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运动训练因素的理解, 是对极其复杂的训练过程的认知, 也是对运动训练的一种信念和追求。训练理念是教练员进行训练的指导思想, 它从宏观上把握训练的方向, 在总体上控制训练的进程[1]。本文根据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队(以下简称“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实践, 从基本思路、内容比例和训练方法等方面比较中法教练员冬训理念的差异, 总结成功的训练经验, 为该项目形成系统的冬训模式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中外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理论与实践相关文献资料, 为比较中法教练员训练理念奠定基础。
专家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国家激流队2014年度聘请的法国外教和中方教练员;查阅中法教练员2014年冬训计划, 比较双方的冬训思路、训练内容及比例。
观察法:追踪调查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过程, 对中法教练员冬训计划、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组织情况等进行现场观摩与记录, 提供比较分析的实证资料。
数理统计法:对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和训练内容比例进行统计, 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现状和中法教练员制订冬训计划的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家激流队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与冬训任务国家激流队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与冬训任务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始于1999年, 已有16年的发展历史, 历经3届奥运会, 目前最好成绩是第6名。近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十分重视该项目的发展, 将其列为极具发展空间的奥运项目。2016年奥运周期, 原国家队几名优秀运动员相继退役, 新一届国家队备战形势十分严峻。2014年冬训伊始, 国家队组织全体运动员进行基础能力测试, 发现运动员(包括重点运动员)基础体能和专项基本功存在明显不足。
由表 1可见, 重点运动员的基础力量素质与国内最好水平存在15~20 kg的差距, 从相对力量看, 国际基本达标标准是卧推不低于1.3, 卧拉不低于1.1, 与最好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激流回旋运动员力量素质对划桨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比赛中连续划桨、控船支撑和过逆水门时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2-6]。
![]() |
表 1 重点运动员基础力量水平测试结果 Table 1 Test results of key players' basic strength level |
心肺功能测试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研究表明:国际优秀女子皮划艇运动员VO2max为(3.15±0.34)mL·min-1, VO2max/kg为50~55 [mL·(kg·min-1)-1][7]。由表 2可见, 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相对最大摄氧量水平均低于国际水平。2014年阶段测试也反映出运动员有氧能力存在不足。
![]() |
表 2 重点运动员心肺功能测试结果 Table 2 Test results of key players'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
10 m双门绕杆是测试运动员连续3个1 min绕杆划行的距离, 每1 min测试后间歇1 min, 并测试心率和乳酸水平。该测试要求运动员在极限强度下发挥最大划船能力, 是专项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从测试结果看, 重点队员与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相比, 每1 min划行距离、测试后的恢复心率, 以及即刻乳酸水平都要低, 表明运动员划船基本功、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和有氧恢复能力均存在不足(表 3)。
![]() |
表 3 重点运动员10 m双门绕杆测试结果 Table 3 Test results of key players' 10 m two-door around the pole |
众所周知, 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体能无疑是重要的基础[8-10]。纵观国家激流队2014年国际大赛成绩, 除女子皮艇前3站世界杯赛总积分国家队排名世界第六以外, 其他项目与国际水平差距太大。如男子双划世锦赛最好名次是第26名, 男子单划世界杯赛排名20名以后, 男子皮艇世界杯赛排名40名以后。冬训基础能力测试也表明:运动员卧推、卧拉基础力量水平较差, 有氧能力和高强度乳酸供能能力不足。除此之外, 法国外教明确指出中国激流回旋运动员普遍存在专项体能和基本功问题, 例如水上划桨力量、划船的身体姿势、控船平衡、划行线路、安全过门等问题, 这些基本功问题应该在基础训练阶段解决。基于以上现实, 国家激流队确定了2014年冬训的主要任务, 即全面提高运动员基础能力, 夯实体能水平和专项基本功。
2.2 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中法教练员训练思路比较基于欧洲激流回旋项目的发展历史、文化和训练体系, 法国外教认为国家队运动员应将更多时间投入专项训练中, 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比例应保持在40%和60%, 即使在冬训期,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应更多地与技术动作和专项技能相结合。从训练计划的总体思路看, 法国外教十分注重训练过程的人体生物适应规律,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专项训练, 都紧密结合激流回旋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规律。体能训练要结合专项能量代谢特点和技术动作特点,专项技术练习也逐步从有氧向无氧过渡, 从基本技术向比赛实战技术过渡。
客观而言, 法国外教冬训理念符合竞技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针对中国运动员而言, 训练计划的设计应体现与欧洲运动员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国家激流队运动员冬训起始状态诊断的结果, 需要辩证地学习与吸收法国外教的训练理念。原因有三:①运动员体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不解决体能问题, 专项技能也缺乏基础; ②2014年冬训于2013年12月开始, 时值第12届全运会刚刚结束, 多数运动员都放假休整了较长时间, 体能大幅度下降; ③2014年冬训也是备战2016年奥运会的第1个冬训, 要为整个周期运动员竞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其体能水平迫在眉睫。在2016年奥运周期的第1个冬训期重点强化运动员基础体能和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专项训练而言, 体能训练的比例应更高,针对性应更强。
前几个奥运周期, 国家激流队一直聘请欧洲教练员来华执教,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深思。多年来, 中方教练员通过学习欧洲教练员的训练理念, 也形成了冬训体能占40%、专项占60%的训练模式。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发展与欧洲不同, 无论是项目历史, 还是训练体系均有很大差异。欧洲优秀运动员从小接受激流回旋训练, 在俱乐部式或家族式的业余训练模式下, 训练动机积极、兴趣浓厚、主动性强, 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能够更好地取得训练效果。另外, 欧洲是激流回旋项目的发源地, 拥有成熟的竞赛体系和完善的赛事组织系统, 运动员从小就有机会参加多种多样的国际赛事。同时, 欧洲长期积累的成功训练理念也决定了其对激流回旋项目的统治地位。
反观我国激流回旋项目的发展现状, 完全照搬欧洲的训练理念与模式值得商榷。尽管在实践操作中, 中方教练员通过学习外教的训练理念制订训练计划, 但在具体执行时会遇到多种困难, 如对外教训练理念的领悟程度, 训练方法手段执行的要求和标准, 中国运动员和欧洲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与动机差异, 运动员的理解接受能力等均存在不足之处。从实际来看, 中方教练员对外教训练理念的理解还处于表象层面, 未深刻领悟其本质规律与内涵。中国运动员与欧洲运动员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 完全套用或不学习外教的训练理念都会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
2.3 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中法教练员训练内容及比例比较训练内容是训练课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竞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冬训期中法教练员都将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和专项基本功作为主要任务,但完成这一任务的训练内容不尽相同。调查发现,中方教练员习惯性地将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无形地划分了界限, 普遍认为:体能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能力、力量、速度和灵敏性训练; 专项训练主要包括激流回旋划船技术、控艇技术、过门技术、读水和利用水流的技术等训练内容。
另外, 中方教练员对训练周期、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的概念不清晰, 目前仍缺乏成熟、系统的年度训练模式。理论上按照年度计划设计的冬训内容负荷与比例, 实践中会受到冬训期结束时选拔赛的影响, 虽明确冬训以提高体能和基本功为主, 但涉及冬训结束国家队选拔时, 不自觉地会改变总体思路, 加大专项训练比例与负荷。尤其是各省市队为了在春季冠军赛中取得好成绩, 不惜在整个冬训期忽略体能和基本功而进行大量的专项训练。由于未形成系统的训练模式, 中方教练组冬训内容及比例没有具体说明。通过冬训后对整个训练计划进行统计, 计算出各项训练内容的比例如表 4所示。
![]() |
表 4 中方教练组冬训计划内容及比例 Table 4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winter training for Chinese coach team |
法国外教非常强调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体能训练中融合专项技术特点, 技术训练中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受欧洲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影响, 法国外教的训练理念较好地融合了生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 能够按照负荷对机体的刺激方式和程度设计训练内容。例如有氧训练首先发展低强度的有氧能力, 主要提高心肺功能和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和体积, 再依次以乳酸阈和无氧阈强度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力量训练先发展小重量、多次数的力量耐力, 其次发展无氧乳酸供能为主的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最后发展无氧无乳酸代谢供能为主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在此方面, 中方教练员与之不同的做法是:先从最大力量训练开始, 后训练力量耐力; 有氧训练也缺乏明确的负荷量和强度要求, 单一的有氧长划训练效果不佳, 而且不注重划桨动作和效果,容易造成错误的划桨动作定型。
表 5显示,中法教练员对冬训内容及其比例的理解存在以下差异。
![]() |
表 5 法国外教冬训计划内容及比例 Table 5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winter training for French coach team |
(1)中法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理解不同。中方教练员习惯性将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划分界限, 而法国外教更多地兼容二者。体能训练专项化是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需要高度重视的要素。基础力量、核心区力量、有氧能力如何与专项技术动作以及比赛的实战要求相结合, 是我国教练员提高训练水平应解决的问题。
(2)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规律的理解不同。中方教练员在冬训期首先训练大力量, 再发展力量耐力, 最后是速度力量, 对有氧能力训练的重视不够, 而且有氧训练课对强度分级、划桨动作和效果的要求不明确, 导致运动员有氧能力和划船基本功训练不足, 影响后期连续参加国际比赛的体能储备和整体竞技能力发展。法国外教能够遵循人体生物适应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设计训练计划, 先从基础有氧训练开始, 再发展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 最后发展磷酸原代谢供能能力。法国外教将欧洲训练模式直接套用于中国队训练, 也与我国运动员基础体能和基本功差距大, 需要补上体能训练和专项基本功这一课的现实不完全适应, 需要辩证、有区别地设计训练计划。
2.4 国家激流队2014年冬训中法教练员训练方法比较中法教练员训练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动控制、调动组织、专项化程度和敬业精神等方面。中方教练员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较为单一, 例如力量训练主要是杠铃重复训练法, 以及核心区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循环训练法, 组织方式较为枯燥。中方教练员对力量训练的负荷与动作质量要求不严格, 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身体动作和姿势多种多样, 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另外, 运动员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训练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而且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法国外教更多地结合激流专项特点设计变强度的组合力量训练, 如“金字塔”训练法、“保加利亚”训练法等。更显著的特点是法国外教结合专项技术动作和实战要求设计力量训练的动作和标准, 例如卧拉要求上臂贴近身体拉杠铃, 多采用无板凳支撑的非稳定状态下单手交替循环的向心和离心力量训练方法。训练组织多采用比赛方式调动运动员积极性, 严格控制负荷与间歇时间, 对每次训练的负荷与完成时间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 这种组织方式值得借鉴。
在技术训练方法方面, 法国外教的执教方式更精细化, 专门设计如何利用身体划桨、控制船艇平衡、过水门时身体重心控制、利用水流选择线路、安全过门意识等分解练习法来解决基本功问题。指导训练时重点强调过门时插浆、拔浆动作与时机, 船艇平衡、身体重心、入门角度、出门角度, 转折时机、利用水流等基本功, 详细记录训练情况并做比较, 通过数据统计法和视频分析法及时反馈训练情况。中方教练员技术训练的方法多为分段练习, 对专项基本功训练重视不够, 甚至认为运动员就应该具有不同的技术风格,导致国家队运动员普遍存在只用胳膊划船、船艇上下左右晃动、过逆水门时身体后仰、过门线路太小容易碰门、漏门等问题;而且指导的精细化程度和敬业精神均与法国外教存在差距。
3 结论法国外教强调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紧密结合, 依据机体适应规律和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规律设计训练内容比例, 根据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的技术动作特点和比赛实战要求设计训练方法与手段, 训练实施的精细化、专项化程度和敬业精神值得中方教练员学习。
中方教练员通过学习法国外教的执教过程可提高自身训练水平, 但应深刻理解欧洲训练理念的本质, 从训练原理和规律上吸收法国外教的训练理念与方法, 辩证地落实到国家队冬训过程之中, 转变传统的重技术、轻体能思路, 强化国家队运动员专项体能和基本功训练。
[1] |
胡亦海. 激流回旋项目运动素质基本结构的解析与启迪[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04, 30 (5) : 71-73 (![]() |
[2] |
李小生, 王琨, 宋海明. 优秀男子单人双浆赛艇运动员划浆动作的肌肉活动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13 (4) : 459-465 (![]() |
[3] |
宋旭, 刘扬, 游永豪, 等. 2013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成绩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5) : 61-63 (![]() |
[4] |
黎涌明.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探索及其对训练的启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 2010, 25 (2) : 134-138 (![]() |
[5] |
黎涌明. 我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重点运动员6个月冬训负荷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10, 22 (1) : 51-54 (![]() |
[6] |
陈小平.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J].
体育科学 , 2012, 32 (2) : 3-13 (![]() |
[7] |
Zamparo P. Bioenergetics of a slalom kayak (K1) compet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2006, 27 (7) : 546-552 DOI:10.1055/s-2005-865922 (![]() |
[8] |
Hunter A. Canoe slalom competition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Biomechanics , 2008, 7 : 24-37 DOI:10.1080/14763140701683155 (![]() |
[9] |
Popi Sotiriadou. Elite sport culture and policy interrelationships:The case of sprint canoe in Australia[J].
Leisure Studies , 2014, 33 (6) : 598-617 DOI:10.1080/02614367.2013.833973 (![]() |
[10] |
Manchado-Gobatto F B. Anaerobic threshold and critical velocity parameters determined by specific tests of canoe slalom:Effects of monitored training[J].
Science & Sports , 2014, 29 (4) : 116-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