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思想的启蒙者、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或新产业的开拓者。纵观历史上的五次科技革命,正是他们以超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在一个乃至若干个领域引发了革命性变革,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则处于人才结构金字塔的最顶端,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
历史上如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更是这样。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新的科学突破和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更需要依靠拔尖创新人才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底座。在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索中,往往不是靠“人多力量大”,而是“一个顶一万个”。因此,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
当下,中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经济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方面,我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14多亿人口的大国,“从0到1”的原创能力依然薄弱,百年来的“李约瑟之问”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取决于许多重要因素,如该类人才个体的天赋与努力,社会的识别、遴选、培育及使用政策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认识和使用有着许多陈旧观念。一是“名不正,言不顺”。旧时以状元、进士、举人等功名划分等级,当今更以名目繁多的各种“帽子”分配资源。二是论资排辈。看人先看资历、年岁、出身,你如果年轻、是学生、没喝过“洋”墨水,在学术会议上很难有发言权。三是缺乏创新文化自信。外国有的,我们就跟踪模仿,外国没有的,我们想都不去想。这样一些陈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创新人才的诞生和成长。最近,DeepSeek横空出世,震动如此之大,除了其研究成果本身震撼世界外,这个成果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团队,没有留过“洋”,没有胡子,没有“帽子”,更让许多国人深感意外,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管理者要把眼光多聚焦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没有从高处滑落的恐惧和“面子”包袱,没有过往经验的束缚,有的是好奇心、热爱兴趣和执着自信,这些品质正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胜过无数的“名牌”与“帽子”。
要想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创新人才辈出局面,首先必须破除各种陈旧的人才观念,真正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在资源配置、人才评价等方面,做一番彻底的破旧立新,让全社会成为创新人才涌出的热土。虽然拔尖创新人才是极少数,但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在有成千上万的各种创新人才涌现的园地,何愁出不了拔尖的杰出创新人才。
2. 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多样性与创新的源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鼓励冒险与容忍失败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元素。创新充满不确定性,失败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考勤打卡、KPI管理对流水线式的企业管理可能有贡献,但对创新过程则完全失效
自由探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要素。创新往往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极大的自由度。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在自由探索的环境中诞生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也得益于他当时远离学术压力、能够自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既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弹性,更需要支持非常规思维的富氧空气
自由探索并不意味着无规则,而是要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在某些特定的技术创新领域,既要允许进行自由实验与探索,同时要设置必要的安全机制,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重大风险。科研领导应减少对研究方向的行政干预,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设立“自由探索基金”,支持那些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重大突破的研究项目。同时,建立容错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探索过程中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4. 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激发创造力的催化剂公平竞争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人才才能凭靠实力而非关系或背景获得机会。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攀大咖、走关系的费心劳神。公平竞争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潜力,还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浪费
公平竞争不仅仅是结果的公平,还应注重过程的公平。要行使“透明竞争机制”,确保竞争过程的透明与公正。要建立“竞争后评估机制”,对竞争结果进行跟踪评估,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科研与教育领域,科研开创性人才评价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应建立透明的人才评价体系,减少人为干预。采用双盲评审制度,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同时,设立“竞争后支持机制”,对在竞争中表现优异但未能获得资源的人才提供后续支持,避免科研资源的过度集中。
5. 鼓励跨学科交流合作:拓宽创新创造的平台许多重大创造创新都源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DeepMind联合创始人D·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因为他的团队开发的AlphaFold能够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拓宽研究视野,还能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跨学科合作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更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推动创新的产生。
在教育与科研机构中,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提供跨学科研究的硬件与软件支持,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邀请不同背景的学者参与,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思想碰撞,鼓励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同时,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支持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重大研究项目。
6. 尊重、支持创新人才的社会氛围:提供创新的保障和基础创新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投入。一个支持长期投入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创新人才提供稳定的支持,使其能够专注于长期目标。尊重知识与人才的社会氛围能够增强创新者的动力,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设立长期创新基金,支持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项目。
尊重知识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还应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认可。要加强对知识和人才的宣传与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要重视和支持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注重对前沿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厘清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误区。高考状元/竞赛冠军并不就是天然的创新人才,“双一流”升学率不能作为开创性人才培养的成效,做题家≠创新者,题海战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要在教育做减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教育。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基本、最宝贵的品格之一,要保护并滋养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要使青少年学生尽早接受高阶思维训练,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意识,不能长期“卷”在低阶思维的教学阶段。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积极培育创新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队伍。
① 袁江洋, 苏湛. 全球史视角下解析泛李约瑟问题.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0, 41(3): 306−327.
② 杨卫.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科学与社会, 2022, 12(1): 1−4.
③ 卞珍. 树立与院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创建具有可持续创新活力的文化氛围. 科学新闻, 2001, (3): 3−4.
④ 郭传杰. 使创新成为文化.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Z2): 8−10.
⑤ 郭传杰. 连根系叶70年——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0): 1130−1133.
⑥ 赵文津. 浅议创新与创新人才. 科学与社会, 2013, 3(3):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