薛城召集军事会议, 建立以项氏为首的领导核心, 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 齐国的田儋, 是故齐王田氏之族的人, 听说陈涉起义反秦, 就组织少年到县衙门杀死县令, 号召豪吏子弟, “诸侯皆反秦自立, 齐, 古之建国, 儋田氏, 当王。遂自立为王。因率兵略定其地”[1]5866; 魏国的魏咎, 原魏国贵族, 秦灭魏后被贬为庶人, 后投奔陈涉, 被立为魏王; 赵国的赵歇, 在李良攻杀武臣、邵骚之后, 有人向张耳、陈余建议:“两君羁旅, 而欲附赵, 难独立。立赵后, 扶以义, 可就功。”[1]5635于是张耳乃求得赵歇, 立为赵王; 韩广不是燕国后人, 但燕国故贵人为了实现其复国的利益, 劝他立为燕王。六国旧贵族拥兵自立, 在其所割据的范围内, 消灭秦王朝的势力, 等于摧毁了秦王朝在关东地区的基础, 加速了秦王朝的瓦解。
赵佗当时处于岭南地区, 他没有助秦为虐, 与广大的农民起义军为敌, 而是及时果断地脱离秦王朝的控制, 划岭而守, 这可能也是顺应当时割据的潮流, 客观上对反秦运动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 岭南人的心态孔子曰:“南者, 生育之乡; 北者, 杀伐之域。”[17]868赵佗割岭而王, 可能也是受到岭南环境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不同地区的民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岭南有着靠山面海的特殊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岭南人独特的性格。俗话说, “水性使人通, 山性使人塞; 水势使人合, 山势使人离。”一方面, 岭南面海, 且河流纵横, 当地人的交通往来, 可以依靠海河提供舟楫之便, 按理来说, 岭南的文化系统应该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态, 岭南人应该具有对外开拓进取的雄心, 正如梁启超所说:“海也者, 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 而种种之系累生焉。”早在新石器时代, 岭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文化交流。进入青铜器时代, 岭南先后从闽、赣、湘、滇、黔等邻近地区引入青铜器, 而后自行制造与本地区生活相适应的青铜器。秦统一全国后, 大批军民来传播中原文化, 使岭南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时岭南没有成立国家和君主, 土著文化尚未成熟、定型, 因而当地人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赵佗创建南越国后, 和集百越, 使汉越友好相处, 并同时重用中原人和越人, 使汉越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融合。[18]48可见, 岭南地区对外来文化还是比较包容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然而, 另一方面, 岭南靠山, 且山地、丘陵遍布,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19]11之称。陆路交通的不便, 给岭南地区的对外交流造成一定的困难, 也使得当时的岭南地区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造成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 还限制了岭南人对外扩张的野心。且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 气候温暖湿润, 森林密布, 是各种动植物的天堂,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 岭南人民只需要种植一些农作物, 采摘野生植物, 捕鱼狩猎就可以维持生存, 相比生存在恶劣环境中需要靠掠夺维持生计的民族, 岭南人民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自给自足。在地形限制和优厚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 岭南人民似乎没有对外扩张的必要, 因而相对来说比较安分守己。
此外, 岭南地区开发晚, 在秦征南越以前, 岭南地区还没有成立国家, 没有君王, 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 还处在较原始的状态, 因而岭南人民受到的压迫相对较小, 没有中原人那种对统治阶级的仇恨。秦征南越以后, 秦王朝在岭南实行郡县制, 使岭南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等级有序的社会组织和行政机构。[14]151后来赵佗和集百越, 建立了政令划一的政权, 使岭南社会出现了更安定的局面。在赵佗统治期间, 他没有对南越人民进行大肆镇压, 而是带领汉人入乡随俗, 还重用越人, 成功获得越人的信任, 促进了汉越人民的团结, 使岭南地区可以长期处在和平状态。岭南僻远, 受秦王朝的控制和压迫较少, 也使岭南人民对秦的仇恨相对较小, 而中原地区则不然。秦始皇建立秦王朝是通过灭六国实现的, 在统治期间还一直采取高压政策。范阳人蒯通对范阳令徐公说:“秦法重, 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 杀人之父, 孤人之子, 断人之足, 黥人之首, 不可胜数, 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 畏秦法耳。”这里是说秦法在燕地推行和人民反抗的情况。其他如“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 杀其守、尉、令、丞反, 以应陈涉”, 说明秦法在六国地区普遍推行, 激起了人民的仇恨。农民起义一爆发, 中原地区就出现了“家自为怒, 人自为斗, 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 郡杀其守尉”[1]5641-5643的情况。秦始皇还横征暴敛, “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 收泰半之赋, 发闾左之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澹其欲也”[20]69, 这不仅激怒了原六国人民, 就是原来秦故地的人民也是无法忍受的。秦二世的昏庸残暴更甚, 使中原人对秦王朝更加仇恨。此时的南越处于偏远地区, 加上地形封闭带来的长期的交流障碍, 与秦王朝的接触较中原地区少, 因而对秦的仇恨不及中原人。
四、结语“上不能为沛公, 下耻作韩、彭”的确可以视为对赵佗的客观评价。秦汉之际, 他有能力领导反秦起义, 甚至有资格与刘邦、项羽一争天下,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他选择划岭而守, 远离秦末战乱。历史证明, 他的选择是有价值的, 他让岭南地区踏上了新的历史进程。
[1] | [汉]司马迁. 史记[M]. 韩兆琦,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
[2] | 邓德龙. 中国历代官制[M]. 上册.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
[3] | 胡守为. 南越开拓先驱[M]. 赵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4] | 张仁忠. 中国古代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5] | 赵文润. 中国古代史新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
[6] | [越南]陶维英. 越南古代史(上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6. |
[7] | [汉]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
[8] | 祁庆富. 西南夷[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
[9] | 张增祺. 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0] | [晋]常璩. 华阳国志[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8. |
[11] | 尤中. 西南民族史论集[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2. |
[12] | 李考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3] | 潘国基. 中国历代史话[M]. 第二卷(秦汉史话).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
[14] | 李权时. 岭南文化[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
[15] | 余天炽, 梁旭达. 古南越国史[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
[16] | 郭人民. 安贞史论集[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 |
[17] | 王天海. 说苑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
[18] | 袁钟仁. 岭南文化[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19] | 吴郁文. 广东经济地理[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
[20] | 王雷鸣. 历代食货志注释[M]. 第一册.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