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Vol. 44 Issue (8): 87-94   DOI: 10.16099/j.sus.2020.08.009
0

引用本文 

赵景磊, 郭玉成. 身份认同视域下梅花拳的传承变迁与发展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8): 87-94. DOI: 10.16099/j.sus.2020.08.009.
ZHAO Jinglei, GUO Yucheng.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eihua Quan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0, 44(8): 87-94. DOI: 10.16099/j.sus.2020.08.009.

第一作者简介

赵景磊(ORCID:0000-0003-1918-2089), 男, 山东聊城人, 上海交通大学讲师, 博士; Tel.:15800875793, E-mail:928745021@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郭玉成(ORCID:0000-0002-4255-2706), 男, 山西新绛人,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Tel.:13917529689, E-mail:wushuxue@126.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4-18
修回日期: 2018-07-16
身份认同视域下梅花拳的传承变迁与发展策略
赵景磊 1, 郭玉成 2     
1. 上海交通大学 体育系,上海 200240;
2.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摘要: 对梅花拳代表性传承地河北、山东、河南等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资料、口述史等研究方法,探析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梅花拳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传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身份认同特征,但在当代社会出现文化变迁现象:交往对象由以熟人为主到生人增多;维护机制由个体主导到协会填补;行为意向由人情维护到利益倾向;规范模式由严格要求到自由显现;信仰方式由传统权威到现代理智。梅花拳传承中身份认同的变迁既受科技、文化、经济等发展的影响,也受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国家政策指引的外部导向,以及习练人群减少、存在价值动摇的内在制约。提出发展策略:适应时代发展,辩证对待传统革新;明确本质属性,维护集体主义功能;增强精神动力,传承守护传统文化;依靠社会合力,强化国家政策引导。
关键词: 梅花拳    武术    拳种    身份认同    文化变迁    文化传承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eihua Quan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ZHAO Jinglei 1, GUO Yucheng 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School of Wush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on provinces of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 in China, which are 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ance of Meihua Quan, the issue of identity in the inheritance of Meihua Quan i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ral history.It holds that Meihua Quan,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has formed a stable identit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new phenomena of evol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as follows:participants is more and more from acquaintance to strangers; the maintenance mechanism is dominated by individuals and filled by associations;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from the maintenance of human feelings to the interest tendency; the normative model from strict requirement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ee character; and the mode of belief from traditional authority to reaso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identity pattern of the inheritance of Meihua Quan is affected by three aspects:the subtle influ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external guidan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schoo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policy guidelines; and the reduction of practice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inherent restriction of shaken valu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reat traditional innovation correctly; it should be clarified that the essential should be attributed and the collectivism function should be maintained; the spiritual power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continued and protected; and the support of all classes of society and the right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should be relied on.
Keywords: Meihua Quan    Wushu    type of boxing    identity    cultural evolu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自明清武术拳种、流派开始繁荣,至当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为129个[1]。梅花拳是我国优秀武术拳种之一,兼具组织传播和民间信仰特征,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术快速发展状况,以竞技武术为主,社会武术、武术科研、青少年武术协同发展[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花拳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重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受到重视,在传统文化出现断裂现象及被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变化。为深入了解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笔者于2017年2月和8月前往梅花拳代表性传承地河北省平乡县、广宗县、威县,山东省菏泽市,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等地调研、考察与访谈,其中对河北省平乡县进行2次考察,共访谈梅花拳传人17位(按照A~Q进行编号),对其中3位梅花拳传人进行了2次访谈,整理访谈录音资料共20余万字。本文基于身份认同视角,揭示梅花拳组织传播与传承现状,提出促进梅花拳良性发展的策略,为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当代发展提供借鉴。

身份认同是基于个体对自身角色归属认知而产生的对族群或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是明确“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核心问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早期以哲学研究范式为主[3],后逐步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近年来,身份认同概念在体育领域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民间体育组织等相关的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身份认同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其特性一旦形成,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具有极强的稳定性”[4]。对于长期形成的武术习练群体而言, 身份认同也是门内成员依存与组织传承的前提条件。在武术拳种组织传承的研究领域,当前已有学者从族群、共同体、门户、社团等视角切入,但缺少聚焦于身份认同对组织特征与传承机制影响的研究,而该理论已被应用于文化研究并形成共识。

梅花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传承,并形成自有、独特的文化特性。这一特性具有稳定性,但也存在波动性。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文化在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传统到现代不是简单地从传统直接转换为现代,现代和传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5],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置身于传统文化根基之中的。虽然梅花拳的传承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特征,但在当代社会仍展现出新的特征,具有时代特色而有别于传统的传承模式,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1 梅花拳传承中身份认同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1.1 交往对象:由以熟人为主到生人增多

个体的自我定位与其交往对象有关。在梅花拳传承中门内弟子注重交流与沟通,这体现在门内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如集体展示技艺的“亮拳”活动[6]和祭祖活动等都是梅花拳门内弟子交流的重要方式。非组织性的门内交流也很多,“飘贴”即其中的一种,即在区域相距较远的梅花拳弟子之间可通过传递拜师贴的方式成为师徒,以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梅花拳的“串场”也是极具特色的门内弟子交流方式,即梅花拳弟子到不同区域或师承的拳场交流切磋,取胜之人并不是简单赢得了荣誉,还承担技法传承的责任。如梅花拳传人A所说,“假如一个梅花拳师父来我这边交流把我的一个弟子打败了,我的弟子不管自己的辈分大小都要马上向对方行礼,而且是行大礼,这个时候来‘串场’的人必须要把自己的功法传授给我的徒弟”。

梅花拳在传承中有注重不同区域、不同师承门内弟子交流的传统,但相较现代而言,在传统的梅花拳门内弟子交流中更多的是熟人间的交流与互动,身份认同的依存对象以熟人为主。不同师承尤其是区域相距较远的弟子之间大范围的交流互动受制于社会条件,更多的还是小范围的以血缘、地缘等关系为主的熟人间的交往。以“飘贴”为例,梅花拳传人A认为:“有的梅花拳师徒一辈子不见面,这也是‘飘贴’的一个特征。”“飘贴”使相距较远的梅花拳弟子成为师徒,但仍然很难达到全面交流的效果。在现代传承中,更多梅花拳弟子从生人开始相识与交流。梅花拳传人E认为:“梅花拳门内弟子现在去哪做生意、旅游、工作都会去主动联系当地的梅花拳弟子,不用认识对方,在微信群里一说就会有人主动告诉你在这个地方哪里有练梅花拳的大场,虽然之前没见过,过去一聊就熟悉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增多在梅花拳弟子参与的集体活动中有更为直观的表现。以河北平乡县后马庄村每年的祭祖活动为例,近年来在数万人参加的祭祖活动中有很大比例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很多海外梅花拳弟子也前来参加,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前来参加活动的主要是平乡县和周边地区的梅花拳弟子[7]。且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梅花拳在海外传播也非常迅速,2002、2005和2007年共有138名欧洲梅花拳弟子到中国参加河北老家寻根、梅花拳研讨会等活动[8]。在当代信息社会中,“飘贴”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跨区域交流增多,交流方式逐渐多样化,为越来越多的梅花拳弟子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1.2 维护机制:由个体主导到协会填补

梅花拳的传承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维护机制,以师徒制为主导。在师徒制的传承中,其主要特点是师父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师父在处理以其为中心的门内事务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整个梅花拳门内事务的处理中,以师父和区域为主导所形成的不同亚群体之间有“文场领导武场”(梅花拳兼有文场和武场是其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的一个重要特征)的惯例,即由培养具有“大将”之才、学文的文场弟子统一组织、管理门内事务[9]。但相对而言,在整个梅花拳组织群体中并未形成绝对统一的领导层,且并非每个有梅花拳组织的地方都同时具备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的当代传承除师徒制外,协会制也是重要的维护方式。梅花拳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相继成立。自1991年平乡县成立梅花拳协会,之后威县、邢台、广宗等梅花拳发展较好的地区、县纷纷成立梅花拳协会[10]。20世纪80年代,梅花拳开始在山东各高校得到发展。1984年山东大学成立梅花拳协会,经过几十年发展,山东几十所高校均成立了协会[11]。此外,海外地区也设立了梅花拳协会。以梅花拳在欧洲传播为例,截至2012年,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协会有20多个地区分会500多名会员,主要分布在法国、意大利、瑞士等3个国家[8]。从梅花拳协会的功能看,以邢台地、市级武术协会的主要工作为例,主要包括挖掘整理武术史料、管理民间武术、参加各类武术比赛、领导地市级的武术普及和开展全民健身[12]。梅花拳协会在组织梅花拳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梅花拳传人E认为:“各地协会也会举办活动,以河北、山东、河南为例,以市为单位会成立梅花拳协会,按期举办相关活动以加强门内弟子交流。”梅花拳协会的统一协调有助于对习练群体的组织和接收指导, 也进一步巩固了梅花拳弟子注重交流的传统。

1.3 行为意向:由人情维护到利益倾向

梅花拳的传统传承中成员之间注重人情维护是行为意向的重要特征,这体现在其“模拟血缘关系”的传承方式中。传统武术“模拟血缘关系”的传承方式普遍存在,主要用于拉近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在“模拟血缘关系”的交往方式中,重人情、轻利益。以技法相传为例,在传统的梅花拳传承中,集体成员普遍认为师父类似于父亲,师兄、师弟、师爷、师叔等也都模拟真实伦理关系论序,梅花拳讲究“天下梅花是一家”,海内外所有的梅花拳弟子都按照梅花拳“百字辈”[13]排序,都能以辈分论大小。技法相传也是不能收取费用的,因为按照传统观点,父亲教授自己的儿子拳法收取费用是不合乎伦理关系的。梅花拳传人A认为:“我们传承梅花拳都是义务的,不会收拜师费,传拳也不收费。”

调研发现, 大多数梅花拳弟子仍坚持重人情、轻利益,但也已开始出现重利益的现象。如通过成立梅花拳的培训机构或学校收取费用,以及传拳收费。通过传授拳技取得利益并不能完全被认定为一种退步或不好的现象,在促进梅花拳传承的基础上满足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这只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的传承方式。以访谈对象梅花拳传人O为例,O是某中学的外聘体育教师,主教学生梅花拳,每个月薪资不足1 000元,坚守多年,虽然从某个角度看属于依靠教授梅花拳收费,却是在收入极低的情况下促进了梅花拳的传承。梅花拳传人A认为:“办一个专门的机构,我要养活工人、老师,那我要收费,因为不收费这个机构就难以维持运营。”当然,培训机构的学习人员不是或还未成为梅花拳弟子,这也和传统的梅花拳传承方式有区别。在梅花拳门规“五戒”中就明确规定“不许打拳卖艺”[14],在收费模式下培养出的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模式区别于“模拟血缘关系”下培养出的梅花拳弟子,其亲近感和认同感不同。

1.4 规范模式:由严格要求到自由显现

梅花拳传承中身份认同的规范模式包括门内关系间的礼治和行为模式的规训,在梅花拳的传统规范方式中有较为严格的要求[15]。以拜师入门为例,在梅花拳传统的拜师中有严格的程序要求。①梅花拳入门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三师调教”[16]是梅花拳传统特点的体现。梅花拳传人A认为:“梅花拳的引师首先是他对你要有了解,不然他也不会把你引进门,送师是引师引进门后,他了解被引进人的情况,但被引进人不一定对要拜的师父有足够的了解。送师一般会对要拜的师父比较了解,他会知道哪一个师父比较合适,然后通过梅花拳特殊的仪式把你送到要拜的师父那里去。”②梅花拳入门仪式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梅花拳传人D认为:“在山东那边传统的拜师礼节比较隆重,如拜师要有引师,所有的事情跟师父要先商量好,拜师当天徒弟要头顶拜师贴,从师父门口一步磕一个头,一直磕到师父跟前。”在严格的程序和规范仪式下经过长时间考察,对于非诚心加入以及不符合梅花拳门内要求的人员进行筛选,使得最终能够“入门”的梅花拳弟子间凝聚力和认同感更强。

在当代社会,梅花拳包括拜师仪式在内的规范模式出现了转变的倾向,调研发现,访谈对象对于现在梅花拳规范模式的自由化均有所察觉。例如,梅花拳传人L认为:“现在改变挺大的,很多拜师(仪式)都淡化了,以前拜师从入门到正式拜师中间有比较多的考察和繁琐的程序,现在有的徒弟和师父聊一聊、磕个头就算拜师了。”有关鲁西南地区梅花拳传承的调研[17]也发现了此类现象,包括近年来梅花拳的拜师程序被大量删减,且存在“拜师不学艺”的现象,并了解到某位梅花拳拳师入门弟子达1 300余人,真正跟师学艺的不足1/10,很多人拜师入门只是为了“好办事,拓路子”。规范模式自由化现象的出现使梅花拳门内弟子的认同感也随之动摇,拜师仪式简化现象不利于门内弟子之间的认同。例如,梅花拳传人D认为:“我认为拜师仪式表示的是弟子对于老师的诚心,如果弟子诚心都没有,让老师怎么教你啊。”梅花拳传人L在谈到现在拜师仪式简化的现象时说到:“我认为他们还不属于真正的梅花拳弟子,所以梅花拳弟子见面时的‘盘道’以及梅花拳门内核心的东西包括香理等也不会给他们讲的。”有些弟子因未经传统拜师入门中严格的程序与筛选,难以得到门内其他弟子真正的认可,由此可见,梅花拳传承规范模式的自由化对于门内弟子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1.5 信仰方式:由传统权威到现代理智

在交通闭塞、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人们的信仰方式普遍倾向于在传统权威下信仰鬼神或盲目崇拜,梅花拳的传承中也存在该现象。梅花拳自农耕文明中产生,主要依托民间的方式传承与保存,在梅花拳门内主要流传文献《根源经》中存在大量虚幻缥缈的古老传说和故事。在河北邢台市委宣传部建设梅花拳文化苑区的文化挖掘中发现了大量对于梅花拳祖师和历代传人的神化描写,并将其中一部分汇编成《梅花拳传奇故事集》[18]。主要内容包括:①对于祖师的盲目崇拜,包括相信师祖们能腾云驾雾、遁地而行、刀枪不入等;②相信梅花拳有驱鬼看病、预测未来等功能,认为烧香祭祖能保佑自身。有研究对具有浓厚梅花拳习练传统的河北永年县故城村调研发现,该村有修庙拜神的传统习俗,习惯于在法王宝殿下习练梅花拳,其活动具有敬神仪式的特点[19]。梅花拳的敬神仪式意在通过祭礼、言语和冥想等与神交流,使其帮助完成心愿[20]。这都展现了民间信仰在文化闭塞年代所展现出的信仰的理想化和夸大化。

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全民科学知识普及度提高,民众信仰由传统权威逐步转为现代理智,这在梅花拳的祭祖和“亮拳”中都有所体现。梅花拳传人G认为:“烧香祭祖是为了不忘老祖的传承,所以说不能被扣上迷信的帽子。”梅花拳传人B认为:“给祖师爷烧纸、上香,主要是对祖师爷朝夕不忘、感恩戴德。”在梅花拳传人G和B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对于梅花拳弟子的祭祖不再只是祈求神灵保佑,而是怀着一种感恩的思想。梅花拳的“亮拳”仪式也不再是“到祖师们面前演练给祖师看”,而是相互交流并感恩祖师。有关山东菏泽(曹州)梅花拳的调研[21]发现,传统梅花拳1年5次(春节/除夕、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冬至/腊月初八)祭拜祖师、“祈求祖师照应”的风俗在当地被延续下来,但在当今成为了梅花拳组织内部凝聚人心的重要节日。由此可见,梅花拳的祭祖、“亮拳”等体现了由传统的神圣标记向具有新文化意义方向的转变,而梅花拳门内弟子的祖师认同和信仰方式也随之转变。

2 当代梅花拳传承身份认同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发展对梅花拳传承身份认同的影响 2.1.1 科技进步改变梅花拳传人的交流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武术拳种门内成员的身份认同方式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在梅花拳传统传承中,受地域、交通等方面的限制,门内弟子的交流对象仍以近距离内、相同师门的熟人为主。梅花拳传人A认为:“以前交通不便, 富人还能骑马,穷人马都没有,全靠步行,几百里地都要步行过去,距离太远了,见面交流肯定很难。”受制于不发达的交通、交流方式,即使是门内安排的统一活动,对于远距离的弟子而言也是很难参与的。梅花拳传人B认为:“每年正月十六这天为我们这里的统一祭祖时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有人打算正月十六到的,但路上一耽误就可能正月十八才到,现在就不同了,交通、通信都很发达,交流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便捷的交通方式增进了远距离弟子间的交流,而且信息交流方式的发达也使陌生人间的联系和沟通更为便利。

2.1.2 文化转向改变梅花拳传人的思维方式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言, 西方文化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核心, 注重利己、战胜与超越,而东方文化价值观强调以宗族为中心,注重克己、和合与完善[22]。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逐渐取代单一文化,大众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断裂和被现代化的背景下转变[23]。文化传统蕴含着一个拳种中个体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准则等,文化转向在梅花拳的传承中体现为对一些传统的“不屑”,对新文化形式的过于推崇。梅花拳传人A认为:“以前梅花拳有许多很好的门内弟子相帮的传统,但现在还是有些流失,很多拳师不再给年轻人讲这些传统。”随着当代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武术文化中许多静中求变的精髓少有人探究。梅花拳传人J认为:“现在的人大都太浮躁了,没人能真正静下来用心去体会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梅花拳和书法一样都是静下来体会才能做到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1.3 经济发展改变梅花拳传人的生活方式

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发展对我国各区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带动人们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24]。这些观念作用于梅花拳弟子所表现出来的是交往方式和奉献理念的转变。①在社会大环境下对于金钱的追求意识更为强烈。梅花拳传人J认为:“梅花拳门规要求不准打拳卖艺,由于我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地为梅花拳做事情,就跟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也落下了一个‘傻子’的称呼。”②经济发展使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门内弟子间的交流减少,参与门内事务也相应减少。梅花拳传人A认为:“我小时候在生产队的时候比较闲,不像现在,现在的人都很忙,尤其是我们村现在做生意的特别多,小孩子要么上学,要么给家里帮忙。我小时候在大集体中生活,时间比较充裕,早晚都有时间,没事大家就一起练练拳、交流交流,家里人也支持。”

2.2 外部导向对梅花拳传承身份认同的影响 2.2.1 竞技体育模式影响梅花拳传承的组织方式

近代以来,武术西方化、体育化进程加快,尤其在近年来的申奥过程中,传统武术自身个性内容一再被泯灭[2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武术拳种在历史上的组织模式经常与宗教传播和秘密结社联系在一起,如义和团、白莲教、大刀会、天地会等[25]。在梅花拳传承中,其组织形式的社会属性也较为复杂,成员交往方式和内容丰富,但这也存在负面影响。梅花拳传人K认为:“好多人后来不练梅花拳是因为在师门里‘随礼’比较多,或者说要顾家,就慢慢不练了,现在练武术不能用于生计,还要往里面搭钱。”西方竞技体育最大的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客观评价,西方的体育组织形式主要致力于推广体育运动、提高体育的竞技水平,其社会属性相对单一,其在近代中国西方化进程中对梅花拳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导致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

2.2.2 学校教育模式影响梅花拳的师徒传承方式

学校武术教育是近代以来开展起来的。1915年,学校正式设立武术课程[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主要以竞技武术为主,从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看,主要把初级拳、青年拳等列为考核内容,专业体育院校中的武术教育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22]。近年来,梅花拳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学校武术教育不同于传统武术教育方式,其对于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模式也产生重要影响:①武术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远离了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梅花拳在学校中的传承以学校教育模式为主,部分学生也会参与拜师,从而形成学校教育模式和传统师徒制模式兼容的形式。②难以延续原汁原味的梅花拳传承模式,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规范模式下,虽然名义上增加梅花拳的课程,但学校严重缺乏梅花拳教学师资直接导致没有学过梅花拳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梅花拳的教学任务。梅花拳传人O认为:“我们学校这边主要是短期培训过的体育教师来教(梅花拳),也有一小部分体育教师以前就是我的学生,他们的梅花拳技能还是比较好的,也懂得梅花拳的传承规矩,但还有较多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梅花拳,短期培训效果确实会差一些。”传统师徒传承制和当代学校教育下的身份认同特征不同,且在不懂行、不会教、不了解梅花拳传承特征教师的教导下,梅花拳的传承者难以继承传统。

2.2.3 国家政策指引影响梅花拳弟子的自我认同

从政府层面看,历史上缺少对梅花拳监管的专门机构,清朝初期开始严禁民间习武,尤其是清末义和团运动之后,管理更加严格。“武术教师传授拳术棒棍,也要有豪绅巨贾作保,才能准许” [25]。从其政策看,“有豪绅巨贾作保”说明缺少相应的专门机构调控梅花拳的发展。从历史进程看,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发展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27],当代社会梅花拳的发展得到了政策支持,并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尤其是梅花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门内成员是一种激励。历史上政府对于梅花拳长时期的不关注、不重视,甚至包括清末的严厉打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禁练,门内弟子对于梅花拳存在的合法性产生质疑,导致参与度降低、门内弟子间的交流沟通减少。在国家政策偏向于保护梅花拳,尤其在梅花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门内弟子会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2.3 自身因素对梅花拳传承身份认同的影响 2.3.1 习练人群减少的传承危机使入门程序简化

近年来,梅花拳习练人群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对邢台广宗县的调研发现,梅花拳习练人数近年来大量减少。梅花拳传人O认为:“20世纪90年代成立梅花拳协会的时候,广宗县就成立了54支队,而今年正月初九才13支队(还包括学校1支队,以前没有学校队),以前1支队70~80人,今年1支队20人就是大队了,现在减少60%~70%。”有研究[28]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河北广宗县经常习练梅花拳者超过6万人,近年来出现了习练人员大幅减少的现象。究其原因:①梅花拳弟子不可依靠教授梅花拳赚取利益,虽然目前也有梅花拳弟子开始设立培训机构,但市场不景气。②社会环境安逸且娱乐项目多样化使梅花拳的吸引力下降。梅花拳传人O认为:“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也不适合梅花拳的发展了,尤其现在的孩子,他玩手机也不想练拳,吃不了这个苦了。”③在独生子女较多、义务教育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更多青少年不再选择习练梅花拳。在习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习练者而降低选择标准、简化入门程序,也是影响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2.3.2 竞技武术发展导致存在价值动摇

在当代梅花拳习练者中出现了对练习价值动摇的现象,竞技武术开展是原因之一。竞技武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时代发展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为武术的传承、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竞技武术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武术比赛中占据主导位置时,武术拳种流派逐渐没落。梅花拳受竞技武术发展影响,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出现动摇。在现代以高、难、美为主要评定标准的武术比赛规则下,民间传统武术难有一席之地、逐渐被边缘化。梅花拳传人L认为:“梅花拳是功夫架,主要是练功夫的,与现在竞技武术比赛要求不太一样,所以不适合比赛,这也是很多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调研发现,很多梅花拳弟子转练竞技武术,或是两者都练,但由于在比赛和表演中以演练竞技武术为主,其自我身份认同在梅花拳弟子和竞技武术运动员中徘徊。

3 身份认同视域下梅花拳的当代传承策略 3.1 适应时代发展,辩证对待传统革新

梅花拳在当代传承中既需创新传统也需回归传统,从而达到守护传统的目的。希尔斯曾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如果剥夺掉他们所具有的传统,他们便既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知识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提供在世界中建设家园所需要的东西。”[29]梅花拳在传统传承中具有神秘性,但神秘并不一定就是不可取的,只要没有宗教迷信,不是用于欺骗、谋取不正当利益,就是可以存在的。梅花拳中图腾崇拜、驱逐瘟疫、祈求福报的仪式仍有价值,不应完全予以推翻。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特征,应辩证地看待梅花拳师徒传承制模式。师徒传承中“模拟血缘关系”的传承方式有助于增强门内弟子的身份认同,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承思想在今天是否可取?徒弟和师父以及和其他门内成员之间的依存和相处模式应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辩证地保留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尊老爱幼、谦虚有礼、对人友好等。作为历史上长时间形成的价值内容,传统相对于现代而言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梅花拳的传统需要传承、珍视,也需要在发展中结合时代需求不断地扬弃,才能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2 明确本质属性,维护集体主义功能

从梅花拳的组织特征看,作为组织成员所共同依存的集体,应维护集体主义,达到身份认同和成员关系和谐。以传统的家族为例,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作为一个集体的家族的生存、绵延、族化和文化等[30]。梅花拳在当代的传承模式构建中也应注重维护其集体主义的功能。在构成性的共同体中,个人的目的不可能单独实现,必须在与他人共同追求理想中实现。从梅花拳的形成过程看,受宗法结构特点影响形成了拳种流派林立的局面。当代梅花拳传承模式的建构应在发扬其维护集体主义功能的同时,摒弃门户之见产生的不良影响。

3.3 增强精神动力,传承、守护传统文化

武术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因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资源,凝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梅花拳能够鲜活地生存于民间,对于文化土壤的维护是其在当代传承的重要保障。梅花拳成员间的认同依存于共同的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承达到身份认同,文化凝聚力是梅花拳传承的核心凝聚力,传承有序也依赖于传统文化的伦理关系。因此,梅花拳的教育应注重文化的教育,梅花拳的传承首先是文化的传承。从社会大背景看,“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传统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4]。传统武术文化需要继承,梅花拳传承应注重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承,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大繁荣的需要。世界不仅需要西方体育文化,也需要中国“天人合一”“身心一统”的文化。

3.4 依靠社会合力,强化国家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在梅花拳传承中作用明显。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看,以政策为导向产生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成果[31-32]。应尊重梅花拳传承的自身规律,使政府在梅花拳传承中发挥引导作用。国家政策引导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加强梅花拳传承人保护方面的政策引导,传承人的保护问题由来已久,但梅花拳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仍存在严重问题,不得不重新审视;②维护梅花拳的原生态传承方式,包括对于师徒传承制的引导性维护;③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加强对拳种传承中仪式(拜师仪式、祭祖仪式、“亮拳”仪式)文化的宣扬与保护;④引导梅花拳的活态传承,将梅花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是为了陈列引人关注,而是要引导社会各界进行研究与保护,拓展梅花拳传承人的“生存空间”。

4 结束语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分析梅花拳的传承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当代武术拳种传承对策。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现代与传统并非对立,而是依存于传统。梅花拳在现代的发展既应继承传统又应在此基础上创新。身份认同影响武术拳种的传承特征与传承机制,其建构方式在当代社会武术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当前武术拳种传承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贡献声明:

赵景磊:设计论文框架,调研文献,撰写、修改论文。

郭玉成:提出论文选题,审核、指导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447-448. (0)
[2]
郭发明, 赵光圣, 郭玉成,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对外交流及启示: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5): 72-78 (0)
[3]
张淑华, 李海莹, 刘芳.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心理研究, 2012, 5(1): 21-27 DOI:10.3969/j.issn.2095-1159.2012.01.004 (0)
[4]
张其学. 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J]. 广东社会科学, 2009(4): 46-51 DOI:10.3969/j.issn.1000-114X.2009.04.007 (0)
[5]
傅有德. 传统与现代之间:犹太教改革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J]. 孔子研究, 2005(5): 72-85 (0)
[6]
张士闪. 从梅花桩拳派看义和拳运动中的民俗因素[J]. 民俗研究, 1994(4): 54-62 (0)
[7]
冯仲平. 天地武魂:邢台梅花拳[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156-162. (0)
[8]
林心淦. 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文化的个案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117-120 (0)
[9]
崔志强, 崔永胜, 张士闪, 等. 梅花桩拳派文场武场习俗与传统文化精神[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4): 20-24 (0)
[10]
平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平乡县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831. (0)
[11]
燕子杰, 李云豪, 翁正茂. 梅花拳文理武功传承保护广宗论坛文集:文史资料特辑6[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223-224. (0)
[12]
罗征, 林东河, 左军山. 邢台武术源流谱[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477. (0)
[13]
马爱民. 梅花拳在中原地区的崛起与民间村落社会的传习[J].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09(1): 6-17 (0)
[14]
程鹏宇. 《习武序》的发现及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11): 122-123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08.11.042 (0)
[15]
赵景磊, 郭玉成. 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建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1): 132-137 DOI:10.3969/j.issn.1004-0560.2018.01.022 (0)
[16]
张兴宇. 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J]. 民俗研究, 2015(6): 48-56 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5.06.007 (0)
[17]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69 (0)
[18]
王孟保, 冯仲平. 梅花拳传奇故事集[M].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2: 1-80. (0)
[19]
张士闪. 灵的皈依与身的证验:河北永年县故城村梅花拳调查[J]. 民俗研究, 2012(2): 55-69 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2.02.006 (0)
[20]
张士闪. 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J]. 民俗研究, 2015(6): 38-47 DOI:10.3969/j.issn.1002-4360.2015.06.006 (0)
[21]
赵自强.山东菏泽市(曹州)梅花拳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12: 24 (0)
[22]
郭玉成. 中国武术传播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3. (0)
[23]
王铭铭. 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J]. 西北民族研究, 2009(4): 76-92 DOI:10.3969/j.issn.1001-5558.2009.04.009 (0)
[24]
程大力. 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4): 17-21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03.04.007 (0)
[25]
洪浩, 李少杰. 对传统武术拳种社团化管理与发展的探讨[J]. 学术交流, 2012(6): 205-209 DOI:10.3969/j.issn.1000-8284.2012.06.050 (0)
[26]
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6. (0)
[27]
吕思泓. 从传统到现代:武术人社会生存论析[J]. 山东体育科技, 2015, 37(6): 18-21 DOI:10.3969/j.issn.1009-9840.2015.06.005 (0)
[28]
韩同春. 河北广宗县梅花拳武术文化传统的田野考察[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5(6): 32-34 DOI:10.3969/j.issn.1008-6129.2008.06.011 (0)
[29]
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 吕乐,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85 (0)
[30]
王沪宁.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40. (0)
[31]
任天平, 王国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太极拳传承与保护的理性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6(2): 202-206 (0)
[32]
汤立许.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8, 54(3): 29-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