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 对残疾人群的生命关怀经历了由基于损伤的医学康复转换至通过体力活动的干预提高体适能[1], 其目的就是要让有残疾和功能障碍的人群通过体育活动, 改善身体功能状况, 完成和维持日常活动并表现出一种与运动相关、具有疾病早期发现并控制的低风险能力, 更好地融入社会, 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尽管大量证据表明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对身体健康和功能有益, 但与普通人群相比, 残疾人群积极从事身体活动的可能性低很多。根据美国《健康公民2010年》的报告, 56%的残疾人不参与任何闲暇时间的身体活动, 他们与非残疾人群相比, 体适能水平更低, 肥胖率和慢性病风险更高[2]。研究表明, 体适能是残疾人群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3], 许多研究注重对残疾人群体适能与体力活动的测试与调查, 把体适能测试与评价的研究作为改善其身体功能状况和控制慢性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 保持一定的体适能水平是人们未来独立生活的基本保障[4], 这对于残疾青少年尤为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数最多的国家, 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未涉及残疾青少年人群的体质与健康测试内容、标准以及相应的测试管理方法; 在国内现有的文献中也鲜见残疾人群体质、体适能测试标准与评价相关的研究。这与我国1998年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9条“学校应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的规定相违背。体质测试标准的缺乏使得特殊体育教育的随意性变大[5], 在一定程度上剥夺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体质健康监测的权利, 阻碍其对残疾个体体育锻炼的积极导向作用[6], 从而间接地降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和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降低生存质量。教育公平即对残疾青少年不仅仅做到不歧视, 还要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帮助他们提高与社会融合的适应能力, 即“适能”, 属于体育学科的“体适能”的测量与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是制定适应其残疾特征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与运动处方的基本依据与重要参考, 也是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
美国学者在前期近20年的研究基础上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美国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标准(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 BPFT)》的研制, 形成了包含法律、法规和服务背景下的支持、目标的制定、内容的构成、测试项目选择和标准建立的原理、评价、信息以及管理等完备的BPFT测评体系, 在美国各州被广泛使用, 获得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因此, 本文全面分析与探讨美国BPFT研制的历史背景、目标、内容、原理与评价标准, 为研制适合我国残疾青少年特征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提供参考。
1 BPFT研制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1.1 历史背景美国关于青少年体适能测试有2次重要的进步:① 与技能相关体适能和与健康相关体适能相区分, 确立了发展与健康相关体适能的目标; ② 以标准参照评价学生的体适能成绩而不是常模参照标准,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体适能状态与患病风险[7]。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公开出版并使用的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测试包括:南卡罗来纳州体适能测试, FITNESSGRAM测试, “身体最佳”和“总统挑战”。尽管这些测试在管理手册中都认可对于残疾学生需要修改和调整测试的内容和标准, 但他们并未为残疾青少年提供具体、基于标准参照的标准。正如在“身体最佳”手册中所提到的, “不幸的是, 并没有一定数量残障学生健康和体适能状况的客观信息, 因此, 很难提供具体的标准和纲要”。随着主流化、教育均等以及人本化理念的深入, 美国不同时期的法规法案对残疾青少年学生体育教育和体适能评估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美国《所有残疾人教育法》提出了“残疾学生有接受评估和受教育的权利”; 《障碍者教育促进法》强调“要通过标准本位评估提升特殊需要学生参与普通课程学习的质量, 要在评估内容和标准不变的情况下, 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需要选择替代性评估方式, 让特殊需要学生更好地证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残疾青少年个人教育法案》提出“满足残疾学生个性化的身体活动需求”[8-9]; 《残疾人教育修正法》公布了对残疾人教育评估的准则与程序[10]。以上法案的出台与颁布使残疾青少年的特殊体育教育得到了支持与重视, 残疾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增加使体适能的科学测试与评价也相应得到关注; 随着体适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的深入, 健康体适能测试对残疾人群的积极作用逐渐得到认可, 这也为关于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的目标项目“target project”的提出提供了“土壤”。
1.2 发展历程与健康相关的基于标准参照的体适能测试已发展成为美国学校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 尽管体适能对于残疾和正常的青少年学生而言都是重要的, 但对于残疾学生而言, 健康体适能的测量和评估并没有可供参照的测试内容和标准。因此, 1993—1998年, 美国特殊教育、康复和服务部资助了“target project”项目, 专门为10~17岁的残疾青少年设计与健康相关的、标准参照的体适能测试标准, 该项目的名称是“残疾青少年基于标准参照的体适能测试”。项目以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波特分校为中心, Joseph P.Winnick执导, Francis X.Short协助, 因此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布鲁克波特体适能测试”, 简称BPFT, 包含为智障、视觉障碍、脑性瘫痪、脊髓受伤和先天性异常的学生提供标准; 项目的本质是制定标准提高体适能, 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 项目的关键因素是发展标准。BPFT是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测试, 区别于一些有关技能和体育成绩的测试项目, 是作为联邦资助授权建立项目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发展BPFT, FITNESSGRAM被作为测试指标建设的重要参考。FITNESSGRAM被美国健康、体育和休闲协会(AAHPHER)采用并推荐为普通青少年健康相关体适能的测试工具, 且与残疾青少年的项目目标一致。这样, 在借鉴普通青少年体适能测试建构的基本原理基础上, 教育者可以据此原理为残疾青少年选择测试内容和设定标准。测试指标内容的选择和标准的设定受特殊体育活动领域前期研究的影响, 基于1 542名青少年(包括残疾和普通青少年, 同时还包括严重残疾的青少年)的数据和在健康、体适能和特殊体育专家小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BPFT[6]。BPFT经历了1999年、2005年和2013年3个版本, 在升级的过程中, 更多的内容、选择以及更合理的方法、有效性以及管理的人性化, 甚至可以豁免的严重残疾人群的体适能测试标准及管理也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 BPFT的研制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残疾群体教育公平、非歧视性原则与个性化需求的强制性规定。它以普通学生体适能测试标准为参照, 建立了适应不同残疾特征、标准参照且不同于运动技能测试的体适能测评体系, 是健康体适能测试领域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反映了对弱势群体健康需求的真正关注。
2 BPFT的目标、结构、内容与标准“target project”项目的目的是检验选择的测试指标是否能有效地评估残疾青少年健康相关体适能的几个组成成分, 并且确认这些与普通人群不同的标准与残疾人个体健康的相关性。然而, 在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领域并无系统和广泛的研究。故在最初建立这个项目时, 确立了以下目标:① 确认并选择需要调整体适能测试标准的人群; ② 确认试验性的体适能测试内容和标准; ③ 验证测试内容和标准的有效性; ④ 研发体适能测试标准; ⑤ 为残疾青少年开发体适能相关的教育内容; ⑥ 准备材料为项目进行宣传[11]。故此项目的名称为“项目目标”。项目目标反映了建立一个有效的以标准参照进行评价的标准, 能为特定的残疾群体设置一个能达到的、理想的健康体适能状态。以上目标的提出, 实际上就是为健康体适能测试的研制提出了主线、框架和标准。研制成功的BPFT包括27个测试项目, 但仅需要选择4~6个项目就可评估特殊个体的健康相关体适能, 包含推荐和备选项目。
BPFT包含的测试项目由3个健康相关体适能内容组成。① 有氧功能:PACER测试(20 m)、PACER测试(修正16 m)、目标有氧运动测试、1英里跑/走。② 身体成分:皮褶测试、体重指数(BMI)。③ 肌肉骨骼功能:肌肉力量/耐力(伏地挺身、优势手握力、卧推、静力俯卧撑、俯卧撑、坐式撑体、哑铃上推、杠铃弯举、推/走(40 m)、轮椅坡道测试、仰卧起坐、修正式仰卧起坐、屈臂悬垂、直臂悬垂、引体向上、修正式引体向上); 柔韧/运动幅度(单腿屈膝坐位体前屈、肩部拉伸、修正式Apley测试、修正式Thomas测试、目标拉伸测试)[12]。基于标准参照的标准适用于所有的测试内容。
与FITNESSGRAM相比, BPFT还包括许多特有的内容:① 它是首个为残疾青少年设计的健康体适能测试和评价标准; ② 它兼顾了体适能测试的个体差异, 鼓励基于健康相关的个性化测试方法和理想的体适能发展框架; ③ 为执行测试者提供个人测试的选项, 包括一些推荐测试项目和备选测试项目。在BPFT中, 健康相关的标准既是普通的, 又有特殊的。普通的标准适合“普通人群”, 这些“普通人群”是指身体功能损伤、残障但并不影响测试的结果(如聋哑、轻度智障等); 特殊的标准在测试成绩中已经过调整考虑到一定残疾或身体功能丧失的影响(如先天畸形、脑瘫等)。在许多测试项目中, 普通标准设立最低和首选的标准, 一个最低的普通标准代表对于普通人群是最低可接受的健康相关体适能水平, 即大部分人群达到的最低标准; 一个首选的标准建立在代表普通人群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在一些事例中, 特定残疾特征人群的测试内容仅采用一个特定的标准; 残疾青少年能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也被认为达到一个好的健康体适能水平。
3 BPFT的内容选择原则和标准制定的基本原理BPFT的目标人群是青少年残疾者, 然而, BPFT建立的基础与正常青少年体适能评估密切相关, 尤其是FITNESSGRAM。在此, 普通青少年人群是指那些没有功能损伤而影响测试结果的青少年。测试内容的选择应满足残疾青少年的健康相关体适能的需求, 这是首要原则。指标内容和测试项目的选用以及标准均需要大量的研究决定, 即用哪个标准和体能区评估体适能。具体步骤:① 确定和选择与个体健康相关的重要内容。建立个性化体能方案, 确定健康体适能的相关内容, 选择测试项目评估所选择的内容, 确立健康相关标准评估体适能。选择测试项目的首要标准就是效度, 一旦健康体适能的概念框架建立, 在逻辑学、文献回顾和相关数据效度核定的基础上选择测试的内容和标准。② 信度。所有推荐的测试内容被认为是可信的, 在关于测试内容选择的信度研究中有许多数据在文献回顾中证实, 还有部分数据收集作为项目目标的组成部分也能支持选择内容的信度。③ 可达到性和融合性。即选择的内容和标准适用于不同种类、特征的残疾青少年, 且经过努力是能达到的[12-13]。总之, 对于普通青少年, BPFT首选测试的内容和标准, 来自于FITNESSGRAM, 以便于BPFT能与FITNESSGRAM兼容; 对于具有明显限制特征的残疾青少年, 测试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基于研究证实并符合残疾青少年体适能需求的内容。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效度、信度, 可达到性和融合性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以脊髓损伤者为例, 对他们的健康关注是其需要轮椅移动; 在选择测试项目时则需要了解他们是否具有手动推动轮椅的能力, 移动上身和臀部的关节柔韧性、活动度以及独立移动身体的力量、耐力, 或是撑起身体预防褥疮的能力; 标准的制定往往是综合专家的建议和常模的数据以及相关研究资料。
3.1 身体成分身体成分是对人体胖瘦程度的估计和在一定身高前提下衡量体重合适度的指标。BPFT采用皮褶厚度法(三头肌、肩胛下肌和腓肠肌)和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身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测试者在选择测试内容时有一定的范围, 但2种皮褶厚度的总和通常是推荐的测试内容(表 1)。评价标准中皮褶厚度的测量与BMI的得分均与身体脂肪百分比的范围有关。Lohman[14]在心脏研究中发现, 男孩和女孩分别具有25%和32%以上的脂肪百分比, 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因此, 对于男孩, 10%~25%是最低标准, 10%~20%是首选标准; 对于女孩, 17%~32%是最低标准, 17%~25%是首选标准。测试者在选择测试内容时, 皮褶厚度通常是推荐的测试内容, 而BMI通常是备选内容。共同效度优选皮褶厚度是因为它与身体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更高, 脂肪含量又被证明与相关疾病有很大关联。
![]() |
表 1 BPFT身体成分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 Table 1 Test items and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on the BPFT |
BPFT皮褶厚度测试有3种选择:三头肌和腓肠肌TC; 三头肌和肩胛下肌TS和三头肌TO。FITNESSGRAM选择TC因为其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水平, 也因为腓肠肌比肩胛下肌更容易接触到。在BPFT中, 根据智障、视觉丧失青少年的特征, 推荐测试TC的皮褶厚度。对于脊髓损伤、脑瘫和先天性异常与截肢的青少年, 推荐TS。虽然肩胛下肌比腓肠肌更难接近, 但对于下肢残疾的个体而言肩胛下肌是积极活动的肌肉。因为有专家认为, 长时间静止的肌肉组织的皮褶厚度更高, 选择测试这部分肌肉的皮褶厚度会过高估计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对于肩胛下肌不容易获得的个人而言, TO是备选指标, 当然这是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使用TO评估的。BPFT对TC提出的计算公式是:脂肪百分含量(男) = 0.735 TC+ 1.0;脂肪百分含量(女) =0.610 TC+ 5.0[15]。
BMI提供身高和体重的合适比例, 但并不能精确估计身体脂肪百分比, BMI与身体脂肪百分比相关度的范围是0.70~0.82, 比皮褶厚度值低。BMI值高会被认为是超重而不是肥胖的指标。尽管大多数超重人群也肥胖, 但也有可能肥胖不超重(久坐静止的个人肌肉质量小)或超重却不肥胖(健美运动员和其他一些运动员); 基于此, 在BPFT身体成分测试中, BMI是备选而不是推荐的测试指标(脊髓损伤、先天性异常与截肢人群不推荐测试BMI)。尽管BMI不能准确评估身体脂肪的百分比, 但它仍是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成分的测量指标。高的BMI得分与高的死亡率相关, 并且, 随着BMI数值的增加, 疾病的风险按比例增加[16]。高BMI也被证明与发展中的高血压、血脂胆固醇过多、心血管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一些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很大关联[17]。还有证据表明, 青少年高BMI值(大于第75百分位数)和低值相比(第25~50百分位数)将存在更高的全死因死亡率、冠心病死亡率风险[18]。同样, 非常低的BMI值与全死因死亡率也有很大的关联。与皮褶厚度不同的是, BMI标准随着年龄波动。对于身体成分的测量, 效度首先来自于皮褶厚度和BMI测试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特征, 有证据证明它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以及皮褶厚度有很大的关联。皮褶厚度测试可预测的效度在于其能通过多元回归技术合理地预估身体脂肪百分比和BMI值[19]。
对于残疾青少年而言, BPFT中身体成分的测量没有推荐或选择特定的标准。换言之, 尽管残疾, 他们还是被期望和非残疾人一样达到同样的标准。尽管有研究显示智障、视觉丧失等残疾人皮褶厚度更厚, 但并没有研究证明这是可靠的、可接受的。尽管长时间的残疾状态能解释皮褶厚度的增加, 但这并不是合理的理由; 相反, 过多的身体脂肪代表着对残疾人健康状况的担忧, 更可能恶化原本已经残疾的身体状况。Ferraro等[20]在一个持续20年对6 800名成年人群参与的研究中发现, 研究初期肥胖的存在或研究过程中肥胖的获得与后期高概率的残疾有很大关联(尤其是下肢); 尽管残疾人比非残疾人更难达到普通人群皮褶厚度的标准, 但对他们而言, 控制肥胖很重要。
3.2 有氧功能BPFT中有氧功能测试包括有氧能力与有氧行为测试, 残疾青少年根据身心特征和需求选择一项进行测试。有氧能力是指运动时消耗氧气的最大比例, 通常用最大摄氧量表达, 其标准单位是mL·kg-1·min-1, 在BPFT中与有氧能力有关的测试内容有1 mile走/跑和16 m、20 m渐进式有氧心肺耐力跑(RACER)。有氧行为是指在特定的持续时间内维持一定强度身体活动的能力, 目标有氧运动测试(TAMT)在BPFT中是有氧行为的唯一测量工具(表 2)。在BPFT中对于特定群体和年龄的青少年, 测试内容包括推荐和备选2种:推荐的测试内容在考虑设施、器材、时间等因素后, 被认为是最合适和最可接受的体适能测试项目; 备选的测试内容是可替代的测试内容, 也是被认为合适并可以接受的体适能测试项目。
![]() |
表 2 BPFT有氧功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普通标准[21] Table 2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aerobic functioning on the BPFT |
有氧功能或心肺耐力被认为是体适能测试最主要的部分, 有氧功能的评价一直包含在体适能测试中, 被认为是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测试成分。有氧能力的测试是有氧功能的首选测试, 因为它反映心肺耐力, 执行剧烈运动的能力, 与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糖尿病以及一些癌症的形成等健康问题风险的降低有很大关联[21-22]。基于此, 有氧能力在BPFT中被认为是生理性健康的代表性指标。生理健康与人体组织的康健有很大的关联。BPFT中距离跑设置的标准与这些测试内容中最大摄氧量的值有关联, 故最大摄氧量有助于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对有氧能力的合适水平进行界定, 并为具体测试内容提供特定的标准。低值代表最低的标准, 高值代表首选的标准; 健康功能区最高和最低的界限是基于最大摄氧量与疾病关联的数据而设定的。盲人、智障以及在体适能测试中有轻度限制的个人(指需要间歇性和限制性的支持执行测试内容, 或在其他体适能项目测试中需要实质性修改测试内容或变换测试内容的个人)被认为是有必要进行最大摄氧量调整的。在BPFT中, 智障人群最大摄氧量标准比普通人群低10%, 是基于对智障和非智障人群有氧能力的反复观察与测量。就这点而言, Shephard[23]估计智障人群最大摄氧量标准比同一年龄普通人群低8%~12%;Fernhall等[24]则认为低10%~40%。
1mile跑被推荐为手臂截肢和先天畸形人群进行有氧功能测试的首选项目, 对于视觉丧失的人群是备选项目。对于截肢和先天畸形以及视力丧失(不盲)的群体, 设定最低标准和首选标准。最低普通标准被认为是与成年人日常生活积极健康的能力标准一致; 首选标准基于最大摄氧量的水平, 被认为与疾病的低风险与死亡率有关, 标准的设定源于前期大量的研究数据。Cureton[22]认为, 标准的上限或首选标准是男子全国青少年体适能标准的第60~70百分位数, 女子的第80~99百分位数, FITNESSGRAM平均数的85%。20 m PACER测试也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之一, 对于没有限制的普通人群PACER是推荐或选择项目; 对于视觉缺陷、畸形和截肢的人群是推荐测试项目; 16 m PACER仅仅推荐给10~12岁智障人群。对于视力残疾和智障的人群, BPFT采用特定的最低标准, 因为在跑动的过程中同伴和引导绳索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所以往往将最低标准再降低10%以鼓励其积极参与(表 3、表 4)。
![]() |
表 3 盲人青少年有氧能力测试指标与特殊标准[21] Table 3 AMT specific standards for blind youngsters |
![]() |
表 4 智障青少年有氧能力测试指标与特殊标准[21] Table 4 AMT specific standards for ID youngsters |
尽管有氧能力因为与生理性健康的关联成为有氧功能的首选测试项目, 但有氧行为的测试也在有氧能力的评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氧行为的测试评估维持有氧活动的能力, 是功能性健康的指标。在BPFT中, 个人维持中度身体活动能力15 min, 满足健康相关有氧行为普通标准的最低值, 最大心率的70%代表中等练习的强度, 此种类型的活动不仅是功能性健康的表现, 且被认为是维持和提高健康的推荐活动方式, 还能充分地刺激有氧训练的效果[25]。因此, TAMT为测试青少年在一定持续时间、运动强度条件下的运动能力提供了标准。一天可多次测试, 一周可测试3~5 d。
通过对BPFT中残疾群体有氧功能测试内容的选择和测试标准值的设定可以看出, 不同残疾特征的青少年,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其调整的幅度也不同。BPFT在评价残疾青少年的有氧功能时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① 对于智障和轻度限制的残疾人群, 选择测试指标和标准评价其有氧功能, 至少能反映他们在学校和其他生活环境中维持适中身体活动的能力; ② 有氧功能评价内容和标准要考虑受限制青少年的移动能力; ③ 对于盲人青少年的有氧功能测试, 评价内容和标准都要进行调整。BPFT有氧功能评价首选1 mile走/跑和20 m渐进式有氧心肺耐力跑测试有氧能力, 大量研究证明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而有氧能力的16 m渐进式有氧心肺耐力跑和有氧行为的TAMT测试评价有氧功能则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效度和信度。
3.3 骨骼肌功能 3.3.1 柔韧性在BPFT中, 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是反映骨骼肌功能的要素。关节活动度ROM被定义为单个关节可能的活动程度, 传统的方法是以角度衡量。柔韧性是并联关节可能活动的程度, 代表个人执行功能性运动的能力, 传统的测试方法是测量伸出的距离。BPFT柔韧性测试的内容包括坐位体前屈(BSSR)、Apley test(修正的摸背试验)、肩部拉伸、Thomas test(修正)。对特定群体的青少年, 柔韧性测试采用推荐和备选的内容测试柔韧和关节活动度。
柔韧测试被用于测量健康相关的体适能, 其原理是基于柔韧和下腰痛或功能性独立的关联性。FITNESSGRAM标准参照骨骼肌功能测试内容选用了坐位体前屈和肩部拉伸, 因为上身和躯干部位被认为在维持功能性健康和正确身体姿势方面很重要, 从而减少未来下腰痛和独立生活受限的可能性。Warburton等[26]在文献回顾研究中对骨骼肌功能与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论表明柔韧与移动、直立正相关。在残疾青少年体适能测试中将柔韧和关节活动度融合的原理在于满足健康相关的需求以及与特定伤残之间的关联。智障和视觉丧失的残疾个人(柔韧受限)与普通人群的柔韧需求显著不同。身体残疾的人群与普通人相比, 由于柔韧性差导致的限制在功能性健康、身体姿势、独立生活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Surburg[27]认为, 因为与健康相关的原因, 好的柔韧性对于身体残疾的人群而言, 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表现、移动和独立性以及身体姿势和肌肉平衡, 预防损伤, 减少运动后的疼痛。Sherrill[28]认为, 对于脑瘫青少年而言, 提高其柔韧性被认为是提升体适能最重要的目标。柔韧的维持对于脊髓损伤的人群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维持由主动肌环绕关节的灵活性尤其重要, 因为关节的活动性对青少年的直立至关重要。转换、推动轮椅或执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均与柔韧有关。脊髓损伤青少年对肌肉平衡较为敏感源于使用轮椅时对特定肌肉群的重度依赖[29]。关节周边肌肉平衡用以限制关节活动的范围; 关节功能能力的减弱, 会增加肌肉受伤的可能性。
一定量的柔韧活动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但活动的合适强度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对于肌肉力量和耐力而言, 与健康相关的柔韧和关节活动度并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标准。这与有氧能力的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成分的脂肪百分比不同, 没有类似合适的指标在骨骼肌功能测试中使用(包括柔韧的评价)。虽然有研究证明视觉丧失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与普通学生有显著的差异, 但后续的研究证实超过1/3的样本能达到或超过普通学生平均成绩[30-31], 故在BPFT中他们仍被期望达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标准。因此, 关节柔韧和关节活动度的标准通常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立, 专家的意见来源于对常模参照的数据回顾设定, 考虑临床上使用的数值以及研究中的推荐值。以我国学生柔韧测试指标的坐位体前屈为例, BPFT中男生10~17岁的标准是8 cm, 女生10岁9 cm、11~14岁10 cm、15~17岁12 cm[32]。此标准是在普通学生常模参照的数据基础上适当调整得到的。
3.3.2 肌肉力量与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是通过肌肉收缩发挥力量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力量的能力。BPFT注重上体、躯干和腹部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功能, 测试内容的选择和标准与身体两区域肌肉力量与耐力相关联的研究报告有关。BPFT中有16种肌肉力量与耐力测试内容, 根据残疾类别的不同, 建议测试的内容具有差异性。与普通人群一样, 为特定的群体准备了推荐和可选的测试内容(表 1、表 5)。曲臂悬垂、俯卧撑、引体向上、引体向上(修正)、仰卧起坐和伏地挺身6项内容包含在FITNESSGRAM中, BPFT选用的目的是在2种测试之间建立联系。目前, 绝大多数的体适能测试都认为肌肉力量与耐力是与健康相关的, 其基本原理是肌肉力量与耐力能减少下腰疼痛的风险或提高执行日常生活任务的能力, 如举起、运送和推拉物体的能力; 争议之处在于上体肌肉力量与耐力的提高是否在逃离危险或紧急情况方面具有重要性[33]。FITNESSGRAM包含此项内容是因为它们与功能性健康和正确身体姿势的感官性关联, 进而减少未来下腰疼痛的可能以及在独立生活中的限制。为了了解骨骼肌功能与健康状况的关联, Warburton等[26]研究发现, 肌肉力量与独立以及生活的总体质量正相关, 与发病率和潜在的死亡率负相关; 他们还发现肌肉耐力与生活质量正相关, 并概括出高水平的骨骼肌功能与积极的健康状况是相关的, 低水平的骨骼肌功能与低水平的健康状况是相关的。另一个原理是肌肉力量与耐力测试内容的选择与特定残疾群体健康是有关联的, 对健康的关注与对理想体适能状况的确认, 在BPFT个性化的支持中是重要的一环。尽管对于智障与视觉丧失的青少年而言, 肌肉力量与耐力的需求与普通人群并无明显的差异, 但在有关残疾特征的报告说明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同身体残疾的人群对肌肉力量与耐力的需求是不同的, 也许更为重要。身体残疾人群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发展已证明能预防骨骼的损伤, 增加骨矿物含量, 提高生活独立和运动参与等功能性技能。
![]() |
表 5 BPFT肌肉力量与耐力部分评价指标与标准 Table 5 Items and general standards for MS/E in the BPFT |
具有脊髓损伤特征的青少年存在肌肉萎缩的问题易导致虚弱, 不平衡。在很多情况下, 骨质疏松的发生是由于长时间的静止与缺乏负重[34]引起的。这种状况不利于轮椅的推进、步法训练、移动和维持适当的身体姿势。上身肌肉力量与耐力是重要的, 因为把身体从轮椅上抬起的能力有助于缓解后臀部和大腿皮肤的压力, 进而减少压疮和褥疮的风险。尽管在肌肉力量、耐力和健康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容易建立, 但现有的文献中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很难找到。与有氧耐力、身体成分不同, 有科学的论证支持适合的健康相关体适能水平; 而肌肉力量与耐力没有这种支持, 因为肌肉力量与耐力大小的必要性对于健康相关的目标而言, 因目的和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正如Looney等[35]所言, 很难在肌肉力量与耐力的测试中找到关于测试标准的一致意见, 更不用说标准的值。
在BPFT中, 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 对肌肉力量与耐力合适水平的确定, 取决于以下4个方面的一个或多个条件:专家观点, 常模数据, 与日常生活活动的逻辑关联, 文献研究中相关的结论。专家观点最为频繁地被采用, 经常与其他的3个方面综合考虑。所有从FITNESSGRAM测试内容中选用为BPFT肌肉力量与耐力的水平标准均源于专家的观点。尽管常模数据作为健康指标的使用与标准参照的评价看似对立, 但在许多研究中能部分证明, 把第20百分位数的选择作为一个关键值。有氧功能得分在第20百分位以上的人群能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Malkia [36]研究的报告也提出常模数据中第20百分位以上肌肉力量与耐力水平作为健康相关标准的合理性。BPFT中对智障学生的特殊标准就以普通学生成绩的百分比评价:握力65%, 扩臂悬垂75%, 直角俯卧撑、仰卧推举、曲臂悬垂、修正的卷身起50%[37]。
4 对我国研制《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启示 4.1 制订残疾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测试相关的法律法规, 鼓励和支持相关研究从美国BPFT健康体适能测试的研制历史背景看, 它始于美国教育法案中对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以及对残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立法的支持使得对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的研究得到资助和支持, 而这些前期的相关研究为体适能健康测试的研制和出台奠定了基础。以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为例, 《Senate Bill 530法》规定, 学区的青少年每年须进行一次体适能评估, 由委员会所确定的残疾或特殊身体状况可免于评估; 然而同样适用于该州的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2004年《残疾青少年个人教育法案》规定, 除非有书面的医疗豁免证明, 否则每个残疾青少年都必须参与有可供选择的健康体适能评估。委员会对该州所有的残疾或特殊身体状况的青少年进行筛查后发现, 仅有3%的学生不能参加评估。在我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 “因病或残疾学生, 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 经医疗单位证明, 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后, 可免予执行《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缺乏可供选择的《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或因为安全起见, 没有合适的教师或器材设施不得当等[38], 几乎所有的残障学生都申请免于测试。基于此, 国内相关的研究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又制约着《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因此, 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国家层面的法律或制度给予保障和支持, 才能满足测试条件和测试样本的有效、可靠, 进而加快推动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制定和实施[39]。
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 我国残疾人的特殊体育教育得到重视, 随着对特殊体育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逐渐深入, 众多研究认为特殊体育教育体现了残疾青少年教育公平、生命关怀的权利[40]。接受体育教育, 首要的问题是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 而这些问题应在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中得到验证, 既可以丰富特殊体育教育的内容, 也是残疾学生个性化运动处方的主要选择, 甚至是保证学生未来独立生活质量的前提。故在制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保证有效实施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是研制我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和保障。
4.2 以BPFT为参照, 研制本土化的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美国研制BPFT残疾学生体适能测试的3个要素即理念(指导思想)、目标(框架)和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标准设置的原理)。BPFT的理念来源于对身体活动、健康与体适能之间关系的理解,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所构成的关系框架为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标准的设立提供了基础[6](图 1)。这个基础本质上来源于对生理性健康和功能性健康的构建:远离疾病或疾病发展的低风险和独立执行重要任务的能力。虽然我国对体质健康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国外的健康体适能标准有一定的差异, 但BPFT通过体力活动增强健康体适能从而达到理想健康状况的思路值得借鉴和参照。
![]() |
图 1 身体活动、健康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 Figure 1 Relationships among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目标设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框架和主线的过程, 从确立目标人群开始到具体实施评价要经历5个程序:① 鉴别筛选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重要健康问题; ② 建立理想的个性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模型; ③ 选择体质健康测试的构成要素和子要素; ④ 选择测试构成要素和子要素的测试项目; ⑤ 选择健康相关、标准参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也是我国研制《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以遵循和参照的体系。原则是具体成分指标的选择与标准设置的原理。一般来说, 无论对于特殊学校还是随班就读的残疾青少年群体, 要想制订适应其残疾特征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 核心问题是大样本不同特征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的效度、信度、可达到性以及融合性的问题。残疾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测试指标应充分考虑残疾人群体质特征的共性和特性, 确定的指标既能反映和普通人群一样的总体状况, 又能体现个性化需求的体质指标; 即既要有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共性指标, 实现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兼容, 还要包括符合学生残疾体质特征的个性指标。在筛选指标时, 首要考虑的是有效性(有效地反映出所要测量的某一体质特征的属性)[41]。效度是反映评价效能的主要指标, 然后依次是可靠性(测量的程序和方法科学规范, 测量的结果能够被准确地定量)、可达到性(实际测试过程中是可行和可操作的)。
我们可以借鉴和参照美国BPFT体适能测试研制过程, 但不能盲目照搬。BPFT对有氧功能和身体成分的标准值的设置也只是对前期研究结果综合的一个推荐值, 对肌肉功能指标的选择与标准也主要是专家的建议。骨骼肌功能测试指标的选择基于其先进的辅助器材和测试理念, 无法完全适应我国残疾体育教育的实际状况, 况且不同经济、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残疾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和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 我们应以BPFT的研制为基础, 立足于本土化的残疾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测试研究。具体步骤:① 相关部分组织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成立专门的委员会; ② 根据残疾分类特征, 到各级各类特殊学校调查访谈, 了解特定群体的主要健康问题; ③ 建立一个预期的体质健康标准模型; ④ 筛选适合残疾特征的测试指标进行田野测试, 参照相关患病风险值进行相关性的检验, 建立评价标准(文中的标准在设置标准时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 对效度、信度、可接受度以及通过率进行检验; ⑤ 大样本实施之后并不断修正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
总之, 我国有近20万残疾学生群体, 大样本的选择能够获得支持效度和信度的说服力数据。在对不同目标人群(残疾分类)的测试研究中, 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标准的确立, 应在对照个性需求和国内外研究相应的患病风险程度的关联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标准既要考虑有效性与可信度, 还要考虑测试中的科学管理与安全因素。
4.3 建立以标准参照评价的残疾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美国适用于普通学生的FITNESSGRAM体适能测试标准取得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以标准参照而不是常模参照评价学生的体适能状况。标准参照评价的体适能测试标准能通过许多方法建立, 如研究结果、逻辑推论、专家观点、常模数据(平均数、百分位数等)。
标准参照评价以上述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为主设立一个绝对的标准, 把学生的评价结果分为2个或以上的区域, BPFT对于普通标准的残疾青少年设立NI、AFZ和HFZ 3个区; 特定标准分为NI和HFZ 2个区, HFZ代表健康功能区, 处于该区的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水平较高, 应积极维持; AFZ代表调整功能区, 处于这部分区的青少年的体适能水平往往比HFZ下调10%;NI代表需要提高区, 处于NI区的青少年存在较大的患病风险, 需要通过身体干预提高体适能水平, 从而降低风险。不同的分区体现学生健康体适能所处的领域, 该领域通常反映出患病的风险程度、身体功能状况改善和适应能力等; 这种评价能直接反映被测者的体适能水平是否适宜, 也是对不同残疾个人体适能更为客观的评价。在美国严格立法并保证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和体力活动有效实施以及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前提下, 标准评价是相对合理并有效的。
相对而言, 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 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同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差异较大, 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科学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况且国内在学生体质状况与患病风险以及死亡率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研究的结论还不足以设立一个具有效度和信度的标准点, 这也许是我国仍采用常模评价学生体质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 对于残疾学生而言, 需要一个标准的点评价他们体质健康状况是否适宜, 以及患病风险程度, 从而引起残疾学生个体对自我健康的关注, 产生相应的认知与行为改变, 适应未来生活需求, 无须判定他们的综合成绩。对于体质健康成分中的身体成分和有氧功能, 标准点的设置应以普通学生常模数据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体适能与患病风险相关研究中设立的临界值, 以我国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特征为基础, 进行试验研究并验证, 寻找适合我国残疾学生特征的标准值; 而对于肌肉功能的评价应考虑专家对不同残疾特征相关需求的观点和康复医生对不同年龄和残疾特点学生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建议, 相同年龄普通学生的常模数据统计也是一个综合的参照点。在BPFT体适能测试中, 处于风险区和调整区的残疾学生是附有相应的体力活动方案和个性化运动处方的, 其目的是使其达到健康体能区的水平, 这也是我国研制以标准参照评价的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综合考虑的。
[1] |
Fowler E G, Kolobe T H A, Damiano D L, et al. Promo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condition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Section on pediatrics research summit proceedings[J].
Physical Therapy, 2007, 87(11): 1495-1510 DOI:10.2522/ptj.20060116 (![]() |
[2] |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C]//Conference Edition, 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2-4
(![]() |
[3] |
Nancy A, Murphy, Paul S, et al.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sports, recre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ies[J].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8, 121(2): 1057-1059 (![]() |
[4] |
Luís B, Sardinha, Diana A, et al. Criterion-referenced fitness standards for predicting physical independence into later life[J].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15, 61: 142-146 DOI:10.1016/j.exger.2014.12.012 (![]() |
[5] |
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
体育科学, 2007, 27(11): 84-86 (![]() |
[6] |
赵亮. 适用于残疾学生群体BrockPort体适能测试:背景·内容·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28(2): 177-182 (![]() |
[7] |
Winnick J P. Introduction to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 technical manual[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315-322 (![]() |
[8] |
曹烃, 曾建明.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7(2): 1-6 (![]() |
[9] |
黄建辉, 李恒庆. 《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背景下的美国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4, 41(10): 70-77 (![]() |
[10] |
胡晓毅. 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05, 56(2): 13-17 (![]() |
[11] |
Winnick J P, Short F X.Project target:Criterion-referenced physical fitness standards for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final report[R].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rockport, 1998:3-45
(![]() |
[12] |
Winnick P, Short X.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l (PAP)[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9: 2-55.
(![]() |
[13] |
Joseph P W, Francis X S.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323-332 (![]() |
[14] |
Lohman T G.
Advances in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2: 18-33.
(![]() |
[15] |
Short F X, Winnick J P.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body composition on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356-370 (![]() |
[16] |
Morrow H B, Falls, Kohl H W.
The prudential FITNESSGRAM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M]. Dallas, TX: The Cooper Institute for Aerobics Research, 1998: 5-44.
(![]() |
[17] |
Lohman T G.
Advances in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2: 57-72.
(![]() |
[18] |
Solomon C G, Willett W C, Manson J E.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M].In T.B.Obesity:New Directions 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Philadelphia:Charles Press, 1995:1-11
(![]() |
[19] |
Introduction to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EB/OL].[2016-04-15].http://www.pyfp.org/doc/brockport/brockport-ch1.pdf
(![]() |
[20] |
Ferraro K, Su Y P, Gretebeck 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disability in adulthood:A 20-year panel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 92: 834-840 DOI:10.2105/AJPH.92.5.834 (![]() |
[21] |
Short F X, Winnick J P.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aerobic functioning on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333-355 (![]() |
[22] |
Cureton K J.
Aerobic capacity[M]. Morrow: HB Falls & H W Kohl, 1994: 33-55.
(![]() |
[23] |
Shephard R J.
Fitness in special populations[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0: 3-26.
(![]() |
[24] |
Fernhall B, Pitetti K, Vukovich, et al. Validation of cardiovascular fitness field tests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98, 102: 602-612 (![]() |
[25] |
McArdle W D, Katch FI, Katch V L.
Exercise physiology[M]. Baltimore,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1: 5-35.
(![]() |
[26] |
Warburton D, Gledhill N, Quinney A.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and health[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1(26): 217-237 (![]() |
[27] |
Surburg P R.
Flexibility training:Program design, fitness programming, and physical disability[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5: 101-112.
(![]() |
[28] |
Sherrill C.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M]. Boston: WCB/McGraw-Hill, 2004: 2-46.
(![]() |
[29] |
DiRocco P J.
Physical disabilities: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ercise implications, fitness programming and physical disability[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5: 11-34.
(![]() |
[30] |
Winnick J P, Short F X.The physical fitness of sensory and orthopedically impaired youth:Project Unique final report[R].(Project No.023H10058).Brockport, NY: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rockport(ERIC ED 240764), 1982:23-25
(![]() |
[31] |
Rarick G L, Dobbins D A, Broadhead G D.
The motor domain and its correlates in education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6: 2-8.
(![]() |
[32] |
Short F X, Winnick J P.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flexibility/range of motion on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401-417 (![]() |
[33] |
McSwegin P, Pemberton C, Petray C, et al.
Physical best: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guide to physical fitness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M]. Reston, VA: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1989: 1-5.
(![]() |
[34] |
Lockette K F, Keyes A M.
Conditioning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4: 79-90.
(![]() |
[35] |
Looney M A, Plowman S A. Passing rates of American children and youth on the fitnessgram criterion-referenced physical fitness standard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90, 61: 215-233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8682 (![]() |
[36] |
Malkia E.
Strength and aging:Patterns of change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 muscle strength[M].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3: 141-166.
(![]() |
[37] |
Short F X, Winnick J P.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related to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on the brockport physical fitness test[J].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005(22): 371-400 (![]() |
[38] |
姚蕾. 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
体育科学, 2004, 24(12): 68-73 DOI:10.3969/j.issn.1000-677X.2004.12.015 (![]() |
[39] |
赵亮武, 金萍. 我国残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面临的若干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 2016(1): 146-148 (![]() |
[40] |
吴燕丹, 黄汉升. 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体育科学, 2008, 28(10): 9-14 DOI:10.3969/j.issn.1000-677X.2008.10.002 (![]() |
[41] |
江崇民, 于道中.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J].
体育科学, 2004, 24(3): 34-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