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与科学活动逐步融合,一方面促使科学走向职业化,另一方面资本也从对科学活动的有序介入中发现了新的盈利点,资本与科学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由此开启。进入21世纪,政府对科学的常规性投入已显乏力,特别是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对资本的依赖与日俱增。困境之下,社会资本展现出强大的资源实力和运作优势,科学的需求在哪里,资本的供给就出现在哪里,资本对科学活动的介入可谓盛况空前。然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然属性,并不会因为与科学融合而产生质变,若放任其野蛮生长,不加以必要的约束和合理规训,资本的合规逐利就会异化为违规掠夺。
随着科学活动的空前活跃,以违规牟利为目的的科研服务“一条龙”“论文工厂”等灰色产业随之勃兴,尤其是尚未全面进入科研伦理监管视野的社会资本,对科学活动的违规介入已经对科学活动产生愈发严重的负面影响。现有的科学规范和评价体系正遭遇资本违规介入后不断异化的严重冲击和挑战。游离在科学共同体边缘的少数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以资本正当介入科学的名义深度参与科学活动,另一方面又罔顾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为所欲为,不断诱发、参与甚至制造各种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资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效应和良好形象。
进一步反思资本与科学的关系,揭示资本违规介入科学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善第三方参与科学活动的伦理规训,已经成为当前科学与社会理论研究以及科研伦理治理实践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本文拟以科学出版领域资本违规介入科学活动的负面影响为例,尝试揭露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和游离在科学共同体边缘的第三方违规介入科学活动恶意牟利的若干行为及其本质,反思资本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资本违规介入科学活动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当前科技伦理治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科学出版领域资本的违规介入及其失范行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活动进入新纪元,运行了若干世纪的纸质媒介逐渐被网络媒体所替代。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出版领域的营利手段从向读者收费的后端模式逐渐转向由作者付费的前段模式,这种转变使逐利资本嗅到新的巨大商机[1],与日俱增的全球科学出版巨大需求使各路社会资本纷纷涌向开放获取期刊这片沃土。根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数据显示[2],截至2024年1月,已有136个国家的开放获取期刊共20312种,在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刊发学术文章超过975万篇。其中,发文量累计超过2万篇的OA期刊有29种(见表1),其中不乏Nature Communication这类的顶级期刊
![]() |
表 1 DOAJ收录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基本情况(发文量≥20000篇) |
本文根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数据统计部分国际学术出版商的OA期刊出版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可见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爱思唯尔(Elsevier)、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国际学术出版巨头也纷纷加入到了开放获取出版的行列且出版OA期刊总量占据近半壁江山。图2为出版发行OA期刊数量超过200种的国家有23个,占DOAJ收录总量的17%,23个国家发行OA期刊共16344种,占DOAJ收录总量的80.46%。
![]() |
图 1 DOAJ收录部分学术出版商OA期刊出版数量(数量≥50种) |
![]() |
图 2 DOAJ收录部分国家OA期刊出版数量(数量≥200种) |
从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发布至今,资本介入之下的科学出版活动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如图3所示,OA期刊数量从2002年最初的21种持续大量增加。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大幅降低了学术期刊运营成本,知名学术出版商的加入也提升了OA类期刊的公信度和学术影响力。资本介入科学出版领域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术发表压力,满足了学者快捷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增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使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地使用和分享。“开放获取运动”已是大势所趋,支持者将其奉为一场发表革命,学术共享“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似乎近在眼前[3]。
![]() |
图 3 DOAJ收录OA期刊每年新增数量情况(2002—2023年) |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入发展,资本对科学活动的违规介入涉嫌越界掠夺,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科研伦理规制和有力的监管规范,使得开放获取运动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已充斥着借助开放获取而出现的“掠夺性期刊”在大行其道。尽管已有文章对此问题予以揭露批评[4],但由资本违规介入科学出版所导致的违背科学伦理规范的行为依然有增无减,某些时候甚至有恃无恐,致使现有的科学规范和评价体系正遭遇不断异化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严重损害了资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效应和良好形象。
学术期刊的功能是实现科学的传播与共享,其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出版流程,这也是科学界公认学术期刊能够作为科学知识传递可靠来源的基础。如默顿所言,学术期刊首先要考虑的是有足够的值得发表的成果投稿[5],而不应为牟利大量招揽投稿发表。已有研究将资本以违背科学伦理规范介入科学活动的方式表述为资本的失范性介入[6],相较于遵从科学伦理规范的良序介入,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在科学出版领域存在资本的违规介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掠夺性学术出版商为了大肆牟利,借助开放获取运动的兴盛创刊发行可以名正言顺收费的OA类期刊,罔顾科学出版伦理规范大肆招揽投稿却不在乎文章质量与同行评议的合规性,甚至不提供规范的学术期刊编辑和出版服务而单纯逐利;二是游离在科学共同体边缘的少数第三方非正规科研服务机构,一方面以资本正当介入科学的名义深度参与科学活动,另一方面又罔顾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为所欲为,不断诱发、参与甚至制造各种学术不端。而本文所提出的资本违规介入下的失范行为,即指掠夺性出版商和少数非正规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违规介入科学出版活动,借助掠夺性期刊为载体,采取的各种违反科学规范而恶意出版牟利的行为。从现实案例来看,科学出版领域此类失范行为至少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版只为牟利,收费不择手段。当前,国际科学出版领域资本违规介入导致失范行为的重灾区是作者付费即可出版的部分开放获取类期刊。为揭露资本利用科学出版活动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2014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Peter Vamplew将一篇标题为“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7]的文章发给了一份开放获取类期刊。此文按标准科学论文格式撰写,但全篇只是不停重复一句话: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其实,只要期刊编辑打开投稿稍作浏览就能发现文章的荒谬之处。这篇文章并非Peter Vamplew原创,而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David Mazières和Eddie Kohler在2005年联合编撰,目的是为了回应不良期刊出版商频繁的出版邀请邮件骚扰。出乎意料的是,此文被当作正式投稿进入了编审程序,甚至还安排了所谓的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也是“优异”,随后期刊反馈作者可以发表这篇文章,但需支付150美元版面费[8]。
一篇一眼即可看穿的匪夷所思的诈文不但能够通过同行评议,而且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出版程序,这无疑只是科学出版领域存在更大问题冰山的一角。上述期刊是众多仅限在线营利性运营期刊之一,每天向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发送垃圾邮件,并提出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这是需要付费的。最令人不安的是,“掠夺性期刊不进行同行评审,而且不在乎提交文章的科学家是否为文章的真实作者”[9]。已有学者尖锐指出,所谓的开放获取运动,是西方科学出版界一些聪明人下的一盘大棋。在这盘大棋的开局阶段,那些聪明人利用人们交流科研成果的朴素愿望,并借助于《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之类的乌托邦叙事,来掩盖背后唯利是图的商业算计。如果再进一步深入考察西方有关期刊的操作手法,以及这些手段对学术生态的破坏,就不难发现,一些非常丑恶的故事正在上演[10],只有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才更有可能收费挣钱。于是,快速创办一家影响因子尽可能高的开放存取期刊,通过收费牟利就成为科学出版界“名正言顺”的财富创新课题,资本对科学的新一轮掠夺也就此拉开帷幕[1]。诚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凡是高影响因子高收费和高撤稿率的开放获取类期刊都有问题,但借助开放获取模式,由资本违规介入诱发的灰色产业不但存在,而且其失范行为也已突破科学出版的伦理规范。
(2)论文代写代发,科学研究异化。现今的互联网和自媒体上,论文代写代发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科学研究活动似乎一夜间异化成花钱即可解决,快速获得结果的简单商业活动。有学者从文章类型、交易价格及完成周期等方面对国内外代写代发论文情况进行调查研究[11]。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裁判文书网
![]() |
表 2 国内代写代发论文情况概览 |
在此类交易中,违规介入的“商家”按论文完成和发表的难易程度明码标价,客户仅需照单付款即可。在这条利益链背后,一方面是服务提供方和接收方违背科研伦理的行为失范,另一方面也极可能诱发期刊私下出卖版面的腐败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行为与合规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科研服务行为有着本质区别,后者对科研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有明确的事前约定,对第三方的服务范围也有明确的合同界定,而前者则是以牟利为唯一目的,突破科学规范违规介入的失范行为。事实上,学术论文买卖这种行为失范现象已经愈演愈烈,有文章估计,2009年我国论文买卖产值保守估计已达10亿元人民币[12];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也显示,31.13%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过找人代写论文,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论文代写现象[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28篇撤稿论文的调查中发现,存在委托第三方进行润色并代投稿的行为,甚至部分论文是通过买卖,请人代为撰写和投稿,其中有13篇论文竟然都与同一家第三方有关联。资本违规介入科学活动所导致的论文买卖愈演愈烈,表面上是论文数量的增加,背后则是科学研究行为的异化。
(3)论文工厂登场,逐利肆无忌惮。如果说论文代写代发还是手工作坊式的牟利,而论文工厂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的违规介入升级到新的失控阶段。正因为代写代发的利润可观,雇佣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熟知各类学术期刊喜好和要求的人员,将论文内容格式化、模块化,根据需求进行组装,为有需求的用户批量生产论文就成为一个新的牟利行当。一篇符合学术期刊预期的组装论文,在内容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实验数据、图像等往往重复使用甚至直接虚构,论文加工走向了加工制造完备的定制化产业[17]。颇具讽刺的是,这种升级换代居然也由西方社会领先。2021年《自然》杂志发文称有1300多篇论文可能来自论文工厂(Paper Mills)[18];2022年英国剑桥晶体学数据中心发现810篇论文中近1000个晶体结构数据出自同一家论文工厂[19];2022年《自然》杂志发文称知名生物医学领域文献检索数据库PubMed被查出有约1%的论文可能出自论文工厂[20]。根据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发表的科研论文中,因出自论文工厂而被国际学术期刊撤稿的数量为2079篇。
当前依然活跃的“论文工厂”正对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造成严重破坏,科学论文本应是科研人员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以及科学发现的客观真实描述,而今却沦为批量加工生产的产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论文工厂的问题可能会改头换面以更加隐匿的方式对科学活动产生本质性的危害,现有的科学运行机制亟待研究新的对策予以应对和规制。
(4)操纵同行评议,一切皆为牟利。经典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质疑。在此之下,科学研究会受到严格的规制,对学术论文采取同行评议就是体现科学规制的重要方面。然而,以牟利为唯一目的的少数第三方机构常利用当前科学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通过设局操纵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意见,为论文发表顺利收费开辟捷径。
2017年5月《科学》发文揭露《肿瘤生物学》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审稿人要么是编造的,要么是有真实科学家名字但电子邮件地址是假的,发送给这些假审稿人的稿件总是得到积极评价,这有助于论文被接受[21]。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中心撤回43篇论文[22],施普林格撤回旗下10个期刊的64篇论文[23],撤稿理由均涉及“伪造同行评审意见”[24]。表3为2015年至2020年期间5次大规模集中撤稿事件中涉及论文存在“虚假同行评审”的情况,表4为2017年至2022年4起违反科学评价规范事件中第三方机构利用同行评议机制漏洞,伪造外审专家或操纵评审程序的情况[21,25-27]。
![]() |
表 3 2015—2020年集中撤稿事件涉及伪造同行评审意见情况 |
![]() |
表 4 2017—2022年违反同行评议规范发表的论文情况 |
由此可见,资本违规介入导致的同行评议失范行为主要有三种情况(见图4):一是假借有威望的专家名义推荐论文给期刊发表;二是伪造审稿专家邮箱地址,反馈虚假审稿意见;三是流氓编辑(Rogue Editor),冒充专家身份成为客座编辑虚假审稿或是客座编辑利用机制漏洞操纵出版。
![]() |
图 4 同行评议失范的三种异化模式 |
对比分析三种失范行为模式发现,漏洞集中出现在审稿专家的人选方面,即假借专家名义、冒充专家身份、虚构专家信息。事实上,学术期刊确实存在某些领域没有合适审稿专家人选的情况,通过作者自荐等方式既可以弥补审稿专家不足,又可以高效合理地对文章进行科学评价,这也符合科学评价规范。然而,一本学术期刊大量采取无法严格规制的方式进行同行评议,出版商实则存在故意为之的嫌疑,其主要目的已经脱离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与传播,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赚钱牟利,此类期刊被学界称为“掠夺性期刊”,其“高明之处”在于既赚了投稿人的钱又撇清了责任。表面上是严格执行了同行评议程序没有任何违规操作,实际上把违规操作的责任转嫁给了投稿人自己,而投稿人为了论文快速发表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转嫁之责并助纣为虐。资本违规介入科学活动的为祸之烈不言而喻。
二、科学出版领域资本违规介入的负面影响如上所述,科学出版领域资本违规介入所引发的失范行为正与日俱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有研究发现,少数第三方机构利用急于实现论文发表的购买者羞于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的心理而设下圈套实施金钱敲诈,而多数急于发表论文的购买者最终只能选择破财免灾听由摆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而从科学出版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恶意逐利引发的失范行为。科学研究不是商品买卖,若任其发展不但科研伦理规范会扭曲异化,真正潜心科学创新的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也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认可。因此,资本违规介入科学出版活动引发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1. 科学规范异化现象加剧因学术不端而撤稿的论文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学规范遭受冲击甚至异化的情况。利用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数据,采取布尔逻辑检索方式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al)为检索类型,以发表时间(Original Paper)为检索时间,以伪造同行评议(Fake Peer Review)和论文工厂(Paper Mill)为撤稿原因检索条件,统计2012年至2021年国际期刊撤稿论文数量及年份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 |
图 5 2012—2021年撤稿论文数量及年份分布情况 |
以同样的方法统计2012年至2021年撤稿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国家或地区,如图6所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了前四位,撤稿论文数量5041篇,占15个国家或地区撤稿论文总数的89.2%。可见发展中国家成为学术不端论文来源的主要地区,这其中不仅仅涉及科研人员自身的诚信问题,还涉及科学出版领域掠夺性期刊出版商以及少数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他们抓住学术界特别是科技后发国家急于发展科学的迫切心情,利用传统科学出版规范的机制漏洞,从发展中国家和作者身上恶意牟利,导致科学规范异化现象加剧。
![]() |
图 6 2012—2021年撤稿论文来源国家及数量情况 |
2020年《自然》杂志宣布加入开放获取S计划。一篇高额缴费的开放获取类OA型文章标价9500欧元(约合人民币6.7万元)。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科学开放与成果共享,提升科学研究效率。也有学者担心高昂的出版费限制了低收入年轻学者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术期刊成了富有机构或学术大亨的私人花园,出版商意在把期刊变成私人印钞机。出版商之所以青睐开放获取的一个原因或许是资本投入的降低与更加可观的投资回报。诚然,我们不能因为开放获取被资本利用牟利就全盘否定开放获取的发展趋势,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的都是低端论文[1]。开放获取缓解了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指数级增长压力的同时,对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分享无疑是有益的。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因资本违规逐利而建构起来的“灰色产业”的持续蔓延勃兴。游离于科学共同体边缘的少数第三方机构借助灰色产业链恶意牟利并对科学规范不断侵蚀,需求、供给、渠道、资金形成了完整的假冒伪劣论文产业链,而目前的科研伦理规范却难以有效约束,不但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流失和科研伦理规范的异化,更严重阻碍了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3. 科学共同体学术生态遭受破坏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已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科学家这个核心群体,围绕科学事业而生的诸多第三方科研服务机构已逐步成为助力科技进步的支撑力量,科学共同体的外延也随之扩展到了从事科学服务的人。默顿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应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其行为准则就是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然而,以商业盈利主导的第三方科研服务群体,在对待科学精神的态度、科学素养的累积以及学术道德的共识方面往往良莠不齐。如前文例证,少数第三方机构在资本逐利的加持下无视科研伦理规范,毫无顾忌的采取破坏同行评议、进行论文买卖等失范行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论文发表数据指标胜过一切。
一项针对研究人员选择投稿期刊的调查显示[28],科研人员的学术价值观正在遭受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表文章的数量比投稿期刊的质量更重要,科研人员几乎难以抗拒容易发表的诱惑;二是向备受推崇的期刊投稿既困难又耗时,而掠夺性期刊发表快且很少需要修改;三是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成为教授,他们也这样做从而快速得到晋升;四是掠夺性期刊利用科技后发国家学者希望快速发表的迫切愿望进行推广宣传,而期刊自身同样符合这些国家的评价规则。长此以往,受到冲击的是以科学探索为己任的不计名利的高尚行为。如果高尚行为不再被尊敬和推崇,那么科学共同体学术生态必将遭受严重破坏,科学家精神的异化也难以避免。
三、应对与思考 1. 对资本与科学关系的再反思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是追求财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29]。资本增值、竞争、扩张的自然属性暗示了其在科学活动中潜在的无限逐利与跨界扩张,从这一点来看,资本介入科学活动具有天然的失范可能性。与之相反,科学首先具有客观性,其揭示的真理性认识不以个人或团体利益为转移,因此可用普遍性来概括,正因为科学认识的客观属性,使其能够构成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因而具有公有性[30],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强调公有性和无私利性是科学重要的精神特质,科学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资本对剩余价值追求的本质相比,在目标价值取向上资本与科学形成鲜明的对立,因此不可能完全同向同步而行。
资本与科学之间并非水火不容,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资本投入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科学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从事物质生产的部门,它必须依赖于它的“恩主”[31]。资本与科学的关系通过商品这个媒介得到了充分的融合,科学和经济、社会协调的主要机制是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市场来调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科学虽然不一定能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但是,科学劳动在一般商品中的凝聚使得商品具有很大的附加价值[32]。资本依靠科学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科学也在资本运作中展示出强大的附加值创造力。
科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决定了任何仰仗依附社会资本的发展思路,只能使科学脱离理性求真的轨道,成为各种资本的代言或附庸,长远来看,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9]。意图以违反科学规范的方式在科学领域牟利,那就混淆了资本与科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变成一种对科学活动的恶意越界。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33],科学在试错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包括资本在内的外界帮助,但科学不依赖更不应屈从于这种帮助,科学需要的是没有越轨和有序规范介入的资本。
2. 科研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一直以来,对西方科学评价经验的简单追随长期困扰着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当今世界不发表就出局的评价方式已经使科学界弥漫着名利和欲望,改革现行过度重视发表数量的科研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应加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完善和实施。不以“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科研成果的价值,根据研究类型和成果产出形式,分类分级进行评价。基础研究应鼓励优质论文发表,不“以刊评文”,不把SCI论文作为直接判断标准,而应着重从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考量;而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的评语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显然多有不足,甚至国内外专家评价的评语也难以涵盖全部的专业判断,还应注重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结合。
其次,借鉴国际评价标准方法的同时有必要结合我国科学发展的实际。迄今为止,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机构为学术界制定任何学科的国际学术标准或水平[34]。我国科学评价体系所处的发展阶段同西方国家百年来的发展历史相比还有差距,因此综合判断科学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适时调整动态推动与国际的接轨进程,避免盲目跟从而陷入国际资本失范运作的陷阱就非常重要。对于西方科学出版商利用学术期刊吸金的现象我们除了深入揭露坚决抵制外,还要采取包括动态调整掠夺性期刊预警名单等具体措施积极加以防范。
3. 重视对资本违规介入的规训科学权威可能被或正在被盗窃,以用于有私利目的,这恰恰是由于外行常常不能把虚假的主张与这种权威性的真正主张区别开来。科学是一项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参与人员基于对科学研究共同的认识基础和价值追求,组成科学共同体并在公认的范式下开展工作,但对参与科学活动的第三方,比如国际学术出版商、科研服务机构等如何实施有效的规训,是当前科研伦理治理迫切需要应对的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15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就联合印发《发表论文“五不准”》;2017年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2019年科技部等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后实施;2022年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等等,均明确规定了禁止学术不端行为,剑锋直指违规介入科学活动的“第三方”。事实上,已有例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等协会针对科学出版领域不断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制定了详实的行业规范与操作指南,致力于引导科学出版行业与学术界规范。然而,每当学术不端论文出现时,学界和社会最为关注的依旧是科研人员,游离在科学共同体边缘的少数非正规第三方成为潜伏在背后而极易被忽视的群体,没有受到严厉的规范。因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惩治学术不端,除了追究科研人员的责任之外,对非正规第三方机构是否有相当程度的追究处罚?不能简单以科研主管部门受管理权限约束鞭长莫及为由就放任不管,而应积极联合国内外科学共同体的正义力量共同加以揭露和抵制。
当然,对第三方参与科学活动行为的规训并非朝夕之事,它是当前科学与社会研究与实践义不容辞的工作。鉴于此,以科研伦理建设为指针,对第三方参与科学活动加强监管与引导,界定清楚第三方参与科学活动的边界,使之合法合规,以积极促进的面貌参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加强科研伦理治理,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才可能以我们的正面应对和坚决抵制最终促使第三方机构正向融入到科学事业发展中。
志谢:感谢汪琛、王文泽、周刚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资料数据方面的帮助。
①
② 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
③
[1] |
徐飞. 警惕资本与科学的零和博弈.
科学与社会, 2019, 9(1): 41-49,71.
|
[2] |
DOAJ.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https://doaj.org/.[2024-01-08].
|
[3] |
江晓原, 穆蕴秋. “开放存取运动”: 科学出版乌托邦的背后: Nature实证研究之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6(3): 5-20.
|
[4] |
穆蕴秋, 江晓原. 科学出版乌托邦: 从开放存取到掠夺性期刊(上).
读书, 2018(8): 3-14.
|
[5] |
R. K. 默顿. 科学社会学. 鲁东旭, 林聚仁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638.
|
[6] |
武大伟, 徐飞. 资本失范性介入国际学术期刊的出版乱象分析与治理思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9): 1111-1118.
|
[7] |
Vamplew P. 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
Зборник Матице српске за друштвене науке, 2016, (154): 173-185.
|
[8] |
Brezgov S. Bogus Journal Accepts Profanity-Laced Anti-Spam Paper. [2022-10-18].
|
[9] |
Macdonald F. Journal Accepts Paper Titled “Get Me Off Your F*cking Mailing List”. [2022-10-20].
|
[10] |
江晓原, 穆蕴秋. 科学出版乌托邦: 从开放存取到掠夺性期刊(下).
读书, 2018(10): 21-31.
|
[11] |
胡泽文, 武夷山. 论文代写代发现象之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12(7): 78-90.
|
[12] |
张盖伦, 代小佩, 刘莉. 论文买卖生意“风生水起”代写代投机构却成法外之地. 科技日报, 2020.09. 17(5).
|
[13] |
朱星宇. 大学生论文代写乱象揭秘. 中国青年报, 2015.03.16(12).
|
[14] |
李鲲, 张宇琪. 几千元至数万元 代写代发“一条龙”. 山西法制报, 2022.01.12(7).
|
[15] |
周晓荷, 姚飞洋, 刘露. 代写代发一条龙 有钱发文不用愁.
中国研究生, 2009(12): 44-46.
|
[16] |
Hvistendahl M. 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
Science, 2013, 342(6162): 1035-1039.
DOI: 10.1126/science.342.6162.1035. |
[17] |
章梦晗. 起底国外“论文工厂”产业化链条.
廉政瞭望, 2022(15): 46-47.
|
[18] |
Holly E. , Richard V N.
The Battle Against Paper Mills. Nature, 2021, 591(7851): 516-519.
|
[19] |
Holly E. Major Chemical Database Investigates Hundreds of Suspicious Crystal Structures.
Nature, 2022, 608(7923): 461.
DOI: 10.1038/d41586-022-02100-4. |
[20] |
Holly E. ‘Paper Mill Alarm’ software Flags Potentially Fake Papers. [2022-10-23].
|
[21] |
Feldwisch-Drentrup H. Journal that Holds Record for Retracted Papers also has a Problem with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2022-10-18].
|
[22] |
房琳琳, 王春. 英国大型学术出版商撤销43篇科学论文. 科技日报, 2015-3-31(5).
|
[23] |
倪思洁. 107篇论文被撤双方都在反思. [2023-04-11].
|
[24] |
张盖伦. 两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均涉及第三方中介机构. 科技日报, 2020.9.17(5).
|
[25] |
Durrani J. Imposters Hijack Journals Peer Review Process to Publish Substandard Papers. [2022-10-16].
|
[26] |
Oransky I. ‘Galling’: Journal Scammed by Guest Editor Impersonator. [2022-10-20].
|
[27] |
Oransky I. Elsevier Retracts Papers When it Realizes one of the Authors Hid Fact He was Guest Editor of Issue. [2022-10-20].
|
[28] |
Frandsen T F. Why do Researchers Decide to Publish in Questionable Journal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earned Publishing, 32(1): 57-62.
|
[29]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226.
|
[30] |
徐飞. 科学文化另面观——赛先生为何要与德先生同行.
科学与社会, 2017, 7(2): 12-19,46.
|
[31] |
张碧晖, 王平. 科学社会学.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
[32] |
徐飞, 邵月娥. 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1660—1940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 34(3): 70-77,117,127.
|
[33] |
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5.
|
[34] |
杜祖贻. 建立利己利人客观自主的国际学术水平. 胡显章, 杜祖贻等. 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 学术的国际化与自主性.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5–23.
|
2. Marxism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