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6, Vol. 6 Issue (4): 128-131  
0

引用本文 

和鸿鹏. “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武汉召开[J]. 科学与社会, 2016, 6(4): 128-131.

“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和鸿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16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武汉组织召开了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协办。会议围绕“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数字崇拜评价文化的形成及其诱因”,“科研诚信视角下的科技评价:我们需要的变革”,“多元价值目标下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的重构”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剖析了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相关问题与根源,探讨了解决科技评价与诚信问题的对策,倡导建立健全科技评价机制,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部分委员、各学部院士代表、相关部门领导、科技专家、相关领域人文社科专家以及媒体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翟明国副主任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的咨询机构和学术机构,对于科技伦理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在国家将发展科技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以及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科技评价和科研诚信成为当今两大热门话题,随着两者间关联度的与日剧增,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两个问题及其关系,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培育良好科研环境,更好地落实国家战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院士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科技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科研不诚信、评价不合理的现象。他说,学校一定要认识到科研活动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浮躁,个人也要守住科研诚信的底线。为此,华中科技大学也积极探索科技评价的改革。

会上多位院士和专家结合自身多年一线科研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国内与国外、国家与地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机构与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深入细致探讨了科技评价的内在机理、运行机制以及科技评价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产生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科技评价工作以及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程津培院士围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这一主题指出,科技评价问题已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为此,中科院设立了科技评价咨询课题,在研究方法、人员投入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在谈到课题的研究基础时,程院士指出2003年科技部印发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在内容上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在政策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不足。因此,他希望科技评价咨询课题,不仅能够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国际上发声,更能在落实层面上有所成效。

鲁白教授从科技的现状谈起,剖析了急功近利的科技评价对科学合作和科学创新的伤害。他认为当前科技评价的最大问题是量化评估,以及量化评估与利益挂钩,此外,还存在非小同行主导评价,只求影响因子,不求解决问题,追热门,抢课题,研究不成系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关心科学结果,忽视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因此有必要重扬科学精神。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鲁教授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思考:针对剽窃问题,要确立道德原则的优先性,区分作者纠纷与剽窃,加强小同行评议;针对科学合作问题,大学研究机构要减轻对商业排名的依赖,认同合作研究的成果,事先商定署名顺序等。

杜鹏研究员借用“觅母”的概念,阐释了科研评价所塑造的环境对科研诚信建设的影响。通过对科研诚信研究的历史梳理,他认为科研的内部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于科研诚信的塑造有非常大的影响。进一步,他通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都对科研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环境问题非常重要。为了解决科技评价塑造的环境问题,我国科技评价改革从强调分类和公正性两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从效果上看,仍然不够。基于对韩春雨事件的分析,他指出了我国科学共同体的缺位问题,并呼吁当前的当务之急是重振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

王乃彦院士围绕科学评估和科学道德的影响,首先指出了科技评价的必要性,每项工作在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和评估,但不是所有评估都要开鉴定会,甚至获奖。当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着标准单一,重数量轻质量,科研道德缺失等问题。为了做到科学地、正确地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王院士建议,要避免直接相关部门的利益冲突,重视小同行的比例,客观提供被评估材料、给予足够评审时间等。

赵延东研究员从实证层面的研究出发,基于近年开展的大型社会调查的数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评价、态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他详细描述了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危害性及其成因的基本判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态度以及这些判断和态度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他提出几点建议:避免科技评价的过度激励、完善对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程序、科研队伍的合理流动等。

大会的主题报告之后,与会的院士、专家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谈及当前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时,很多院士、专家都认为当前的科技评价工作中广泛存在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使得评价过于追求量化,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没有体现不同学科与工作性质的差别,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难以科学、有效地评估科研人员成果。科技评价对一个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有很大影响,不合理的科技评价将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影响科研的效率与活力。

针对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关系,许多院士、专家认为不合理的科技评价是科研诚信问题的客观原因,当前的科研评价导致了低层次学术不端泛滥等问题。也有一些与会专家认为科研诚信更多是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修为,朱作言院士认为科技评价和科研诚信本来没有关系,但是现实中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复杂。科研诚信不仅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诚信的反映。社会诚信是科技诚信的一个摇篮和孵化器,所以促进科研诚信,也要从解决社会诚信入手。

为了解决当前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问题。与会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要积极采取行动,推动科研环境和学风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机制,具体而言:

一是尊重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尤其是小同行评议。科学的目标在于产生新的知识,不仅需要论文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马志明院士指出,当前的行政人员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科研成果都难以深入到每一个领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德仁院士认为,科技评价应当尊重科学家的自由,给予稳定的支持,才有可能做出超前的科研成果。按照这一原则,评价体系应当简单化,尊重小同行,给予科研人员自由宽松的环境。王乃彦院士提出在具体的操作中,小同行至少占有2/3以上。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小同行评价也是解决评价问题的关键,只有尊重科学家自由、尊重科学规律,才能避免研究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等现象。

二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从科学行为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的科研行为并非是不端行为,而仅仅是一种有问题的行为,因此营造科研诚信环境尤为重要。王永良院士建议,我们应当建立明确的基本概念,通过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使得那些模糊的科研人员有明确的指导,提升科研人员的自律。湖南师范大学李伦教授认为,合理的科学评价关键在于建设科学文化,倡导科学方法与科学伦理。同时应当营造自由宽松的科学环境。

三是改进、落实科技评估政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袁军鹏协调员指出, 目前各个部位关于科研诚信的规定有80多项。面对如此多的政策,如何操作,让政策切实执行与落地是当前面临的当务之急。为此,与会院士、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分类分层评价;梳理、取消不必要的人才计划;强化评审专家的责任;评价指标考虑原创程度;建立国家层面的监管部门;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评价公开化,等等。

裴钢院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科研诚信、科研评价甚至科研工作本身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当正确看待当前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此,裴院士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吸收国内外的经验;第二,国家从顶层设计上设立最高的协调机构;第三,建立统一的科研诚信网站;第四,各个部门、全国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起促进科研道德的责任。只要有科研活动,就一定会有科研评价;只要这是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就一定存在诚信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树立长期工作的方案,动员社会全体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affiliationVo.addressSt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