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文化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任何一个国家,科学文化都是基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即使是在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也存在这样的文化传承关系。因此,我国科学文化的培育需要考虑其根基,即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有必要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探讨并厘清我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对于科技发展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弊的、哪些是缺失的。
第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科技发展有利的要素。例如,我们经常教育青少年要谦虚。发自内心的谦虚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数事实证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科研活动中保持谦虚,有利于科技发展。谦虚和自信并不矛盾,自信使我们具有发展定力,而谦虚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即使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依然要保持谦虚。类似的传统文化要素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些要素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对这句儒家名言,有多种版本的诠释。其中一种诠释是:如果不清楚名词和概念的含义,那么讲话的逻辑就有问题;如果讲话的逻辑有问题,则谋划的事情难以做成。当然,多数民众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管用。因此,我国社会比较追求名分。
在我国科技界,追求名分的突出表现是追求学术称号,即所谓的“帽子”。我认为,我国学术界对“帽子”的追求已超过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学者们要通过争取“帽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学术机构要拥有更多戴“帽子”的学者来提升自身排名。我国学术界的“帽子”分为许多层级,形成了世界学术界罕见的高度层级化结构。在媒体发布的学术称号金字塔图中,包括了七到八个层级。从最顶层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到最底层的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在这个金字塔中,至少有四个层级高于教授职称,以至于教授称号贬值。目前,各种学术会议都追求拥有高端“帽子”的学者到会,以彰显会议档次,通常,会议主办方对位居前几排的学者都会严格按照学术层级排序。在这样高度层级化的会场,已无法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这导致许多学术会议流于形式,助长了不正之风。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分要素不利于科技发展。
另一个对科技发展不利的传统文化要素是人情。虽然人情有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和睦,但其负面影响很大。例如,我国学术界存在突出的评审请托问题。在西方国家,学者们普遍认为请托是不光彩的行为。然而,这在我国学术界却很常见,不少学者把这类问题归结于东亚文化。但据我观察,在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学术界的人情文化没有如此严重,也很少听说有请托现象。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要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必须要保持各类科技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必须要一步步实行依法依规治理。期待在未来十年,我国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缺失若干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如探险精神。探险精神是指人类群体中少部分人具有强烈愿望,敢于从事前人没做过的、高风险的活动。至于探险的目的,从过去探索人迹罕至的某个地理目标,到今天开拓人类未知的各种疆域;既包括遥远的宏观天体,也包括未知的微观世界。因此,探险精神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文化要素。在西方国家,探险精神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险家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都非常高。比如,出生在意大利、后来定居西班牙的探险家哥伦布,葡萄牙的探险家麦哲伦等,都被誉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并且有些地方甚至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即使在“大航海时代”参与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如德国,探险家的社会声望也非常高。我曾在德国工作过两年,注意到德国学术界最崇敬的学者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而是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洪堡是一位德国探险家、地理学家,他在美洲大陆徒步跋涉上千公里,从欧亚大陆一直考察到接近中国边境之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地理发现。如今享誉全球的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urg),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探险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要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高很多,对学者的影响也大许多。在我国历史上,或许受到“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像徐霞客这样的探险家、地理学家,被尊崇的程度并不够高,他在国内的声誉远不及洪堡在德国的声誉。我国是一个科学技术后发国家,几百年来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探险和开拓。20世纪以来,我们努力向发达国家学习,并逐渐追赶上来。然而,学习能力并不能等同于开拓能力,更不等同于探险精神。目前,我国许多年轻科技精英出生和成长于城镇环境,与大自然接触过少。在高考录取专业中,凡是在户外工作的专业,如地质、海洋、矿业、石油等,入学分数都相对比较低。这表明,青年学子大多希望在比较舒适的室内环境中工作,这无疑加剧了青年一代探险精神的缺失。前面提到的“帽子”文化,对探险精神也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如果青年学者过度追求“帽子”,必然要考虑是否每隔几年能上一个台阶,要关注科研工作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不会选择高风险的研究问题。显然,这种文化取向不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不可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