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美国天普大学 福克斯商学院 宾夕法尼亚州 费城 19122 ;
3. 上海大学 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
2. The Fox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19122, Pennsylvania, USA ;
3.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地域和文化的畛域正逐渐被逾越, 经济自由化的扩大使得许多国家从中获益。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体育所蕴含的价值和经济功能愈发被认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制定并采用了将体育作为经济催化剂的全局性策略, 试图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提高大众体育参与水平,推动城市社区转型、激发市场生机、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商贸环境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丰富居民生活内容、培养积极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和谐、提高组织内部协作和工作效率。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如美国1990年的体育产业总值为213亿美元, 到2014年已超过460亿美元, 其规模发展之迅猛可见一斑[1]。在其他大洲与地区, 体育产业的增长趋势也与美国趋同。2001年美国遭受了恐怖袭击及接踵而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 使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但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较快,在过去的15年总值以超过2倍的发展水平逆势增长。美国体育商业交易遍布许多相关的商业部门, 其产值占比如下:广告和代言占14.1%、体育用品占13.2%、观赛花费占12.9%、体育经营费用占11.99%、体育博彩占9.86%、体育旅游占8.38%、体育专业服务占7.95%、医疗费用占6.57%、特许产品经营占5.48%、媒体转播权占3.64%、体育赞助占3.34%、设施建设占1.29%、体育多媒体占1.15%、体育互联网占0.12%。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 美国的体育产业并不依赖于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 而是通过一系列由各类体育联盟、赛区协会、球队和媒体组织的大、中、小型赛事,将体育文化根植于社会各个阶层, 使体育成为美国民众生活中一项最普遍的休闲娱乐选择, 从而奠定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20世纪60年代, 美国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成为当时这项新兴产业——体育产业的奠基石。近20年, 观赏型体育的发展尤为显著, 所创造的收益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参与型体育包括各类健身、锻炼及体育俱乐部活动则成为另外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体育产业领域。这一发展趋势恰巧诠释了当今美国民众为过度肥胖、医疗花费担忧, 迫切需要一种积极运动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社会状况。总体来说, 体育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①体育成为被《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认可的主流产业; ②体育与政治、教育、经济、宗教和外交关系等社会领域联系密切; ③体育帮助解决当今美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④体育成为好莱坞电影、媒体报道和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文化符号[2]。
中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 体育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政府重点关注、大力投入和资助的主要产业之一。中国成功地申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彰显了其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发展成就及潜力。如同其他国家一样, 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已由过去大众关注的热点提升为现今重要的国家行为事件。通过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宣传与促进城市发展已成为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员代表国家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创造佳绩, 同时, 国家对外展现其容纳多民族文化之宽广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超常大气。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不仅肯定了体育产业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也进一步提出: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它将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国家团结、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3]。
体育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渗透性和交叉性的产业。新兴行业的形成无疑将创造大量具有行业特征和极富有挑战性的就业机遇。基于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特定工作职责, 这些就业机会通常会在下述6种相关领域中出现:①政府管理部门; ②市场营销部门; ③体育产业创新领域; ④媒体; ⑤法人代表; ⑥其他与体育产业相关的部门。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日渐成熟,除了目前发展良好的中超联赛和CBA联赛, 将来还会涌现出更多具有商业价值的职业联赛。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兴盛将使相关人才需求激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统揽全局的决策型人才不可或缺,他们应站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角度, 对联盟所有经营活动做出决策, 并始终掌握联盟的发展方向。尽管决策层承担的责任和权力更大, 但不能离开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的通力协作。因此, 为了确保联赛平稳运作, 职业体育需要下述各类人才:联赛主管、联赛行政人员、球队经理、财务总监、教练员、医务人员、办公文员、销售经理、营销主管、媒体公共主管、社区公关主管、赛事主管、场馆及设备主管、球员教育与关系主管、法律顾问和体育经纪人。上述专门职务往往要求潜在受聘者具有相关背景、资历及接受特殊训练的经历,如通晓联盟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球员合约和劳资协定[2]。
体育产业的交叉性特点又要求相关人员成为既能把握宏观经济方向, 又具备体育产业微观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4]。Mullin等[5]指出, 体育产业自身蕴含了许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如无形、稍纵即逝、体验式、主观、多样化、变化莫测、戏剧性、生产与消费同步、竞争与合作共存、有益社会、产品显著、个人认同(识别)、构成与规则简单、普遍吸引力、高间接收入、免费宣传和显著的名人符号。许多学者[4, 6-7]指出:为了适应体育国际化的激烈竞争, 现代体育组织必须改进自身的管理经营方法以保持其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现代体育组织的领导者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背景、跨行业技能和高瞻远瞩的决策型人才。文化、宗教、传统、政治、法律、政策规定、交流方式、语言、术语和不同市场环境(如国际市场、本国市场和地方市场)的差异性,进一步增加了决策者为体育组织制订和执行发展策略的难度。
体育产业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来源于高水准的专业培训。学徒或组织内部的传统学习模式无论是形式上, 还是专业性方面都不适应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在西方国家, 体育产业的职业准备(如职员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依赖于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专门课程体系。在大学里, 教授们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学术素养、专业技能和教育经验能够预估受训人员将来的职业发展。除了温习已有的知识, 与时俱进并具竞争性的职业准备课程更注重于探索新的知识、提供前沿的信息、探寻有实效的应对措施和提高受训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过去30年, 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 旨在培养既具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技能, 又深谙商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在美国, 有超过550个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本科及(或)研究生体育管理教育。根据卡耐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它们当中的许多机构是属于一类或二类的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和功能之一便是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知识创建新的知识体系。
北美体育管理协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简称NASSM)及其会刊《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简称JSM, 创刊于1986年), 旨在促进体育管理领域的研习、学术论文写作和专业发展。随后在1993年, 欧洲体育管理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 简称EASM)及其会刊《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简称ESMQ)创立。1995年, 澳洲体育管理协会(Spor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简称SMAANZ)及其会刊《Sport Management Review》(简称SMR)创立。在体育管理领域, 这3个组织被公认为是引领学科发展的先驱, 它们旗下的杂志也由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SCI)收录, 其中《Sport Management Review》在2015年影响因子最高。之后, 2002年亚洲体育管理协会(Asian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 简称AASM)成立,2009年拉丁美洲体育管理协会(Asociacion Latinoamericana de Gerencia Deportiva, 简称ALGEDE)成立,2010年非洲体育管理协会成立。这3个协会都创立了自己的会刊, 但到目前为止, 还未被SSCI收录。为了加强上述6个地区体育管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进而促进全球范围内体育管理学科的研究、教学、学习和专业实践, 世界体育管理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Sport Management, 简称WASM)成立于2012年, 但至今未创立自己的会刊。
SSCI遴选期刊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将针对期刊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如研究视角、审阅程序、遴选文章的科学严密性、被引频次、个人和图书馆收录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 期刊在本学科顶尖学者中的学术声誉。SSCI期刊所选用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是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往往优于非SSCI期刊选用的文章。除了JSM、ESMQ和SMR之外, 还有一些与体育管理相关的SSCI期刊, 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rketing & Sponsor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Finance》和《Journal of Sport Economics》。作为体育市场学会的官方期刊,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简称SMQ)在西方高等院校中被公认为是体育管理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期刊之一, 并正在接受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对候选SSCI期刊进行的审核程序。由于体育管理学领域的SSCI期刊数量有限, 许多学者将他们完成的体育管理类研究发表在主流商业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新闻学或其他社会行为学领域的SSCI期刊上。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这些通常意义下不隶属于体育管理学的期刊可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而缺点在于很多出色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体育管理领域学者的承认和引用。
毫无疑问, 刊用主流、时兴的研究成果能够提高期刊的发行量、被引频次、声誉和排名。然而, 热点问题就像一个“移动靶”, 有些历久弥坚, 有些却只是昙花一现。在体育管理学领域, 学者们对于体育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服务质量、全球化市场、体育促进发展、体育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形式多样性、体育领导、信息技术(如传媒产品和电子游戏)和定量方法论等主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且至今仍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当发现一些学者倾向于拣选时兴话题作为研究方向时, 绝大多数西方研究机构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造就学术大师, 因此, 鼓励学者们专攻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方向。
2 体育管理研究的焦点 2.1 理论研究的意义体育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科在于其能够通过资料信息的累积、应用和合成分析数据关联性, 并推断研究的范式和原则, 从而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机制,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受训人员和专业任职人员在体育管理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 能够被应用到体育产业的具体实践当中, 进而提升体育组织的工作效力、效率和发展水平。约30年前, NASSM的成立标志着对体育及体育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原理进行正式、有组织的研究调查。现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导致研究调查变得越来越复杂, 笔者希望通过图 1阐明:体育管理学研究要从多视角出发,而最终研究的智慧须由身体的各个部分汇入思想。测量方法与统计分析是研究设计和过程的支架; 而专业实践和写作技巧与能力被认为是研究设计和过程的“左膀右臂”。一个或多个理论引发了研究设计和过程的所有辅助要素, 并指导它们如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最后研究过程将折回到其引用的理论。
![]() |
图 1 体育管理科学探索过程 Figure 1 Sport Management Inquiry Process |
理论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合理阐释[8]。Sutton等[9]指出, 理论解释了现象间的本质联系, 解答了特定行为、事件、结构和思想背后的原理。它通过确定先后顺序和相互联系的原理、时序和发展形式, 强调因果联系的本质。Wacker[10]指出, 理论必须具备4个基本标准:概念性的定义、范围的限制、关系的建立和结果的预测。第1个标准至关重要, 因为其表明了理论始于测量评价。详细具体的测量方法是理论存在的前提。理论应在实践中具备可被测量检验的特质, 否则便不能被归于“好”的理论。此外, 好的理论要具备唯一性、简约性、保守性、概括性、内部一致性、实证风险性及抽象性的特点。概念化的理论非常重要, 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分析的框架, 有利于实践的高效运作, 同时, 概念化的理论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
Costa[11]对体育管理领域内知名学者的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者在从母学科采选理论以及发展体育管理自身理论两方面均有不足。Chelladurai[12]、Slack[13]和Doherty[14]指出, 近年体育管理领域所采选的理论多源于主流商业管理和其他社会科学。这些理论被引入体育管理领域(用以验证在体育管理方面知识产生过程是否可行)并在其中加以验证。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生产途径,然而考虑到体育产业的独有特点[5, 15], 以及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科的需要[16], 一些体育管理学科中特有的理论、主张及(或)最佳实践方式正在被提出、被检验, 有些已逐步成型。Chalip[16]阐明, 如果体育管理学并不仅仅是将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应用于体育领域, 那么在体育管理中必有一些特有的内容、议题、关注点、焦点或流程。笔者[17]强调, 如果直接采用商科或其他社会学科中的测量评价体系, 而不做相应的修正或改进, 则无法充分反映体育管理领域的独特之处。经常被遗漏的就是那些能体现一个或多个体育产业所特有的功能和过程变量, 以及在体育产业领域中有形、可操作、可修改和可直接解释的变量。
2.2 理论化过程纵观人类历史, 人们通常采用不同的习惯和方法追求真理, 获取和积累知识, 探究世界以及解决理论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这些习惯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坚韧不拔的品质、直觉判断、个人经验以及逻辑推理。然而, 很多传统方法缺乏客观性和对背景与环境的控制, 致使不能对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复制和概括。正是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得以显著提高。以系统性、逻辑性、经验性、还原性和可复制性为基本特点,科学探究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解释结果[18-19]。
继科学研究方法之后, 定量、定性和复合式研究方法成为3种普遍的探究策略和范式[20]。定量研究源自自然科学, 它假设现实或研究参数相对稳定, 可直接测量, 合乎理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般性。一个典型的定量研究调查包括确定研究问题, 提出研究假设, 启动研究程序, 控制外部变量, 并采用合适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对实证结果作出解释[18]。研究问题通常可以从应用于特定背景下的现有理论及相关文献或一般性常识中推导而来。它反过来决定假设论述、具体问题的研究调查方法和对结果的解释[19]。对于定量研究而言, 研究策略通常包括真实验、严密程度较低的准实验、相关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如调查和观察)。近年较新的定量策略涉及更复杂的实验, 其中有多变量数据分析(例如因子设计和重复测量设计)。除此之外, 还有结构方程模型, 其中含因果路径和多变量整体强度识别。对于所需数据, 通常需要从仪器中预设的问题、行为或性能数据、姿态数据、观测数据或普查数据中获取和收集。
不同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遵循归纳推理过程。它借助从个别情况下获得的信息产生研究问题,推出研究主张,甚至得到答案, 即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根据Baumgartner等[18]、Creswell[20]以及Strauss等[21]的解释, 定性方法是探究者通常以建构思维和参与性视角为主要依据提出主张观点, 并在不控制研究环境、条件或外部变量的前提下, 在自然情境下开展调查。定性研究假设所涉及案例具有特殊性, 结论会受案例情境的影响。从研究中衍生出的主张和观点还不足以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理论。这一研究调查范式可以通过多种策略进行, 如传记研究、现象学研究、民族志研究、零理论根基推导研究或案例研究。在此过程中, 研究人员从收集的开放式数据中提取具有共性的主题。定性分析数据采集的过程通常包括访谈、观察、小组讨论、录音录像、出版或收藏、文字和图像分析、编年史文件分析等。例如, 在开展民族志研究时, 调研者试图从研究参与者的视角理解一般过程、行为或其中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需要开展多个阶段的数据收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组别的切分最大化地反映潜在的差异性与共性,通过不断比较现有数据与浮现出的不同主题, 更好地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很显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千秋。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被用来解决实际情境中出现的研究问题。偏向采纳任何单独一方都不能充分发挥两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复合研究方法对体育管理学科建设价值深远, 意义重大。学者们已开始关注体育产业的独特性, 并致力于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事实上, 这远远不是选择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就能解决的。如今,研究者更关心的是两者之间连续性的转换, 及应如何选择定性与定量的最佳结合,解释不同的研究问题。通过采用复合式研究方法, 研究者会根据实际需求(如结果导向、问题或多元化)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如2种方法同时进行或先后进行)更好地解释研究现象;因此, 根据研究中面对的各种情境及环境因素, 制订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及流程尤为重要。例如:①采用主流商科或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 根据具体的体育研究背景调整或修订这些理论; ②将源自体育科学的理论及测量模型进行扩充, 尤其注重将其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 ③制订新的或修改现有的量表来解释体育产业环境背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17]。
文献回顾和综述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它是确定研究课题, 提出研究问题, 推出一个或多个实证假设, 选择合适调研方法的先决条件。在定量研究中, 相关的理论、理论的应用以及相关调查结果都在解决问题和提出假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调查者会采用演绎推理思维, 即研究者首先根据特定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缜密的逻辑解释, 在此基础上生成可以经过实证检验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测试这种理论解释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数据及研究背景。通过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实证检验, 学者可以不断地对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进行修订。最终可以形成一种有利于理论和研究领域发展的良性机制[17]。
在通常情况下, 理论是研究的驱动力。例如, Ajzen等[22]的理性行为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人行为方式。理论指出,人的信念是一种态度认识的集合表现。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 接受外部来源信息的刺激, 或自我产生的推理过程的影响而形成;而后两者对改变人的信念认知并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理论上, 认知将确定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 而这些态度和主观规范也进一步决定他们的意图和相应的行为。认知、行为意图和行为举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顺序关系。通过采用推导演绎的研究范式, Jin等[23]研究了居民关于支持北京绿色奥运精神和在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进一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认知水平、认知环境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与理性行为的理论前提相吻合, 研究结果论证了北京市居民对绿色奥运的认知水平、认知环境影响、对待绿色奥运的态度、行为意图, 以及支持绿色奥运和在奥运会主办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的内在必然联系。
根据理论所涉及的复杂性和概念的多样性, 多个理论可能会被采纳并应用于制订实证调查的理论框架。这将反过来指导研究问题和实证假设的推导过程。例如, Chen等[24-25]开发了一个理论模型, 用来研究与大学体育设施赞助冠名权相关的消费者属性。体育设施冠名权是一种增长最快、最有价值的赞助形式。专业大型联赛中的有限资源使得企业都纷纷在大学体育中寻找行销机会。虽然大学体育对于赞助商投资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但它们也面临着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和回应体育场冠名权的赞助是企业和大学管理层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回顾文献, 一个评估消费者对冠名权赞助观点(有关冠名权赞助的认知、商业化的态度、团队和体育场的鉴定, 财务状况的认知以及感知的契合)的多维因素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被提出、检验并被确认。为了进行这项研究, 采用了一系列的理论, 在提出研究问题和形成假设时, 也考虑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计划行为理论[22];信念、态度、行为意向层次模型[26]; 基于品牌资产理论的消费[27]; 社会认同理论[28]; 团队认同[29]和产品匹配假设[30-31]。预计得出的理论框架, 将为全面审视高校体育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认识和回应企业有关大学体育设施的冠名权赞助, 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理论通常描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结构, 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去影响现象。准确地测量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结构是调查研究中运用理论的前提条件。Kerlinger[32]解释说, 一个概念可以由它的组成结构、部分或成分来定义。根据Zhang等[33]的研究, 研究人员经常采用各种理论进行实证调查, 把确定一个概念的结构或观点(即尺寸或因素)作为他们测量不同概念或开发一个新的理论之间关系的第1个步骤。Wood[34]表示, 不管测量研究采用何种调查方法, 都非常有必要建立能够恰当代表概念本身的有效量表。这之后应是进行结构效度的统计测试, 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测试。
综上,在体育管理学研究中, 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渗透于研究调查的每一个步骤和研究报告中的每一个部分。体育管理的学者们仍面临的挑战性课题至少包括以下2个方面:①如何在特定的体育管理研究背景下,以最佳、特别和准确的方式应用和阐释一般组织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②如何在特定的体育管理研究背景下,以最佳、彻底和明确的方式发展这些理论, 以及如何使这些理论有可能在更广的体育产业领域有更多的适用性?直观地说, 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体育管理学科, 就需要更新和发展该学科的相关知识及理论框架。
3 系列构成近年来, 笔者在与许多来自中国的优秀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的交流过程中发现, 这些年轻学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系统、整体的研究方法培训, 以及合理应用研究方法的能力。除了对研究调查的目标、功能及其与理论建构和检验的内在关系缺乏广泛的理解, 年轻学者在研究设计、测量方法和(或)分析方案方面也未受过系统的训练。这导致他们不能确保和提升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 不能将研究行为与问题相结合, 不能实现理论构建和检验目标, 进而不能为服务于体育产业运作的知识储备做出贡献; 同时, 也难以将不系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SCI期刊上。
为了引导青年学者开展高水平的体育管理研究, 笔者和研究团队拟撰写本专题系列, 旨在阐明中高级科学研究的理念、机制、程序以及它们在研究设计中的应用; 测量、数据分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论检验与体育管理发展的集成性。在本篇之后, 还有5篇系列文章将在2年内陆续发表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在每一篇文章中, 除了详尽介绍和说明某种研究方法的操作概念、分析机制和执行步骤之外, 还将提出与方法应用、调查指导、理论建构流程和研究应用范例相关的特殊问题、假设, 进而引导读者完成整个动态学习的过程。
第1篇文章是关于相关性和回归研究。虽然顶级SSCI体育管理期刊鼓励研究者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但绝大多数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仍然以相关性研究为主。相关性研究是研究2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文涉及讨论的话题包括:二元分布、Pearson相关、假设检验、简单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多元回归、逻辑回归、普通最小二乘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第2篇文章是关于测量研究及相关议题, 着重讨论量表构建、开发、修改及验证全过程。量表对于体育管理研究有着特殊意义。它是一种重要的计量心理学研究方法, 评估体育消费者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相关领域中的心理学概念。通常量表构建需要研究者经历一系列严谨的科学步骤。①研究者需要将目标概念进行定义。这个过程涉及鉴别量表的心理学结构属性(如反射型或构成型)。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定性分析的过程, 包括对过往相关文献、采访、观察、目标组讨论及案例分析进行评估和回顾。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确定目标概念的本质以及相关维度、方向和主题的属性。②一旦对目标概念定义完成, 研究者可以延用以下步骤对量表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内容效用分析、Q分类分析以及量表的初步效用试点测试。在这之后, 量表将发送到目标人群进行进一步测试。所收集的数据将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即EFA和CFA)评估、细化, 并进一步验证。具体而言, 该文将对以下3种效用验证的具体步骤进行着重讨论:概念有效性(如聚合有效性、判别有效性和因子有效性);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统计结论有效性(如预测有效性、同时有效性、客观性、通用方法误差、等效性和普遍性)。
第3篇文章侧重于讨论结构方程模型(SEM)。事实上, SEM已在第2篇文章中关于CFA分析的部分中有过初步涉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根本目的是使用一种推导论证型方式确认假设的“因果模型”在多大程度上拟合实验数据。具体而言, 该文重点讨论如何将重要的SEM概念运用到实际的数据分析当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技术手段将被充分讨论,它们包括模型确定、识别、估计和假设检验。此外, 对目标概念及量表、度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路径分析及结构回归分析的相似与不同也做了详尽地解释。值得注意的是, SEM的一个关键优势还在于结构关系的测试与测量模型的验证可以并应同时进行。验证过程需要通过CFA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完成。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检验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代表不同概念的外生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网络。该文还将对调解变量及中介变量的概念及其影响进行说明。其执行程序中的细节, 以及有关的数学算法的一般信息将会在文章中被提及。最后, 列出目前最为常用的8个适用SEM的统计软件(如AMOS、LISREL、EQS和Mplus等), 并对它们的特性和功能逐一分析和解释。
第4篇文章侧重于实验研究设计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文章对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 对其在体育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解释。同时, 该文也对实验的逻辑和不同的实验设计种类、假设及分析过程进行诠释。通过展示具体案例对封闭实验、现场或实地实验及自然实验的相似与不同、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性、随机分配、因果关系的测试以及重点操控检查进行了具体讲解。在此基础上, 该文对体育管理中实验和准实验之间的区分进行了讨论。不同形式的单向和阶乘独立组别设计及方差重复测量分析也有所涉及。最后, 将与实验设计相关的统计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整理, 如统计编码程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第5篇文章是关于时间序列分析在SEM中的应用。它属于SEM高级研究方法的范畴, 主要考量目标概念及关系测试是否具有时间稳定性。这种研究方法通常被定义为潜在发展轨迹模型(LGCM)。LGCM的发明是为了帮助研究者系统地理解人类行为变化的过程以及潜在的因果关系。这篇文章尝试向读者介绍LGCM的功能及优势, 它特别适用于研究者分析面板或者时间序列数据。其根本的目的是帮助研究者了解时间序列研究的重要性和实现时间序列分析的可能性。该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使用LGCM对变化过程、人群间随机效用进行分析和建模; 如何对时间序列相关的实验假设进行验证; 最重要的是, 如何构建有效的时间序列理论。研究者必须认识到体育管理研究应超越传统的横断面研究范式,经典横断面研究是基于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属性都相对稳定, 不会在短时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个假设之上。例如, 在传统的SEM研究中, 横断面研究方式非常常见。它的弱点是研究者很难接受否定假设模型, 从而导致模型确定和识别的一类错误率上升。事实上, 目前在体育管理期刊中发表的SEM文章很少使用时间序列研究。这种缺失正好可以通过LGCM这项技术填补,它可以更好地捕捉体育消费者的行为轨迹。这个轨迹可以通过2个基本变量(起始点和变化率)在建模中实现。同时, 该文对传统的时间序列研究方法也进行了系统评估。最后, 对LGCM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进行了解析, 如数据结构要求、缺失值分析、单一发展模型分析、多维发展轨迹分析等。该文对今后体育管理中关于发展型研究课题具有启示。
此外, 如果可行, 将继续撰写一篇有关定性研究的附加文章。与定量研究不同, 定性研究遵循的是归纳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产生研究问题、提出研究主张, 甚至从特殊个体或群体获取信息来提供研究答案。最近几年, 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变化可能源于定量研究不能保证理想的实证结果, 也可能由于调查人员正在尝试寻找适用于不同体育研究背景的知识和理论框架。正如前文所提及的, 这一研究范式涉及多种策略, 如传记研究、文档研究、案例研究、本土化研究、制造品研究、档案研究、现象学研究、民族志研究、录音录像、文本和图像以及零理论根基推导研究。其中研究人员在从数据中发现主题为主要意图的前提下, 收集新产生的开放式数据。该文将阐明不同的定性研究方法。例如, 在进行零理论根基推导研究时, 研究者试图理解参与者固定思维中的一般过程、行为或交互作用。这个过程包括进行多个阶段的数据收集和研究参与者不同部分的理论抽样, 目的是以最大限度提高群体的相似性和信息的差异性, 深入了解分类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不断对数据、论断与主题的新兴分类进行比较。
4 结束语笔者代表研究团队感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提供的平台, 向在中国从事体育管理研究的青年学者传达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理念、流程和方法。中国体育管理的未来属于新一代的年轻学者,由衷地希望他们助力于中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建设, 从而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 |
Plunkett Research.Sports industry trends & statistics[EB/OL].[2014-11-11]. 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sports-recreation-leisure-market-research/industry-statistics
(![]() |
[2] |
Gilmour T R, Lanie A D, 于 涛, et al.
新体育概论——终身身体活动:知识和实践[M]. 北京: 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5 : 299 -323.
(![]() |
[3]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 |
[4] |
Zhang J J, Chen K K, Kim J J.Leadership on a global scale.In J F Borland, G M Kane, & L J Burton (Eds.).Sport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M].Burlington, MA:Jones & Bartlett, 2014:327-346
(![]() |
[5] |
Mullin B J, Hardy S, Sutton WA.
Sport marketing[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14 : 147 -162.
(![]() |
[6] |
Means J, Nauright J. Going global:The NBA sets its sights on Afric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 2007, 9 (1) : 40-50 (![]() |
[7] |
Pfahl M E.Key concepts and critical issues.In M.Li, E.W.MacIntosh, & G.A.Bravo(Eds.), International Sport Management[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2011:3-29
(![]() |
[8] |
Zima P V.
What is theory? Cultural theory as discourse and dialogue[M]. London, England: Continuum, 2007 : 3 -13.
(![]() |
[9] |
Sutton R I, Straw B M. What theory is no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1995, 40 (3) : 371-384 DOI:10.2307/2393788 (![]() |
[10] |
Wacker J G. A definition of theory:research guidelines for different theory-building research methods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1998, 16 (98) : 361-385 (![]() |
[11] |
Costa C A. The status and future of sport management:A delphi study[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 2005, 19 (2) : 117-142 DOI:10.1123/jsm.19.2.117 (![]() |
[12] |
Chelladurai P. Sport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 1992, 6 : 215-219 DOI:10.1123/jsm.6.3.215 (![]() |
[13] |
Slack T. From the locker room to the board room:Changing the domain of spor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 1996, 10 (1) : 97-105 DOI:10.1123/jsm.10.1.97 (![]() |
[14] |
Doherty A. "It takes a villag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or spor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 2013, 26 (1) : 1-10 (![]() |
[15] |
Pitts B G, Stotlar D K.
Fundamentals of sport marketing[M].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 112 -217.
(![]() |
[16] |
Chalip L. Toward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 2006, 20 (1) : 1-21 DOI:10.1123/jsm.20.1.1 (![]() |
[17] |
张建辉, 李海. 体育赛事市场需求及运营的国外研究进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5, 39 (4) : 1-5 (![]() |
[18] |
Baumgartner T A, Hensley L D.
Conducting and reading research in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M]. Boston, McGraw-Hill, 2012 : 4 -66.
(![]() |
[19] |
Thomas J R, Nelson J K, Silverman S.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M]. Urbana-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11 : 3 -48.
(![]() |
[20] |
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3 : 33 -80.
(![]() |
[21] |
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8 : 3 -64.
(![]() |
[22] |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 J.Kuhl & J.Beckmann(Eds.),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5 : 11 -39.
(![]() |
[23] |
Jin L, Zhang J J, Ma X, Connaughton D P.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2008 Beijing Green Olympic Games[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 2011, 11 (3) : 275-300 DOI:10.1080/16184742.2011.577791 (![]() |
[24] |
Chen K K, Zhang J J. Examining consumer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collegiate athletic facility naming rights sponsorship:Development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 2011, 14 (2) : 103-116 DOI:10.1016/j.smr.2010.10.001 (![]() |
[25] |
Chen K K, Zhang J J. To Name it or not? Consumer perspectives of collegiate athletic facility naming rights sponsorship[J].
Journal of Issues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 2012, 5 : 119-148 (![]() |
[26] |
Madrigal R. Social identity effects in a belief-attitude-intentions hierarchy: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ponsorship[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 2001, 18 (2) : 145-65 DOI:10.1002/(ISSN)1520-6793 (![]() |
[27] |
Keller K L.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 1993, 57 (1) : 1-22 DOI:10.2307/1252054 (![]() |
[28] |
Tajfel H, Turner J.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In W.Austin & S.Worchel(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Monterey, CA:Brooks/Cole, 1979:33-47
(![]() |
[29] |
Wann D L, Branscombe N R. Sports fans:Measuring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tea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 1993, 24 : 1-17 (![]() |
[30] |
Kahle LR, Homer P M.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A social adapta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 1985, 11 (4) : 954-961 DOI:10.1086/jcr.1985.11.issue-4 (![]() |
[31] |
Kamins M A. Celebrity and non-celebrity advertising in a two-sided context[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 1989, 29 (3) : 34-42 (![]() |
[32] |
Kerlinger F N.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quiry[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3 : 2 -70.
(![]() |
[33] |
Zhang J J, Connaughton D P, Byrd C E, et al.Formulating a questionnaire for marketing studies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game attendance:A review of literature.In J.James (Ed.), Sport market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M].Morgantown, 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193-212
(![]() |
[33] |
Wood T M.The changing nature of norm-referenced validity.In M.J.Safrit & T.M.Wood (Eds.), Measurement concep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989:23-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