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Vol. 40 Issue (6): 97-102  DOI: 10.16099/j.sus.2016.06.015
0

引用本文 

张峰, 李文鸿 .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0(6): 97-102. DOI: 10.16099/j.sus.2016.06.015.
ZHANG Feng, LI Wenhong .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6, 40(6): 97-102. DOI: 10.16099/j.sus.2016.06.015.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71)

第一作者简介

张峰(1972-), 男, 山东梁山人,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博士; Tel.:13708927127, E-mail:zhangfeng-sd525@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5-05
修回日期: 2016-07-24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张峰1, 李文鸿2     
1.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2. 齐鲁工业大学 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要: 依据“一校一拳”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从武化教育助力学校武术特色形成出发,提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①依据混沌学理论,完善武术课程;基于当地特色,开发武术校本课程。②拓展课堂教学形式,建构“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武术教学模型;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小、中、大学段的武术教学类型等。③构建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学评价方案。
关键词: 学校武术    教学改革    一校一拳    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Strateg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 Reform
ZHANG Feng1, LI Wenhong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
2. School of Sport and Culture Industry,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53,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new conception of wushu teaching reform "one wushu boxing teaching in one school",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fact that wushu teaching helps schools the formation of wushu characteristic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reform measures of wushu teaching in schools.The study proposed that wushu curriculum should be completed and school-based wushu textbook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ocal features.Secondly, classroom teaching forms should be extended to construct the 3-section wushu teaching mode of "reviewing-teaching-consolidating".Thirdly, wushu teaching styles in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Lastly, the evaluation method "technique-morality combination and virtue-skill fusion" in wushu teaching should be constructed.
Key words: wushu teaching in schools    teaching reform    one wushu boxing teaching in one school    strategy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valuation    

武化教育对提升青少年体质与文化自信有着积极作用, 它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1]。面对长期以来武术进学校存在的表面化、形式化等突出问题, 赵光圣等[2]在全面分析学校武术教学历史基础上, 提出“强化套路, 突出技击, 保质求精, 终身受益”教学改革理念, 明确“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 德艺兼修”教学改革思路, 确定“礼仪和武德、文化教育、基本动作和基本功、套路、格斗”教学改革内容, 设计“趣味引导, 套路和格斗随行, 礼仪和武德始终, 功力自修, 展演激励”的教育模式, 设立“爱武术, 会武术, 知武术, 做德艺兼修的武术人”教育目标, 构建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武术教育体系。为此, 本文依据武术教学改革操作新思路要求, 从武化教育助力学校武术特色形成出发, 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 提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课程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 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3]

1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课程实施策略 1.1 依据混沌学理论, 探寻武术学系统的初始条件

混沌学理论认为:混沌来自于非线性动力系统, 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有着极强的敏感性。具有混沌现象的系统, 其短期行为是可知的, 只有经过长期演化, 结果才是不确定的。从混沌学理论出发探究武术教育可知:武术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 而武术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 并历经长期的互动, 因此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武术教育的成效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 更应累积长期数据, 从中分析可能的脉络, 以增加武术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 并运用其扩大武术教育效果。

遵循混沌学理论, 依据“一校一拳”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 大批全国知名武术专家认真研究武术学这一系统, 从武术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出发, 选出二十几项能够影响武术发展的基本技术, 深入研究、认真论证, 从中找出武术套路中的正踢腿、拳卧撑、乌龙盘打、抢背、三级蛙跳这5项动作技术, 武术格斗中的三拳(冲拳、贯拳、抄拳)四腿(踢、踹、蹬、摆)及安全性较高的摔法技术(夹颈摔、抱腿摔、别腿摔、抹绊摔、靠切摔、抱摔、别摔、抹摔、切摔等), 作为武术学这一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初始条件。武术学系统的长期行为对这5项武术套路和武术格斗的三拳、四腿及安全性较高的摔法这些初始条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即这些武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习武者的最终习武水平, 这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课程策略的年级化、水平化、学段化的基石。

采用“少而精、一校一拳”理念, 选取武术套路技能教学内容综合指标, 以“动作规格、熟练程度、演练技巧、礼仪规范”作为基本武术套路专项技评规格要求。采用“悬而不击、击而寸止、触而控制、摔而保护”的理念, 选取武术格斗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 以“动作规格、熟练程度、演练技巧、礼仪规范”作为武术格斗专项技评规格要求。这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课程策略的年级化、水平化、学段化的指导理念[4]

1.2 紧扣初始条件、完善武术课程, 基于当地特色、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种类。课程内容的设计目前有分年级递增的知识能力课程、按掌握能力程度的水平课程、按学龄阶段划分的学段课程。

武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能力, 助力学生形成爱国忠诚、和谐友善、勇敢自信、诚实重义的价值观为目的, 以“能打会练”为“育人方案”。武术套路中5项反映武术套路基本技能的动作技术和武术格斗中的三拳、四腿及安全性较高的摔法技术是武术学系统的初始条件, 是武术课程内容的核心技术, 是武术课程年级化、水平化、学段化的习练内容灵魂。武术课程无论是年级化、水平化还是学段化, 其教育目标都是达到具有能“打”会“练”的本领, 实现“立德树人”、德艺兼修的教育目的。

校本是“以学校为本”。武术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主体, 依据当地武术传统, 在遵照教育原理、宗旨的前提下, 自主研发的武术教材。武术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依据“一校一拳”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 紧扣武术学系统初始条件, 依据当地武术特色, 满足学生对武术学习的需要,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进行开发, 构建武术课程新体系。在武术校本教材的设计方面, 以培养学生强身健体, 自卫防身, 修生养性, 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实施校本武术教材的开发和实践为着力点。武术校本教材开发应考虑地方拳种、学校师资、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武术团体、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等因素, 以学生为本体,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校本武术教材研究和开发, 不断纠正提高, 使其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5]

2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教学实施策略 2.1 拓展课堂教学形式, 建构“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武术教学模型

武术课堂教学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指依据武术教材及教学大纲,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武术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 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健康的武术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相对武术课堂教学而言的, 从教学内容上看, 它源于武术教材又不限于武术教材; 它无须考试, 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 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学习空间范围广大: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操场; 可以在学校, 也可以在社区、家庭。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是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班级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学校武术的基本教学形式。武术基本教学形式维度扩展就是充分利用第一教学课堂和第二教学课堂各自优点, 打破固化模式, 进行一体化设计, 可分为班级维度扩展, 教学时间、地点或空间维度扩展, 传播维度扩展等方面。

班级维度扩展:武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水平, 对在同一时间上武术课的学生, 打破原有自然班级, 进行重新编班教学。可分为:武术水平特别好的少数人和武术水平差的少数人各分小班, 进行小班课堂武术教学; 武术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 进行大班班级课堂武术教学; 聘请武术水平高的外校武术专家或社会上的武术拳种传承人, 集中合班武术教学。

时间维度扩展:利用课前、课后学生好动天性, 打破固化模式, 进行一体化设计, 延长“上课”时间。如在武术课前, 将所要教学的武术动作提前通过网络视频或教师亲自示范或通过水平较高的学生课前展示给学生观看, 作为新授课的课前预示。预示内容可由接近的实用技击动作导入,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逐渐分解动作, 接近武术课的内容, 做好上课情感“软着陆”, 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下课时, 教师可以重新展示新授的武术某些动作, 或让学生自己展示课上刚学过的或以前学过(课外学习)的武术某些动作, 结束武术课, 做好课后“兴趣预示”, 打通时间维度向兴趣扩展的通道, 调动学生习练、体验、体悟武术的兴趣。

地点、空间维度扩展:对武术课的教授地点、空间维度进行调整, 由原来的只是室外操场。扩展到室内多媒体网络教学; 武术室外课堂进行室内录像回放、点评对比教学; 进行室内理论室外技术结合、地点不固定的综合武术教学; 进行室外电脑视频、现场技术观摩教学等等。扩展武术课的授课环境, 给武术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环境刺激, 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 让学生意识到武术课的学科特殊性。让学生站在操场主席台或比较显眼的位置进行武术展演, 使学生感受到“时时在比赛”“处处在竞争”的情感体验, 体验到自己演练武术时的成就感,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锻炼学生的竞争才能。

传授维度扩展:武术动作是人的肢体按照预先设计或假设的运动轨迹, 通过手、眼、精神、气力的运动变化呈现千姿百态的动作造型和矛盾运动规律变化。教师在传授武术的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时, 对武术动作运动速度快、慢, 幅度大小变化进行科学处理, 改变传授维度。通过网络设备可将动作快慢、高低、空中停留等进行改变; 也可用录像机记录自己的武术动作, 快速、慢速回放, 使武术动作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化。通过对传授维度的扩展, 诱导学生对武术技术学习的兴趣。

“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武术教学模型是遵循教育学原理, 结合武术项目特点, 借鉴于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 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理论, 依据“情景创设”基本要求, 对武术问题情景进行系统管理, 把新授武术课知识和已学武术知识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前部分的统整复习检测已学知识和新课引入, 其中, 复习检测环节以新的武术教学前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并有效弥补以前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牢固的缺陷。新课引入能带领学生驶入“新课”, 降低“新课入门”难度, 提高学习兴趣。当然,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新授课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都有待在反复刺激中引入并推进。

倡导武术问题设定教学模式, 启动逻辑思维“动力装置”, 通过武术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 按照武术本真发生的逻辑引导学生掌握课堂概要。“打通”武术问题情景创设和思维逻辑的“交通桥梁”; 建构能够提高武术新授课实效、有效运用武术教材资源的课堂整体设计蓝图, 运用巩固和反馈等教学手段(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延伸到武术的第二课堂), 体验武术的本质内涵, 助力武术教学知识的落实和武术技能的转化, 完成武术课程任务、达到武术教育目的。

合理的课堂结构设计及其实施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基石。“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的课堂结构设计基本形式为:开始教学(3~6 min), 教师以复习提问或练习检测的知识是以前武术课堂已学过的, 并且与本次课堂新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 然后进行新知识和技能传授, 最后一个环节(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延伸到武术的第二课堂)是巩固本次课新授教学内容以及与下次课高度相关内容的练习(7~12 min)。

2.2 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小、中、大学段的武术教学类型 2.2.1 武术传统教学法的新视点

(1)模仿--实现武术课程化向武术生活化转型。“模仿”教学法作为武术学“型”第一阶段进行教学。首先, 扫除学生从“型”到“意”过渡的情感障碍, 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体验, 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示范立足于以身体动作体现文化哲理, 随着学生模仿程度的提高, 对用身体动作体现文化哲理的理解越深, 慢慢从“型”到“意”过渡, 学生对教师体验情感也越来越靠近。其次, “模仿”作为武术学“型”的教学法是中华民族先人对身体技击动作的认知与拓展的方法和工具。从技击角度看, 任何动物遇到危险时都本能地准备保护自己、攻击对手。获得技击动作技能, 须经过“模仿”这一学习过程。在武术教学中, 对技击动作的“模仿”可以拓展学生对身体的认知, 如学生通过模仿螳螂的攻击与防守动作, 可以了解技击动作编创的方法和技巧。可见, 通过“模仿”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知识的认知能力, 还将人与自然贴近的感觉融入武术课堂中, 让武术课充满愉悦与乐趣, 增进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习武激情, 由武术课程化转向武术生活化, 由技术教学化转向身心教育化。

(2)发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现教学法亦称探究法, 是现代教育主体哲学思想的体现, 以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为依据, 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新生事物, 调动学生探究新生事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生事物和创新研究方法的精神。

武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天性、武术知识的本质和获得武术知识的过程3个方面。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问、好动; 武术知识的本质是以技击动作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获得武术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身体体验、体悟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兴趣, 遵循武术教学结构原则, 教授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基础的武术本真性动作知识和技巧。遵循学生智慧发展的程序--人发展中的编码系统(从动作性表象模式经映象性表象模式到符号性表象模式), 在开始学习武术的“型”中, 通过发现教学法创造武术“型”的学习问题情境, 体验武术原创时的认知成果和历史经验, 帮助学生发现武术运动的技击规律, 并掌握相应的技击和文化哲学原理。通过探究体验过程的亲身经历, 达到“举一反十、触类旁通”的武术教学效果, “掌握”人类发展中的编码系统, 掌握人类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佳序列“程序”。

发现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改变武术传统教学片面“追求标准”, 固化“教学形式”的教学理念, 改善武术传统教学对学生重传授而轻能力的局限性, 提升学生对武术的感受力以及对自我独特性的认知。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的思维想象空间, 提高学生发现武术格斗、武术套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动作组合拓展是武术技能获得的过程

“动作组合拓展”教学法是对武术动作组合结构的探究, 是武术技能获得的过程。“动作组合拓展”可以从单个或多个武术动作开始, 单个或多个武术动作的原地或变向移动重复形成节奏, 再将形成的武术动作组合节奏的单元重复频率, 添加为较为复杂的武术动作组合节奏, 进而形成几个到十几个复杂的武术动作组合节奏。经过交叉重复与控制不同动作规格(不同程度地放大、缩小并标准化), 产生一段或几段较为稳定的武术动作组合(套路或格斗技击动作组合)。在武术教学中这一教学环节是事物变化、升化的过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这一教学环节还要学习传统武术拳种知识, 如传统拳种和技击格斗技术知识等。

从单个或多个武术动作的原地、变向移动的重复到有节奏关系的一段甚至几段较为稳定的动作组合(武术分段或整套套路)后, 在保持原有节奏关系的基础上, 改变武术动作组合演练的速度, 如:增加或减少动作组合中的动作数量; 变换演练速度, 习练分段或整套武术动作组合。这种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武术动作的数量、速度。另外, 依照对武术动作组合方式的改变, 对格斗动作力度、速度加以调节, 对比两者的变化。如加快武术动作组合演练速度能使武术学习者有激情奔放、豪气十足的感觉, 减速会使习练者得到心静体松、急流勇退的情绪。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武术技术动作数量、速度变化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纠正忽视武术技能训练的片面教学观念, 明确武术技能、技巧对表达情感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武术动作组合(套路或格斗技击动作)的动作数量、速度和力度变化, 得到影响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在此基础上, 通过网络媒体、武术教学资源平台等传播方式, 将不同拳种、器械的情感表达方式区别展示给学生, 突出武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同样展示激情奔放、豪气十足、心静体松、急流勇退时, 不同民族、地域使用不同的武术拳种、器械、格斗技击技术, 但在技击本质性和采用演练技巧上存在共性。再如表达心静体松抒发情感时, 同样出现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下, 不同的处理武术拳种套路动作的格斗技击方式, 但也依然存在一些共性的事物, 即选择较为舒展、缓慢、大方的拳种组合动作, 较为沉稳的节奏表达情感。这一教学环节意在突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性, 让学生对武术传统文化发展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2.2.3 引导与发现--启动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装置”

“引导-发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创造学习情境,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协作, 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会话”, 启发思维和语言, 将学生在大脑中已经储存的各种片断知识, 经过一定的逻辑编程、改组, 从中发现必然联系, 逐步进行概念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武术技术、武术知识, 掌握武术技能, 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 建立学习武术知识技术的相关环境, 提出问题假设,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开动大脑, 积极进行技击格斗技术探究, 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最佳方案。

2.2.4 小、中、大学段的武术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 是教师在不同时间、情境持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组行为、方法及策略, 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教学心理品质。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成长过程经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 教育学上把这种学生变化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称之为学段。小学阶段开展武术教学目的是:以培养习武兴趣为宗旨, 将“强身健体”理念寓于武术教学和生活中。中学阶段开展武术教学的目的是:以提高“打练”能力为宗旨, 将“防身自卫”理念寓于武术教学中。大学阶段开展武术教学的目的是:以“打练并进、术道融合”为宗旨, 将“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理念寓于武术教学中。

根据武术的教与学的关系和不同学段武术教育的不同目的, 结合武术项目教学特点, 归纳出以下3种武术教学类型。①小学阶段武术教学宜使用传统教学类型:其特征是以教师示范、领做和学生模仿习练为主要特征, 教师为课堂中心, 教师确定学习内容。②中学阶段武术教学宜使用探究教学类型:以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探究、体悟为主要特征, 教师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结合师生探究、体悟, 学生进行一定的参与。③大学阶段武术教学宜使用协作体悟型:渗透了协作学习的理念, 以集体构建知识为主要特征。体现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大家都是学习成员, 是在提问、解答、体悟、讨论、构建武术“生活化”的交互活动中进行。

2.3 创设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水平

①开展武术技术展示活动及武术艺术图片欣赏活动。如举办法定节日的武术展演、地方武术知名武术人士的表演, 实现由武术课程化到武术生活化, 以此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参与兴趣, 丰富校内学习生活。②利用课外活动或课间操, 在班级内开展武术“一周一拳”活动。③组织各种各样的武术文化活动, 如室内、外张贴武术宣传画、开办武术名人名言黑板报等, 使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组织武术文化知识讲座、各种武术趣味知识比赛等。④组织武术社团活动, 由学生根据武术拳术、格斗等兴趣爱好, 自愿组成的武术社团组织, 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武术活动。

首先, 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遵循教育规律, 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感官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6-11]。通过一定渠道使学生理解武术, 并对武术产生兴趣。其次, 改变武术课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创造学生学习环境, 创设原型情境、学习气氛, 使武术教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宝库。学生采用发现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上武术课过程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武术知识并获得幸福快乐, 体验成就感, 使学生主动体验、体悟武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 满足学生需求与好奇心, 使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实现武术课多选与武术体验多选的兼容。最后, 教师将精讲、精炼、引导、鼓励、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及时、细致、耐心解答, 维持学生发现探究未知世界的意愿, 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信心。

2.4 武术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利用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特性, 有效利用社会多种武术资源, 提高武术课程教学资源获取与扩充的效率。武术教学资源的扩充、建设和社会多种武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进行武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基础; 优化、调整、丰富武术教学资源, 大力推进优质武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 是武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社会上流传的武术拳种、武术馆校、武术运动队、武术竞赛等各种武术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 创建武术教学资源平台。通过武术教学资源平台进行传播, 把丰富的武术教学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地学习、选择、体验武术, 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及时扩充武术教学的资源空间进一步完善武术教学资源平台。

2.5 建构实现术道融合的“探究-体悟”武术教学模式

“体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主体已有的精神世界与认识对象交互作用, 经由体验、觉悟而达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悟性认识活动。“体悟”释义为“以体践达心悟”, 是一种由身到心的完整活动过程, 是在原型的引发下潜伏意识融通为意象的过程。体悟教育的基础是经验的累积, 体悟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 在行动中找感受、探索, 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武术是由技及道, 备受东方传统哲学浸润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拳虽小技, 乃通大道”“拳术体万物而不遗”。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缩影和见证, 习练武术的过程就是术道融合的过程。武术是中华民族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原理, 按照“战胜”理念, 巧妙使用自己身体, “治服”对方的身体技术。武术技术的背后反映了“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哲学。

“武不尽势, 势无穷意, 意在体悟, 悟贵恒坚”是武术体悟的特性, 是我们掌握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这一艺术的过程和方法。只有在练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拳的精妙。武术的穿蹦跳越、跌扑滚翻、闪展腾挪, 每一个动作都有武术技击的原型, 但民族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用技击技术转向身体动感技击艺术。对武术这种实用技击技术转化技击艺术的掌握只有去感受、体验、探究、体悟, 才能领会到武术的真谛。武术的体悟有两部分内容:①透过武术某一拳种技击格斗动作的拆招、喂招习练, 体知较易悟的该拳种套路和格斗技术的知识本源、技击规律、技击特点, 更好地掌握该拳种套路和格斗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能“击”善“舞”的技能, 理解和掌握武术的理与法。②通过武术拳种和技击的多年习练, 体悟出武术的精、气、神等内在的气质层面的东西, 造就出身体创造性经验的默会知识[12]。具体方法可选择:通过传统武术的站桩、打坐等功法, 体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道”; 通过武术套路、武术格斗或者单式的循环往复的习练, 经过教师引导和点拨, 体悟“防身自卫之道”, 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不同学段武术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 因此, 术道融合的武术“探究-体悟”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不一。小学应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初级套路、踢、打、摔、拿的身体践行为主, 在快乐中“探究-体悟”武术的技击原理, 体验感受武术“礼仪规范”、聆听武术文化, 以掌握武术基本运动能力为基础。体知较易悟的知识本源、技击规律、技击特点, 以激发学生习武兴趣为目标。中学应勤于习练, 在习练过程中“探究-体悟”, 通过多方面武术基本能力提高, 加强武术技能的实践应用, 体悟武术文化内涵。大学应体悟武术的精、气、神等内在的气质, 形成身体创造性经验和知识, 保持习武兴趣, 继续提高和保持武术运动技能。

3 武术教学改革评价实施策略 3.1 实行技评、达标管理,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技术

反映武术基本技能的动作技术包括武术套路(正踢腿、拳卧撑、乌龙盘打、抢背、三级蛙跳)和武术格斗(三拳、四腿及安全性较高的摔法)。采用不同学段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技评、达标管理。以“动作规格、熟练程度、演练技巧、礼仪规范”作为武术套路专项技评规格要求, 以“动作规格、熟练程度、运用能力、礼仪规范”作为武术格斗专项技评规格要求进行定性评价, 实行技评管理。技评、达标的标准可依据上海体育学院“一校一拳”课题组研制开发的标准。

3.2 采用“等级”与“评语”方式定性评价道德和文化体验

针对“术道融合、德艺兼修”, 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 定量评价采用“分数”和“比例”的方式, 使评价尽量科学、合理。其中, 对“术”和“艺”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技评、达标管理; 对于“得道”和“修德”采用定性评价。

对于“术道融合、德艺兼修”采用分级评价与分段评价。分级评价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价; 分段评价即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进行过程和阶段性评价, 小学阶段分为1~3年级低年段, 4~6年级高年段。

“术道融合、德艺兼修”评价方案的内容:武德方面包括行抱拳礼规范程度, 教师讲解时的注目礼、平时对教师的鞠躬礼、“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身体仪态的养成程度, 武术格斗习练过程中“悬而不击”“击而寸止”行为的规范程度; 文化体验方面包括武术与哲学、艺术、文学、中医的相关联知识掌握程度, 在武术技术学习过程中体验、体悟文化内涵的程度。

“术道融合、德艺兼修”评价方案的实施:①学生方面, 设立电子成长记录袋, 把各阶段学生武术技术技评、达标成绩、道德完善程度和文化体验情况用“等级”与“评语”等方式进行定性评价; 情感态度的考评结果放进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袋。②教师方面, 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采用量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评价结果应与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和评先评优挂钩。

4 结束语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决定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的实施应依据“一校一拳, 打练并进”理论, 对学校特色进行深入探究, 从第一课堂武术教学安排、第二课堂武术活动的组织入手, 完善武术课程、提高教学水平。提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课程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 坚持“以点带面”, 使武术学校教育在全国全面铺开, 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峰, 赵光圣.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5, 39 (1) : 41-45 (0)
[2] 赵光圣, 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4, 38 (1) : 84-88 (0)
[3] 张峰, 赵光圣, 吉洪林. 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4, 38 (3) : 41-45 (0)
[4] 张峰.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探骊--以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为基点[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5:7-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7-1015626467.htm (0)
[5] 王建华, 张德福. 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今后走向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04, 30 (2) : 27-28 (0)
[6] 萧天石. 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合刊一增附:述古堂钱遵王藏经写本[M]. 台北: 自由出版社, 1992 : 10 -11. (0)
[7] 叶澜. 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1 (1) : 1-3 (0)
[8] 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 182 . (0)
[9] 王凯, 杨小微. 反思我国教学研究中的简单思维[J]. 课程教材教法 , 2005 (12) : 23-25 (0)
[10] Fullan.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1 : 124 -129. (0)
[11] Fullan. 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1 : 89 -124. (0)
[12] 曹华, 赵光圣. 体悟练习与武术技能的习得[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2014, 30 (2) : 59-6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