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Vol. 32 Issue (24): 0-0  
0

引用本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总目次[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2(24): 0-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总目次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

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专栏

论司马迁精神

丁德科,马雅琴,梁建邦(1.5)

司马谈临终遗命与司马迁人生转向

袁传璋(1.19)

浅谈《史记·龟策列传》

——兼与《庄子》之《外物》等篇的比较

刘洪生(1.28)

强秦之言(三):秦穆公的“听”

—— 读魏禧《兵谋》札记

徐同林(1.37)

《史记》与丝绸文化

刘宏伟(1.47)

古典文献与民间传说中的司马迁亲友

——兼论司马迁的人文精神

李剑清(1.53)

韩信与“还定三秦”

——与《真韩信》商榷

王宏波(1.59)

高山仰止揖芬芳

——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祭奠司马迁与文化考察述评

朱枝富(1.65)

司马迁思想研究

论司马迁对人的研究

可永雪(5.5)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郝正全(5.11)

论司马迁《史记》对西汉主流忠君观念的淡漠

蔡漫毓(5.16)

论《史记》与《汉书》选录游侠形象的错位

——兼谈太史公和班固的史学思想差异

严振南(5.22)

论《史记》的音乐隐喻价值

王炳社(9.19)

司马迁的兵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洪生(9.26)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儒道思想的认识权

玉峰(9.34)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实录精神与处世之道

周虹云(9.40)

天人思想与《史记》

段永升(13.39)

2015年司马迁研究综述

郝建平(13.46)

庄子之“忘”与司马迁“富贵无相忘”的精神契合

李亚玲(13.53)

《史记》为后王立法,是一部治国宝典

张大可(21.5)

司马迁学术渊源、学派归属研究综述

何发甦(21.11)

论《史记》对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王麦巧(21.17)

论《史记》关于韩非思想渊源的判断

韩艳秋(21.22)

司马迁与班固音乐史观的比较研究

李 波(21.27)

司马迁家世研究

司马迁自叙生于建元年间

——兼论张守节《史记正义》不可尽信

吴名岗(21.32)

《史记》地理研究

以地图表达《汉书》中丝绸之路开凿的经历

许盘清,马宝记(1.70)

《史记》中的荥阳

曾志雄(5.28)

《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域划分与文化地图绘制

白璧玲,许盘清,马宝记(5.32)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江苏、安徽境内项羽主要文化遗迹考察记述

朱枝富(5.46)

《史记》与秦汉之际淮河流域军事地理初探

张文华(9.46)

风起云飞扬 亡秦建汉邦

——江苏、安徽境内刘邦、韩信遗迹文化考察评述

朱枝富(9.56)

《史记》中帝王在秦东的会盟活动

白赵峰(17.60)

周成王伐东夷之商盖在今滨州市考证

吴名岗(17.65)

司马迁对秦蜀栈道的体验与书写

梁中效(21.60)

《史记》文本研究

《史记·高祖本纪》采录汉高祖传说析论

叶庆兵(1.80)

论《史记》中的“大人”

叶枝青(1.86)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研究

李伟强(5.83)

浅议《李斯列传》的叙事特点

凌璐丝(5.88)

司马迁笔下的饭局

张大可(9.5)

论《史记》列传中的情感倾向

——以《李将军列传》为例

戴均禄(9.9)

《史记》地名借代的文化价值

薛从军(9.15)

“太史公曰”式论赞探源

吴名岗(13.82)

浅析《史记·乐书》的乐论思想

李科平(13.89)

《秦本纪》与汉文化的历史主体

徐军义(17.46)

《史记·三代世表》与神话历史化和历史神话化

叶庆兵,郝瑞娟(17.54)

《史记》史事研究

平城之围与汉帝国的内在危机:李陵事件的发生背景

——《史记》阅读札记之六

党艺峰(5.53)

周成王伐东夷及其重大历史影响

吴名岗(5.58)

韩信徙封淮阴考释

徐业龙(5.65)

蒯通卒亡韩信考论

吴名岗(9.80)

韩信救败固陵考释

徐业龙(9.87)

韩信破魏之战及其对楚汉战争的影响

徐业龙(21.89)

《史记》人物研究

是“倾危之士”还是“进取之士”?

——对《史记》苏秦的重新解读

韦莹莹(5.71)

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李美超(5.77)

“大”:项羽生命悲剧的美学内涵

马宝记(17.5)

《史记·李将军列传》与《汉书·李广传》的比较研究

王福栋(17.9)

论《史记》中的舜帝形象

张 丹,蒋 波(17.23)

汉高祖的荒诞、痛苦与性格的多维度

——以《史记·高祖本纪》为中心

魏耕原(21.38)

亚父及亚父文化考

薛从军(21.47)

论项羽形象的影视传播

孙萍萍(21.55)

《史记》文献与传播研究

司马迁诗经学思想对吴敬梓的影响

胡 宁(9.63)

钱钟书《史记》之学的古典小说话语

芮文浩(9.68)

《史记》三家注的校勘特点及价值

冯 洁(9.73)

宋代《史记》接受之文章学价值

王长顺(13.58)

《史记》《汉书》对汉乐府的接受

唐会霞,高春民(13.65)

“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化及研究目标

吴淑玲(13.71)

《史记》对《红楼梦》的叙事影响

张 萍(13.74)

台湾《史记》诠释初探(1949—2013)

蔡忠道(17.82)

论《史记》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价值

——从主体与客体的视角分析魏 泓(17.89)

从传播到传真的接力与博弈:《史记》外文

译本述评

高风平(18.58)

略论茅坤《史记》选本的古代文学批评价值

王晓红(21.67)

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所用北宋景祐监本考述

王永吉(21.73)

论《史记》评点与明清时文风气转换

高军强(21.76)

论司马迁的孝道文化与陕西家风家训

张静莉(21.82)

《史记》文学语言研究

战国至西汉对偶艺术研究

——以《史记》“引录文章”为例何凌风(13.5)

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音注

韵母“例外字”试解

曹 强(13.11)

《史记》增饰的叙事策略

芮文浩(13.16)

论《史记》的历史浪漫主义

朱正平(13.23)

《史记》中的讽谏艺术及其历史局限性

师 帅(13.33)

《史记》的新词新义

曾志雄(17.28)

《货殖列传》“疑难杂症”考辨新论

朱枝富(17.35)

《史记》艺术史料研究

《史记·乐书》礼乐论浅析

王 衡(17.70)

《史记》所载打击乐器之渊源及价值

杨冬菊(17.76)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一)

蚩尤(1.92)     大鸿(1.92)     虙羲(1.92)

皋陶(1.92)     共工(1.93)     瞽叟(1.93)

鲧(1.93)      后稷(1.93)     讙兜(1.94)

黄帝(1.94)     喾(1.94)      嫘祖(1.95)

陆终(1.95)     彭祖(1.95)     穷奇(1.95)

少皞(1.95)     神农(1.95)     舜(1.95)

饕餮(1.95)     湘君(1.96)     契(1.96)

熊罴(1.96)     许由(1.96)     炎帝(1.96)

尧(1.96)      祝融(1.96)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

颛顼(2.5)     逢蒙(2.5)     关龙逢(2.5)

姜原(2.6)     桀(2.6)      启(2.6)

少康(2.6)     夏帝(2.6)     相(2.7)

熊渠(2.7)     羿(2.7)      禹(2.7)

中康(2.7)     伯夷(2.7)     妲己(2.8)

傅说(2.8)     公刘(2.8)     古公亶父(2.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三)

箕子(3.5)     盘庚(3.5)     叔齐(3.5)

太甲(3.5)     女姒(3.6)     太戊(3.6)

季历(3.6)     汤(3.6)      王子比干(3.7)

微子启(3.7)    巫贤(3.7)     吴太伯(3.7)

武丁(3.7)     伊尹(3.8)     伊陟(3.8)

鬻熊(3.8)     祖伊(3.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四)

周文王(4.5)    纣(4.6)      褒姒(4.6)

鲍焦(4.7)     伯阳甫(4.7)    蔡叔度(4.7)

曹叔振铎(4.7)  非子(4.7)     甫侯(4.7)

管叔鲜(4.8)    虢文公(4.8)    晋穆侯(4.8)

鲁公伯禽(4.8)  鲁武公(4.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五)

吕尚(5.93)     秦襄公(5.93)    秦庄公(5.93)

散宜生(5.94)    召公(5.94)     召公奭(5.94)

卫釐侯(5.94)    熊渠(5.94)     祭公谋父(5.94)

郑桓公(5.95)    仲山甫(5.95)    周成王(5.95)

周公(5.95)     周共王(5.96)    周厉王(5.96)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六)

周武王(6.5)    周夷王(6.6)    周幽王(6.6)

太史伯(6.6)    史佚(6.6)     周宣王(6.6)

白乙丙(6.7)    鲍叔牙(6.7)    伯乐(6.7)

蔡哀侯(6.7)    蔡文侯(6.8)    曹共公(6.8)

曹武公(6.8)    陈成公(6.8)    陈子禽(6.8)

程婴(6.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七)

楚平王(7.5)    崔杼(7.5)     大夫种(7.6)

悼太子师(7.6)  董狐(7.6)     端沐赐(7.7)

范蠡(7.7)     高偃(7.8)     公西舆如(7.8)

公孙杵臼(7.8)  公冶长(7.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八)

工子开方(8.5)  公子郢(8.5)    公子游(8.5)

勾践(8.5)     管仲(8.6)     虢公丑(8.7)

韩厥(8.7)     狐突(8.7)     华元(8.7)

桓魋(8.8)    季康子(8.8)     季札(8.8)

贾华(8.8)     蹇叔(8.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九)

桀溺(9.93)     介子推(9.93)    晋定公(9.94)

晋鄂侯(9.94)    晋侯湣(9.94)    晋惠公(9.94)

晋文公(9.94)    晋献公(9.95)    孙悝(9.95)

子鲤(9.96)     孔子(9.96)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

老子(10.11)     乐(10.12)      骊姬(10.12)

里克(10.12)     柳下惠(10.12)    鲁襄公(10.13)

鲁宣公(10.13)    栾书(10.13)     孟明视(10.13)

南宫括(10.14)    南子(10.14)     齐桓公(10.14)

齐简公(10.14)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一)

齐姜(11.5)     齐景公(11.5)    庆父(11.5)

蘧伯玉(11.6)    冉求(11.6)     少正卯(11.6)

申包胥(11.6)    师旷(11.6)     叔梁纥(11.7)

司马穰苴(11.7)  宋景公(11.7)    随会(11.7)

孙叔敖(11.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二)

孙武(12.5)    太叔段(12.5)    太子申生(12.5)

屠岸贾(12.6)    吴王夫差(12.6)  吴王阖庐(12.6)

吴王僚(12.7)    伍奢(12.7)      伍尚(12.7)

伍子胥(12.7)    武姜(12.8)      西乞术(12.8)

夏征舒(12.8)  弦高(12.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三)

赵盾(13.94)      赵括(13.95)      赵衰(13.95)

赵朔(13.95)      赵同(13.95)      赵武(13.95)

赵鞅(13.96)      赵姬(13.封三)      中行偃(13.封三)

种子期(13.封三)    仲由(13.封三)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四)

颜回(14.5)      颜刻(14.6)      晏婴(14.6)

阳虎(14.7)      养由基(14.7)    优孟(14.7)

越石父(14.7)    臧文仲(14.8)    曾参(14.8)

祭仲(14.8)      翟后(14.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五)

楚怀王(15.5)    楚顷襄王(15.6)  淳于髡(15.6)

东周君(15.6)    段干木(15.7)    樊於期(15.7)

范蜎(15.7)      肥义(15.7)      冯驩(15.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六)

周敬王(16.5)    周平王(16.5)    庄贾(16.6)

左丘明(16.6)    白圭(16.6)      扁鹊(16.6)

陈轸(16.7)      樗里子(16.7)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七)

范雎(17.94)      甘罗(17.94)      公孙昧(17.95)

公孙侈(17.95)    公仲连(17.95)    公子成(17.95)

郭隗(17.96)      郭开(17.96)      郭非(17.96)

韩釐王(17.封三) 韩懿侯(17.封三)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八)

韩宣惠王(18.5)  韩昭侯(18.5)    胡衍(18.6)

华阳太后(18.6)  黄歇(18.6)      将渠(18.7)

晋鄙(18.7)      晋出公(18.8)    晋烈公(18.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十九)

靳尚(19.5)      荆轲(19.5)      鞠武(19.6)

嫪毐(19.7)      李兑(19.7)      李克(19.7)

李牧(19.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

李同(20.93)      李园(20.93)      廉颇(20.94)

蔺相如(20.94)    楼缓(20.95)      鲁仲连(20.96)

吕不韦(20.96)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一)

毛遂(21.94)      孟尝君(21.94)    孟轲(21.95)

墨翟(21.96)      聂荣(21.96)      聂政(21.96)

庞涓(21.封三) 齐王建(21.封三)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二)

齐威王(22.5)    骑劫(22.5)      秦惠文王(22.6)

秦武王(22.7)    秦献公(22.7)    秦孝公(22.7)

秦庄襄王(22.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三)

秦昭襄王(23.5)  屈原(23.7)    如耳(23.7)

商鞅(23.8)      宋玉(23.8)      宋元王(23.8)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二十四)

苏代(24.5)      苏秦(24.7)

中共党史研究

为了民族的探索

——陕甘宁边区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盐政

程金良(10.5)

秦地文化研究

试论陈忠实文学思想的形成机制

温奉桥,魏李梅(3.9)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卫生保健工作

崔兰平(3.14)

对回民起义文献中“华洲的秦家滩今改为侯坊乡”所进行的调研、考证、更正

马光华,杨 娟,党晓红,严 红(3.19)

李芳桂剧作所见关中方言词语汇释

孙立新(7.9)

论20世纪40年代边区分区的新闻文化建设

——以陕甘宁边区的《关中报》《三边报》为中心

吴国彬(7.13)

渭南各县(市)地方志所收古体诗歌指误

严安政(7.19)

论周公度的“童心”写作及其意义

——以小说集《从八岁来》为中心

宋宁刚(7.26)

一曲关中东府皮影艺人的咏叹调

——李康美长篇小说《影人》散论

李险峰(7.32)

《爱在何方》与路遥小说的比较阅读

詹歆睿,孙萍萍(7.38)

苦难民间的生命谣歌

——李康美《弯人之谣》解读

陈理慧(7.43)

李润镇与晖福寺纪略

白赵峰(11.9)

基于共生理论的丰图义仓遗产保护与

再利用设计策略

叶 玲(11.16)

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的力作

——赵兴勤教授《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读后

高益荣(11.21)

古有莘国在合阳

田海龙(11.23)

李芳桂皮影戏《四岔捎书》关中方言词举例

田晓荣(15.9)

学者刘文海及其行记《西行见闻记》研究

冯尕才(15.15)

近百年“花儿”学术研究述评

荆兵沙(15.21)

“恤农”与“整饬吏治”

——晚清名相阎敬铭的相关思想与实践

党旺旺(23.9)

印光法师母教思想论析

吴兴洲(23.14)

王尚德培养革命青年的教育实践

王奎群(23.19)

试论区位环境对近代秦东地区商贸业的影响

王文涛(23.25)

一部厚重、严谨的奠基之作

——评《老腔文化研究》

王岁孝(23.31)

政治与哲学文化研究

“蜀学”崇禅探微

——从经济、地域、历史、文化谈起

杨 威(3.24)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

吴新平,张 懿(3.30)

马克思经济学中科学技术的不同视域及其内在逻辑

李天芳(3.39)

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辩证思考

袁 方(11.26)

黑格尔社会历史观论析

任忠英(11.32)

近两年国内外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述评

李长学(15.27)

新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孟祥建(15.32)

“三严三实”理论溯源及价值探赜

李明敏(20.42)

德法共治的学理探析

——兼论德法共治在首都公共文明

建设中的意义

赵爱玲,董京波(20.47)

社会与法律文化研究

非遗保护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以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

郑雪松(7.48)

公共行政决策价值的优先序困境研究

——基于案例的分析

王 进,赵秋倩(7.53)

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研究

匡绪琴(7.58)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强国

建设的思考

李中泽(7.6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蔡双全,郭帅鹏(11.39)

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规范化建设刍议

韩剑尘,王 琦(11.44)

刑事法官庭外调查权的再认识

王玉洁,满 鹏(11.49)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审视

——兼论对策性研究该何去何从

李思远(15.37)

刍论家庭环境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

曹立新(15.42)

“创客”教育及其实践对策

赵志浩(20.53)

从现代性视角探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局限性

冯小钉(20.58)

课堂“手机控”的背后:供求力量的作用

刘 蓉,王 丽(23.37)

论审判中心下公诉与法律监督之关系

白秀峰(23.42)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

论当代汉语积极被动句“获”字句

刁晏斌(3.44)

《圣经·旧约》之爱与儒家孝慈之比较

闫保平,舒红霞(3.53)

先唐江苏文学的地理变迁与艺术风貌

晁成林(3.64)

诗性之真

——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之再研究的新视角

潘吉英(3.71)

论张爱玲的生活体验与创作

李 青(3.78)

论《岭外代答》对《桂海虞衡志》的内容借鉴

董灵超(7.68)

王渔洋唐诗选本研究述略

刘宝强(7.72)

李商隐接受道教思想的特点

段永升(11.53)

论彝族作家李纳的短篇小说及其美学理想

王俊虎,白璐璐(11.58)

维吾尔现代化诗歌的传统溯源

王明科,王 媛,阿不都纳·斯尔阿卜来提(11.63)

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影视重构看两者的区别与发展

田耿辉(11.68)

精美唐诗偶拾瑕

仓林忠(15.48)

王树楠的《学记》注释成就

陶生魁(15.54)

《桃花扇》成书考论

王亚楠(15.60)

论文学典籍注释的功能与价值

丁俊苗(15.66)

“穷小子白日梦”故事的现代变形

——评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

张俊萍(15.71)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简·爱》的“他者”形象分析

李碧云(15.76)

历史文学语言媒介的特殊形态及应用分析

王云江(15.81)

江苏高邮方言中的多功能语法词“得”

姚亦登(20.64)

精神信仰下的身体资本:再论霍桑文学作品中的身体观

田 静,王 毅,田 苗(20.74)

莫言的生命书写及其批判性表达

——《酒国》生命异化的叙述

李荣博(20.79)

在记忆与叙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论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原金利(20.85)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任葆华(23.48)

本居宣长的学术方法论探析

——以《初山踏》为中心

雷晓敏(23.54)

渐进的总汇文学

——《雅典娜神殿》第116条断片解读

张世胜(23.59)

白居易复杂思想格局的起点:渭村闲居

陈西洁(23.64)

历史文化研究

论管子的人才任用思想

池万兴,高思莉(3.93)

《夷坚志》所见宋代僧道的另一面(下)

刘树友(11.73)

论黎巴嫩政治现代化中的人口因素胡耀辉(11.80)

抗战时期的难民教养问题述评

李喜霞(15.86)

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

辛一凡(15.92)

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

丁德科,王昌民(20.5)

敖英生卒年与仕宦时间考

张秀兰,李 波(20.31)

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社会思潮与传统曲艺刍议

杨立影(20.37)

佛教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本土动物变形故事的新变

张瑞芳(23.69)

隋唐时期城市营造制度研究

冯 兵(23.76)

论宋代官员黜降原因

程天芹(23.82)

艺术研究

论中国音乐隐喻的产生与发展

王炳社(3.84)

宫崎骏动漫电影色彩艺术风格研究

甘智钢,崔文瑶(7.76)

黄宾虹绘画艺术撮论

王俊杰(7.81)

高校校园互动景观设计及实现方法探究

程昌华,刘 斐(7.86)

管虎“狂欢三部曲”的主题和风格表达

尹晓利(7.92)

齐白石绘画民间艺术性初探

王俊杰(11.86)

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艺术式样比较

张鸽舞(11.92)

论常任侠的汉代画像砖石研究

吴衍发(23.88)

视觉传达多模态下的视知觉分析

冯文博(23.93)

高等教育研究

大学特色文化探析

王昌民,王 凌(2.9)

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石 明(2.16)

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构设与路径葛天博(6.9)

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林关成(6.14)

论导师与研究生兴趣共同体的构建

赵 萍(6.20)

基于第二课堂的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陈 军,林振衡,谢海鹤,李文芳(6.26)

大学科技园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阴国富,赵 维,花妮娜(10.15)

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质量调查分析

——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

马雅菊(10.21)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 军(14.9)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杨 丽(14.17)

英国卓越教师计划及对我国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杨

杨,李 新,雷秀文(14.23)

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司武飞(18.9)

“互联网+”时代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程建,王 静(18.17)

“规训式”师生关系的在场与超越

——基于福柯规训理论的师生关系研究

罗然然(18.22)

教学竞赛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赵小鹏,薛利敏(22.9)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

贺 晴(22.15)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试论关怀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龚孟伟(2.21)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叶亚杰(2.27)

大学课堂缘何缺乏吸引力

郑继兵,方 园(2.34)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探析

庄新霞(2.39)

项目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晓雷(6.32)

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贾花萍,李尧龙,何小虎(6.37)

高校精品开放在线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张郭军,杨方琦(10.29)

基于睡眠影响的中国大学生课堂专注力实证研究

陈奕桦,张献华(10.35)

动物学是步入生命科学知识大门的基础和开篇

——浅谈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动物学教学

马丽滨,魏朝明,许升全,李建锋(10.45)

新城镇化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转进

石长平,王明义(14.29)

媒介革命下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宏观文化价值

王 月,陈 涛(14.35)

财经高校艺术概论教学中的问题解析

吴衍发(14.43)

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延 慧(14.49)

卓越中学音乐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杨军燕,员嗣家杰(18.28)

地方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薛利敏,关文吉(18.33)

高校音乐类MOOC本土化发展策略研究

杨方琦,刘 原,杨 帆(18.38)

高校民族生培养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探析

宋丽萍(18.45)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中学物理研究性教学

文 军,文卫涛,李保凌(18.51)

后设认知与大学历史选读课教学改革

董春林,赵双叶(22.20)

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

吴 萍,曾 静,雷若欣(22.25)

以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推动地理专业教学改革

权轻舟(22.33)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生态位研究

隋晓冰,程璐璐(2.45)

符号学视阈下的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研究

张小林,陈 诚,冯 斗(2.52)

语用等效理论下的旅游文本英译

王奥南,孙雪娥(2.57)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建构

王 薇,屈社明(2.62)

关于韩国语词汇教学的思考

崔文婷(2.67)

语序起源与演进略论

刘泽海(6.4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朝花夕拾》为例

杜晓军(6.49)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判词英译研究

杜丽娟(6.56)

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谢韶亮(6.61)

“中国式日语授受表达”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田小凤(10.50)

生态翻译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启示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

田亚亚,孙雪娥(10.55)

英语隐喻认知能力培养的S.C.T.教学模式研究

牛小艾(10.61)

信息化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

张 婷,沈 彤(10.67)

二语习得中的逆迁移研究

赵 婷,李 繁(14.54)

刍议网络英汉词典的利与弊

冯 宏(14.60)

可理解输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附带习得中的应用

谭焕新(14.66)

“NP/ADJ +了”构式中体压制现象的分析及验证

刘 锋,胡琰琪,吴晓丽(14.71)

职前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乔明文(18.67)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词义区分

——以“美しい”和“きれい”为例

和 佳(18.73)

商务英语核心课程“4S”教学法研究

赵凤玉(22.39)

中国学者的日语语法化研究现状

黄燕青(22.45)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与应对

艾格平(22.50)

协作反思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 鹏,宋晓慧(22.56)

新形势下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李海荣,王渭刚(22.61)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者思维能力与存现句习得研究

李 燕(22.6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辩论·参与·陶冶

——英、法、德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夏家春(2.72)

高校思政理论课访谈式教学要素探析

张传文(2.77)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交往异化研究

宋丽萍(2.82)

接受理论视域下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

朱 虹(6.70)

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科学化培育模式简论

王 萍(6.75)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路径论析李明敏(10.73)

高校思政课“五要件”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

金 涛,范建荣(10.78)

从理论的彰显到实践的自觉

——论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冯旺舟,王世欢(14.76)

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游学民(14.81)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张大卫(18.79)

潜规则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程东旺(18.85)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

——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分析

邓黎颜,吴吉惠(18.9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石 娟(22.7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任春华,庞 达(22.79)

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杨辉三角的若干性质研究

杨明顺(4.9)

具有最小能量的四叶图

车雨红(4.13)

微分方程中常数变易法的应用

杨秀香(8.9)

基于形态滤波和小波变换的红外背景抑制算法研究

冯 洋,袁 卫(8.14)

渭南师范学院朝阳校区校园昆虫多样性研究

胡庆玲,曹 妮(8.20)

闭正则模糊拟阵的一类基交换性质

李尧龙(12.9)

基于非线性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技术

周焕芹(12.14)

基于张量积Bézier曲面生成组合混沌系统的

图像加密算法

张永红(12.19)

拓扑一致降标与性质(gω)

戴 磊(16.9)

掺氮闭口碳化硅纳米管电子场发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席彩萍,王六定(16.14)

遵从推广的范德瓦尔斯方程的气体热力学性质研究

潘营利(16.19)

确界定义的几种等价形式

赵正波(16.24)

大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吴逸群,王志平,程铁锁,许 秀,沈 杰(19.9)

规则形状均匀带电平面之中心垂轴电场差异性研究

雷前召,张宁宁(19.14)

量子态的局部酉等价分类问题研究

孙 欢(19.19)

云计算中服务质量的概率预测和评估方法研究

哈渭涛(24.9)

水声传感器网络握手机制MAC协议研究

林 文(24.14)

现代应用技术研究

Nd2O3/EM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祝保林(4.18)

基于MSP430的蓝牙智能家居系统

朱志平(4.24)

文本文件秘密信息加密及隐藏方案

孙萧寒(4.3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姜 容,江俊翔,牛红梅,周富华,李庚飞(4.36)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雷勋平,刘 晨(4.44)

MATLAB仿真软件在电力电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朱高中(4.51)

2012—2015年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

查淑玲(8.25)

基于贝塞尔-傅里叶矩的零水印算法

何 冰(8.31)

基于CAE技术的双浇口高精度仪器挡罩注塑模具设计

林 权(8.36)

碳/碳复合材料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其氧化机理分析

焦更生(12.25)

半绝缘GaAs半导体开关的传输特性研究

薛 红(12.31)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流变性的影响

曹 强(12.36)

Web服务组合中事务驱动的服务选择有限自动机

陈莉萍(12.41)

泡桐属植物生物学及药用价值研究

姚焕英,高志勇,王君龙(16.29)

Fenton试剂对盖玻片亲水性处理研究

杨 珊,邹智勇(16.35)

全氟温室气体NF3与H自由基脱氟反应机理

刘 艳(16.40)

氰化提金中降低氰化物消耗的研究

曹会兰,张秀芹,张新刚(16.45)

基于嵌入式中间件TAO的实时视屏传输系统

贾晓强(16.51)

基于模式匹配的网络安全协处理器优化研究

周碧英(16.59)

MATLAB求解力学问题探析

牛怀岗,朱志平(16.64)

对应分析法在渭南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张同琦,戴 磊(19.24)

渭南市大气环境污染分析及质量评价

邱小香,仓义强,严 红(19.29)

富平县农业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胡 明,卢佳奇(19.34)

基于白光LED的VLC系统设计

李芳菊(19.39)

植物扦插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赵旭东(19.4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张 莹,肖令禄(19.49)

CE/nano-SiO2覆铜板的热压工艺研究

张文根,张学英(24.21)

复配减水剂对不同水泥适应性的研究

李俊燕,田 涛,毛 娜(24.25)

关中地区玉米各生长阶段生理需温状况研究

吕海波(24.30)

基于ARM和ZigBee的家居安防系统设计

肖令禄(24.35)

教育与心理研究

E-learning 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适应能力培养研究

刘 莉(4.72)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谢乔昕(4.77)

巴洛克音乐对内外向个体短时记忆影响研究

范明惠,杨 震,杨虎民,胡 瑜(4.82)

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 俐,鲁 芳,刘晓雨(8.41)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刘 旺,况 蓉(8.46)

中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现状及差异研究

盛红勇(12.46)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

田 蜜,邓 铸(12.51)

运动与健康教育研究

试析体育说课的要素及说课技巧

党炳康,田俊峰(8.52)

渭南市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

畅宏民(8.58)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研究

刘正武(12.56)

大学生握力测量与比较研究

——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魏俊民,罗光飞(12.60)

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仵晓民(16.70)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调查

王 毅,杨清轩(16.75)

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秦 华(19.54)

大学校园运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曾四清(19.59)

篮球运动员争抢篮板球的技术能力分析

张 虎(24.92)

财经与公共管理研究

基于KAQ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王大江(4.57)

产业融合视域下秦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马素英(4.62)

民营企业军品生产的政策演进、风险及规避路径

李永生(4.67)

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的区域差异研究

——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薛福根,蔡濛萌(12.65)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研究

——兼论我国农地产权改革

王留鑫,何爱平,何炼成(12.71)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成本核算模型

许存兴,刘化刚,张芙蓉(19.64)

沪深300股指期货极差波动率的分布特征和长记忆性分析

李 艳,吴 亮(19.75)

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运用

能力提升研究

屈晓娟(24.49)

基于权变管理理论的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研究

蒋 宁(24.70)

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

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武陵源为例

向延平,陈友莲(8.64)

陕西省农业产业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袁 梁(8.69)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刘 敏,王 云,刘 勇(19.70)

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运行管理研究

李淑惠(24.4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

唐光海(24.57)

基于区位商方法研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孙军娜,雷宏振,兰娟丽(24.65)

图书情报与编辑传媒研究

解构抑或建构?

——新媒体视阈女性形象表征探微

李有军(8.75)

简论任继愈图书馆建设思想

樊秋萍(8.81)

普通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能力建设

马小侠(12.77)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庄新豪(12.83)

论《中国成语大会》的传播技巧

曹熙斌,刘 洁(16.81)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运作模式

高士荣(16.87)

基于TAM模型的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研究

范牡丹(16.92)

民国时期陕西图书出版研究

曹 静(19.81)

图书编辑素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韦干鹏,范莎莎(19.87)

旅游卫视系列纪录片问题分析与对策

——以旅游栏目《行者》为例

郝丹娜(19.93)

国内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王红艳(24.75)

科学定位陕西数字出版产品的发展方向

马 俊(24.81)

档案专业复合型人才建构的核心因素

华 榕(24.86)

新书评介

用执着抒写人生 因坚守收获硕果

——序杨雅丽著《〈礼记〉摭论》段国超(3.58)

剖析条流 考辨精审

——评赵望秦《〈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

邵炳军,王世冲(20.91)

蓓蕾园地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英语课

课时关系研究

郝嘉亮(2.87)

唐代帝王陵墓研究

李 彦,刘 怡(2.93)

陕西省大学生信用卡使用风险控制研究

张 熙(4.88)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王少俊(4.93)

均等化视角下地方政府间交通公共服务合作

供给策略研究

魏媛星(6.80)

西安市旅游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胡忆楠,李 娜(6.86)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王智勇,杜佳静(6.9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张 静(8.86)

企业员工职业性向三重半结构化测试模式设计分析

关 娜,费 洋,丁 菲,张文婷,贺 倩(8.92)

构建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

杨 诚(10.83)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陕西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田 昊,李政和(10.89)

小鼠肝癌合并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四氯化碳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导

刘嘉敏,任 彤,王 佳,徐 承,贾安琴(12.88)

渭南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赵丽丽,陈 蓓,贾雷艳,张 琛,王晓东(12.93)

《史记》经典名言英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曾 馨(14.86)

秦东古书院发展及教育文化功能浅说

李媛媛(14.92)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特征管窥

齐 玲,姚妍君(22.84)

论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

——从内涵、结构到特征分析

刘海波(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