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Vol. 42 Issue (1): 27-32  DOI: 10.16099/j.sus.2018.01.005
0

引用本文 

张德胜, 张钢花, 李峰. 体育外交在我国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 27-32. DOI: 10.16099/j.sus.2018.01.005.
ZHANG Desheng, ZHANG Ganghua, LI Feng. Role and Practice Path of Sport Diplomacy in Constructing China into a Powerful Countr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1): 27-32. DOI: 10.16099/j.sus.2018.01.005.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TY017);湖北省高校重点培育"互联网+体育"学科群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

张德胜(1963-), 男, 湖北武汉人,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Tel.:(027)87192727, E-mail:34692707@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张钢花(1978-), 女, 湖北潜江人, 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 Tel.:(027)87192727, E-mail:1430477098@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0-29
修回日期: 2017-12-05
体育外交在我国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
张德胜 1, 张钢花 1, 李峰 1,2     
1. 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 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方略是我国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体育外交具有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的二元属性,体育外交的二元交互作用共同推动我国强国建设。分析新时代体育外交在主体、内容、效果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体育外交参与我国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体育外交    政府外交    公共外交    强国建设    实践路径    
Role and Practice Path of Sport Diplomacy in Constructing China into a Powerful Country
ZHANG Desheng1, ZHANG Ganghua1, LI Feng1,2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Province,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strategies of sport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China to be a powerful country.The sport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possesse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both government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 dual attributes of which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to a powerful country.This study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China's sport diplomacy are faced with in the new era in the aspects of its subject, content and effect, etc., and puts forward its practice path for sport diplomacy's engagement in constructing China to be a powerful country.
Key words: sport diplomacy    government diplomacy    public diplomacy    power construction    practical path    

进入新时代,体育外交在我国政府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我国强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1]。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方略也成为我国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体育外交的二元属性:政府外交的政治支援与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体育外交尚未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世界外交大辞典》指出,“所谓体育外交,是对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界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体育交往和交流的提法”。一些学者侧重于将体育外交置于政府外交的范畴,认为“体育外交”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体育交流等手段,与他国政府和体育部门、国际性体育组织等进行的正式的交往活动,以达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改善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一种外交方式[2]。还有一些学者则侧重于将体育外交置于公共外交的范畴,认为体育外交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它应该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体育外交的行为难以用单一的范畴归纳。例如,在政府外交当中,尤其是在职的政治家在出访过程中,以私人身份、在私下场所参加的体育活动,究竟是政府外交的一个部分,还是公共外交的一种体现?因此,应以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相融合的视角赋予体育外交以全新的内涵,即体育外交具有二元属性,既是对政府外交的政治支援,又是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

基于体育外交的二元属性,笔者认为,体育外交主要是指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人物等多元行为主体参与,以各种方式与国外政府、公众进行体育交流,从而达到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目的的一种外交方式。它由政府体育外交和公共体育外交2个方面组成,其中政府体育外交主要是指政府外交中的体育外交,其对位主体只有一个,即“本国政府—他国政府”。例如,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外交活动,北京亚运会推动了中韩建交等。公共体育外交主要是指公共外交中的体育外交,其对位主体有两个,分别是“本国政府—他国公众”和“本国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人物—他国公众”。例如,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开放、友好的东方大国形象。

2 新时代体育外交在我国强国建设中的二元交互作用

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主动进取、积极作为”,而体育外交在这一特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体育外交的二元交互、主动进取、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了我国的强国建设。

2.1 政府体育外交:外交大戏里的黄金“配角” 2.1.1 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为我国强国建设搭建展示平台

我国政府体育外交的两大表现形式为“积极申办国际大赛”和“政要人物出席大型赛会”。在积极申办国际大赛方面,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高端信息密集型的国际交往平台,也成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对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3]。我国先后举办过2次亚运会、2次亚冬会、2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1次夏季奥运会,举办的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特别是单项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北京奥运会为世界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不少发达国家真切地认识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一时间,中国成为奥运后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世界性体育盛会,不少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均会参加,这为“建立首脑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我国的“点穴外交”就是体育外交的一个创举。201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在俄罗斯索契出席了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并在短短43 h内出席了12场双、多边活动。《人民日报》曾发表过题为“中国外交非同寻常新开篇”的评论文章,将习近平此次索契之行称为短、平、快式的“点穴外交”。这种“点穴外交”开创了我国国家元首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此访使体育与外交相互融合、多边与双边相互促进,通过一个“点”影响一大片,堪称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创举。

2.1.2 开展政府间的体育合作,为我国强国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援外教练员工作是我国政府体育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作出了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自1957开始陆续派出了大量的体育援外教练员支援亚非拉地区国家,以团结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促进这些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援外的体育项目包括武术、田径、球类、游泳等。同时,援助外国运动员来华受训也逐渐增多。例如,为支持瓦努阿图成功举办2017年第10届太平洋小型运动会,帮助该国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我国实施了瓦努阿图太平洋小型运动会体育技术援助项目,其中包括2017年4—9月,中方接待瓦方19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华训练150 d,还接待瓦方20名青年体育部、组委会体育技术官员来华培训20 d等。

2.2 公共体育外交:“内心强大、身段柔软”的最佳“主角” 2.2.1 通过公众人物塑造开放包容多元的中国国家形象

政要人物体育秀是最好的公共外交。例如:棒球运动一直以来是日本人酷爱的体育项目,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读中学时,曾是一名优秀的棒球队成员; 而我国前总理温家宝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也曾与棒球结缘。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2007年,两国政要互访时进行了“棒球外交”。当年4月,日本西京极体育场的“35号投手温家宝”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日本大学生的热烈掌声;半年后访华的福田康夫又与温家宝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棒球赛”。“棒球”给两位政要带来了有别于政府外交的另一种交流语言与方式,这就是外交活动中的“共同经验范围”。这场“棒球外交”为此前颇为冷淡的中日关系增添了一丝“暖意”。

体育明星在国外正式场合的活动,不仅扮演着“国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而且展示了“外交使者”的新形象。2002年,姚明成为NBA历史上首位国际籍状元秀,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评价姚明从CBA加入NBA时表示,姚明是“中国对美国的最大一宗出口贸易”。姚明用他的自信和睿智改变了西方公众对中国运动员金牌至上、沟通能力差的刻板印象,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建立了新的认知。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布鲁克·拉尔默曾经这样评论:“姚明和王治郅的美职篮之旅,隐喻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4]

再如,丁俊晖在2005年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决赛上,战胜了比他大30岁的戴维斯,夺得冠军。《卫报》就撰文写道,丁俊晖的出色表现已经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的另一面,丁俊晖的胜利预示着来自东方的斯诺克运动员将发起挑战,他们不仅冷静、多谋,而且善于战术变化。

2.2.2 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改善外国公众对我国的态度

以我国各项体育协会为核心的非政府组织在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城市中的蔓延速度十分惊人。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与2015年相比增长近1.5倍,共有280万人次参加了马拉松赛事,全年参赛人数比2011年增长了近7倍。全国马拉松赛事已经涵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的133个城市。借着“马拉松运动风靡全国”的东风,2016年底开始的“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事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体育领域的响应与落实。该赛事既是我国首个国际级马拉松知识产权(IP)赛事,也是中国田径协会近年重点打造的标杆性赛事,旨在借助“民心相通”的马拉松赛事平台,将马拉松作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城市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合作,扩大我国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使“一带一路”的理念深入到各国民众的心中,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媒体在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完善的组织、专业细致的赛事媒体运行与新闻服务、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将所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外交的重要渠道,把国外媒体“引进来”,展示中国文化,推广共同价值,这些都有助于改变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例如,北京奥运会最大的成果是“开放”,主要体现在对媒体的开放,尤其是对国际媒体的开放。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国外记者到中国采访的手续较为繁琐,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除了一万多人是注册记者外,还有一万多人是非注册记者,北京市政府围上述两类记者提供了同等的便利待遇。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发表题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报道,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时刻,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另外,媒体在对外体育危机管理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例如,2008年4月,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有示威者试图暴力抢夺。时任驻英大使的傅莹即刻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署名文章,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事件的另一面,反响热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2.3 助力体育、经济、文化产品对外输出

体育外交必须面对一个重要的国际环境变化,那就是中国的不断崛起。西方学者把权力主体分为3种:政府、企业和社会。过去,体育外交主要倚重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往往忽视企业在体育外交中的作用。如今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在近几年,我国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绿色产业进行扶持。许家印、王健林、马云等民营企业家纷纷涉足体育行业,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海外投资力度。如万达集团先后收购了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以及西班牙足球俱乐部马德里竞技的股权,并购了美国世界铁人公司。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体育、经济、文化产品对外输出,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的一大契机。“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于2017年9月启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与北京鼎信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该体育节内容包含国际体育合作论坛、“金苗少年”体育大会、体育嘉年华和商务考察与培训等4个板块。活动旨在以体育产业为基石,进行跨文化、跨种族、跨民族的融合交流,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这是体育外交的又一成功案例。

3 新时代体育外交在我国强国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国政府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外交的主动塑造、开拓创新和积极运筹的思维与意识,开启了中国体育外交的新征程。同时,在这一发展机遇期,我国体育外交也面临着外交主体一元化、外交内容单一化以及外交效果不尽如人意等方面的挑战。

3.1 体育外交的主体一元化问题凸显

在具体外交实践中,体育外交主体一元化问题凸显,即政府牵头体育外交多,民众自发组织的体育外交少。虽然我国对外体育交往活动频繁且内容丰富,但始终还是以政府牵头的体育外交为主。

在政府体育外交中,无论是积极申办国际大赛、政要人物出席大型赛会,还是派遣援外教练员,政府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申办国际大赛、派遣援外教练员等工作,基本都是以政府出面承办为主。在公共体育外交中,通过公众人物、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等渠道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助力。例如,公众人物以政要人物为主;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虽然没有太大的限制,但要将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到国外,往往需要一定的媒介,这就要得到国外相关政府的许可,此时我国政府就不得不出面洽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国的对外体育交往,只有让民众自发自觉地主动交往,在加上媒体的积极报道推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2 体育外交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

多年来,我国体育外交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虽然近年我国体育外交涌现出了一些新颖内容,但仍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常规活动为主。在竞技体育领域,主要为乒乓球、跳水、举重、射击、羽毛球等我国的优势运动;在群众体育领域,主要为健身气功、武术等运动;在体育产业领域,主要为国内体育品牌的海外推广、体育产业的海外投资等。以武术外交为例,相对单一的内容与形式,在起初几年或许会让国外民众看看热闹,但十数年如一日,都是一样的内容与形式,就不利于体育外交的长期发展。固定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有助于活动的顺利举办,可是外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开展体育外交时,除了考虑自身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交流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推广以外,还应多结合当地的特色体育活动确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交流项目。此外,以体育产业为载体的体育外交,还可以通过体育旅游、绿道骑行、体育电影、品牌推广等实现。

3.3 体育外交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外交取得了不俗成绩,举办了许多体育交流活动,但效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对于体育外交的效果,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大多评估是以是否改善目标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为标准。改善目标国民众对华好感度的一大策略,就是善用目标国民众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让目标国民众摆脱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话语霸权与“陷阱”,听懂中国人讲述的内容并产生兴趣。

事实上,我国开展的很多民间体育外交活动,只是单方面的作为,无法深入国外民众。一方面,我国运动员长期将重点放在竞技能力的提升上,忽视了文化学习、素质修养与外语能力的提升,致使自己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不高,应对国内外媒体采访的能力较为欠缺。因此,我国体育外交中运动员的“发声”乏力,传播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我国对新媒体的运用还不够重视。官方举办的许多体育外交活动,较少通过新媒体渠道展开有效的传播。一些体育对外交流平台没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体育外交相关活动内容仅在官方网站上公布。这类中规中矩的传播模式难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传播效果不佳。

4 体育外交参与我国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般情况下,强国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会主动强化全球参与和治理的意识,并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体育外交参与我国强国建设同样需要采取主动作为的方式,深入探索实施路径,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利用公众人物消弭文化障碍,在体育领域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4.1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为体育外交服务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1.1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筑牢体育外交的根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同时也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方略是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是搞好体育外交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美国社会学者蒂姆·西斯克曾指出,“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社会在体育领域的成功反映出了这个社会的结构运行良好。其在社会治理上也会表现得很出色”[5]。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形象是体育外交服务强国建设的基础。具体措施包括:着力提升三大球职业联赛以及田径、游泳等基础性项目的竞技水平,逐渐克服我国竞技体育异化、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我国体育产业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成为国家扩大就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4.1.2 聚焦“一带一路”,引领政府体育外交的发展

“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而体育外交则成为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抓手。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的体育外交,面临着“西强我弱”的体育国际传播格局、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亟待加强等挑战[6]。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外交理念,以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强国建设的需求。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体育外交不应只是作为外交活动中的辅助手段或元素而存在,还应作为一种独立类型的外交战略确立自身的地位。在开展体育外交时,不仅要遵循我国公共外交的基本规律,还要针对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领域提出新理念、新倡议或新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4.1.3 围绕提升国家影响力,凝聚公共体育外交的力量

在当代,不少体育外交议题仅靠政府出面已无法圆满解决,往往需要依靠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推动,唤醒主体意识,发挥体育外交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新形势下确保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影响力。例如,法国每年花费近10亿美元在全世界传播法国文明。2014年初,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法比尤斯和体育部长富尔内隆联合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法国的体育外交理念,并出台了《体育外交行动计划》,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法国体育外交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展开,在国外积极宣传法国形象。

基于此,立足提升国家影响力,开展我国公共体育外交的基本点为:在政治上,要将体育外交作为外交部和驻外机构工作的一个“助力点”;在文化上,要构建体育关系网,在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提升我国举办世界重要体育赛事的国际吸引力;在经济上,要助力我国企业进入海外体育市场。

4.2 推进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展示我国强国建设成果提供生动平台 4.2.1 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实现体育领域“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效对接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媒体在体育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进入新时代,媒体参与体育外交的形式包括报道赛事活动、组织媒体跨境采访、主办国际媒体会议、举办外交论坛等等。中华体育文化要走向世界,应培育国人主动传播的主体意识,扩大传播组织的数量,并进行以“我”为主的话语创新,重视价值观传播,有选择、有策略地报道体育外交相关新闻,实现体育领域的“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效对接。

4.2.2 推动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助力我国体育品牌做大做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体育逐步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外交重点从政治、文化交往过渡到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往。利用体育交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核心体现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2017年9月启动的“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节,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包含国际体育合作大会论坛、民族特色赛事表演、体育经纪、装备展览、青少年体育交流等内容,它以体育产业为基石,进行跨文化、跨民族与跨种族的融合交流,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开辟新路径。

此外,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后的新兴产业形态。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提出,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内的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使体育旅游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内开放合作的亮点。这也是一种推动体育产业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4.2.3 丰富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与内容,弘扬中华体育文化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中外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同样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采取积极作为的姿态,构建体育与其他中国元素或文化门类互动的平台,通过体育赛事、体育传媒、体育节庆、体育展示、体育援外等形式,创新体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与内容,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的正能量。

例如,“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等背景因素促进了我国不断地参与海外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的国人被派遣至国(境)外工作,可多组织一些援外企业的运动会,促进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与当地人的体育交流。我国海军随着国家海外利益的拓展而不断加大了对外交往力度,可考虑在外访环节中加入举办甲板运动会或足球、篮球等其他体育友谊赛等环节。《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共有126万人在海外留学,约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我国既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也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汉语文化圈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可考虑在这些国家组织开展留学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

4.3 利用公众人物消弭文化障碍,为展示我国强国建设成果提供更多“中国符号” 4.3.1 政治上善打“体育牌”,进一步塑造政治人物的形象

近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外交的独特作用,在一些出访中注重打好“体育牌”,可以让领导人形象变得更加亲民、平和、接地气,得到大众的认同。以前我国对领导人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国内会议、出国访问等正式的场合,对领导人的兴趣爱好几乎没有报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品位是区分社会群落的重要标尺”[7]。我国领导人出现在外国普通民众热爱的体育活动现场,折射出的心理暗示是他(她)也是民众的一分子。我国领导人与体育运动的“链接”,可以拉近领导人与国外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理解与深入交往,更让世界看到了一种自信开放的大国风范。例如,习近平喜爱足球早已广为人知。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参观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并与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以及曼城球星阿圭罗共同拍摄了一张火爆全球的自拍照。国外网民纷纷转发这个自拍照,甚至称“习近平为外交舞台上的‘足球先生’,他轻松地和阿奎罗自拍,开放现代”。

4.3.2 经济上鼓励引导我国企业家出任国际体育组织高官,增强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

我国在国际体坛缺乏话语权与中国体育产业亟待全方位升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鼓励与引导我国企业家出任国际体育组织高官,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是破解这一问题的良方。

在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开放发展”是“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该规划提出,要加强体育对外交往,积极借鉴国际体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与方式,增强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目前,由于文化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高层体育组织里任职的人员并不多。数据显示,“在奥运会的28个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中,我国仅有30余人在10个单项体育组织任职”[8]。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体育这一朝阳产业,这一数据有所改观,我国企业家开始出任国际体育组织高官,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

例如: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前主席王石在2014年当选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他将许多精力投入中国、亚洲以至于世界的赛艇运动推广中;上海博盟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迪在2014年成功当选国际拳联副主席,其公司通过运营国际拳联职业拳击赛(AIBA Pro Boxing,简称APB)等赛事,使多名中国拳手有机会晋级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等。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会与各类国际体育组织开展深度合作,甚至在体育组织内担任要职,这必将助推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崛起。

4.3.3 文化上充分发挥名人的“体育外交代言人”作用,提升国家形象

体育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话语”和“低政治领域”的文化,要注重挖掘名人作为“体育外交代言人”的作用。在国际赛事中,体育明星是体育外交最直接的参与主体,被称为“穿运动衣的外交家”[3]。我国近年来涌现出了以姚明、刘翔、丁俊晖、邹市明、孙杨等为代表的众多跨越国界的体育明星,可将这些优质体育资源整合至外交轨道,发挥出巨大的功效。

2014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5周年。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美关系35周年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当时刚卸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谈到,“姚明被选为NBA状元后,被外界认为是代表中国的大使,美国人突然之间很想通过姚明更多地了解中国,姚明也通过美国的电视在履行这一大使的责任;同时,中国的篮球迷也想通过姚明更多地了解美国,22岁的姚明承担了这样的双重责任”。大卫·斯特恩说通过姚明,美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中国民众对美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认为他做得非常出色,他不仅仅成为一名全明星球员,同时他还成为一名大使,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努力”。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来华工作的外国教练员和国际球员,向世界传递中国体育和中国生活的美好一面,让外国公众对中国体育、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刮目相看。例如,韩国教练员贞金昶伯曾带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日本教练员贞井村雅代曾带领中国女子花样游泳队,在几年前的奥运会上取得过不俗的战绩,他们的敬业态度和高超水平引发了国人的赞赏以及韩国、日本乃至国际舆论的好评。

再如,2017年广州恒大队外援保利尼奥转会西甲巴塞罗那队,从开始不被看好,到成为主力,令全世界的球迷惊叹不已,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足球正在不断上升的趋势和潜力。

5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国的外交明确了总目标,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面推进我国强国建设,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体育外交工作大有可为,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我国新时代体育外交可围绕“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体育文化的展示与交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一大切入点,通过政府与民间双线推进体育外交。这不仅能达成沿线不同层面体育文化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强化区域各国间的信任和合作,还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对区域各国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恬.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访外交部部长王毅[N]. 人民日报, 2017-08-30(6) (0)
[2] 李德芳. 体育外交的作用及其运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现代国际关系, 2008(10): 55-60 (0)
[3] 梁婷婷, 朱洪军.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外交模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6(11): 5-11 DOI:10.3969/j.issn.1000-520X.2012.11.001 (0)
[4] 杨梅菊. 寻找下一个姚明[N]. 国际先驱导报, 2011-07-25(9) (0)
[5] 西斯克. 国泰民安体育兴: 外电析中国足球热产生背景外刊外电评论即将进行世界杯的中国队[N]. 参考消息, 2002-05-24(2) (0)
[6] 陈刚. 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公共外交研究[J]. 公共外交季刊, 2017(2): 59-64 (0)
[7] 布尔迪厄.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65. (0)
[8]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加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2002-12-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