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国际拳联重新审视业余拳赛,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商讨,决定从2013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规则——完全启用职业拳击比赛的评分标准。在2015年10月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第17届世界男子拳击锦标赛上,我国拳击队仅有2名运动员进入四强,我国拳击运动员整体实力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比赛制胜因素的表现上仍待提高。为此,本文对国际拳联新规则实施后的2015年世界男子拳击锦标赛(以下简称2015年世锦赛)与2014年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以下简称2014年冠军赛)中外运动员制胜因素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为我国男子拳击国家队备战巴西奥运会以及在世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5年10月第17届世界男子拳击锦标赛10个级别(49、52、56、60、64、69、75、81、91和91 kg以上级)冠、亚军决赛。2014年11月(武汉)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决赛10个级别(同上)冠、亚军决赛。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拳击新规则、拳击项目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下载并整理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论文14篇;通过国际拳联官方网站和2015年世界男子拳击锦标赛官方网站搜集相关信息。
录像观察法:笔者作为国家体育总局2013—2014年度国家队科研综合攻关研究课题组成员,亲赴赛场,使用SONY-FDR-AX100E型摄像机,对2014年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全程比赛录像进行采集;采用“拳击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软件系统”对2014年(武汉)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和2015年世界男子拳击锦标赛决赛阶段各10个级别冠、亚军运动员相关制胜因素指标进行采集、统计与处理。
专家访谈法:对中国拳击国家队教练员与拳击方面的专家(李正平、杨晓强、董庭江、张传良、赵勇、任军)进行访谈。
2 拳击新规则的变化及制胜因素 2.1 新规则变化缘由国际拳联在2013年1月之前举办的国际男子拳赛评分规则明确规定:场上5名裁判员根据双方运动员使用有效拳法击中对手有效部位给分后,取3名打分接近的裁判员的分数平均值为运动员的最后有效得分。旧规则规定只要运动员使用拳套的拳峰部位清晰有力地击打对手有效部位即可得分,而对主动性程度、对规则的犯规情况、整场比赛的控制、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均无额外要求和评判。故此双方运动员在不熟悉对手的情况下,首先进行试探性进攻,而在击中对手得分或比分领先后使用灵活的步法移动、摆脱、控制距离、虚晃等战术消磨与对手的交战时间;此外,一些比分领先的运动员会使用搂抱、纠缠等手段拖延对抗时间或使用不同种类的犯规拳击打对手,造成裁判员多次运用暂停,使得比赛双方运动员实际对抗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影响拳击比赛本身所具备的激烈性、强对抗性、观赏性。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国际拳联考虑到业余拳击比赛的激烈性、对抗性、观赏性受到诸多影响,决定从2013年6月1日起,所有国际拳联举办的赛事,包括2016年巴西奥运会均执行职业拳击比赛评分标准。
2.2 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制胜因素拳击比赛制胜因素是指在比赛规则制约下,双方运动员在交战时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技战术组成成分。2013年6月1日国际拳联对世界拳击比赛评分标准进行大幅度改革,从运动员的击打有效拳(包括单拳和多拳)的数量、整场比赛的优势控制能力、主动性进攻或防守积极程度、 技战术的发挥水平、对规则执行的犯规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结合国际拳联新规则的评分标准并根据对我国拳击项目的专家、学者、国家级教练员进行访谈,最后确定国际拳联新规则下比赛制胜因素由以下方面构成:① 击打有效区域有效拳的数量;② 优势比赛控制能力指标运用次数;③ 积极主动性程度(主动进攻和积极防守反击效果);④ 多项技战术运用次数与效果;⑤ 对比赛规则执行的犯规情况(次数与种类)(表 1)。5名裁判员根据场上2名运动员的5项制胜因素指标的运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判定胜负。
![]() |
表1 拳击比赛制胜因素及水平记录数据 Table 1 The factors to achieve success and their level standard of boxers |
按照拳击进攻拳技术动作结构划分,拳击的进攻拳技术可分为单拳进攻技术、多拳进攻(组合拳)技术。单拳进攻主要有前手直拳、前手摆拳、前手勾拳和后手直拳、后手摆拳、后手勾拳6种拳法。由于前手直拳、前手摆拳在使用时击打距离最短、动作结构简洁、发力快速,在进攻时是最方便、最直接有效的拳法;而后手直拳和后手摆拳通过转胯、转腰、转肩以及身体协同发力,击打力量巨大;前、后手勾拳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动作轨迹长且弯曲,击打效果较弱[1, 2, 3, 4]。
调查结果显示:2015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前后手直拳、前后手摆拳使用次数分别为291、201、219和136次,分别比2014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前后手直拳、前后手摆拳使用次数多出87、46、32和73次,尽管在使用率上差别不大,但在每回合使用次数上分别高出3.22、1.70、1.18和2.71次;而中外运动员在前后手勾拳的使用次数差异较小。对比数据显示,国外优秀拳击运动员前后手直拳、前后手摆拳使用次数远高于我国冠、亚军运动员,前手直拳和后手摆拳为差距最大,前后手勾拳差距不大。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拳击运动员在使用前、后手直拳进攻、防守或迎击时,身体重心较高,抱架不严、站位不稳定、脚步移动跟不上进攻节奏,导致前后手直拳、前手摆拳击打和回收速度略慢,进而影响击打效果。国外优秀运动员身体站位稳定、重心起伏较小、双拳抱架严密且相对放松,在进攻、防守或迎击时手脚协调一致、保持同步,且能做到攻防兼备。
3.2 战术运用对比战术是指进行比赛或战斗、对抗的方法。拳击运动员比赛中根据比赛战局和战胜对手的需要所运用的战术包括主动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迎击战术;主动进攻战术又分为单拳、两拳、多拳主动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分为后仰防反、躲闪防反、格挡防反、后撤步防反等多种战术;迎击战术分为单拳直接迎击和间接迎击战术、多拳直接迎击和间接迎击战术[5, 6]。
3.2.1 迎击战术迎击战术是在拳击比赛中,对方使用任意拳击打我方时,在对方的出拳瞬间或对方的拳还未击倒我方时,我方果断地迅速出拳击打对方有效部位而得分的战术,分为直接迎击战术和间接迎击战术。在国际拳联新规则实施下,迎击战术的运用情况作为裁判员评分的主要尺度之一,更是体现运动员战术素养的主要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直接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击中次数、成功率分别为66和52次、39和29次、59.09%和55.77%,比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多出19和23次、击中次数多出19和18次、成功率高出16.54%和17.84%。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间接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击中次数、成功率分别为132和71次、70和37次、53.03%和52.11%,比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多出58和24次、击中次数多出41和19次、成功率高出11.14%和13.81%。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直接迎击时意识不强、压迫对手不积极、准备姿势较松懈、迎击动作略显僵硬、速度略慢导致击打准确性较差;间接迎击时假动作虚晃不到位、不逼真,引诱对手进攻或反击后防守不及时、不彻底,致使迎击击打效果较弱。反观国外运动员在直接迎击时能够以强压式打法进攻迫使对手出拳,且迎击准备充分、动作快速有力,并把连续迎击与防守相结合;在间接迎击时假动作、身体虚晃逼真、真假结合,并时刻保持身体姿势处于较佳迎击状态,蹬转身体各关节充分,迎击后防守较严密,步法移动较灵活。
3.2.2 防守反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是拳击比赛中运动员利用身体上的躲闪、后仰、撤步与技术上的格挡、拍击、阻挡防御对手进攻,在防守后快速使用各种拳法反击对手的战术[7, 8]。在比赛中运动员运用不同防守反击战术的防守效果和反击效果不同,差异较大:后仰防守反击距离对手较近,反击距离较短;后撤步防守反击防守效果较佳,不易被对手击中,但距离对手较远;格挡防守反击严密性最佳,反击距离最短;躲闪防守反击击打效果最佳,但易被对手击中;其他防守反击动作结构较复杂,用时较长,反击效果较差。为了准确评价运动员的攻防技战术水平和竞技实力,国际拳联新规则将运动员运用的防守反击战术情况作为评分的主要尺度。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后仰、躲闪防守反击战术为187和195次,分别高出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75和108次,在运用率和每回合运用次数上也分别高出7.88%、12.10%和2.78、4次。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的后撤步、格挡防守反击战术均少于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62、36次,在运用率和每回合运用次数上分别少运用9.03%、8.08%和2.3、1.34次。对比数据显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后仰、躲闪防守反击战术远高于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后撤步、格挡防守反击战术却低于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运动员后仰防守速度迟缓且双臂抱架松散、身体重心略后偏移、反击蹬地转胯力度较小;后撤步防守距离较大、反击时脚步跟不上进攻节奏,格挡防守不严密、反击速度较慢、力度和连贯性较差;躲闪防守身体重心偏移较多,反击或迎击时动作幅度较大且不连贯。国外运动员格挡防守严密性强、多拳反击快速、轻重结合、上下结合;后仰防守和躲闪防守灵活结合、双臂护头严密、反击或迎击时以重拳为先导,接多拳组合反击与迎击;后撤步防守距离适当、以后手直拳、摆拳组合反击为重。
3.2.3 主动进攻战术主动进攻战术是在比赛中根据双方攻守的状况以及临场特定时间下在比赛中有策略、有目的、有组织的个人强攻战术。拳击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可以使用两拳、三拳、四拳以及多拳进攻战术,以达到击中得分的效果。2013年国际拳联新规则对运动员进攻的主动性进行新的评判,鼓励运动员更多出拳进攻,并对运动员进攻的数量与种类进行综合评分,故也影响到运动员主动进攻战术的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两拳、三拳主动进攻战术为329和133次,分别高出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168和52次,在运用率和每回合运用次数上也分别高出17.61%、2.54%和6.23、1.93次,两者四拳主动进攻战术的差距不明显。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的五拳、五拳以上主动进攻战术少于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33、23次,在运用率和每回合运用次数上也低很多。对比数据显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较多运用两拳、三拳主动进攻战术,而较少运用四拳、五拳、五拳以上主动进攻战术。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运动员两拳主动进攻中前拳有欲攻性动作,后拳进攻动作幅度较大且速度力度略差;三拳主动进攻时拳法轻重差距较小,多以前手摆拳结束,且动作略显迟缓、僵硬;四拳主动进攻多以直拳、摆拳为主,进攻路线较单一,连续进攻不强,进攻后防守较松散;五拳及五拳以上主动进攻中勾拳击打腹部较多,摆拳击打头部较少且连续性不强。国外运动员两拳连击快速且无欲攻动作,以左右手直拳为主,蹬地快且发力大,进攻后防守严密重心保持稳定;三拳主动进攻轻重分明,直勾摆拳结合,左右上下结合,多以后手直、摆拳结束,进攻后以近身贴靠、合理搂抱、格挡或后仰防守,效果较佳。
3.3 技战术运用比例对比根据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阐述中外男子优秀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差异,本文特别列举中外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比例情况,为我国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单拳进攻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分别为361次、75次、20.77%,而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单拳进攻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分别为604次、173次、28.59%;其中,直拳和摆拳的击打次数和击中次数相差很多,击中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后摆拳和后直拳的击打效果更甚。这说明我国运动员的单拳进攻次数、击中次数较少,也进一步说明我国运动员进攻力度不够,击打速度和精准度欠佳、把握击打时机不准确,错失击打时机,击打效果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多拳进攻次数、击中次数、击中率分别为347次、111次、31.99%,而国外优秀选手的多拳进攻次数、击中次数、击中率分别为514次、232次、45.14%,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的两拳和三拳进攻次数为161和81次、击中次数为44和31次,击中率为38.27%和54.89%,与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数据相比,分别少击打148和52次、击中次数少81和42次,击中率分别低10.66%和16.62%,这说明我国运动员在两拳、三拳进攻上缺乏主动性、拼搏性、敢斗性,攻击能力较弱、技术连贯性不强。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的五拳及五拳以上进攻的次数和击中次数优于国外运动员。从比赛录像看,我国运动员的五拳及五拳以上进攻技术在击打时的连贯性较差,防守不到位,轻重结合性不够,步法移动跟不上拳法进攻,需要进一步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拳击运动员单拳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击中次数、成功率分别为76次、20次和26.32%,而国外运动员单拳迎击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分别为118次、42次、36.44%;其中,直接迎击战术的运用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分别为45次、9次和20%;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直接迎击战术的运用次数和击中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在击中率上更甚。对于单拳间接迎击战术,尽管我国运动员运用次数和击中次数相比国外运动员少一些,但击中率略高于对方,说明我国运动员单拳间接迎击战术的击打效果较佳,运用得当,这也是我国运动员应保持和加强的战术之一。
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运动员运用多拳迎击战术的总次数为121次、击中39次、击中率为32.23%,我国运动员比国外运动员在运用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上分别少87次、42次和7.67%;其中,在多拳直接和间接迎击战术运用次数、击中次数和击中率上分别少73次、29次、8.42%和14次、13次、12.61%。
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发现,我国运动员多间接迎击、少直接迎击,且迎击时准备不足、不果断、迎击时机把握不准,多拳迎击时技术动作连贯性不强,重拳不重,防守不到位,威慑力不够。反观国外运动员,较多运用多拳迎击战术,能够把握准确时机,身体重心保持稳定,出拳迎击果断且连贯,防守快速到位,重拳极重,具有较大杀伤力和震慑力。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拳击运动员单拳防守反击战术运用次数为221次,较国外运动员多42次,但击中次数和击中率少26次和19.09%,说明我国运动员单拳防守反击战术运用状况良好,命中效果却不如国外运动员。其中,后仰防守反击和躲闪防守反击战术运用效果较好,但依旧与国外运动员存在一定的差距;后撤步和格挡防守反击运用效果一般。通过观看录像资料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运用后撤步防守反击和格挡防守反击时,后撤距离大,反击时步法跟进速度较慢,格挡防守不严密、受到攻击后不能及时把握反击时机,拳法较凌乱。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运用多种多拳防守反击战术次数、击中次数和成功率依旧低于国外运动员;其中,后仰防反和躲闪防反的运用次数和击中次数与国外运动员差距较大,但在击中率上略胜一筹,说明我国运动员的这2种防反战术运用效果较佳,需要进一步提升进攻次数和命中次数以增强运动员的战术击打效果。我国运动员的后撤步防反运用次数较多,击打次数和成功率仍未超过国外运动员,主要原因还是后撤步防守距离过大和反击时机的把握不及时以及多拳反击的速度和力量欠缺。作为最佳防守效果的反击效果的格挡防反战术,我国运动员的运用效果与国外运动员相差无几,这也说明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把握拳击项目制胜规律上得到了较深的领悟和理解;在其他防反战术表现上我国运动员优于国外运动员,就总体击打效果而言,两者相差无几。
根据研究结果和观看比赛录像后提出:① 我国运动员应加强前手直拳的进攻频次和速度、力量,增强前手直拳控制比赛节奏、抑制对手技战术发挥的能力;② 加强后手直拳和摆拳的突然进攻能力以及迎击、进攻时的力度、速度和精准度,提高压制对手进攻和震慑对手的作用;③ 在灵活调整步法的前提下增加两拳、三拳、四拳进攻的节奏和数量,并注重严密防守;增强五拳和五拳以上进攻的连贯性和步法一致性;④ 在单拳迎击战术中注意控制身体重心,以及准备姿势的调整、重拳迎击的力量和速度;在多拳迎击战术中注重多假动作引诱,注重后手摆拳、直拳为先导的重拳组合迎击,并与直接进攻灵活结合;⑤ 在单拳防守反击和多拳防守反击中要提高后仰反击的速度,调整后撤步的防守距离与反击时的步法跟进速度,加强格挡防守的严密性与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多拳反击的轻重结合和连续性、躲闪防守时闪躲速度和躲闪中出拳反击的精准度;⑥ 注意各种击打时机的把握和步法的调整,增强轻重组合拳和单拳的进攻、反击、迎击速度和力度。
3.4 优势比赛控制特征对比通过对国内拳击项目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队教练员的访谈,得出当今拳击比赛优势比赛控制能力主要包括假动作进攻及身体虚晃、多次防守反击次数、步法移动调整进攻时机、进攻后的严密防守程度、对峙下的突然进攻、边角与围绳边摆脱、击中对手次数等多个评价指标。其中,假动作进攻及身体虚晃、防守反击、步法移动调整进攻时机、边角及围绳边摆脱作为次重要指标,进攻后严密防守次数、对峙下的突然进攻次数、击中对手次数作为重要性指标,这些指标使用次数的对比可作为裁判员评分的主要依据。
在4项优势比赛控制能力次重要指标中,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假动作进攻身体虚晃次数为218次、防守反击次数为420次、步法调整进攻时机次数为197次、边角与围绳边摆脱为44次,与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4项优势比赛控制能力次重要指标相比,各相差178、259、89和31次,尤其是假动作进攻身体虚晃和防守反击次数,差距较大。在3项优势比赛控制能力重要指标中,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运用次数分别为317、203、407次,较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少135、134和239次,特别是作为评分尺度最为重要的击中对手次数,两者差距较大。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运动员假动作与身体虚晃进攻动作不逼真、动作幅度较大、易被对手识破;防守反击连贯性不强、拳法单一、手脚同步性较差,步法调整进攻时机不明显、迂回较多;边角与围绳边摆脱不彻底;对峙下突然进攻较不果断;进攻后防守反击速度力量不足。国外运动员步法相对灵活、进攻时机把握准确;假动作进攻与身体虚晃逼真、动作幅度适当;防守反击拳法多变、连续性、手脚同步性较好;对峙下突然进攻果断、凶狠;边角与围绳边摆脱动作干脆利落;进攻后防守严密、快速。
3.5 击打有效拳情况对比拳击比赛中双方运动员使用直拳、摆拳、勾拳以及各种组合拳并结合步法移动、战术运用对对手有效得分部位进行击打,以拳法使用次数和击中次数的多少为评判胜负的尺度。2015年世锦赛中,运动员无论是主动进攻、防守反击或迎击都是由单拳和多拳组合击打完成,故单拳和多拳击打的有效性更是成为评判胜负的主要指标之一。
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迎击战术、主动进攻战术的单拳击打数量为76和153次,击中次数为20和34次,击中率为26.3%和22.22%,相比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击打次数相差不多,击中次数、击中率却存在较大差距;尽管防守反击战术单拳击打次数高出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42次,但击中次数和击中率也较低,说明我国拳击运动员单拳击打效果不佳。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迎击战术、主动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的多拳击打次数、击中次数、击中率相比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差距较大,特别是主动进攻战术多拳击打次数、击中次数和击中率上,分别少132、102次和14.49%,这说明国外优秀拳击运动员在多种多拳击打效果上远优于我国运动员。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单拳技术击打略显僵硬、时常出现欲攻动作、身体蹬髋转胯较不充分;两拳击打存在犹豫不决、连贯性不强、防守不到位现象,导致击打不精准、易遭受对方反击;多拳击打时在轻重结合、上下结合、左右结合方面较差,且连续性不强。国外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姿态较放松,单拳进攻动作简单明了、无欲攻动作且后手直拳、摆拳进攻时蹬转髋、腰、肩迅速;两拳进攻果断、干脆,连贯性强、进攻后防守严密;多拳进攻时能够上下结合、轻重结合,并能结合虚晃、假动作引诱、身体晃动等形式,在进攻后能快速防守为二次、三次进攻做准备。
3.6 犯规情况对比国际拳联旧规则规定:在业余拳击比赛中,每个回合运动员犯规(同种类型)次数达到3次以上,就会被裁判员扣2分,一旦运动员犯规次数超过3次被扣分后,只要在本回合再次违反同样的规则,将直接扣2分;而在下一个回合中犯规(同种类型)次数不计入上一个回合之中,这样也就导致了一些比分领先的运动员使用不同种类的犯规干扰裁判员的执法,影响了比赛的对抗程度和观赏性、刺激性。鉴于此,国际拳联在2013年新规则中规定:双方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的各类犯规种类与次数都作为裁判员的最终评分标准之一,以此遏制运动员不合理的犯规行为,增加对抗时间与激烈程度。
2014年冠军赛冠、亚军运动员的所有犯规次数为139次,比2015年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所有犯规次数多出39次,其中头前冲为43次、搂抱27次、击打过低19次、推搡对手21次、转身12次,分别高出世锦赛冠、亚军运动员12、7、10、5和10次;而开掌击打和击打后脑次数为13和4次,均较2015年世锦赛少。对比数据说明:我国拳击运动员在犯规种类和次数上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个别犯规次数相对较多。
通过对比中外运动员比赛录像发现: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在击打进攻或防守后身体姿势不平稳,屈膝、重心下降幅度较小、防守不严密,导致进攻击打后易出现头前冲、击打过低犯规行为;而我国运动员搂抱、转身、推搡对手的主要原因在于防守不到位、不严密,在对手快速反击或连续进攻时无法做到严密防守,迫使运动员进行搂抱对手、转身或推搡对手,造成不必要的犯规行为。相比之下,国外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较为合理,身体姿势与重心平稳、防守动作到位且严密,特别是格挡防守严密,防守反击后重心较稳定,在对抗时能保持身体平稳性,利用贴靠、合理搂抱、缠绕等手段避免重心失衡,同时回收拳速度快,易守易攻。
3.7 技战术运用效果对比为了研究中外男子优秀拳击运动员比赛制胜因素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证明关键性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卡方检验结果可知,男子拳击运动员在不同比赛类型下,所使用单拳类型的次数、使用率、每回合使用次数、击中次数及击中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014年冠军赛男子运动员倾向使用前手直拳、后手直拳、前手摆拳;而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倾向使用前后手直拳、前后手摆拳;运动员运用迎击战术在运用次数、运用率、每回合运用次数、击中次数、击中率上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卡方检验结果可知,不同的防反战术在不同比赛中对结果有高度显著性影响,其中,2014年冠军赛运动员倾向运用后撤、格挡、后仰防反战术;而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倾向运用格挡、后仰、躲闪防反战术。不同的主动进攻战术在不同比赛中运用对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影响,其中,2014年冠军赛运动员倾向运用两拳、三拳主动进攻战术;而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倾向运用两拳、三拳和四拳主动进攻战术。
卡方检验结果可知,不同的优势比赛控制能力指标在不同比赛类型对结果有高度显著性影响,其中,国内运动员倾向使用防守反击、对峙下的突然进攻等指标;国外运动员倾向使用防守反击、假动作与虚晃进攻、对峙下的突然进攻等指标。运动员在不同比赛类型下,所使用头前冲、开掌击打、搂抱等犯规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国内运动员倾向于头前冲、推搡对手、击打过低、搂抱等犯规动作;而国外运动员倾向于头前冲、楼抱等犯规动作。
4 我国男子拳击项目适应新规则的训练措施 4.1 单拳技术训练加强前手直拳、摆拳进攻的出拳速度、频率与后手直拳、摆拳的精准度与力度。我国拳击运动员在空击训练中通过想象与对手的交战,进行上下结合、真假结合、轻重结合的连续击打、防守反击击打、迎击击打、摆脱击打等多种形式的单拳训练,并可在变换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增强运动员单拳进攻的抗疲劳能力。在击打手靶训练中,教练员根据实战情况不断变换拳台位置可进可退、可快可慢,持手靶位置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并要求运动员必须根据教练员持靶位置,灵活调整步法,快速击打手靶。
4.2 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战术训练加强多次进攻和防守反击战术的灵活转换与迎击战术时机的准确把握。攻防训练时,进攻运动员不断使用单拳、多拳击打对方,防守运动员在严密防守后进行速度略慢、力量较轻的反击,进攻运动员在对手反击后快速做各种相应防守,即可再次进攻,进攻中运动员必须把握二次、三次防守反击的时机。
4.3 迎击战术训练在迎击战术训练时,一方运动员使用拳速较慢、力量较轻的单拳、组合拳进攻,另一方运动员可以做各类防守动作。在防守严密的前提下,判断好迎击时机,加强前后手直拳、摆拳、勾拳和各种组合拳迎击对手头部、腹部的训练,要求击打准确、快速、有力,同时并做好迎击后的防守与再次迎击的身体姿势准备和动作准备。运动员和教练员应对迎击战术的迎击时间、迎击部位、迎击时机、迎击拳法等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训练计划,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运动员迎击战术的击打效果。运动员可在空击中先进行假动作进攻、单拳两拳佯攻、身体虚晃、步法移动,想象对手出拳进攻与反击,并进行前后手摆拳迎击,力求做到果断、快速、放松、及时与准确性并存。在实战训练时,教练员要求进攻一方运动员不断进行单拳、两拳或多拳进攻,且速度略慢、力量略小;防守一方运动员应积极防守、避免受到直接击打,利用步法移动,调整交战距离,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后手直拳、摆拳迎击对方头部,控制力量,保证击打精准度,迎击后进行严密防守或后仰、后撤步,伺机再次进行后直拳、后摆拳迎击对手。此外,还可进行后直拳、后摆拳的专项手靶击打训练,以增强其力度与速度、准确度。
4.4 进攻主动性训练以严密防守为前提,提高多拳进攻的连续性。在条件对练和实战训练中,防守运动员进行单拳、多拳、假动作进攻,要求拳速快、力量较轻,并不断变换进攻频率和击打重量。进攻运动员利用步法移动不断调整进攻距离,且双拳始终护住头部进行格挡、阻挡防守,适时进行后仰、后撤步防守和躲闪迎击,力求不被对手有效击中。在严密防守的同时,运动员要敢于进攻、不畏对手重拳、勇于进攻,抓住对手进攻后或反击后出现的身体漏洞和空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上下结合、轻重结合的组合拳的二次、三次乃至四次进攻,提高多拳进攻的连续性。加强严密防守与进攻敢动性结合训练,防守运动员不断调整步法并不断使用组合拳击打对方头部、腹部,且轻重快慢结合,进攻运动员不能后退,始终紧逼对手,利用格挡、拍击、阻挡、后仰、后撤步等进行严密防守。教练员持手靶,运动员进行两拳、三拳、四拳等多拳打靶进攻,并结合步法快速移动,做到轻重结合、左右结合、上下结合,特别是每个回合后半段,要增强打靶的频次和加强出拳的力量、速度,以此提高多拳进攻的连续性。
4.5 优势比赛控制能力训练针对当今国际比赛评分规则,我国运动员应进行优势比赛控制能力的专项训练,例如:模拟真实比赛进行假动作进攻和身体虚晃的训练,力求动作逼真、到位、快速、及时,同时更要结合实战进行假动作虚晃的专项训练。在边角与围绳边,进攻方运动员紧逼,不断出拳进攻,防守方通过合理搂抱、贴靠、后仰、后撤步等防守技术进行边角与围绳边摆脱的训练。条件对练中,教练员要求一方积极进攻,防守一方在灵活的步法移动中寻找反击时机。此外,进攻运动员使用单拳或多拳进攻击打对手,防守运动员在对方击打后快速反击,进攻运动员在对手反击时必须做到严密防守,双臂紧贴头部及腹部,保持身体稳定。在防守反击专项训练中,教练员持手靶模拟不同进攻动作,运动员在各种防守后进行反击击打手靶,反击后再做各种防守技术动作,教练员再次进攻,运动员再次防守反击,并逐渐增强反击速度和出拳力度,加强防守的严密性和后撤步、后仰防守的速度。在条件实战中,双方运动员进行防守反击的专项训练,确保一方运动员能够将快速反击与严密防守相结合。
4.6 避免犯规动作训练头前冲和推搡对手犯规的主要原因是在击打进攻后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因此,训练时运动员不论是主动进攻或防守反击以及迎击对手,应时刻注意身体姿势的稳定,屈膝、重心下降、对对手的身体下压进行贴靠、合理搂抱或绕过对手正面,同时加强腰腹力量的训练,提高抗压能力。开掌击打、击打后脑等犯规行为主要源于运动员的技术不正确、不合理,因此,在训练时运动员应对惯用的技术进行精雕细刻,力求不出现类似犯规动作。搂抱、转身则多是由对手反击、进攻时防守不到位、不严密造成的,在防守训练时进攻方运动员多拳、多角度、多方位地连续击打,防守方运动员保证身体重心稳定,双拳双臂紧贴头部和腹部进行格挡防守,身体前后左右旋转晃动,对对方击打拳进行阻挡、格挡、拍击,以增强防守能力与动作的严密性。
[1] | 王德新, 谭化, 吕岩.拳击比赛技战术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5-77(![]() |
[2] | 鲍善军, 徐文静.奥运会拳击冠亚军选手战术实效性研究——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 2014, 50(1):129-135(![]() |
[3] | 鲍善军.灵敏素质训练对不同水平拳击运动员技、战术运用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48(6):72-76(![]() |
[4] | 张传良.中国拳击项目的创新与实践[J].体育科研, 2011, 32(4):30-33(![]() |
[5] | 王庆伟, 梁园, 黄海.第11届全运会拳击项目决赛调研报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3):364-370(![]() |
[6] | 王海峰.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迎击拳功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8):121-123(![]() |
[7] | 巴义名, 邹市明.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备战北京奥运期间的专项素质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6):549-552(![]() |
[8] | 苏彦炬, 吴贻刚.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及其与击打效果的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7(3):6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