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代以来,以科学为支撑的多次技术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可喜的变化,遂使科学受到世人普遍推崇。随之,科学精神也在现代被提出,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重视。虽然科学精神已成共识,但“何谓科学精神”至今还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是科学的真知和方法,有人说它是科学研究所需的精神素质的总和,有人说它是科学的理念和传统,有人说它是科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①②在我看来,这些界说都不够准确,科学精神应定义为有利于科学进步的信念。其中,“信念”指深信不疑的理念;而“科学进步”,既指科学在理论研究上的进步,也指科学在实际运用中的进步。
凭什么说以往关于科学精神的各种界说都不准确?这是基于一个普遍性事实,即所有持不同界说的人,都是只把某几种具体的与科学相关的精神视为科学精神,而这些被他们分别提到的精神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9个,即理性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大胆探索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开放宽容精神、实践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且不说这些精神是不是都属于科学精神,就算都属于,仅这9个,就能代表科学的真知和方法吗?就能构成科学的精神素质的总和吗?就可视为科学的理念和传统的全部吗?就是科学文化蕴含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况且,在这9个具体精神中,真正属于科学或说为科学所独有的精神,其实只有一个,即求真务实。这是因为,一方面,其他8个精神同时也是人文学的精神,即有利于人文学进步的信念。人文学是由哲学及其所包含的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分支学科构成的,其学术研究、理论建构和理论运用,不仅同样要富有理性,重视实践,而且同样需要具备怀疑批判、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开放宽容、相互协作、平等民主的精神。另一方面,科学的使命是求真,科学是追求真知真理的事业,因而只有科学才必须讲究求真务实,否则,它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真知真理。
科学精神虽说只有一个求真务实,但它本身含有多种意蕴,又能分解出三种具体精神。
其一是求真为旨。它是指要将追求真知真理作为科学的宗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有任何偏移。尤其是当求真与其他事项发生不可得兼的冲突之时,仍要坚持选择求真而不是其他。典型的情况是,对于一个真知真理的揭示若是意味对学界权威或自己导师或公认理论的否定,存在得罪要人或很多人的风险,从而可能严重影响自己在科学事业中的发展及其所得,也仍然要坚持求真。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良知所构成的信念才能做到。是故,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才被人们钦佩并代代传颂。与之同理,从学界要人方面说,如果他人说的是对的,那么,肯定他人的新成果,接受他人对自己理论观点的否定,即便是会使自己功业逆转,内心痛苦万分,也仍然要选择求真,毅然承受一切可能的损失。
其二是实事求是。求真之真,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这就需要搜集有关对象足够多的事实,并依据这些事实如实描述对象,从而才能得到对象是怎么回事的正确答案。简之,要依据客观事实说话。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若从反面说,就是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因为困难重重、耗时耗力就放弃搜集客观事实,也不能罔顾事实,从想当然出发,更不能为抢进度和率先注册某个知识产权而弄虚作假。
其三是拒斥万能。科学除了对研究对象要事实求是外,对自己也要事实求是,这就是所有人尤其是科学从业者都要知道并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不能之处或局限性,而一旦超出这个局限的科学运用就是不合理的僭越,会导致不良后果。若从反面说,拒斥万能就是反对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的过度推崇,它视科学为人类理智的全部和惟一的知识,视科学方法为获取知识的惟一正确方法,认为每一个问题都只能用科学来解释和解决,而不属于科学的人文学,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属于不能提供知识而没有意义的言说。
那么,科学为什么不是万能的?这是由科学的方法和特点决定的。
科学的基本方法可谓经验实证,其套路是运用观测、调查和实验等手段获取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经以归纳法为主的提炼、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或假说,之后再用观测、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去加以验证,被验证证实的可谓真知真理,否则就是假知假理。如果这个真理是关于某个学科对象的基本属性或基本定律的说明,就可以将其作为该学科的公理或公设,进而再据此演绎出一系列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这就构成了关于这个对象的学科系统理论。正因科学理论源于对经验事实的提炼,并被经验事实验证,科学成为求真的事业,负责向人们提供真知、真理。③据此可说,科学是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提供真知真理的学问。
既然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是这样的,科学就自然不能研究超验性问题、前提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
所谓超验性问题,即不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如果一个对象,我们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的方式发现它,它就在经验之外,不能被科学描述,比如灵魂、来世、天堂、地狱、世界本原等可能存在的东西和文化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抽象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些超出经验或不能经验的对象。
所谓反思性问题,关乎思想的思想,认识的认识,解释的解释,其研究要点是要阐释、开发包括理论、教义、史书、文学艺术作品在内的各种已有文本的内蕴,这显然也不是如实描述对象的问题。
所谓前提性问题,是指在开始科学研究之前应该明确的那些问题,包括科学是什么?有何特点?如何辨识?科学因何而起?如何发展?有无规律?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可靠?科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科学与人是什么关系?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既不在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也无法被各门具体科学用研究各自对象的经验实证方法去加以研究。
所谓价值性问题,是指与对象的客观事实无关,但与对象的好坏意义相关的问题。由于一个对象的好或坏,并不是对象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人基于自己的需求赋予对象的有主观色彩的东西,所以它不是仅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调查和做实验就能说明的问题。又由于“应当如何”意味从各种选项中选出最好的选项,因而我们应当做什么乃至应当怎样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问题,也是属于科学所不能研究的价值选择问题。
正因存在以上四类科学所不能研究的问题,所以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主义是错的。
此类问题通常在被哲学研究。哲学所以能研究这些问题,在于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超验思辨,它不是从搜集经验材料开始,而是从构造、定义相关问题的基本概念或命题开始,再用它们来对问题进行辨析、解释,并在不断推进的辨析解释中演绎出更多的概念、范畴和推论,从而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来为人们提供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哲学知识。据此可说,哲学就是用超验思辨的方法回答科学未答问题的学问。④
最后,言归正传做个总结。科学精神从总体上说,是求真务实;分析来说,它又蕴含三种具体精神,即求真为旨、实事求是和拒斥万能。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截然不同,前者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后者则有害于科学的发展,因而我们的应有态度是,要科学精神,不要科学主义。科学精神首先是科学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同时也是运用科学的其他所有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另需注意,本文前头提到的其他那些不为科学独有的精神,虽不宜称之为“科学精神”,却可称之为“学术精神”,它们既是科学需有的精神,也是哲学或人文学需有的精神。这就是说,一位科学从业者,先要有一般性的学术精神,再有特殊性的科学精神。
① 易显飞, 张裔雯, 文祥. 国内科学精神研究述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9–23.
② 吴兆雪, 江宏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20–23.
③ 韩东屏. 给出一个抗挑战的哲学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 61–70.
④ 韩东屏. 给出一个抗挑战的哲学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 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