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6, Vol. 6 Issue (4): 18-20  
0

引用本文 

叶继元. 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科研诚信度的提高[J]. 科学与社会, 2016, 6(4): 18-20.

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科研诚信度的提高
叶继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焦点:目前我国科研评价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学术新人的学术规范教育不够,不良的评价导向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因此,必须加强科研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加强评价等各项学术规范的教育与培训,提供合理评价的环境、工具及手段,对敢于带头创新评价的机构和科研人员应鼓励和宽容。

科研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有组织的科研评价在我国的历史不长,目前具有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在各种科研评价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评价片面性根源认识不清,不能从学理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对内容质量评价、创新评价缺少必要的手段,对评价过分数量化、形式化等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弄虚作假、论文代写、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这对学术新人的培养和教育极为不利。

科研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一定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包括项目评价、人员评价、机构评价等。评价体系则是指评价工作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制度等。评价目的是龙头,它制约着其他五大要素。评价主体是学术共同体,起着主导作用。评价客体是评价的对象,评价标准及指标是评价的核心,评价方法是手段、工具,评价制度则是评价的保障。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正确说明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避免评价中存在的过分形式化、过分数量化、过分行政化等弊端,评价结果是科研活动的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反映,同行服气,大众满意。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度可以根据遵守科研诚信的科研工作者人数的多寡而定。根据以上对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诚信等的界定,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1.科研评价与科研诚信具有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科研诚信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就是要实事求是,这是科研的本质属性。科研是追求真理的活动,科研始于问题,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试探性地找到解决的方法、途径等。而科研评价则是科研的“逆过程”,即始于某项科研的结果,验证其分析过程、方法、观点、结论的合理性,判断其价值等。二者都需要主客观尽量一致,避免片面化。

2.建立与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是科研诚信的一项基本要求。科研诚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己,二是对外。对己要强调自律,从我做起,“修身、齐家”。对外则是强调制度建设,科研文化营造,“治国、平天下”。科研诚信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要制订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各种规范,诸如研究程序的规范、选题的规范、研究方法选择规范、引文规范、写作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学术评价规范是各项规范中重要的规范之一,它也是科研诚信中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将二者人为割裂,认为二者毫无关联性的观点是片面的。

3.不良的评价指标会导致科研人员失信。大量事实证明,不良的评价导向导致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学术失范。例如,近期出现的我国一些中小医院的临床医生找人代笔在SCI来源期刊上的发表论文就是证明。临床医生应该按其临床实践能力,以治疗好病人为职称评比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以发表SCI来源论文为标准。但很不幸的是,目前不少科研单位都存在类似的不良评价导向,无疑诱发了不诚信的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小医院的临床医生都造假,这说明科研评价与科研诚信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是内因。但也应清醒看到,如果大多数“鱼”都因水质不好而被淹死的时候,“换水”就是一个有重要关联性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主非常重要,但一味地强调少数人自律,而不注重学术环境的改善是片面和有害的。

4.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科研诚信度的提高。例如,二弹一星的科研人员、屠呦呦等凭着对科学的实际贡献分别获得国家级大奖、诺贝尔国际奖,极大激励了一批埋头苦干,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科研人员;又如,有的评价体系规定,一旦发现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项目评审、成果获奖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对提高科研诚信度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科研诚信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诚信度,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科研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科研评价体系的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体看来,理论概括仍显不足,评价体系的学理性、应用性尚待加强。当前迫切需要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国内外科研评价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2.加强评价等各项学术规范的教育。由于我国现代科学研究历史不长,有关学术评价等学术规范、科研诚信教育不够,不少学术失范现象是因为无知造成的。尤其是青年学者、科研管理者更需要系统学习。科研管理者有了相应的知识,就能制定或选择采纳评价体系;青年学者就会自觉遵守科研准则。

3.提供合理评价的环境、工具及手段。有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教育推广,要真正落实合理的评价体系,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有具体的评价工具和手段。“没有桥和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目前迫切需要将科研成果的内容评价信息、效用评价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动态的高质量的数据库,以供评审专家利用参考。

4.对敢于带头创新评价的机构和科研人员应鼓励和宽容。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过分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行政化等问题,学界和科研管理界已讲了多年,但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越演越烈。缺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目前大环境尚未根本性改变之前,一个学术机构率先改革评价体系,从长期看应是有效的,但从短期看,则可能利益会受损。为了让创新者利益在短期内也不受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为其“保底”,不使创新者“吃亏”,而且还要鼓励。有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合理的评价体系就能够得到利用和推广,我国的科研诚信度就会逐步提高。

${affiliationVo.addressSt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