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Vol. 40 Issue (6): 71-78  DOI: 10.16099/j.sus.2016.06.011
0

引用本文 

侯胜川, 周红妹 . 批判与辩护:武术门户概念的辨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0(6): 71-78. DOI: 10.16099/j.sus.2016.06.011.
HOU Shengchuan, ZHOU Hongmei .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6, 40(6): 71-78. DOI: 10.16099/j.sus.2016.06.011.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YJA890028);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FTY006);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B173)

第一作者简介

侯胜川(1980-), 男, 河南洛阳人, 闽江学院讲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Tel.:15659167837;E-mail:xiaochuan4810@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周红妹(1971-), 女, 福建浦城人,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Tel.:15396035065, E-mail:1159687717@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3-29
修回日期: 2016-05-28
批判与辩护:武术门户概念的辨析
侯胜川, 周红妹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从武术社会中常见的门派、流派、门户等概念切入,对始于“中央国术馆”期间的武术“门户之见”以及武术门户的形成与生产等进行辨析。认为:对“门户之见”的批判是第三方对小群体思想的不认可,并非针对现实武术社会中的门户;作为实际存在的武术门户现象,对其批判不符合中国武术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战略,武术门户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武术    门户    流派    门派    批判    
Criticism and Defense: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Wushu Styles
HOU Shengchuan, ZHOU Hongm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e study started from the concepts "men pai (sects)", "liu pai (schools)" and "men hu (styles)" of Chinese wushu and analyzed the "sectarianism" during "the Central Martial Arts Museum" period.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criticism of "sectarianism" actually refers to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small-group thought by the third party, not that on the actual wushu society.As the actual existence, the criticism toward the wushu styles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opening-up policy for wushu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styles, therefore, have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wushu    style    school    sect    criticism    

武术社会中对“门户之见”的批判由来已久, 人们约定俗成地以为:门户之私利是武术发展的绊脚石, 门户之封闭与保守是武术传承和创新的障碍。辩证地看待门户会发现, 门户的固执己见是武术发展创新的动力, 门户的排他性是武术百家争鸣的源头。人们又时常把门户、门派、流派、拳种等概念纠缠在一起, 以“门户之见”概而论之。因此, 梳理“门户之见”的历史缘起和相关概念, 保持合理的门户之封闭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是当前武术发展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1 批判的门户 1.1 门户之见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文学史上因门派之见导致文人之间发生争斗、攻击乃至水火不容者更是屡见不鲜, 导致健康的文学流派与学派之论争异化为单纯的门户之争!”[1]。究其原因, 多是利益之争和夺取文坛的话语权。

民国中央国术馆关于门户的批判声音增多。陈铎民[2]指出:“不曰少林即曰武当, 亦有托名古人, 分门别户, 以资号召, 于是派别万千, 而门户之见已成。”张之江也多次疾呼:“泯门户之私, 融宗派之见。”李芳宸[3]更是指出了门户之见的特点:“互相嫉妒, 彼此不合, 绝不是进化到20世纪的人所应有的。”实际上, 门、户是房屋中的层次的概念, 类似的有堂、室、第等; 民间的家谱常以房屋中的门、堂、室、户表现出来, 称之为族祗。以此观之, 武术中的门户类似于门派下面分门别户。多数有关的研究中并未刻意把“门户”和“门派”等概念区分开来, 如李成银等[4]指出:“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强烈的封闭保守性, ……缺乏横向的交流和切磋, 并造成各门派之间的相互保密和封锁, 形成武林中所谓的‘门户之见’。”该文中的“门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 批判的是门派中的“门户之见”, 而非门户本身。

从拳种的概念看, 在中国武术协会认定的129个拳种中, 以“门”命名的拳种有数十种之多, 如自然门、僧门、化门、空门、杜门等。这里的“门”显然是门派之门而非门户之“门”。栗胜夫[5]在《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指出, 武术门派的封闭性、斗争性滋生了狂妄自大和排除异己的狭隘山头主义思想。“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历史的产物, 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意识的表现, 是武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中, 它的存在对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5]。民国期间的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的搏斗, 其结果是少林与武当二门的机构被撤除。易剑东[6]对此也有论述:“宗派门户之见影响武术竞技的深入进行。”1928年, “国考”因为“门户之见严重, 一些人被打得头破血流, 筋断骨折”; 随后的第2届“国考”同样“受门户之见和其他因素影响很深”[7]。令人疑惑的是, 中央国术馆设立的少林门、武当门, 并非习练少林武术或武当武术, 在今天看来, 更像是大学建制中的2个不同系别, 既然并非门派, 又何来武术“门户之见”?

1.2 为何是门户

对门户的批判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私人之利和小团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声讨, 因其“存在争来斗去的‘门户之见’糟粕”[8]。如同一种天生的“护短”行为, 无论如何呼吁和不认可, 武术社会中的门户之见和文人学派中的“文人相轻”一样天然地存在。在上文中, 关于门户的批判基本出自中央国术馆期间, 而且批判的呐喊最强音来自中央国术馆的倡导者, 而非对立的“少林门”和“武当门”。费孝通先生认为对一段史实而言, “对于他的‘寓意’应当看得比‘事实’更重”[9]。故为何被批判和声讨的是门户, 声音出自第三方, 出现在“中央国术馆”期间, “寓意”又是什么,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戴国斌在接受访谈中指出:门户武术促进了中国武术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而民国期间, 国术被主政者选为强国强种的工具, 但在把门户武术改造为国家武术的过程中发现门户成员并不愿白白放开手中的门户技艺, 从而成为国家武术普及的绊脚石, 引起了主政者对门户武术的批判和声讨。因为“在近代社会精英看来, 门户的‘旧习气’‘恶习’与20世纪人的行为格格不入”[10]

由上述可知, “门户”仅是在批判武术社会中的小团体时才使用的术语, 但这并不否定门户的客观存在。那么, 今天武术社会中的“门户之见”是否一如昨昔, 中央国术馆的近代“强国强种”话语体系中的“门户之见”和现代国家武术已成为中国武术社会中第一门户的话语体系中的“门户之见”又存在哪些不同?

(1)批判的原因不同。民国期间, 武术被社会精英选为救亡图存的良药, 以改变“病夫”的百年积弱, 而门户武术中的互相抵牾、自以为是、秘不示人等“旧习气”成为除病的最大障碍, 无法使民众统一门户之长兼习百家, 由此门户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与之相对的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百废待兴, 民众风貌的改造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朱德同志的“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 还是毛泽东同志的“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包括号召“打太极拳”在内, 武术很自然地再次成为国家的药方。1952年, 新成立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 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 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11]。1956年, 刘少奇同志指出“要加强研究, 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接下来国家体委以此为主要原则对门户武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这期间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 制定了我国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 成立了各级武术队, 武术内容进入中小学体育课, 创编了简化太极拳和长拳、刀术、剑术、棍术等套路, 编写了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显然, 武术原有的地域性、宗法性被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所取代, 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健身道具开始走进大众中来”[12]。在破除旧有“门户之见”的过程中, 以“长拳”为主要风格体系的国家武术成为武术社会中第一大门户, 完成了从上至下机构设置和理论技术建设。此时的国家武术转变了惯常的批判作风, 而以和谐各方、调和矛盾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

(2)批判的背景不同。民国期间, 国家武术并未形成气候。徐致一在1935年说:“希望将来能够产生出一套东西来, 我们大家都去练它。”[13]证明代表国家武术的“这套东西”还未普及。在此背景下, 国家武术要从门户武术手中夺取技术作为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必然会遭受门户“旧习气”的阻力, 因此, 主政者一方面对门户意识进行猛烈批判, 另一方面对门户进行文明化的指引, 诱导门户成员做“20世纪人”。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国家权力的指挥下, 国家武术迅速成长为武术社会的第一门户, 在其面对门户武术时, 国家武术已形成了自己完备的体系, 并且,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武术在其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技术上的‘百花齐放’和技术理论上的‘百家争鸣’”[14]。反之, 门户武术因为体制的原因多诉求于国家武术, 所以, 此时之批判, 是一种劝导各门派以和为贵、共同发展、利益均沾的话语, “不宜细分你我他”, 提倡“天下武林是一家”。

2 对门户批判的辩证分析 2.1 门户批判之后

马明达先生在被访谈时指出:“门派是中国武术的痼疾, 门派是流派的狭隘化, 很容易走向封闭保守, 是自损之路。”[15]武氏太极拳家吴文翰先生一直反对用“氏”(式)命名各式太极拳, 反对把太极拳当成某一家人的自家财产, 并对自身习练太极称为“武派太极拳”, 然而这一呼吁收效甚微, 其他各式太极拳仍称“氏”(式)。问题的关键是, 无论是马明达先生所倡导的“马氏通备武学”还是吴文翰先生提倡的“武派太极拳”, 是否都脱离了门派的范畴?如果没有, 又如何去除“中国武术的痼疾”?又如, “过度地强化门派认同, 是与中国武术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相违背的, 因此, 要淡化、甚至取缔拳种流派中的门派观念”[16]。一方面, 门派不只是一个观念, 更是一个延传千年的现实, 不只存在于武术社会中, 各类传统技艺、文学派别中, 门派、门户随处可见, 如何能够取缔?退而言之, 取缔之后, 又将类似共同体性质的武术组织置于何处?另一方面, 没有门户成员的特立独行和固执己见就无法形成武术的拳种流派。所以对门户的批判不仅要看到其一己之利的倾向, 还要看到其成就武术繁荣的张力。

2.2 门户细胞分裂的必然和应然 2.2.1 生存型细胞分裂的必然

费孝通先生[17]认为:“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 繁殖到一定程度, 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 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 因人口繁殖, 也得不断的扩大。”同样, 武术门派的分裂和门户的形成也是由于原有武术“土地面积”不能满足成员的过度“繁殖”, 从而造成分裂的必然。武术人在原有生存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外出“讨生活”, 形成了“当时各派各门武士聚集京师(北京)者, ……比比皆是”[18]。林伯原[18]认为, 武术家进入城市的交流和生存, “推动了武术门派的分化和发展, 中国近代许多拳械流派的形成以及新拳种的产生都与这一时期武术家入城有关”。1849年, 杨露禅跟陈长兴学拳后回到河北永年县以授拳自给, 不久即到北京教拳(约1852年)求发展, 方使太极拳在京城传播开来。类似的还有山西心意拳、河北八极拳、河南苌家拳、山东螳螂拳、陕西红拳等皆是由于本派武术家向城市流动“讨生活”带动了武术的传播和流派的分化。

2.2.2 技术型细胞分裂的应然

万籁声[19]在《武术汇宗》中指出“习武功人”必须“当思如何光大而改良之”。若非如此, 则为江湖卖艺者。“光大改良”必然要经历“既得艺, 必试敌”的历练过程, 如“访名师益友, 一相较量, 视所学之如何, 得有所以自勉耳”[19]。因较技而成为“杨无敌”的杨露禅为了适应京城贵族体质, 逐渐改编了陈氏老架的拳套动作, 经祖孙三代的修订, 遂成为杨式太极拳, 形成自己的风格而独立于陈氏太极拳。大体而言, 技术型门户的细胞分裂经历了得艺-试“敌”-自勉-改良-光大等历程。

八卦掌在中国武术中自成一派, 但从不闻有“董式(家、氏)八卦掌”, 乃是因为作为有迹可循的八卦掌第一人, 董海川已经和作为拳种、门派的八卦掌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其后的程式八卦掌、梁式八卦掌等分支作为八卦掌母体的创新而自成一户, 丝毫无损董海川的历史地位。从侧面证明了董海川在培养后学方面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超前教育理念的充分掌握。同样是在董海川时期, 在被称为内家拳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之间相互拜师、取长补短。董海川与刘奇兰、郭云深还结为金兰之好, 在武林中传为美谈, “他们的弟子也并非独学一人, 往往师从多位”[20]。“1894年, 刘德宽与李存义、程廷华等八友结盟, 倡议八卦、太极、形意结为友门”[20]。表面上门户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武术的大家庭, 实际上这种博采众长的开放教学更易使徒弟形成自己的个性, “因此有利于流派的形成、完善、丰富”[20]。始于董海川的因材施教, 到刘德宽提倡的内家三拳的友门, 终于在第三代八卦掌中杂合了其他门派的精华, 从而使之与第一、二代八卦掌相比, “已有了一些具备自己特点的东西”。程廷华的弟子孙禄堂更是集三拳之大成独创了孙式太极拳。

由第一代的一人独创到第二代的集体生产, 再到第三代“形成自己的东西”, “结果则是获得新体验、生产新意义, 甚至形成新流派、新拳种[21]”。这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尽管因为“形成自己东西”的武术家生前未必承认自己已然形成新流派和新拳种, 但其“变化无穷, 理论齐备, 门人弟子又多, 笔者妄言, 便称作‘高式八卦掌’, 似也未尝不可”[20]。同样, 陈发科嫡传弟子洪均生对于陈式太极拳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研究了螺旋运动缠丝劲, 此后便有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济南架、陈式洪派太极拳等不同称呼。在笔者看来, 作为门派的细胞分裂, 门户的存在并非否定了母体, 它是武术文化繁衍的应然, 恰恰证明了门户上一代集体的高明和母派的不凡。

3 门户纷争的两种形式 3.1 家族与风格

“式”和“氏”, 作为同音字在太极拳谱系中经常被混用, 如杨氏(式)太极拳。事实上, 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前者以示太极拳在风格、类型的独树一帜, 后者指家族上的区别, 如杨家拳、陈家拳、莫家拳, 陈王廷乃“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在“陈氏家族”人的相关著作、视频资料中, 多以“氏”命名, 如《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中国陈氏太极拳》《家传陈氏太极拳功夫架》《陈氏太极拳基础入门》《陈氏太极拳剑刀》等, 而在顾留馨、沈家桢、安在峰、马虹、程克锦、王西安、马畅等人的著作中多以“陈式太极拳”为名; 同样如此的是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出版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均采用“式”的用法。这些功法、套路并无不同的太极拳在陈氏族人和其他人以及官方的文献中体现了细微差异。在余功保[22]的著作中, 杨澄甫重要弟子的董英杰所传太极拳被称为“董家太极”。

按照吴文翰先生的研究:“太极拳从创造到现在已经几百年, 初期并无门派之分。根本不分什么“式”。1930年以前只有部分人称“杨架”“郝架”, 才有了‘流派’”[23]。吴文翰指出, “在文字上最早体现流派的是20世纪30年代山西省《体育旬刊》马立伯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派’字来区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这个称呼一致沿用到20世纪40年代末”。“氏”的流行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本门练家出书和音像资料时采用‘氏’字而出现的”。吴文翰认为“氏”有家族的狭隘之嫌。吕艳琼[24]对各流派太极拳的“式”和“氏”用法进行了分析, “太极拳刚开始有各种流派产生的时候, 用的基本上都是某‘氏’太极拳”。因为最初太极拳在家族内部传播, 以“氏”命名或者自称较为贴切, 而随着太极拳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 已非早期的简单家族传播, 用“式”更能体现“太极拳已经不局限在某一家族的内部”。吕艳琼认为“氏”和“式”分别代表了保守和开放。用“氏”代表了对祖先的尊崇, 而“式”暗含了“可能人家尊崇的就是某一个人, 这个人可能是他们本家族的人, 也有可能是外界人士”。在洪均生一派中则统一用“式”而非“氏”, 并对二者作了严格区分:“式”是社会的, “氏”则代表了一个家族[25]

3.2 家族与地域

“其实太极拳在清初, 还只在陈家沟及其附近的村落中流传, 鲜为人知, 起初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当地人俗称‘陈沟拳’”[26]。毗邻陈家沟的赵堡镇则有赵堡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以地域名称区分风格的情况, 山西形意拳、河北形意拳、河南心意拳等。以一域之名拳种表明了师徒传承的广泛性, 即以此地为圆心的拳种场域。从学于戴氏心意拳的李飞羽在艺成之后并无藏私, 其弟子成名者众多, 车毅斋、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或为一代宗师或独步一时。其再传的名家弟子如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王魁元、许占鳌、钱砚堂亦为一时之俊彦。这些大家皆是以地域命名拳种的施惠者和受惠者。

2004年在被称为“太极拳名誉侵权第一案”中, 隐含了赵堡镇及其背后的武当山与和氏关于太极拳的争端。起因于2003年6月, 和氏太极拳的第6代传人和有禄编著出版了《和式太极拳谱》一书。随后张杰在《武当》杂志称:“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堡和式太极拳(准确地说应为赵堡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 《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版, 在整个赵堡太极拳派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赵堡和氏太极拳研究会于2003年12月20日决定将和有禄清理出研究会, 大家纷纷发表意见, 声讨和有禄欺师灭祖的行为。”[27]仔细看来, 是因为《和式太极拳谱》书名中“赵堡”二字的消失, “和式太极拳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式太极拳不能和赵堡太极拳分道扬镳”[27]。与之相反的看法则是:“近些年, 有人一改传统称谓, 坚持将此拳以地名冠之, 称‘赵堡太极拳’进而反对称‘和式太极拳’。”[28]

从郑瑞、谭大江合著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书名中, 显示出武当山和赵堡镇2个相距甚远的地域名称之间的潜在关系。在我国的武术拳种中, 冠名2个地域名称的拳种尚不多见, 如此叠加地域名称, 可能是为了突出赵堡背后的武当背景。如此看来, 所谓的“太极拳名誉侵权第一案”背后隐藏的是地域和“和氏家族”关于太极拳的争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门派的拆门分法和另起炉灶。

4 门户的形成 4.1 门户的概念

《辞海》对“门户”的释义为:“旧时称结党为立门户, ……亦称派别为门户, 如:门户之见。”[29]门庭若市、单门独户、大户人家等成语概括了门户的抽象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中一直强调“学统”与“道统”的合法性。在武术社会中, 同样强调门派的合法和正统。“我家练少林是三辈世传, 手法好, 能打人, 不能随便传人”“我们少林派最有名, 而且我们六合门更有名, 别的门都不如我们, 至于武当派, 什么太极拳咧, 形意捶咧, 八卦掌咧, 那简直是抓切糕, 摸鱼, 不管用, 拈手就倒”[30]。笔者的访谈中也听到“某某也是学我家的拳, 但他学不全, 没有学到真功夫”等类似话语, 传递出“我是他非”的门第观念, 侧重的是家族本位的思想意识和宗法伦理。较为系统和较早提出门户概念的是戴国斌, 他认为“门户”是武术场域中基本社会单位[31], 并给出了门户的界定:“门户, 作为武术界的专有名词, 是一个与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 它的流派有陈、杨、吴、武、孙等, 而门户即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个具体的武术共同体”[32]。戴国斌同时也指出了门户和门派的关系:“一方面, 门派是门户的基础, 没有武术的门派也就没有武术具体的门户存在; 另一方面, 门户是门派存在的载体, 门派的形成要在门户中诞生, 门派的传播要借助门户来实现, 门派的发展也要依据门户之‘大本营’和‘根据地’。”[21]

4.2 门户的产生

以太极拳为例, 作为一个拳种, 太极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6大流派--陈、杨、孙、吴、武、和。这6家太极拳又各有自己的创新第一人, 如杨氏之杨露禅、孙氏之孙禄堂等均游学多人, 有自己的风格并形成以自己为初始的新门派; 而在新的门派之下, 又会衍生出各自的门户, 如吴氏太极拳脱胎于杨氏经全佑、吴鉴泉父子改良形成吴氏太极拳, 继而又形成自己的门派, 因其风格迥异于杨氏亦成为太极拳一大流派。在太极拳的繁衍过程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拳种、流派、门派、门户之间的逻辑关系。王涛指出:“洪均生著《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在陈氏太极拳中又自成一派。”[33]“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驻军在1998年第3期《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称(洪式太极拳)”[34], 也有人称洪传陈氏(式)太极拳。在二者的比较中, 可以看到该名称的细微演变历程:陈氏(式)太极拳-洪传陈氏(式)太极拳-洪氏(式)太极拳。由此, 统一于同一拳种的门户和门派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循环的辩证关系:门派-门户-门派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差异化生产”是自立门户的基础, 吃透本门技艺, 超越师父才具备了进行“差异化生产”的资格。“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 但终以教读自任, 故此传人甚少, 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 技艺最精), 且此式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 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 自成一派, 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35]。当然, 差异化生产是有前提的, “如果能够超越师父, 你再加上自己的东西, 不是不能改, 你得先吃透, 真能超越, 你才能改, 如果不是就别瞎改”[36]。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四人师出同门, 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和传承体系。以陈正雷为例, 其在宣传上突出了陈正雷一户的特点:举办陈正雷太极年会、陈正雷太极夏令营、陈正雷太极之光静修营、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等活动。在陈正雷门户相关的网站、微信中称自己门户为“陈正雷体系”, 长子陈斌被称为“陈正雷体系少帅”。用现代术语“体系”以及“陈正雷”三字是其宣传的高明之处, 突出品牌又不落痕迹地自成一户:形成自己的门规, 规范自己的名称并成立“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 在门户管理上, “陈正雷老师的收徒有很严格的仪式和规范性, 弟子根据习练的年限和程度以及其所作的贡献又有一定的等级划分, 分为递贴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3个级别。弟子们根据自身情况可以从低到高进行升级, 每次收徒仪式我们都会安排老弟子的晋升[37]”。同样, 陈小旺于“1990年奔赴澳大利亚传拳, 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 目前会员人数达几十万人”[38]。其他弟子众多的拳术名家也相继成立了以个人命名的拳法研究会。这种合法注册的企业、社会团体成为现代意义的“门户”形式。

4.3 门户形成的逻辑

(1)流派。通常指水的支流, 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在武术社会中, 关于流派运用较为常见。一般是指统一于某一拳种之下的风格不同的、被公认的支流。作为拳种风格的支流, 流派也可以理解为流行的派系。当流派的概念用在武术整体时, 这一关于“独特风格”的术语变得更为宏观和明晰。“中国武术的流派, 大而言之, 可分为南拳北腿、内家外家、长拳短打、敞门闭门、少林武当、阴阳刚柔等”[39]

(2)门派。门派是门户的上位概念, 先有门派而后有门户。门派的产生除了关于拳种的不同技术、理论之外, 还有其管理组织上的含义。“门派注重的是团体管理、组织发展[39]”, 拳种的技术传承只是维系门派的延续手段。换言之, 门派是伴随着一个群体的生存出现的概念。从这一意义而言, 门派是武术人的集合体, 即“一群人之谓也”[40], 而流派是风格的集合体。

(3)拳种。大体而言, 我国武术管理部门承认的129个拳种是中国武术的核心内容, “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主体部分[41]”“拳种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和技术统一的集合, 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身体完美结合的产物”[42]。任何流派、门派最终是要聚焦在具体的拳种上才有意义。

基于对以上概念的初步认识, 从拳种、流派和门派入手讨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布封在《论风格》中指出:“风格却就是人本身。”[43]在武术社会中, 师父的因材施教和徒弟性格有机结合成就了中国武术的流派纷呈。在具体的拳种里, 技术风格和指导思想的标新立异是分门别户的基本条件。独立出来的门户在壮大和创新之后也可自成一派, 如王芗斋在形意拳、心意拳基础上形成了无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拳术--大成拳(意拳), 催生了新拳种和新门派。

表 1所示及上文所述, 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关系:①拳种是中国武术的核心内容, 是所有的流派、门派、门户的载体。②门户是门派的下位概念, 是门派成员各自为政、拆门分法的结果; 门派的宗法特性形成了宗派主义进而成为被批判的“门户之见”, 具有排他性、神秘性的特征, 限制了门派的进一步发展, 直至门派分裂形成新门派或新门户和新流派; 新门户在形成之初往往重视兼容和同化, 当其壮大成熟之际又难以逃脱门派保守排他的惯性思维而陷入停滞, 如择徒的“艺不轻传”、千金不授等。③流派是拳种风格的概念。“流派是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技术不但不保密, 还讲究‘学我者生, 像我者死’, 鼓励创新”[39]。④门户的本意是结党, 形成自己的共同体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本。现代生活中, 门户多数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某太极拳掌门人说:“现在, 我这个掌门人还能掌谁的门呢?”

表 1 武术流派、门派、门户的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school, sect and style
4.4 当代武术的门户生产现象

浙江省武术协会秘书长陈顺安在近10年开展传统武术的实践中注意到, 传统武术界残留的“门户之见”问题开始抬头, 发现“武术内部的仗打不完”。在笔者看来, 当代“门户之见”问题抬头原因之一乃是武术门户生产现象的“繁荣”。

4.4.1 两类武术门户的生产

根据周伟良[44]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武当武术又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在其后的近30年间, 在不断的挖掘整理中, 内容也不断“丰富、调整”, 如“1986年的《武当武功》中列举的拳仅有太极拳、长拳、八极拳、龙化拳、玄真拳、八卦掌与醉八仙等7种”, 即武当派武术涵盖了7个分支门户; 而1992年的《武当拳之研究》一书中则由门户晋级为门派, “记有武当乾坤门、武当白锦门、武当淮河派、武当清虚派、武当恒山派、武当神剑派、武当狄龙派等7类”。其中与武当山地域相距甚远的淮河派、恒山派等也被列入其中, 令人费解。当然, 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2008年, “武当拳法研究会”经过多年细致调查整理, 明确仍在社会上流传的武当武术有29个门派208套功法套路[45]。同样, “27年来, ‘武当拳法研究会’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 找到了一大批武当武术的传人, 如王维慎、李兆生、刘铁成、游明生、赵剑英等等, 他们都奉张三丰为祖师”[45]。从本文视角看, 无论是作为流派的武当武术或是作为门派的武当派, 或是作为拳种的武当拳, 其门派、门户、拳种在近30年来处于高速发展之中。门派、门户的同质增加, 必然引起“文人相轻”之类的“门户之见”增多。

另一类门户的“推陈出新”事件值得关注。在笔者的调研中, 发现某新拳种为确立其在武林中的出身, 不惜以重金求某门派武术家承认其新拳种为该门派分支门户, 这种私人创造求得大众“出身”的案例在现代武术社会中并不少见。同样, 笔者也发现在同一门派中, 师兄弟因申遗等问题产生矛盾, 从而出现拆门分法的现象, 把原拳种改换名称并成功注册, 并且把师承全部改变, 注册者一跃而成新拳种的“祖师爷”, 而其拳术本质并无任何区别。因一时之利而创造“换汤不换药”的门派、拳种必然削弱原有门派的影响力。

如果说武当派分支门户的发现是一种对“遗珠”的失而复得, 后一类的拳种门户生产则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乾坤大挪移”, 是“门户之见”发生的重要场域。

4.4.2 国家门户中的“快太极”现象

龙行年[35]认为:“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中, ‘流派’是其得以不断传承发展所依据的重要‘介质’符号。”武术风格的与众不同才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同样“每一次的太极拳技术创新和变革, 每一个太极拳流派的产生, 都应该是以已有太极拳流派的技术为基础的。”[46]那么, 国家武术生产中的竞技太极拳是否具备了独立的太极拳流派资格?

郭志禹[47]认为:“当代的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中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它是为适应“难度革命”而催生的“以陈式动作为主, 保持技击本色, 兼容诸式之善”建立的“快太极”。“快太极”在继承了传统的“中正安舒”“速度均匀” “刚柔相济”“势势相承”之外还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特点:跳跃难度古不见, 直落直起稳如丁; 运劲刚柔快且匀, 难落缓起势又承; 诸动肘靠多攻防, 各式荟萃融一炉; 音配拳套势谐韵, 陈式风格适少年。由此看来, 对“难度革命”的适应使竞技太极拳的出现反映了杨露禅对陈氏拳“简化动作、柔和姿势、不纵不跳”的创作初衷, 从这一点看, 竞技太极拳有别于传统太极拳而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 成为太极拳的新流派。经过30多年的改良发展, “快太极”占据了舞台演艺和太极竞技的空间, 成为青少年喜欢的太极拳形式。

5 结束语

近代以降的相关研究多以固执己见、破坏团结等观念先入为主地认为我国武术之固有门户为“自取死路”。始于“中央国术馆”的对武术门派“门户之见”批判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门户”一词也由此成为武术社会中忌讳的术语。在现代社会中, 门户并无阻挡国家层面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的战略意图和事实, 相反, 20世纪80年代全国武术普查期间, 门户武术间接促成了国家武术的繁荣。对门户的批判和声讨实际上是第三方因自身利益无法达到而对一种无处不在的小团体意识的不赞成。这种所谓的“门户之见”并非武术社会的独有产物。现代形式的门户更多的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总之, “门户话语不仅有近代以降人们批评的‘各执己见’一面, 在门户之争的言论中, 还有生存策略之规划(拓展门户外部生存发展)和促进内部空间建设(提高共同体的整体性)的仪式化操作, 也是武术文化‘百花齐放’发展之原生态, 以及孔子‘和而不同’理想的反映”[31]

参考文献
[1] 刘克敌. 文人门派传承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J]. 中国社会科学 , 2011 (5) : 144-146 (0)
[2] 陈铎民.对于国术之管见[M]//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14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219 (0)
[3] 李芳宸. 在山东省国术馆之训话[J]. 求是学刊 , 1935 (3) : 119-122 (0)
[4] 李成银, 申玉山. 近代中国武术传播的新特点[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 1999, 13 (1) : 79-63 (0)
[5] 栗胜夫. 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 156 . (0)
[6] 易剑东. 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1995, 21 (3) : 11-15 (0)
[7]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中国体育史学会. 中国近代体育史[M].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 278 -279. (0)
[8] 杨建营. 武术文化之"瑕瑜"的深度剖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15, 38 (12) : 41-44 (0)
[9] 费孝通, 吴晗. 皇权与绅权[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2 : 23 . (0)
[10] 戴国斌. 武术:身体的文化[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 140 . (0)
[11]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 362 . (0)
[12] 侯胜川, 刘同为.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 2014, 33 (5) : 140-145 (0)
[13] 田镇峰. 沪运杂写[J]. 求是月刊 , 1935 (3) : 115-116 (0)
[14] 戴国斌. 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 体育与科学 , 2004, 25 (1) : 9-13 (0)
[15] 佚名.武林高手后人:李连杰难称武学家金庸不懂武术[EB/OL].[2016-01-05].http://cul.sohu.com/20091214/n268927933.shtml (0)
[16] 王纯, 王柏利. 国家文化建设中武术文化认同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15, 41 (4) : 67-69 (0)
[17]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 103 -104. (0)
[18] 林伯原. 中国近代以前武术家向城市移动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J]. 体育文史 , 1996 (3) : 14-16 (0)
[19] 万籁声. 武术汇宗[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 6 . (0)
[20] 张大为. 武林掌故[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121 -127. (0)
[21] 戴国斌. 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3, 37 (4) : 77-80 (0)
[22] 余功保. 董家太极:董英杰太极拳传承与精义[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23 -25. (0)
[23] 佚名.武派太极拳名家吴文翰[EB/OL].[2016-01-05]. http://wushu.sport.org.cn/wslp/ydzs/2004-12-30/38619.html (0)
[24] 吕艳琼.太极拳流派的演变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3:16-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8-1015606761.htm (0)
[25] 佚名.洪传陈式太极拳[EB/OL].[2016-01-05].http://tieba.baidu.com/p/1194122373 (0)
[26] 张雷.集体记忆与精英行动--一个关于太极拳发源地的社会人类学个案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4:18 http://www.docin.com/p-354084112.html (0)
[27] 张杰. 《和式太极拳谱》引起的风波[J]. 武当 , 2004 (7) : 28-30 (0)
[28] 原福全. 《 < 和式太极拳谱>引起的风波》之真相[J]. 武当 , 2004 (9) : 64-66 (0)
[29] 编写组.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 875 . (0)
[30] 金警钟. 实验之谈[J]. 求是月刊 , 1936 (10) : 333-334 (0)
[31] 戴国斌.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2 -88. (0)
[32] 戴国斌. 门户:武术的想象空间[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09, 33 (3) : 80-85 (0)
[33] 王涛.中国武术的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9:6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43-2009127597.htm (0)
[34] 好搜百科.洪式太极拳[EB/OL].[2016-01-05].http://baike.haosou.com/doc/6795398-7012127.html (0)
[35]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83-9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11-1012261512.htm (0)
[36] 刘伟. 相逢与告别--怀念恩师王世祥[J]. 中华武术 , 2015 (7) : 23-25 (0)
[37] 吴曦.陈正雷太极拳推广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 2011:15-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57-1013179386.htm (0)
[38] 张广超.陈氏太极家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4:2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75-1014394635.htm (0)
[39] 张大为. 武林丛谈[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112 -116. (0)
[40] 沈铭贤. 新科学观[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98 . (0)
[41] 周建新. 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13, 47 (4) : 69-73 (0)
[42] 王岗, 邱丕相, 包磊.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 体育学刊 , 2010, 17 (4) : 97-100 (0)
[43] 布封.论风格[G]//伍蠡甫,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范稀衡,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社, 1985:216 (0)
[44] 周伟良. 武当武术的历史梳理--道教影响下的一个文化案例[J]. 学术界 , 2013 (10) : 201-203 (0)
[45] 课题组. 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拳与武当山关系考察[J]. 武当 , 2008 (11) : 7-28 (0)
[46] 骆红斌.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论武术的发展[D].苏州:苏州大学, 2006:32 (0)
[47] 郭志禹. 太极拳新文化现象探骊[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08, 34 (10) : 6-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