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威海市翻译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0
2. Weihai Translation Center, Weihai 264200, Shandong, China
霸权是“力”“势”, 它包括能力、权力、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控制力、优势、权势等[1]。当代美国对外政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强烈的霸权主义色彩, 表现为恃强凌弱、追求财富与强权政治。同样, 美国在全球体育领域也表现出一定的霸权行径, 最突出的是:冷战时期奥运赛场上美苏之间的两强对抗;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妄图在奥运会上制造“两个中国”以及导致中国被迫与国际奥委会断交等。今天, 虽然世界格局总体趋于和平, 体育领域已无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直接对抗和交锋, 但美国体育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长期形成的“权力”“影响力”“控制力”“优势”和“权势”, 对世界其他国家构成一种不可抵抗的霸权。例如, 与美国体育相关的新闻、人物、事件占据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报纸版面; 中国CBA赛场成了NBA的“翻版”; CCTV-5与上海五星体育频道等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成为美国NBA、“全明星周末”、橄榄球、冰球、棒球、高尔夫球、拳击在中国的“直通频道”。毋庸置疑, 美国体育文化霸权侵蚀着中国体育文化的“肌体”, 影响年轻一代球迷的精神世界。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防范这种体育文化霸权所带来的危害?这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形成的文化根基文化价值观的传统与天然的霸权主义倾向是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形成的文化根基。
第一, 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清教主义是美国的文化根基。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美利坚民族的种族优越感和天赋使命观。很多美国人自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上帝总是站在美国人一边。他们认为, 美国代表着进步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最好的社会模式; 同时, 他们有责任把美国优越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给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 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天赋使命观”使美国人经常以救世主自居, 堂而皇之地去霸占别国的土地, 传播美国文化, 宣扬美国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在这种使命观的支配下, 他们要尽一切手段把自认为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强制推行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不仅是美国人的内在精神动力, 也是其领导世界的力量源泉。例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沿海城市办学校、传播现代体育等。
第二, 美国人的“霸权意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17—20世纪欧洲列强殖民海外正是其霸道文化的体现。美利坚民族从形成伊始便继承了欧洲人极为浓厚的扩张性和霸道文化。这种扩张性和霸道文化既是欧洲留给美国人的文化遗产, 更是美国建国兴邦、扩张侵略的动力。罗斯福曾坦言:“对白种人而言, 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夺取土地, 用条约也好, 用武力征服也好, 那都不是问题的焦点, 最重要的是他终于夺取了那些土地。”[2]从奥运金牌榜看, 除了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形成挑战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榜登顶之外, 美国一直位居前列。
2 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形成的现实基础 2.1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霸权文化传播的技术优势(1) 强大的硬实力是美国实现文化霸权的现实保证。美国经过二战之后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革命和对外扩张的过程中, 积累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绝对优势, 到冷战结束时其综合国力雄居世界第一。这些“硬实力”不仅增强了美国的自信心, 而且也成为美国向其他国家展示其文化优势的“陈列窗”。
(2) 霸权文化传播的技术优势。20世纪后, 世界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的科学技术优势凸显, 美国拥有几乎可以覆盖全球的广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传播体系。“全球数据传输和处理量的80%以上起源于美国”[3]。“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 却垄断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4]。美国的这种技术优势和传播体系为传播其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供条件, 成为美国文化霸权对外扩张的助推器。例如, 20世纪90年代带有美国篮球符号的迈克尔·乔丹通过赛事直播、背景解读和各种途径的介绍, 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球迷心目中的偶像。在转播美国NBA比赛过程中, NBA给中国球迷带来篮球“视觉大餐”的同时, 也为中国球迷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
2.2 美国冷战思维与冷战成功的经验美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冷战思维是冷战的思想基础。冷战之后, 美国以冷战的“胜利者”自诩。如今, 冷战虽然结束, 但是美国的冷战思维依然在作祟:一方面美国抱着冷战成功的经验不放; 另一方面, 面对着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中国, 美国政府明显地感到焦虑和恐慌。美国在中国南海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冷战自信和冷战思维。在文化领域, 美国也在积极地为维护自身的世界领导地位造势。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 当中国日益强大时, “中国不愿意接受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或霸权; 美国也不愿意接受中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或霸权”[5], 这一结果导致中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亨廷顿认为, 中美冲突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 冲突的结果反映了权力关系的变化。冷战思维是造成中美关系长期摇摆不定的重要因素。
2.3 中国自身的劣势导致美国体育文化霸权的一个现实原因即中国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的劣势。一方面, 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 中国在面临美国体育文化霸权的侵蚀时, 又无力抵挡, 陷入比较尴尬的两难局面。
在体育方面, 第一, 中国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大球”上存在明显差距。从第1届奥运会开始至今, 美国在奥运会上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在全球诸多的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赛事中, 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无论是社会精英所钟爱的高尔夫球、网球, 还是大众所喜爱的篮球、拳击、田径、游泳等项目, 美国人都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 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成了NBA季前赛的首选地。2007年11月10日, 姚明与易建联所在NBA球队之间的比赛就吸引了2亿多中国球迷。NBA每年在赛季前都要举办国际系列赛, 2012—2016年连续5年北京和上海都是NBA最大的非美国本土球迷互动巡游活动地。中国落后于美国, 不仅表现在篮球技术水平上, 而且表现在篮球赛事的商业运营手段和理念上。
第二, 中国在体育科技上存在劣势。美国在体育训练上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例如:大型体育训练基地及配套设施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就采用的录像分析技术和软件技术,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营养与恢复手段上有自己特色。
第三, 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文化霸权主义的挤压。一方面, 美国体育文化形式以更加精致的“时尚”形式出现, 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有着难以否认的合法性。这种貌似合法的文化侵略, 是对中国体育文化自主权的严重挑战。同时, 也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在这些看似体育娱乐的文化交流中, 蕴藏着美国式的文化意识, 包括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宗教信仰等。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成为美国大规模输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所说:“凡是接受美国经济的国家, 就无法拒绝美国的价值观念。”[6]在思想意识里, 由于防范意识差和能力不强等, 中国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另一方面, 有少数中国人对美国体育文化依恋、崇拜, 在思想观念上心甘情愿地永远处于附庸地位。
3 对我国的冲击 3.1 对中国体育文化的构成产生冲击和影响(1) 中国体育文化制度受美国体育体制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合法性”和“存废问题”。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而计划经济体制在体育体制中的一块“自留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倍受推崇的同时, 也倍受争议。备受争议的焦点在于:一方面, 美国政府部门未设置“国家体育总局”, 但是美国竞技体育成绩在奥运会上长盛不衰; 另一方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实现了第一, 在金牌的政治价值逐渐淡化的背景下, 中国社会对奥运金牌的“期望”明显降低。② 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中央推行“大部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拆分国家体育总局, 将其中部分功能合并到教育部与文化部, 同时, 将国家体育总局所承担的部分职能交给社会体育组织, 成为当时改革的一种设想。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人很容易拿中国体育体制与美国体育体制的优劣进行简单比较, 要求适当地弱化竞技体育的功能。
(2) 中国体育文化的整体构成和战略布局受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影响。① 在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 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一直沿用“少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一条龙”的模式。目前正逐步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 这一模式的选择基本上按照美国运动员“学院式”培养模式进行设想。另外, 中国在职业体育发展思路上, 将篮球列入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职业篮球的相关联赛制度和经验。② 在物质层面上, 除了奥运会项目布局受整个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影响外, 在篮球、高尔夫球、拳击、网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发展上均受美国影响, 尤其在这些项目的训练方法、手段上受美国影响较大。
(3) 体育文化的亚结构和布局受美国体育文化影响。① 20世纪90年代, 国家体育总局对各级运动协会进行实体化改革时, 建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网球等项目的职业运动俱乐部, 推动这些运动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其中把篮球作为重要的突破项目, 参照了美国职业篮球的成功经验。② 从CBA发展观念上看, 美国职业篮球的观念几乎被全盘接受, 美国NBA的球场文化元素(如球员发型、球衣号码、品牌球鞋、球员文身、裁判员的“主场哨”“明星哨”和“平衡哨”、啦啦队、吉祥物、球迷行为等)在CBA赛场上随处可见, 无不保持着浓厚的美国NBA文化特质。③ 在CBA制度设计上, CBA的赛制(4节每节12 min制, 主客场制, 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制度, 球员转会制)、CBA吸引国际球员参与的市场运作策略等均是美国NBA的“翻版”。④ NBA集文化公正性、多样性、娱乐性、国际化和简约性为一身[7]的篮球娱乐模式已被CBA全盘接受和推广。例如, CBA的周末“球迷互动日”“慈善活动”“全明星周末”(包括全明星联欢会、新秀全明星挑战赛、扣篮大赛、三分球远投大赛、篮球技术挑战赛、投篮接力赛和全明星赛)均模仿美国NBA。美国NBA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CCTV转播比赛实况, 在NBA的强势冲击下, 中国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被“同化”的现象十分严重。NBA成了美国的象征和代名词, 也使美国在世界篮球界拥有话语权。费正清认为:“中国是一个战场, 应当使我们的价值准则适应中国人的生活并在那里占有优势。”[1]
3.2 易使青少年产生“逃离”心态, 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中国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最重要目标国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用于遏制中国。美国企图通过“输出民主”达到颠覆中国政权的险恶用心由来已久。通过宣传NBA球星生活、球迷互动, 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使中国球迷“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美国文化, 对中国的文化及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
(1) 美国长期以来给中国冠以“专制国家”“集权政府”的帽子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行径和阴谋。在现实中, 美国利用从众心理在年轻人心理“植入”中国是“专制国家”“集权政府”“落后国家”, 而美国是“民主国家”“先进国家”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不断积累很容易从根本上动摇年轻一代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并干扰年轻一代对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判断。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和阴谋时:一方面, 对这种霸权主义阴谋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思想上未引起足够重视, 造成了美国霸权主义行径变本加厉; 另一方面, 面对美国的话语输出, 我国长期处于被动和“失语”状态, 让国际社会和年轻人产生错觉。如果长期不主动地改变这种被动状况, 不主动“发声”, 不但会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 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年轻一代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 也成为个别人攻击我国体育体制的借口。
(2) 美国体育与体育体制的优势与诱惑。① 从体育的发展水平看, 一方面, 美国人把体育当成他们的生活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非常重视体育, 把体育当成“第二宗教”, 并把体育作为国家先进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 美国是最大的职业运动员输出国, 这是美国体育的优势。另一方面, 美国在棒球、篮球、橄榄球和冰球4大职业联赛的举办和制度设计上, 不但造就了世界一流的职业体育联赛, 而且也保证了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② 从体育体制设计上看, 一方面, 业余体育和职业体育相互衔接, 形成完美过渡, 不仅解决了业余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而且推动了竞技运动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使职业运动员变成令普通人羡慕的“金领”职业。另一方面, 美国大学生业余体育水平和职业体育水平高, 得益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和推动。尤其是美国NBA的“保留条款”“自由转会”“全明星赛”“选秀制度”“收入分配”“工资帽和奢侈税”“球迷周末”和“球星慈善会”等制度设计, 都使其走在世界前列。在客观上, 美国体育水平和体制成为中国等国家学习的榜样。在主观上, 也造成了少数人对美国竞技水平羡慕的同时, 对美国体育体制产生盲目崇拜, 进而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产生崇拜。
(3) 美国职业体育联盟、媒体和商家的“造星”运动与诱惑。美国利用经济优势、体育文化优势、生活水平优势, 大势进行“造星”运动。一方面网络全世界的球星和准球星, 以高薪为诱饵大力培养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把这些球星打造和包装成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神话”。例如, 中国篮球运动员把“登陆美职篮”当成了最高梦想。同时, 在不断地重复“选秀”的过程中, 强化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即在年轻人心目中, 美国就是实现梦想的天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成功, 就只能去美国, 这是唯一的出路。这一方面会导致年轻篮球运动员对中国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弱化; 另一方面, 随着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 对中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会逐步渗透到少数年轻人(包括年轻球员)的骨髓里, 甚至被少数人作为价值追求、人生目标和信条。在崇拜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同时, 容易使年轻人丧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错位。
(4) 为少数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提供便利条件和通道。一是为中国国内球星去美国短期学习、训练、治疗提供便利。目前, 中国国内球星去美国短期训练、恢复、治疗已成为“常态”。另外, 中国运动员赴美就医已成疗伤恢复的主流, 刘翔和姚明并非个案。二是接受中国运动员去美国发展和留学。美国注重对留学生在留美期间的思想文化渗透, 向他们灌输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前美国国务院负责对外文化关系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也说:“从长远来看, 培养外国留学生是一种最有前景、一本万利的推销美国思想、文化的有效方式。”[8]姚明的成功也带动了国内年轻父母让子女跻身篮球世界的梦想, 赴美留学成了少数家庭条件优越和有潜在天赋的少年的选择。例如: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的张兆旭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留学经历(2007年);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唐子豪, 2008年赴美国学习深造, 在美国高中联赛中有出色表现。
(5) 电视台和商家的驱动。为了让更多的球迷了解NBA, NBA在中国举办短期篮球培训和青少年体育或篮球夏令营, NBA球星中国行和球迷见面会已成为“常态”。1987年, 在NBA和CCTV的合作下, NBA首次登陆中国。NBA在多方面与中国开展合作, 如教练员互换、开展训练营等。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为期5 d的“耐克全亚洲篮球训练营”。刘晓宇(广东宏远队)、周鹏(广东宏远队)和孟铎(东莞新世纪队)成为其中的幸运者, 他们参加了“耐克全美篮球训练营”。目前, 类似的篮球训练营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比比皆是。为了拓展中国市场, “NBA中国”从全球业务中独立出来, 成立一个新的实体, 并且已瞄准了中国5.2亿手机用户, 让中国球迷从手机上接触NBA。另外, 类似“2010匹克NBA球星中国行”的活动也层出不穷。商家利用上述活动:一方面, 向球迷展示来自世界最高水准的球星风采; 另一方面, 通过与球星的近距离交流和互动, 并通过赠送图书、杂志、合影、画册、录像带或幻灯片等途径, 拉近距离, 让球迷在与美国球星接触过程中领悟美国篮球和美国文化的“真谛”。
3.3 瓦解价值认同, 动摇社会主义制度信心美国人认为, 体育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 通过体育输出民主是美国人的战略[9]。“用布什的话来说, 美国全球战略由三根支柱组成, 即反恐、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和扩展民主。”[10]
(1) 美国通过NBA平台, 将“民主平等”发扬到极致。① 打造“参与机会平等”的民主价值观。美国在国家形象塑造上标榜自由、民主和人权。一方面自认为是自由、民主的国家, 大肆抨击其他国家不民主和独裁; 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国家兜售美式自由、民主价值观。例如, 大肆标榜NBA的大门随时向所有人开放:不管你的肤色、身世(出身贵贱)、国籍, 只有你足够优秀, 都能跻身世界顶级球星之列。乔丹是NBA打造的最成功的商业和篮球巨星。为了塑造成功的形象, NBA为乔丹制作商业宣传片。通过乔丹的典型案例凸显美国“参与机会平等”的重要性。② 强调“表现机会平等”。在NBA中, 教练员与联盟在决策过程中首先以球队利益为重, 任用球员唯一的标准是看你能否为球队作出贡献。③ 宣传“规则运用平等”。NBA强调赛场上裁判员的权威性, 只要有人犯规, 不管是场上的运动员还是场下的教练员、运动员, 裁判员的哨声便会响起, 大牌球星也不会被“轻饶”。尤其是最近几年实施“零容忍”政策以来, 形成了球场上裁判员判罚至高无上的权威形象, 对运动员场上挑逗和打架等处罚更为严厉。在篮球场上让人形成这种印象——美国人很讲规则, 或者美国是一个很讲规则的国家。
美国从职业篮球运行特征和战略高度打造的“NBA模式”, 其中有很多的做法和理念值得中国职业篮球学习和借鉴。然而, 当解读NBA球赛以及乔丹、姚明等成功的典型案例时, 不完全是从体育比赛或个人技术成长的本身入手, 而是从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开始, 呈现不同“版本”和层次的答案。当与中国运动员某个负面报道进行对比时, 这种效应会更为突出。例如, 当年的“王治郅滞留美国”事件, 在观看NBA比赛时, 容易在直观层面上得出结论。美国球员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 同时“在这个世界顶级的篮球联赛中, 政治和肤色等因素均被排除在外”[11], 而中国运动员常常身背政治包袱。解读是赛场信息延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形式多样:一种是主持人和嘉宾的解读, 这除了解读球场本身之外, 还会根据球员表现增加很多球场之外的内容; 另外一种是电视机前或现场观众的解读, 这种解读主要是根据所看到的情况, 结合自己的感受, 把球场内外、前后的相关事情联系起来所得到的结论。在主持人、嘉宾和球迷自身的解读中, 很容易把国内运动员的一些负面事件联系起来, 从反面强化了美国的民主平等价值观。
(2) “言论自由”与中国社会的包容。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运动员常年在国外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增多; 而常年在外训练的运动员又是运动员中的精英, 属于社会公众人物, 他们的“示范效应”很强。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它崇尚个人自由, 追求个人满足及个人利益最大化, 其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冲击[12-14]。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运动员如何兼顾国家、个人利益, 就成了运动员价值观的试金石。中国运动员也很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美国NBA中很多球星具有个人利己意识、自我中心和张扬跋扈的个性。这种过于看重金钱等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的观念影响中国球迷和运动员。例如, 美国NBA中的大牌球星是否参加奥运会, 可凭个人心愿, 中国运动员却不行。这表现出美国的大牌球星可以“我行我素”, 为了追求功利主义、追求享乐可以不顾国家、远离集体。对这种行为如果不解释清楚, 也会对中国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思想对于确立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15]。如今, 中国社会日趋多元化, 对运动员的言行也越来越包容, 但是对不当言论必须理直气壮地加以驳斥。
4 应对策略 4.1 提高职业体育的竞技水平从表面上看, 虽然体育远离政治, 但作为一种观赏性和经济性较高的文化, 其通过受众在不知不觉欣赏精彩赛事中, 引发对美国篮球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想抵消、抗衡美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必须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水平, 尤其要提高观赏性较强的篮球等职业体育的技术水平。一方面要把中国球迷尽可能地吸引到国内的CBA、中超等赛场上。另一方面, 打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和球场亚文化。联赛与俱乐部LOGO、队徽、队旗、球衣、吉祥物、球场广告牌设置等应有创新, 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不能样样模仿。
4.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不能因为担心美国体育文化价值观的侵蚀而走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或闭关锁国, 高举民族文化之旗而将美国NBA等体育文化拒之门外。① 应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美国体育文化, 积极地做好应对策略。② 批判地吸收和引进美国体育文化的先进理念。③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西方体育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要坚决批判, 对集体主义要大力弘扬。④ 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媒体人员强化社会责任感。⑤ 对美国体育文化进行理性报道和宣传。中国国内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人员应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 除了提升职业操守之外, 应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理性解读突发体育事件, 对青少年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4.3 合理限制美国体育的恶性扩张美国体育的国际化是美国体育对外交流和扩展的结果。尽管美国体育对外发展与传播并不完全是政府的意图, 民间自发的因素可能会更多, 但美国文化的扩展性、侵略性仍然是其内在动力[16-17]。相对于美国而言, 中国属于“后发”国家, 在媒体传播技术方面比较落后。针对这种情况, 应把媒体宣传与中国体育长远规划、国家体育产业建设规划进行全面对接。① 做强、做大我国体育媒体, 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传播、宣传功能。② 在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职业体育水平不高和体育媒体队伍力量相对不强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NBA的恶性扩张。一方面, 对恶意炒作要进行限制, 对有些与美国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内容要适当限制直播时间。例如, 对所谓的NBA圣诞大餐等要防止过分渲染, 对NBA、职业橄榄球、职业冰球、职业棒球等要适当控制转播和介绍的时间。另一方面, 对NBA等球星来华要理性报道, 防止过度炒作。③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加强对外宣传、营销, 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 充分认识“失语”对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安全的危害。④ 制定对外传播战略。我们应从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对外传播的价值。一方面, 在对外传播中, 尤其是报道重大体育事件和评论时, 应形成自己的标准、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提高体育新闻事件报道和评论的主动性, 抢占舆论制高点; 另一方面, 避免中国体育媒体在与中国有关的事件中“失语”, 让中国的公众被动地接受被国外媒体过滤的信息。⑤ 建立有效的国家体育文化安全预警系统。针对冷战后美国总体上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扩张的力度、规模加大, 以及霸权手段的隐蔽性增强、方式多变等特点, 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一方面, 有选择性地引进美国优秀体育文化; 另一方面, 建立体育文化安全警戒线, 对那些有可能危及国家体育文化安全的因素进行鉴定和识别, 过滤有害信息, 有效规避体育文化风险。
5 结束语美国具有军事、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整体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美国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同样, 在体育领域, 美国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至深至远。当面对美国体育文化霸权时, 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 而且要采取有力措施, 防止美国体育文化霸权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冲击, 杜绝美国体育文化霸权的负面影响, 确保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
李剑林. 美国文化霸权建立轨迹考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99-100 (![]() |
[2] |
石俊杰. 美国霸权的文化根源和理论支柱[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9(3): 60 (![]() |
[3] |
田志敏, 刘妮妮. 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解析[J].
学习月刊, 2006(7): 45 (![]() |
[4] |
张骥, 韩晓彬. 论美国"文化霸权"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2): 49 (![]() |
[5] |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 254
(![]() |
[6] |
谭英华. 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对青年的影响[J].
社会科学, 2001(3): 29 (![]() |
[7] |
王建国. NBA联盟政策运行机制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2): 104-107 (![]() |
[8] |
李青, 杨小洪. 略论"美国学"和美国文化[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2): 17 (![]() |
[9] |
舒盛芳.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277.
(![]() |
[10] |
高祖贵. 美国"新帝国"战略分析[J].
国际问题研究, 2004(6): 46 (![]() |
[11] |
刘泓. 谈NBA传播与美国文化霸权[J].
新闻知识, 2012(2): 51 (![]() |
[12] |
张丽. 文化全球化中的美国文化霸权与我国的应对策略[D]. 宁波: 宁波大学, 2012: 1-47
(![]() |
[13] |
马廉祯. 论近代美国体育对世界体育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6): 152-154 (![]() |
[14] |
李亚慰. NBA经济扩张与文化渗透的负面因素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7): 126-128 (![]() |
[15] |
刘文秀, 陈绍锋. 浅析当今美国的冷战思维[J].
现代国际关系, 1999(12): 9-13 (![]() |
[16] |
舒盛芳, 沈建华, 郑雅来. 美国体育软实力的优势、影响及其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6): 32-36 (![]() |
[17] |
王飞. NBA球场文化元素与特征分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 109-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