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上的各种教育资源逐渐趋于大同,远程教育、慕课微课、在线教育等一系列“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形式纷纷出现,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生力军,很多名师课程、大师课程对很多地方院校来说逐渐成为可能。面对这样的冲击,一流院校在优势教育资源下永远处于领军地位,地方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将会被这股潮流淹没,因此探索地方院校教育的特色是很多高校都面临的问题,所幸的是国内很多地方高校都认识到这一点,纷纷组成团队开展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如申书兴的《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张捷音的《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的互动发展浅析——以常州大学为例》;彭望书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思考》等文章,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地方院校要发展就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走特色发展道路就要与区域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结合起来。这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选择。地方高校的特色不仅要在教育功能上完成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地方文化传承的作用,还要在特色教育上形成课程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院校特色的体系。
渭南师范学院地处陕西东大门的渭南市,渭南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地方,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从史圣司马迁、药王孙思邈、字圣仓颉、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而这些都是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特色发展的选择元素。为了尽快形成学院特色,渭南师范学院已经成立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秦东电影电视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大秦岭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方式拓展和深化着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特色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外延。
渭南师范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多达15个,这些艺术类专业在特色专业发展道路上有的从渭南民间美术、民俗、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戏曲,有的从《史记》,还有从渭南地域旅游等展开探索,这里重点从《史记》与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的融合出发来探讨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一、 地方院校创新特色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 创新特色艺术教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院校艺术教育逐渐成熟起来,成为继艺术专业院校、重点大学艺术教育后又一重要力量。与各大专业艺术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不同,地方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缺乏艺术积淀和艺术教学氛围,师资水平、教学环境都和这些专业院校有很大差距;与各个重点大学艺术类学科如清华美术学院、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等相比,缺乏优秀学科研究和合作交流平台,师资和教育环境也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地方院校的艺术类学科、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目前,一致认为地方高校要想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想要发展,想要在专业艺术院校和重点大学艺术类学科的夹缝中生存同样也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它的艺术教育和专业院校一样,承担着为国家和地方输出高素质艺术人才和继承发扬地方艺术文化的任务,它的艺术学科建设要想发展,也必须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相结合,凸显特色,明确目标。
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的特色创新就在于对渭南地域文化的挖掘,从而形成地域优势和专业特点,这是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各艺术学科在凸显特色上,充分挖掘渭南地域文化特色 (如《史记》形成的文化群) 和渭南民间艺术的潜力,利用地域地缘优势和各个渭南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诸如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等走进了校园,进入课堂,使得学科发展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是渭南民间艺术的发展需求,更是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二) 创新特色艺术教育要有地方文化发展的使命感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社会风俗也会成就该地方的艺术样式。作为植根于某一个地域的高等院校来说,学习和继承这些艺术,使得这些艺术流传下去,既是地方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更是责任。
当然,一个地方性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形成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而来,有些是自然而然社会演化而成,有些是管理者根据城市定位有意推动,逐渐发展而来。在艺术教育方面如果说渭南民间艺术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地域文化,那么司马迁、白居易、仓颉等一些历史名人所形成的文化则需要后期推动,需要地方院校的学者们有一种使命感去完成。
就渭南师范学院在《史记》方面形成的特色来看,在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和《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专栏等平台的影响下,已经形成若干围绕《史记》的特色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类学科,《史记》故事的动画创作、《史记》题材美术作品创作、数字艺术演化、音乐舞蹈作品演艺、故事剧本改编、《史记》背景电视栏目创作等更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另外,科学研究和特色学科建设都需要不同学科的参与、交叉和合作,一个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是在众多交叉学科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成果能在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使得科研成果形成一个立体的成长空间。渭南师范学院的史记研究已经在历史、文学、翻译等层面取得一定成就,在艺术领域还有待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二、 围绕《史记》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以《史记》为突破口,挖掘地方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使得学科走一个特色发展之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方向,也就是自己要培养具备什么样能力的学生和自己的艺术学科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知道了方向那么探索并总结出学科教育特色就不难了,这里我们围绕《史记》从地方文化艺术、地域经济、历史延续继承三个方面出发来分析,地方院校艺术教育特色形成该如何选择。
(一) 《史记》及司马迁祠文化之于地方文化艺术选择地方文化艺术为突破点形成艺术教育的特色是很多地方院校的选择。地方文化的范畴比较广,它包括地方建筑、居住环境、特色饮食、语言、服饰、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戏曲戏剧等受当地习俗影响的人文表现。选择《史记》以及与之相关地方文化来形成教育特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道路。众所周知,渭南地方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司马迁祠以及围绕着司马迁祠形成的一系列民俗活动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很多地方性的音乐、美术、影视等与之相关。围绕这些开展教学研究,除了让艺术教学更加丰富外,甚至直接可以让其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被继承和发扬,快速形成地方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比如延安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开设陕北民歌课程,成立延安大学陕北民歌协会、延安大学陕北民歌合唱团,举办民歌大奖赛等教育教学形式,突出陕北民歌特色,形成学科特点。[1]
而且作为地方文化重要一环的司马迁祠及史记文化与其所处地方院校艺术教育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司马迁祠及史记文化要依靠院校的艺术教育来继承发展,地方院校艺术教育特色形成需要借助地方文化的土壤。司马迁祠及史记文化作用于艺术教育特征形成,一方面通过诸如地方建筑、文学剧本、影视表演或某种民间艺术形式等具体相态来完成,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司马迁祠及史记文化深层面的东西,如核心价值、创作观念、思想体系等来实现。
所以,从地域文化的纵向发展来看,地方院校艺术学科对其有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从地方院校艺术学科的横向比较来看,地方文化艺术的丰富土壤使得专业发展有了话语权
(二) 《史记》及其周边文化之于地域经济从地域经济出发来确定艺术教育的特色,具有很强的目标性。我国很多地方院校建立之初,其初衷就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而来的。作为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既然源于地方,发展于地方,最后也要服务于地方。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渭南,是渭南旅游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围绕着司马迁祠、《史记》、司马迁等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是和当地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史记》及其周边文化艺术形成了产业,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更多是一个城市精神的提升和内涵的拓展。当我们说某个城市是某某故里、某某之乡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和一句宣传语,它是需要一个让大众真正认识这个地方独特性文化建设的,需要更多了解地域文化艺术的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努力去工作的。这种工作是一种主动出击式的行为,通过围绕《史记》和司马迁祠开展一系列的项目研究、艺术活动、讲座交流、会议论坛等扩展文化影响,形成话语权,最终达到区域文化艺术产业化的目的。
当然除了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地方院校的艺术教育可以直接和地方企业合作,形成企业、学校、社会产学研一体的模式。学校通过和司马迁祠旅游单位或相关文化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输出等方式,有目的地培养了解《史记》或司马迁祠的艺术人才。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苏州镇湖的刺绣文化,通过企业、政府、学校共建的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了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的刺绣艺人,同时也使得传统工艺得以保存,学院的艺术学科建设有了自己独到的特色。
(三) 《史记》及司马迁祠文化之于历史延续继承从历史的延续继承出发,选择特色艺术教育的着力点的前提是在一个城市或一所地方院校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且这种历史中隐含着某种精神值得我们去保留和发扬。显然渭南司马迁祠就是一个符号性的代表,就如同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一样。作为成立于抗战时期的“鲁艺”,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关怀下,把“抗战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培养了一大批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也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培养道路。[2]发展到现在的“鲁艺”,仅就名称来说就全国独一份,更不要说其辉煌的历史,所以如何从历史延续继承这个着力点去挖掘学科特点,是摆在现在“鲁艺”人的一道难题。对于渭南来说司马迁祠也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史记》出发,从历史遗存出发,挖掘艺术教育学科发展特点,不仅可以保留一个城市或一个学院的历史文脉,同时还保留了历史文脉,保留了根,保留了精神。
三、 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对《史记》融合的方法与手段 (一) 教育内容的设置是最直接的融合体现众所周知,在大学中,教学内容占了主要部分,直接决定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目标的实现。
那么,设置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呢?教育内容泛指为了完成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运用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学、参观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等。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我们教育内容设置分为专业养成部分和特色形成部分。专业养成部分,不论是渭南师范学院的美术学、音乐学还是动画等其他艺术学科,其专业养成和对学生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国内各个院校大同小异,比如动画专业的动画概论、动画史、动画场景设计、动画角色设计、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原画设计等几大专业核心课程都会设置,这些课程是专业养成的必须内容。特色形成部分则是为了凸显办学特色,形成区域优势而完成的教育内容。
重点来说说特色形成部分。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来说,挖掘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常见方法。渭南师范学院的多个艺术类专业都从渭南的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等地方汲取了营养并形成特色。
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除了从渭南地域文化艺术出发找特色的研究点外,从渭南的历史展开挖掘,《史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把《史记》作为研究特色融入艺术类学科的发展中,是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史记》研究的学科群更加丰富、更立体,我们可以从艺术创作类型、艺术题材、表现内容等多个方面来完成。就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师学生作品创作题材选择来说,《史记》人物设计、《史记》故事的改编和动画创作、《史记》题材的美术、音乐、舞蹈的创作等都是直接融合的方法。
(二) 创新艺术教育手段是融合主要手段 1. 作品教学与主题创作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史记》是一个宝库,它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技能训练、素质养成、实习实践、作品创作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最后一个作品创作的环节中,选题往往会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以往的成功经验来看,从地域文化出发引导学生创作,获奖的概率就要大很多。比如以司马迁祠的三维数字化表现为内容、以《党家村》《渭南古城复原》等为主题的创作都得到了专家认同,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2. 项目研究立项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把《史记》和艺术教育相融合所采用的最常见、最基础的手段,这种方法可就某一特殊的课题或者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索。目前在渭南师范学院不仅有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专栏等科研平台;同时在研究环境方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站等基础性平台的建设也为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阵地的国内地位作好了基础。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撰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更是成为《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项目研究方面,学校很多教授就《史记》的多个问题进行项目研究,如曹强教授主持的“接受学视域下的《史记》英译研究”,王晓红教授的“《史记》关中文化及影响研究”等。
这些都为《史记》和渭南师范学院艺术教育在项目研究方面的融合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样一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研究氛围中,艺术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出发,引导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在毕业论文 (设计) 的选题方面,以《史记》和司马迁等为题材展开探索。比如已经获批的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就有“数字语境下《史记》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研究”“挖掘《史记》故事资源与动画创作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师的科研项目选择出发,组成研究团队针对具体问题如教学研究、艺术教育特色、《史记》与司马迁文化艺术开发、艺术作品创作等进行专题讨论和立项申报。
3. 合作开发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联合起来合作共建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高校所采用,这种打破学校单一办学、闭门造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得教育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史记》和司马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艺术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就需要这种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在渭南不仅有司马迁祠的旅游景点,还有韩城司马迁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展开这种横向的合作交流,让高校的艺术专业介入到《史记》相关的设计开发、影视创作、广告宣传、新媒体创作、美术创作、音乐、舞蹈等,不仅可以弥补艺术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这种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建设,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平台优势。
四、 《史记》与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融合渭南师范学院的艺术类专业较多,因而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和《史记》进行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 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史记》的教育融合渭南师范学院的戏剧影视学学科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动画四个专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戏剧影视文学类专业的创作一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了加快此类学科的特色化进程,学院成立秦东电影电视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在设立之初就把《史记》的艺术教育融合为一个重要的单元。动画专业突出《史记》历史故事的动画短片创作,同时在动画角色设计、原画设计、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技法等课程中加入了史记元素,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突出节目策划和制作,依托校园实践平台——晨曦电视台进行节目策划和专题录制,从史记文化方面挖掘融合的可能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则更多的偏向《史记》小故事的文学剧本改编。
(二) 设计学类专业《史记》的艺术设计开发在该学科类别中,学院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四个专业。在与《史记》融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和当地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就视觉传达专业来说,更多是课程内容设置、项目申报和开发、作品创作等,多是从广告宣传设计、海报设计、企业形象和城市形象策划与包装等角度来进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是倾向用数字化技术来推动《史记》的现代化进程,如《史记》数字出版、相关网站网页设计包装、手机APP开发等。产品设计专业更倾向于以《史记》与司马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三) 美术学类专业《史记》美术作品创作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在和《史记》的艺术教育融合方面,则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史记》的人物形象、历史典故等用国画、油画、版画、书法、连环画、漫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识的《史记》属于文学作品,它比较抽象,我们的目标就如何让他更形象一些。就如黑格尔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它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这种平滑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具体化,成为有生命有个性的东西。”[3]50这一具体化,让其具有生命的过程就是《史记》和美术学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
(四) 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史记》的教育融合在该学科类别中,学院开设了音乐学、舞蹈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在和《史记》的教育融合方面,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艺在选题和取材方面则是其融合的突出表现。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因此有一种普遍认可的说法,即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4]125那么这种“情”更多得是对《史记》人物、历史事件的感怀和悲悯。如琵琶乐曲《十面埋伏》,该曲通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5]13个段落,来表现《史记》中项羽垓下被围的场景。
舞蹈作为一门抒情性表达较强的艺术门类,通过舞者的舞蹈行为、动作、情绪,作品的情节等表现主题。如历史题材的舞蹈《东郭先生》《木兰从军》《文成公主》等。《史记》作为一个丰富的创作资源库,有众多的灵感和题材可以挖掘,而且这种题材就其内容和思想来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平阳新闻报道中,在文化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全国总决赛中,平阳二职高一幼师学生徐强强同学表演的舞蹈《司马迁》,荣获舞蹈专业高中组最高奖——特金奖。[6]所以,音乐舞蹈和《史记》相融合,作为学科发展突破口是有可为的。
五、 结语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普及下,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向着区域特色化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的过程,这个特色化的过程主要在于艺术教育者对特色方向的选择,教育者可以从地方文化艺术、地域经济或者历史延续继承这三个方面出发来确定其特色来源。作为地方性院校的渭南师范学院的艺术教育,从《史记》和艺术教育融合出发,通过作品教学,项目研究,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开发等手段,在不同艺术学科中采用不同的融合方法,形成艺术教育的特色。挖掘学科融合的各种可能性,为渭南地域文化内涵、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为其他地方院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借鉴。
[1] | 张岩. 延安大学突出艺术教育特色推动陕北民歌艺术繁荣发展[EB/OL]. (2010-01-28)[2016-08-18]. http://news.163.com/10/0628/15/6A9C9O34000146BC.html. |
[2] | 中央电视台. 大型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大鲁艺》[EB/OL]. (2012-05-19)[2016-8-20]. http://jishi.cntv.cn/program/daluyi/shouye/index.shtml. |
[3] | [德]黑格尔. 美学[M]. 朱光潜, 译.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 |
[4] |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5] | 陈和蕾. 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发展浅析[J]. 文艺生活, 2014(5): 109. |
[6] | 陈振峰. 平阳学子原创舞蹈《司马迁》获国家级特金奖[EB/OL]. (2014-05-19)[2016-8-21]. http://www.zjpy.gov.cn/pywhjy/201308/09/951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