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西安 710061
2. College of Music,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媒介形态。在当下万物皆媒的时代,或者说新媒体是一个场,人们利用最新的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这个数字化媒体时代,新媒体严格说亦称之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也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
新媒体的概念若从一个相对角度去理解的话,它就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总的说新媒体就是能便捷地对大众提供内容服务,同时为受众做到个性化的内容选择,与传统媒体相比它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成对等关系,而且受众相互间也可以同时进行交流。
“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几乎同时包含了声音(sound)、语言(language)、文字(word)、图形(graphic)、图像(image)等进行综合的、多媒体的信息沟通与交流。”[1]从而带给受众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以及震撼的听觉感受。同时传统媒体的霸权地位逐渐消解,媒体之间的介质壁垒被打破,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2.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关注在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在诸多艺术领域,也在舞蹈的记录、创作、传播及教育等很多领域中得到长足发展。”[2]也在此时期产生了许多新媒体形式的舞蹈,比如人像与影像相互之间的舞蹈表演互动;舞台设备技术和舞蹈的融合;整体多媒体舞台表演等等,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实践及运用提升了舞蹈艺术表现力,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
早先,人们所观赏到的舞蹈艺术形式更多是综合性的舞台表演或是广场群众舞蹈形式。然而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以运动人体作为材料介质的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发达的科技使人们对舞蹈的要求越来越高。舞台舞蹈形式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逐渐地将剧场模式变成了移动设备控制。很多国内国外的舞蹈家们也迎合时代改变观念,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在环境的促进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新媒体技术引用到舞蹈的艺术当中,在近十多年中,很多比较受欢迎的演出中都有新媒体技术运用。技术使艺术变得更美,传播变得更快更广。
二、 新媒体舞蹈“新媒体舞蹈是20世纪以降舞蹈与媒体技术交互艺术实践的结晶。就艺术类型而言, 它是剧场舞蹈艺术借助媒体技术手段阐释其现代--后现代理念的基本方式; 就技术应用而言, 它是剧场舞蹈艺术借助影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新的结果。”[3]它是把互动媒体、声音和舞蹈艺术有机整合,从而将舞蹈以立体化形式呈现。究其实质, 新媒体舞蹈是一种基于视听蒙太奇的新型舞蹈艺术, 具有剧场舞蹈、电影等艺术类型所不具备的独特属性。美国后现代舞蹈家露辛达·切尔兹2002年在纽约推出了一台三段体独舞构成的新媒体舞蹈晚会,被认为当代新媒体舞蹈作品的代表。它开创了媒体技术与剧场舞蹈相结合的一般模式,是21世纪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剧场舞蹈艺术的代表。
1. 数字化舞蹈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数字化生存”的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数字化舞蹈就是利用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舞蹈。新的媒体形式通常在飞速地发展技术中不断产生,而我们所理解的旧和新,通常理解为,旧的是模拟技术,新的则是数字技术。舞蹈的数字化改变了舞台艺术那种平面上表现的深度,是对实体舞蹈以及非实体舞蹈数字化加工后产生出的新的舞蹈形式。“运用在舞蹈艺术中的数字化技术,一般指的是音频技术、视频、计算机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对舞蹈的舞美,影像和音乐等有重要的作用,在舞蹈编创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4]数字舞蹈的出现利用技术实现了舞蹈的跨时空呈现,虽然说从现场的感觉来说,洋溢热情和集体幸福的感情,生动的表情和言语的温度是非常难忘的,但是数字舞蹈的出现,不但可以让观众一步步地接近现场,而且更能够做到让观众即使离开了现场,感受仍然得以延续,对学舞和观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新技术的运用,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受益对象,借此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以前从来没曾想到过能够在计算机前反复地学习舞蹈,借助动画,视频甚至是虚拟技术,在人机互动中体验各种由舞蹈所带来的乐趣,而这些都是数字舞蹈功劳。
2. 多媒体舞蹈多媒体舞蹈,是指通过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创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比如说LED大屏幕、计算机和全息技术等。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下,人们对舞蹈的观赏与倾心早已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通过对舞蹈者的身体动作去感知舞蹈艺术的真、善、美,或许更折服于通过多媒体手段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能够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唯美画面。
2009年,来自英国的动感多媒体舞蹈团带来的多媒体舞蹈《水形百态》,其中一个巨大的半管状弧面LED立在舞台中央,借助数字化技术半管屏幕时而幻化成海浪或冰川,画面与舞者交相辉映诠释出人与水相依互存的主题。近年来春节联欢晚会上,3D舞台和LED大屏幕被创新性使用起来。其中有舞者在舞台上激情四射地舞蹈,LED大屏幕与舞者舞蹈的调度和配合,观众能看到屏幕上的城市一直在变换,高楼大厦霎时间拔地而起,背景和演员的演绎配合得天衣无缝,令观众眼花缭乱,不知真假,多媒体与舞蹈碰撞之后产生的奇妙反应着实让人惊叹。新的技术不仅给编舞者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也为舞者创造了新的舞台空间。
3. 激光舞激光舞是一种新型的特色表演类舞蹈,最早从欧美一些国家的舞台工程上演变而来,德国舞者西奥达日首次将激光工程与舞蹈结合,就有了最初的激光舞。“激光舞是通过音乐的带动,舞者和激光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舞蹈形式,给人带来光影随行一般迷幻的感觉,激光舞会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新颖,激光技术与舞蹈艺术相互融合形成震撼的视觉效果。”[5]激光舞与激光表演有所不同,是在传统激光表演基础上艺术升华后的形式,是一种人与激光结合的舞蹈。它集合了激光表演的震撼性和魔幻性,舞蹈演员在激光中配合音乐可做出,抓光、打光、折光、转光等具有奇异性的动作。激光舞属于一种舞蹈融入了高科技技术带来的新奇性较强的形式,演员必须对舞蹈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将激光与舞蹈完美结合。
激光和人体的相互交替,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也正因为有激光的局限,肢体语言施展不开来,从某种情况下看也在削弱了舞者本身的舞蹈素质和情感,所以激光舞蹈作为一种舞蹈形式来说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能进一步地改进和发掘。
4. 全息舞蹈全息影像技术(Holographic display),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投射三维立体影像(影像为物理上的“立体”而非单纯视觉上的“立体”)的次世代显示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问世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息影像技术已成为舞台上吸引眼球的亮点,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裸眼3D视觉冲击。
全息舞蹈是新媒体时代才产生的,舞蹈艺术结合了全息技术形成的,观众可以通过肉眼很清晰地看到立体的虚拟影像,突破了传统的电声光的局限,使观众感受到现实与虚拟的亦真亦假的不同境界。其实早在全息舞蹈之前,数字多媒体舞台秀就已经广泛地运用在产品展览、汽车服装发布会、舞台节目、酒吧娱乐等多个场合,甚至是运用到明星演唱会中。2010年,深圳卫视第一届金鹏奖上的舞蹈表演,结合了LED屏幕控制,全息成像,3D立体成像等技术的多媒体舞蹈,整个舞蹈亦幻亦真,虚实结合,把舞蹈艺术和数字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
三、 新媒体影响下的舞蹈艺术舞蹈不单单只是娱乐,它抒发了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人就是舞蹈的核心。所以,舞蹈在被强大的科学技术的光环笼罩着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这样担忧,舞蹈是不是更加倾向于市场效应?当新媒体技术太强大的时候,舞蹈会不会变成一种炫技的表现?削弱本身舞蹈的表达力量,逐渐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内容?他们会更多地想到舞蹈编导会给舞蹈艺术文化的传承创造一些什么,传播一些什么?所以,在如今新媒体开创的时代,尤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舞蹈文化发展的方向。
1. 科技使舞蹈更加具有魅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转换功能的出现,更多的舞蹈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新媒体技术,然后舞者们的创作方向和行为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因为新技术的出现,任何强大的媒介都能够成为舞蹈的工具,新媒体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工具,在舞蹈艺术的运用中可以使舞者展现的身姿变得更加多变,使整个舞蹈受到七彩斑斓的控制,让整个舞蹈的美不仅是舞者带来的,技术更能让舞台散发着无限魅力,还可以将舞者所能表现的范围扩散到最大,升华至整个舞台。系统化地将舞台上演员、灯光、舞美、音乐展现到极致,也可以这样说,“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技术将越来越不可缺少”[6]。
2. 技术使舞蹈回归大众自从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展现的视觉盛宴颠覆了全世界人们的观赏之后,许多大型的活动比如春晚、世博会、残奥会等舞台演出都融入了数字化技术。这种手段给舞蹈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震撼,它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无限可能,技术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人们对舞蹈的认识。比如,更多人的知道了舞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直接或者间接地把舞蹈艺术推向人民大众,与广大的观众更加接近,也是因为如此舞蹈才广泛地步入了全民参与的新兴时代。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网上翻找舞蹈视频来学习,也会关注更多舞蹈演出和比赛活动。舞蹈的进步也同时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舞蹈创作方式的改变如今,新媒体舞蹈将发展成舞蹈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创作创意懵然而生,舞蹈编导会占领着舞蹈的主流方向,有一部分的创作者可能都需要科班出身,但是他们精通着新媒体技术上的操作;另一部分人是艺术家或擅长编导的人,他们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美和内容上的精髓。他们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作出适合的舞蹈,或许舞蹈表演者将有可能减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会被数字化下的虚拟人物代替。在新媒体的引领下,舞蹈在视听方面会得到延续,而在空间领域里具备着延伸的潜质。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媒体影响下舞的发展与传播也不例外。首先因为大量新媒体科学技术的应用,非常容易使艺术的个性被磨灭掉。许多舞蹈创作抱有功利化的心态,使得抄袭、复制之风广泛传播,作品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其次在新媒体新技术舞蹈出现后,为了片面地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感官刺激,而打乱了本该有的和谐秩序。“所以舞蹈编导者应该合理利用新媒体进行舞蹈创作,在贴合大众的理念中,仍然要从舞蹈艺术本身的规律出发,不让世俗化流于新媒体舞蹈。”[7]
4. 商业化促进舞蹈良性发展商业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使舞蹈更受欢迎,解决了商业和艺术的结合,使艺术带着光环走进人们的生活。舞蹈本身就具有美感,并不会因为商业化而失去它的美感,它带给观众的是另外一种享受。商业化对于舞蹈还具有反作用力,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并不是单纯地观看舞蹈,欣赏舞蹈艺术,互联网也同时提供给他们体验反馈权利和平台。舞蹈在人们的反响中精益求精,舞蹈编导和舞者会在人们的反馈中影响着自己的创作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舞蹈艺术,这才是传播的最终目的。许多的舞蹈艺术家以舞蹈作为经济支撑,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可能改善创作的环境,在追求舞蹈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进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哲学“我不拒绝商业,吃饱了才能做艺术”。2000年杨丽萍从中央民族歌舞团辞职,开始自主发展,2003年《云南映象》在昆明会堂首次公演,此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同年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实她的核心商业逻辑非常简单,就是让每个作品具备可商业化运营的基因,让文化长久地流传下去。
四、 新媒体影响下舞蹈的传播舞蹈与各种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对于舞蹈本体的发展而言都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电视舞蹈、多媒体舞蹈、全息舞蹈、数字化舞蹈的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均远远超出了传统舞台表演形式,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动了舞台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1. 传统的舞蹈传播以前,在无以边际的旷野之上,先民们在此舞蹈。一代一代的人们舞动于广场之中,传播着舞蹈。迄今为止,“最亲切自然的舞蹈传播方式仍是广场舞蹈”[8]。在当代人们心中,只要一提及舞蹈,便想到的就是舞台,那舞台上的灯光打在剧场的幕布上,舞蹈演员在尽情地诠释着舞蹈。然而如今,舞台不得不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从文化消费和传播的角度来看,舞蹈是小众化的,是对于特定层次的欣赏性活动。舞台艺术只在少部分人中间流传,这就大大制约了舞蹈传播的速度。
2. 电视舞蹈传播真正使舞台艺术踏入大众化传播是电影和电视到来的时代。电视是继报刊、书本、广告之后的又一传播工具,它集文字、画面、声音于一体,现场传真效果非常之强大。音像信号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传达舞蹈信息,并且对于不同的接受群体,电视都在传达舞蹈信息时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分享。另外,电视媒体的出现,使舞蹈的记录及保存变得容易且全面。
所谓的电视舞蹈,它并不单纯只指在电视上观看舞蹈,它其实属于一种新兴的舞蹈样式。电视舞蹈是通过电视能够看到在镜头下的肢体语言的表演,通过图像形成,剪辑,音乐制作,让观众能在荧屏上观看舞蹈。电视舞蹈在西方统称为video dance即舞蹈录影。但是它又不同于单纯舞蹈过程的影像记录,实际上它已经远远超越了记录的功能,它把舞蹈、舞台和电视艺术、电影艺术进行交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在电视舞蹈的呈现过程中除了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美等主创人员的参与,还加入了电视、电影导演的艺术创造。在剧场里面看演出是有局限性的,观众席上只能承载那么多观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去到剧场里面欣赏舞蹈演出。看电视的观众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也许不一定都会去看舞蹈,但是也比剧院演出大众化。
沃尔特里在《美国的舞蹈》中指出:“电视的出现,使无线电无法传输的舞蹈进入每个家庭。”近几年来,中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电视舞蹈比赛,比如CCTV电视舞蹈大赛,它利用央视媒介平台的影响力将舞蹈真正推向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毋庸置疑,电视舞蹈形式的出现,使得广大观众更加接近舞蹈艺术,认识舞蹈,更大限度的使舞蹈走向大众生活。
3. 多媒体、网络传播多媒体的出现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多媒体可以让音频、视频、图像为一体,多媒体的这种集成性可以使传播文化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科学技术的手段,充分渲染舞台上的气氛,达到单纯的肢体语言所达不到的氛围,整个舞蹈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冲击力,为舞蹈的张力扩张,这也是传统媒体所达不到的。在现代舞蹈传播的过程中,多媒体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模式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视频、录像等其他手段学习舞蹈,而多媒体的功能除了能够播放视频外,还可以快进、快退、慢放视频,让学习舞蹈的方法更加多样和便捷。对于传统的媒介来说,具有着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学习性强等优势,而且成本低。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信息的传播和互动都是以受众为核心, 这与传统媒体“一切从传播者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当受众由被动转向主动,受群体的参与权和体验感受也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互动的形式也更为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舞蹈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亦可以利用手机自媒体随时随地分享交流舞蹈,舞蹈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总之多媒体和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加快了舞蹈发展和传播的步伐。
五、 结语新媒体时代,舞蹈的传播从最开始的广场到剧场舞台,而后又从舞台演变出电视舞蹈,又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出现,舞蹈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着。新媒体作为现代的新兴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存在,任何强大的媒介都成了我们舞蹈发展的工具,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舞蹈变得大众化,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效益。当然在这新媒体开创的舞蹈时代,尤为重要的还是要考量如何把握好舞蹈文化发展的航向。
[1] | 张朝霞. 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4): 49–52. |
[2] | 吴婷.新媒体舞蹈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3. |
[3] | 吴振. 浅析多媒体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2): 16–21. |
[4] | 袁伟, 包布仁. 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审美与创作技巧初探[J]. 大舞台, 2015(12): 163–164. |
[5] | 李萍. 真实与虚幻之间--当舞蹈艺术遇到数字化技术[J]. 大舞台, 2012(5): 108–109. |
[6] | 刘晔. 对当代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认知和思考[J]. 亚太教育, 2005(8): 22–23. |
[7] | 徐娜. 论电视论电视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103–104. |
[8] | 孙晓梅. 试析舞蹈传播媒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3): 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