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25, Vol. 15 Issue (2): 138-142  
0

引用本文 

和鸿鹏. 大加速与临界点——第十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综述[J]. 科学与社会, 2025, 15(2): 138-142.
[J]. Science and Society, 2025, 15(2): 138-142.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5.02.138.

大加速与临界点
        ——第十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综述
和鸿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5.02.138

2025年5月10 — 11日,第十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中国社会学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技术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文与创新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会议以“大加速与临界点”为主题,共收到160余篇论文投稿。来自全国69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及在校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委会赵延东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关道文分别为会议致辞。

一、大加速时代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人工智能驱动科研(AI4S)已成为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沿热点领域,其对科学发现范式的重塑、各学科领域的渗透以及科研生态的影响备受瞩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胡志坚研究员介绍了科学发现范式简史,指出AI4S能够解除旧范式的局限性及其在蛋白质结构、天文学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但是AI4S的生态构建还面临基准测试、科学数据、高性能计算、科学可视化、不确定性量化等方面的挑战。由于AI4S未带来世界观改变,只是第三范式的延续,而不是第四范式。未来,AI4S将孕育出新兴科学(学科),但也将对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潜在风险的深度忧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真真研究员指出,“将人工智能置于人类的管控之下”体现了当今主流价值诉求。然而,2024年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的自我复制能力和“趋利害”的类生命行为。人工智能系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的成功复制,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我们不断赋予人工智能感知能力,其自我复制能力也会相应提升,这使得“人类将如何管控人工智能失控风险”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资本不断刺激冒险行为。这表明人工智能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基于一种可重复的伦理辩护机制及决策程序,以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这是人工智能治理不可回避的课题。

技术革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乃至社会形态演变的基础性力量。广州大学张茂元教授指出,由于数字技术是基础技术,数字化是其他特征的源头,数字社会越来越成为共识。数字社会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维度:个人、组织和国家。在讨论数字社会的形成路径,他认为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纽带,进而促成了国家治理(自我社会、网络治理等)和组织机制(社区经济、数字游民等)变革。这与工业社会形成过程中,首先带来组织机制,进而改变国家治理和社会纽带的过程不同。最后,他建议开展数字时代的技术社会学研究要体验技术实践、融合数字技术、创新研究方法、联合技术专家以及促进学科交融。

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人才愈发关键,其发展状况备受各界关注。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学存在教育理念、师资、课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大科学教育理念(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环境等)。她认为科学本质观研究对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并提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与社会的三个维度科学本质观。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正在从知识走向科学探索,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分科科学教育到走向综合科学教育,从单一的科学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全人教育。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都在积极地把STS融入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备受学界关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分享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个人科研经历,围绕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等,阐述了国内学界的早期探索和成果,如在1987年出版的著述《科学教育与科技进步》中,他就提出了自然科学技术人才应更多学习和了解社会科学等前瞻性观点。

在数智时代知识生产范式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赵延东教授基于实证调查,系统分析了我国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工具的使用现状。研究发现,截至2024年8月,54%的科研人员使用过AIGC,超四成的人高频使用。从学科来看,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学者使用频率较高,而工程与材料学科学者使用较低。从使用目标来看,半数左右科研人员使用AIGC辅助写作和阅读,九成的科研人员认同AIGC对提升科研效果的作用。总体而言,处于科研上升期、拥有较好的平台、资源与个人能力,时间压力较大、期望借助AIGC提升科研效率的人员更倾向使用AIGC。

随着人类世与技术奇点的迫近,人类社会正站在文明范式转换的临界点。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介绍了从人类世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科技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并提出了第二开端文明,新文明冲突体现为未来性凸显。这意味着人类正在走出“现代”,进入“未来”社会,文明关系进入剧烈期。他提出“未来化”概念、“从未来的观点来看”的方法论、人的未来化是全部未来化的核心等重要观点。最后,他从“未来化”审视STS发展,分析了中国STS发展面临的STS学科建设、建制化策略等问题。

声音研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正在展现出独特价值。南方科技大学徐秋石助理教授介绍了21世纪初,声音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开创性著作,此后,声音研究在多国展开,硕士课程与研究生工作坊也相继成立。特里弗·平齐(Trevor Pinch)是推动这一领域形成的关键人物,由于声音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具备物质性,他将STS理论应用到声音中。STS研究声音的特性表现为:研究技术物、打开黑箱、声音的物质性、跟随技术的使用者、技术与技术使用者的互构。相较于传统研究来说,STS声音研究拓展了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体现了对视觉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对主观研究的支撑。

日益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迫使现代社会不断重新审视科技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认为,STS研究无力应对当下的环境/生态问题、文明转型,提出把环境作为与科学、技术、社会并列的要素,即STSE。传统STS学科群有科学主义的叙述倾向,体现为从科学进步、技术进步到技术进步,形成了从科学、技术、产品到产业,即科技产业链(STPI)。基于STSE纲领,他将传统的科学主义叙述策略,调整为科技产业污废链(STPIPW),这一努力融合了科技史与环境史。最后,他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STSE在研究中的应用,并表示这些研究超越意识形态。

二、科学社会学研究前沿与科技治理体系创新

本届会议分别从基础理论与前沿研究、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传播理论与案例研究、人工智能的STS研究、科学教育、科技伦理以及STS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等方面设立了七个分论坛。

在基础理论与前沿研究方面,与会者讨论了STSE纲领的发展进路与实践案例,李约瑟问题的知识论解释,声音的STS研究案例等。在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方面,与会人员聚焦科研管理机制的问题与优化,关注科学资助、跨学科科研合作、科学身份等问题。在科学传播理论与案例研究方面,学者们阐述了数字时代下的科学叙事策略、开放科学的知识生产等内容,展示了蛋白质折叠的公众参与、新媒体平台的农技传播等案例。在人工智能的 STS 研究方面,学者们深入分析了AI技术带来的隐私保护、伦理治理和认知模式转变等问题。在科学教育方面,与会人员关注科学教学实践创新,强调科学家精神培育和SSI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讨论了公民科学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关系。在科技伦理方面,与会者提出了应对深度伪造、自动驾驶汽车风险的治理方案。在STS 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方面,参会人员探讨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农业发展、科技信息辟谣、数字权力等议题。

这些报告既体现了对经典理论问题的持续关注,又积极回应了新兴技术带来的社会挑战,为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在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首先对本论坛所涉议题以及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性总结。最后,徐飞教授代表科学社会学专委会做大会总结。他回顾了本次会议的亮点,特别指出,无论是大会还是分论坛,激烈的观点交峰和思想碰撞成为一大亮点。他强调了科学社会学研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并对会议主办方以及会务团队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