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运用合理商业模式、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的服务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环境资源的约束,我国经济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及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以及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有关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现代保险服务业等多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陕西编制了陕西服务业发展规划,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发达的高等教育、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是地位逐步提升、总量不断增加; 二是现代服务业体系已经形成、结构初步完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认识不够到位,总量偏低、比重较小,结构不尽合理,社会化程度低,投入产出低等问题。因此,明确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布朗宁和辛格曼对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又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亚产业”集群。[1]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W. Ochel、Victor等分别从私营服务、电信服务及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研究。[2-3]Dorothy、Roller、Luigi、Chang、McKee、Dazhong等人实证研究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服务业能够促进就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的结论。[4-9]
目前,针对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服务业内涵与分类的界定,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有着不同的理解。裴长洪、吴山和夏杰长、汤跃跃和张毓雄、张涑贤和唐贤伟等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现代服务业是运用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变革原有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同时,他们还提出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信息、软件、旅游、会计、咨询、法律、科研技术服务等。[10-13]在实证方面,周鹏、胡凯,张苗,景守武、夏咏,黄明凤、李蕾分别从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协调、城镇化、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度。[14-17]
国内外学者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在对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发展结构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层面研究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厘清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提升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2. 陕西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2.1. 陕西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2.1.1.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相一致,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现代服务,以实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升级与优化,实现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改善陕西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2. 陕西省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良好机遇首先,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为陕西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国家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相关文件,根据国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政策,陕西省政府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文件和通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西安市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带动全省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这些都为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陕西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2.2.1. 发展基础雄厚,实力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陕西经济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实施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着力吸收外资和“走出去”战略,使得陕西的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依据201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6年陕西省经济总量达19 165.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 776.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302.5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1 974.8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方面,2016年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中(续建),骨干铁路、地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项目36个,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39个。这些现实的条件为陕西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2.2. 区位优势明显,地位日益突出陕西是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在发展交通物流、商贸批发、文化、旅游、房地产及通信、金融等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较高的资源禀赋。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省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目前正在打造的国际陆港“西安港”“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开通以及咸阳国际机场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的获批,陕西省所具备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科教实力等综合优势为陕西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2.2.3. 陕西省高等教育发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截至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有92所(含独立学院12所),占全国总数量的3.23%,位居全国第13位;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0.61万人,在校学生109.97万人,位居10名左右;研究生招生3.22万人,在校研究生10.19万人,位居全国5名左右。综合来看,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位居全国10名左右,综合实力位居4名左右,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科技成果奖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指标,2015年陕西省高校共获各类科技奖项223个。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高等教育处于全国三分之一位置,说明陕西省是名副其实的高教大省,同时具备高教强省的厚重底蕴。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将西安交通大学等5家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为陕西现代服务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4. 陕西省科技实力强,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在科技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年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 220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科技成果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16年底,全省申请专利总数为69 611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1 033项,成交金额802.74亿元。现代服务业正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才资源,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而陕西所拥有的科技基础,可以对现代服务业起着渗透与推动作用。
2.2.5. 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特色明显陕西不仅拥有“中华民族摇篮”与“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而且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有革命圣地与摇篮之称的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西安事变”革命遗址等,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为陕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 813.4亿元,文化产业占比不断提升。
3.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发展重点不明晰,政策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虽然陕西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突出,但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没有根据陕西省所具备的优势特色制定详细的发展重点,同时由于现代服务业涉及门类多、范围广,在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例如科技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过度强调其公益性功能,缺乏竞争导致现代服务业创新不足;软件、信息、会展等新兴行业虽不断拓展,但发展水平与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行业利用外资不足,投资力度不够,不利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外,陕西省虽出台了相关发展政策,但实施细则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3.2. 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低于工业近年来,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增长较快,图 1反映了1995—2015年20年间的陕西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根据2016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5年陕西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 342.1亿元(未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与2014年(6 547.76亿元)同期相比增长了12.13%。
![]() |
图 1 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 |
图 2显示1995—2015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20年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约为16%。其中2005年、2008年增速最高,达到24%,而在1998年,这一数值降到最低,仅为8%,除了这几个波动较大的年份之外,其余年份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服务业在近10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
图 2 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 |
但是,由图 3可以看出,陕西省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却不高,总体上是低于工业的。图 3显示了陕西省2000—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从图 3可以看出,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与工业增加值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在2001年,服务业贡献率达到48.1%,但是此后却不断下降至2004年的31.9%,随后的4年间又不断增加到2009年的44.8%,但是自2010年下降到33.4%,之后一直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通过图 3还可以看出陕西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贡献率的上升前快后慢,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说明陕西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
![]() |
图 3 陕西省服务业与工业贡献率 数据来源: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 |
图 4显示的是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图 4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1995—2001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02—2011年,呈现下降趋势,2012—2015年间又略有回升,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陕西省在这些年间的工业增长速度比服务业更快。因此,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相对增速有待提高。
![]() |
图 4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 |
从服务业内部来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如图 5所示。由图 5可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总体呈现出平稳上升、快速下降、平稳上升的状态,1995—2004年,呈现V形状态; 1995—1997年比重在69%~70%之间; 1998—1999年略有下降,达到68%;1999—2004年又回升到70%以上。由图 5可知,在2005年,该比重由2004年的72%下降到64%,跌幅8%,原因部分来源于统计方面,在2005年之前,服务业统计数据中未加入住宿餐饮,到了2005年,统计年鉴中将住宿餐饮加入服务业增加值中,导致2005年比重有较大变化。2005—2015年,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该比重基本上保持在66%~70%左右。
![]() |
图 5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 |
图 6显示了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由图 6可看出,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约为36%;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约为19%;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房地产业,约为14%;金融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位居中等。图 6的数据虽然能够说明包括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业等内容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支撑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是从内部结构来看,还是存在着传统服务业占主导,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
![]() |
图 6 2015年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构成图 |
陕西省现代服务产业起步晚、发展慢,没有形成集聚优势,占服务业增加值的份额仍然较小。根据2016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从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来看,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几大传统产业占据重头,占到服务业总投资额的80%以上,而金融保险、信息、软件和科研技术服务、教育业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投资不到服务业总投资的10%。从内部结构来看,超过60%的投资注入软件、信息、房地产、金融业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生活性服务业,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明显偏低,不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陕西服务业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5. 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智力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2016年底,陕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有30万左右,低于北京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人才缺乏。而2016年陕西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和教育等行业人才需求却增长较快,与2015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64.93%、17.21%和72.88%。此外,在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
4. 提升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4.1. 理清发展思路,确定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升级与换代;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等;打造一个核心极、三个重点区、若干个发展点、多个增长网点的布局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核心、地区城市为次级中心、县级城市为网点,各具优势与特色又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关中现代服务业综合集聚带、陕北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陕南农产品以及生态服务集聚带。
在理清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确立其发展重点:一是商贸服务业方面,加大商贸服务业结构的升级与换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二是信息服务业方面,积极开展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外包、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三是现代物流业方面,按照陕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把陕西建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全国重要物流集散地;四是金融服务业方面,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以“西安——中国西部金融中心”为目标与出发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金融商务服务聚集区建设;五是旅游服务业方面,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构建若干个在国内以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与旅游服务集聚区,壮大一批文化旅游服务企业;六是农业现代服务业方面,完善农业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经营方式。
4.2.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政策指导,为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保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举措;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到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加快陕西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其在服务业结构中的比重;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的发展机制,有效实现现代服务业科学、有序、规范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陕西省实际,同时借鉴外省市的经验,研究新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在充分了解陕西省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市场准入政策、财税(费)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人才政策、就业政策、技术政策、专项扶持资金政策等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4.3. 积极发挥陕西省资源优势,优化陕西省服务业发展结构陕西作为科教文化大省,具有较大的教育、科技、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作为西部桥头堡、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产业承接优势。首先,要加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产业及旅游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积极开拓文化产品市场;加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新媒体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信息、软件业等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化进程。其次,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创新。要积极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融资租赁中心,扩大业务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金融要素市场中心,推动市场服务多元化和业务创新;要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培育互联网金融、商业保理等新兴业态;要大力发展金融在科技、农村、矿业、消费和商贸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发展。最后,要全力打造会展发展新高地。要推进曲江会展中心、浐灞国际会议园区、西咸国际专业会展区等地的资源互补,推进特色发展;要提升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积极培育、引进特色专业展会,争取国内国际知名展览、会议来陕举办,引进品牌展会,切实办好中西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提升陕西会展品牌形象。
4.4. 加强载体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陕西省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在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中,重点加强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园区的建设,一是综合示范城市建设。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引领, 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依托,重点打造西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城市、杨凌国家级农业综合现代服务示范城市、宝鸡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示范城市、延安与榆林国家级能源服务与社保综合服务示范城市等。二是服务集聚区与园区建设。服务集聚区与园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不仅有利于完善现代服务业服务体系,而且也有利于有效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三是在区域上建立关中综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西安—天水”经济区域为契机,以西安为核心,建立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建立陕北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服务项目主要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进行。建立陕南农产品以及生态服务集聚带。重点围绕农产品建立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陕南生态服务区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加大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适当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二是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为现代服务业的实体运作创造条件。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着力提升等级、优化结构、增强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大仓储基础设施的整合与优化力度;加快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省会城市西安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西安在全国交通运输网中的枢纽地位;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和商洛等重点建设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等。
4.5. 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建立机构。在政府组织下,建立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现代服务业联盟。形成一个由政府指导与扶持, 学术与研发机构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产业界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运作体系与机制。二是搭建平台。在政府组织与扶持下,依据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由企业根据政府要求与市场需要,投资搭建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提供服务。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据市场化原则,根据市场需要,向社会提供政策、信息、金融保险、科研技术等方面的相关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在高校中设置与服务业有关的紧缺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力度;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将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人才需求纳入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对引进的人才,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对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对科技服务培训机构按培训任务量给予适当补助。将科技服务业纳入全省现代服务业统筹规划,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研究制定科技服务采购目录内容。
[1] | Singelmann J. 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m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78. |
[2] | Ochel w, Wegner M. Service Economy in Europe:Opportunities for Growrth[M]. America: Westview Press, 1987. |
[3] | Hollis Landrum, Victor R, Prybutok A. Service Quality and Success 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 156: 628–642. DOI:10.1016/S0377-2217(03)00125-5 |
[4] | Dorothy I, Martin S. Service Industries as Growth Leaders On the Pacific Rim[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4(5): 190–199. |
[5] | Roller L.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imultaneous Approa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 909–923. DOI:10.1257/aer.91.4.909 |
[6] | LuigiGuiso P. 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19(3): 929–969. DOI:10.1162/0033553041502162 |
[7] | Chang G. The Paradox o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J]. Economic Systems, 2006, 30: 24–40. DOI:10.1016/j.ecosys.2005.07.002 |
[8] | McKee D.L. Growth Poles and Advances Economies[J]. Service Business, 2008, 2(99): 107. |
[9] | Dazhong Che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Modern Economy: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we, 2013(1): 1–12. |
[10] | 裴长洪.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分析[J].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1): 5–11. |
[11] | 吴山, 夏杰长. 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思路[J]. 经济与管理, 2010, 24(4): 24–30. |
[12] | 汤跃跃, 张毓雄. 广东经济转型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广东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11): 40–49.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0.11.007 |
[13] | 张涑贤, 唐贤伟, 张利娟. 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 工业工程, 2014, 17(2): 143–147. |
[14] | 周鹏, 胡凯.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3): 25–28. |
[15] | 张苗.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3): 111–117. |
[16] | 景守武, 夏咏, 陈红红. 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农业耦合发展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7): 227–232. |
[17] | 黄明凤, 李蕾. 西北五省区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J]. 新疆财经, 2015(3): 4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