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22, Vol. 12 Issue (2): 79-96, 136  
0

引用本文 

唐权.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困境与应对策略[J]. 科学与社会, 2022, 12(2): 79-96, 136.
TANG Quan.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Dilemmas and Thei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ixed Case Study Method[J]. Science and Society, 2022, 12(2): 79-96, 136.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2.02.079.

作者简介

唐权,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案例研究、政府治理、技术治理、财税治理、公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资助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一般项目“我国共享经济税收征管智能与智慧化治理机制”(2021SK1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的质量评价研究”(19BZZ09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策略研究”(21CGL048)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困境与应对策略
唐权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研究者选用以典型案例为导向的混合方法,将定量方法导入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范式之中,具有理论创新的优势。然而,研究者也很有可能因为混合案例研究设计不当而陷入各种困境。基于理论研究和扎根实践,本研究发现研究者很有可能因为等位、主次、多层次路径设计不当而陷入各种混合案例研究重叠、多余、衔接与取舍等方面的困境。为此,本研究提出混合案例研究者应该秉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收敛式三角论证和互证互补的学术研究思维,采取以价值为导向的混合案例研究策略。
关键词: 案例研究    研究设计    理论建构    实证研究    混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C0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2.02.079
一、导 言

近年来,案例研究日益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青睐”。案例研究具有描述、解释、探索、预测、批判和行动导向等方面的功能,[1]在理论创新、简化易行、现实有效、切实可感、资料详实、解释生动甚至意外发现等方面的研究优势非常突出,因此往往被国内外研究者用来回答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2] [3] [4] [5]随之而来的,是案例研究的成果被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际顶尖期刊选为最佳论文,提出的观点也被研究者频繁引用。[6] [7]

虽然如此,现有的案例研究也往往因研究的“经验性”而受到定量研究者们的抨击。现有案例研究的主流是“质性-实证型”[8],有“思路相对凌乱、与特定个案紧密相连、以实际完成工作为目的、没有多少固定规则”等方面的缺陷。[9]研究过程存在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处,[10] [11] [12] [13]质性资料分析难以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方面容易受到限制。[3]为此,新近案例研究方法论者提出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渐崛起的混合研究方法[14]和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W. Wallace)提出的社会研究“科学环”理论[15]导入到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之中。也即,通过将多案例研究视为“重复的准实验”[16]或将问卷调查技术[17]、文献荟萃技术[18]嵌至现有的案例研究之中,以便形成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并综合采用理论与实证、建构与检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8]

选用混合案例研究方法既有“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创新、现实可感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弥补其在研究过程中缺乏严谨性、规范性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受限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如果应用不当,研究者很有可能陷入混合案例研究困境。现有研究尚未关注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乃至混合方法的应用困境。本研究将综合理论研究和亲身实践,论述其应用思路与结果、现有困境与应对策略,以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参考。

二、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思路与结果

虽然目前有关混合案例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不多,但已有文献对其应用思路与研究结果做了一些探讨,尤其是新近的案例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源于混合案例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研究对象聚焦、理论建构与实地调查相互检验、实证与非实证数据资料互补验证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互佐证等方面的优势,许多本科生、研究生乃至资深研究者也在研究过程中选用混合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下,将综合理论演绎、亲身实践、论文指导与评审经验,论述其来源、研究思路、研究设计与研究结果。

1.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来源与应用思路

随着实用主义研究导向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单一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论局面被打破。定性与定量研究并没有天然的“边界”。有研究指出,“采取一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折中的方法论是研究取得进展的最大希望所在。” [19]案例研究方法论者罗伯特·K·殷(Robert∙ K. Yin)认为,选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具有解释、描述、探索、验证、评估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研究者“可通过调查方式来搜集研究数据” ;[1]质性方法论者马修∙ B. 米尔斯(Matthew B. Miles)主张在社会研究过程中连接所搜集到的质性资料与量化数据;[20]刘志迎等指出部分定性研究者会应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质性资料的处理工作;[21]另有研究则主张将问卷调查法“嫁接”至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方法之中,以便通过“发展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调查法”和“着重个别性、完整性的案例研究法”相结合来揭示多个案例中存在的“范型”和“规律”;[22]也有研究将其视为一种“后实证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背景下混合应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策略;[12]还有研究将阿巴斯·塔沙克里(Abbas Tashakkori)与查尔斯∙特德莱(Charles Teddlie)提出的混合研究方法和社会学家华莱士提出的“科学环”理论直接导入到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之中,以便形成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导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实证与非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8]虽未指明,但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选用研究对象明确、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线上线下全面收集资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尤其是撰写篇幅较大和论证更为充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者也往往难以基于其有限的人力、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科研资源来研究所有地域及其对象,只能选择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地域或者案例进行研究。相应地,研究者也可通过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得出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用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范式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论文写作框架“Introduction—Methods and Materials—Results—Discussion”(即“导言—方法与素材—研究结果—结论”,以下简称IMRAD)或“Introduction—Methods and Materials—Results—Discussion—Conclusion”(即“导言—方法与素材—研究结果—讨论—结论”,以下简称IMRDC)本身就暗含理论演绎与实证归纳、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这一混合研究思路。

2. 混合案例研究的等位设计或多层次路径设计

混合案例研究可从单一线性与多环搭配视角进行设计。所谓的基于单一线性视角进行混合案例研究设计,主要从依次选用、并行使用、主次使用、多层次混合使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来说的。质性方法论者米尔斯根据定性与定量方法应用的“共时性”(即同一时间)或先后顺序为研究者设计了四种混合研究设计类型,[20]即同时应用定性(或定量)与定量(或定性)方法、依次应用定性(或定量)与定量(或定性)方法;混合方法论者阿巴斯·塔沙克里等将同时应用或依次选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应用设计纳入“等位设计”之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主次或多层次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这两类混合研究设计(见表1)。在这其中,等位设计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将所选用的定性与定量方法置于同一地位,通过同时应用或依次应用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的那类研究设计;主次设计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将所应用的定性与定量方法置于不同地位,通过同时应用或依次应用以某一方法为主、另一方法为辅的研究设计;与以上二者不同,混合案例研究的“多层次路径应用设计”则是指研究者在立场、人群与地域等不同层次上选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研究设计。[14]在此次基础上,还可基于案例数量形成聚焦单案例或多案例的多种等位选用、主次选用和多层次选用定性或定量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

表 1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设计:单一线性选用定性与定量方法

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践而言,许多完成毕业论文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资深案例研究者大都先采用“定性的”理论建构、后采用“定量的”实证检验的研究范式,或者在实证研究环节倾向于平行使用、主次选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混合方法论者塔沙克里等通过理论演绎的方式推出研究者都可先采取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进行研究,但研究者一般会秉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选择,先基于定性研究建构理论、后采取定量研究进行实证检验,或者在实证研究环节先采用质性访谈建构理论、后采用问卷数据进行量化检验的研究方法。不仅如此,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渐进主义发展特性,[23]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资料全面收集、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及其不断循环反馈的方式来深挖某一研究问题的理论及其知识体系。

3. 使用或多元并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混合案例研究

除研究得出单一线性的混合方法之外,阿巴斯·塔沙克里等还发现,在1990年左右的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方法论界与实践界出现了在研究类型、资料收集/操作、分析/推论这三个研究阶段中单一使用或多元并用(即同时使用多种方法)定性或定量研究思路的多环搭配混合研究方法,他将之称为混合研究模型。[14]基于多环搭配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另有研究发现不同研究者对案例研究方法论的属性、功能作用、研究目的、资料收集及其分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分歧,并据此研究得出在多个研究阶段或研究环节中单一使用或多元并用定性或定量思路的两类多种搭配式混合案例研究方法。[18]与单一线性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不同,多环搭配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设计主张在研究目的、方法类型、资料收集路径、资料收集及其操作、分析或推出结论等不同研究阶段或环节中依次采取或同时并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见表2)。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实践而言,越来越多的资深研究者开始选择论证更为严谨周密和科学有效的多环搭配式混合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便研究得出更具信效度与价值的研究结果。由于学术领域水涨船高和学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近质性研究者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质性资料的量化编码及其统计分析来得出更为精致的研究成果,而定量研究者也越来越注重理论建构环节与三角论证过程。

表 2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设计:多环搭配定性与定量方法
4. 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

通过选用单一线性的或多环搭配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可得到丰富多样的阶段性或最终的研究成果。其中,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经由各种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形成的各种质性资料库(如有关案例研究的理论文献库、网络资料库、实地观察与访谈资料库)或量化数据库(如案例资料编码库和问卷调查数据库);最终研究结果主要包括通过分析各种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得到的决策参考、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学校教材、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等。

三、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存在的困境

虽然案例研究者选用混合方法具有多种研究优势,但其选用不当也容易陷入各种依次应用、同时并用或多层设计等方面的困境。综合理论演绎、研究实践、论文指导与评审经验,可依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设计与操作思路将混合案例研究困境划分为4种:等位应用、主次应用、多层应用和多环搭配(见图1)。

图 1 混合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困境:基于易难性和复杂性
1. 混合方法选用及其数据结论重叠的困境

基于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设计与操作思路,案例研究者遇到的首要困境很有可能是因设计不当而陷入混合方法及其所获数据、研究结论重叠等方面的困境。基于依次应用还是同时并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维度,研究者有可能陷入的具体研究困境包括:

(1)等位方法依次应用困境

研究者既可能因为选用丰富多样与细致周密的混合方法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也可能因为事先混合研究设计不当和事中情境复杂多变而陷入依次应用或同时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混合研究困境。基于自身科研和论文指导评审经验,目前我国许多本科生、研究生所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得出高质量研究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尚未预先进行周密设计,也未在事前根据研究问题和方法论属性考虑其选用的定性或定量方法的适用性,从而促使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陷入方法论选择困境。部分倾向于选用定量范式的案例研究者甚至为了追求结果呈现形式的高大上,本末倒置地选择“先跑统计数据、后找理论关联”的混合研究步骤,而非选择更为严谨的“先根据文献综述成果建构理论、后通过实证范式得出结果”的科研逻辑,进而容易使其陷入方法多余、研究中断、资料矛盾与结论冲突等方面的困境。

(2)等位方法并用困境

与陷入等位方法依次应用困境逻辑类似,混合案例研究者也很有可能因为事先设计不当而陷入等位方法同时并用困境。源自科研竞争市场的加剧和个人职称评比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同时选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缩短科研产出时间。随之而来的,是混合案例研究者因为事前设计不当与应用失调而陷入混合研究方法分离、数据资料及其分析难以取舍、研究结果难以自圆其说等方面的困境。例如,混合案例研究者有可能因为“偶数式地”同时选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而得出难以趋势与解释的矛盾性结论,抑或因为同时使用质性资料量化编码与问卷调查结果而得到冲突性结论。

2. 混合方法、数据偏废和结果矛盾的多余困境

与等位设计类似,混合案例研究者很有可能因为主次方法设计不当而陷入方法选用、研究多余、数据偏废和结果矛盾等方面的研究困境。其研究困境主要表现为:

(1)主次方法依次应用困境

适度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原理,而案例研究者选用混合方法的前提也是科研设计合理得当。倘若主次方法设计不当,那么混合案例研究者很有可能在研究过程中陷入颠倒主次、选择紊乱、反反复复、研究多余与结果矛盾等困境。在实践领域,由于定量研究具有科研逻辑严谨缜密、研究程序规范可靠、可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及提升研究信度等优势,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日益青睐。随着定量方法日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霸权”范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往往在选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偏好定量方法所收集的研究数据而偏废定性方法所收集的质性资料,甚至出现即使选择定性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却对其“弃而不用”的现象,尤其是“科研工作初涉者”或“准科研工作人员”。

(2)主次方法并用困境

与陷入混合方法依次应用困境相同,初涉混合案例的研究者也很容易因为事前设计不当而在研究过程中陷入混合方法及其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偏废的困境,或者因为同时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陷入矛盾性或冲突性结论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为了得出结果和撰写成文,研究者又不得不基于研究目的与偏好进行取舍,导致所采用的另一种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或研究结果变得多余。更有甚者,部分研究者因事前设计或事中执行不当而在分析环节面临数据资料缺失等问题。在现实研究过程中,虽然很多混合案例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阐明其应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手文献与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面的混合方法,但研究结果往往容易忽视理论建构、二手文献与访谈资料等质性研究部分。

3. 研究路径承接和数据结论衔接的困境

相较于混合案例研究等位设计和主次设计而言,研究者所选择的多层次路径更为复杂多变。如果研究设计得当并符合现实科研情境,那么研究者取自多个层次的组织或群体的研究资料将能获得有关行为或事件的更为综合性的推论。[14]反之,他很可能陷入多层次研究路径顺承与衔接等方面的困境。在现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很有可能因为在不同层次路径上等位设计不当、主次设计不当或定性定量频繁切换而陷入混合方法、数据资料与观点结论衔接不畅等方面的困境。例如,就研究高教治理问题而言,如果先采用定性方法深度访谈学生,再用定量方法调查整个学校各种管理主体,那么混合案例研究者很有可能陷入以上二者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结果难以衔接、矛盾冲突甚至难以解释的困境之中,因为研究者所调查的单一主体或多元主体所持有的立场及其观点信息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不仅如此,研究者在不同层次上等位或主次应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还将面临数据资料缺失、研究结论偏颇,甚至面临偏离研究问题或研究主题之困。

4. 多阶段科学选用与设计配比取舍的困境

与单一线性的多层次路径混合设计有所不同,多环搭配的混合研究方法具有内在的搭配性与结构性。从操作的结构化和多样性上讲,多环搭配式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及其设计是单一线性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及其设计的“升级版”。它不仅意味着研究者将等位选择或同时应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而且意味着研究者将根据研究问题在研究目的、研究类型、资料收集途径、资料收集与操作、分析/推论等方面进行恰到好处地设计、配比和对接,可将其视为混合案例研究中最为复杂多变的方法论分支。倘若事前不予设计、笼统设计或设计不当,那么研究者很有可能沉浸在各种未预料的、复杂的与多变的研究情境中无法自拔,或者因为被有趣的研究问题、精良的研究技术或未预期的研究发现吸引,而面临着“偏题”“跑题”甚至“脱题”的危险。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可能因为各个研究阶段与环节的多环嵌套和搭配而陷入目的定位、方法选择、资料收集与分析、理论提炼与生成及其衔接、取舍等方面的研究困境。更有甚者,研究者很有可能陷入难以解释通过应用各种方法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研究结论的矛盾冲突之中。就研究实践而言,部分混合案例研究者很有可能因为在各个研究阶段及其研究环节依次、同时或主次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而陷入“偶数性”、“矛盾性”数据资料和观点结论的解释性困境。

四、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困境的应对策略

虽然四种混合案例研究困境有差异性,但也有共同根源。为了科学有效应对各种混合案例研究困境,研究者有必要采取总体的、全局的与长远的科研策略。也即,研究者应该事先做好总体规划,秉持收敛思维进行研究设计,通过三角互证互补观进行研究,以及基于价值导向做好研究及其论文写作工作(见图2)。

图 2 混合案例研究困境及其应对逻辑
1. 做好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混合案例研究总体规划

从总体上看,之所以现存多种混合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困境,主要是研究者尚未根据研究需要做好规划设计。研究者所从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应具有科学有效和可重复的研究步骤,而其在这之前也应做好有关主题来源、研究方向与科研目标的总体规划,并以社会科学问题为导向。为了更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混合案例研究困境,科研工作者理应基于科研管理视角进行全局的、总体的规划与设计,并致力于采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各种高效与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举措。研究者可采用的应对混合案例研究困境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

(1)基于文献综述和研究经验明确研究问题并进行细化,根据问题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研管理规划。研究问题的明确与细化难以一步到位,研究者往往在研究之初需要根据其亲身经历、社会实践、阅读文献或兴趣爱好定位于一个研究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议题,而在之后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逐步明确、定位与细化其具体的研究问题,并据此制定具体可行的科研规划。

(2)基于理论演绎过程将研究问题操作化,采用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的思路进行混合案例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用实证数据把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最终结论连接起来的逻辑顺序” [1],它为科研工作者指明了研究路线、重要步骤与关键技术。基于其理论功底、学术素养与科研素养,混合案例研究者理应在事先将其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演绎过程形成一系列有机构成的命题假设、理论框架、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科研需要和主客观环境进行“检验式”实证主义研究设计。

(3)综合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环境与条件框定案例总体,并结合理论抽样和分层抽样原则选择典型案例。虽然现有的大多数案例研究方法论者认为应该秉持理论抽样原则从案例总体中选取案例,[3]但它并不排斥分层抽样等科研原则。为促使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混合案例研究者更要在为数众多的案例中综合采用理论抽样与分层抽样原则选取典型案例,甚至还应在确定的为数众多的典型案例中采用随机抽样原则选取案例。

(4)秉持由易到难和渐进主义研究原则选择等位的、主次的、多层次路径的、多环搭配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例如选用以单案例或多案例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研究、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5)虽然可根据现实的科研环境条件对科研规划与设计进行更改,但没有特殊的话应切实与严格执行研究设计。

(6)基于实证研究范式所收集的量化数据与质性资料来检验预先做出的理论与假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与文献对比逻辑提炼并生成理论。研究者应该侧重理论提炼及其生成过程,致力于通过实证方式收集的数据资料由基础到核心逐层检验假设,综合应用实证资料归纳和主观学术推理能力来厘清所研究的典型案例的内在因果逻辑,直至通过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对话、对比分析和解释说明得出最终结论。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提炼与生成是一个随着对实证资料的逻辑归纳、主观推理、文献对比及其循环反馈而不断改进的过程。

(7)全面系统地呈现混合案例研究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ITMRDC”(导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方法与素材—研究结果—文献对比与讨论—研究结论)这一全过程论文写作框架撰写成文,基于结构化思维进行论文写作安排,并按照事先布局、观点分明、由主到次、去粗取精的周密逻辑写作。

2. 秉持“收敛式”学术思维逻辑

虽然在事前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案例研究规划与设计本身就具有“收敛式”科研思维与逻辑,但研究者尤其是科研初涉人员在研究过程及其论文写作方面还应关注更多。所谓“收敛式”研究逻辑是相对于“发散式”研究逻辑而言的,指的是研究者紧紧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来降低其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开放性,以免陷入方法冲突、过程混乱、主题切换、研究多余与结果矛盾等方面的研究困境。为了应对“发散式”思维导致的科研困境,混合案例研究者可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

(1)进行事前科研管理布局。欲治先防,研究者应该树立科研管理全局观,统筹科研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呈现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在从事科研工作之前就秉持“闭环”思路,将其整项研究划分为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这两大板块及其分支体系;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应在其科研过程中下意识对接后续论文写作过程与结果。

(2)关注“收敛式”科研思维逻辑。研究者在科研过程、结果呈现及其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聚焦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建构与检验等关键环节,尤其是科研初涉人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要特别关注可能因为主观偏好和情境影响而陷入偷换研究主题及其概念等方面的风险。

(3)通过树立“假设树”思想及其逐层检验逻辑来初步形成理论研究“闭环”。研究者理应根据论题中的问题词、属性词及其限定词预设理论与假设,通过理论演绎过程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一级、二级乃至可供实证检验的多级假设,再形成通过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自下而上、由低到高的逐层检验逻辑。

(4)通过预先绘制“结构化”的理论框架来进一步形成科学研究的理论“闭环”。研究者要综合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专业知识建构因果变量关系图、理论研究框架或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预先建构与描绘因果逻辑框架图来形成认知人们的态度、行为与关系的理论“闭环”,以供后续实证研究检验。

(5)通过实地调研和使用混合方法来形成理论检验的“闭环”。研究者应该树立通过实证研究检验预设理论与假设的思维,然后通过交替使用定性与定量的混合方法及其实证研究过程进行三角论证和循环检验。

(6)采用“收敛式”思维生成理论和撰写论文。研究者应该经由实证资料自下而上逐层检验预先提出的假设与理论,直至验证核心假设与生成最终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应秉持“论题—论点—论证”的收敛式研究逻辑,并根据主客观研究需要选用中国经典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或近现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IMRDC”这两种“收敛式”论文写作框架呈现研究成果。虽然当下主流的“IMRDC”论文写作框架因其科学严谨的研究程序而被国内外学者推崇,但中国经典的、实用的、问题导向的“问题—对策”式论文写作框架理应受到相应关注。

3. 基于三角论证与互证互补观进行研究

在秉持“收敛式”科研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混合案例研究者还应树立三角论证、互证与互补的研究观念。随着学术界竞争日趋激烈,初级科研成果往往会被学术界所淘汰。随之而来的,则是要求设计更为精良、操作更为精细和检验更为精准的“三角论证成果”。为了应对“三角论证”思路所引致的多种研究方法、过程与结果重叠多余、衔接不畅与两难取舍等方面的困境,研究者可采取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

(1)以研究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三角论证思路。案例研究方法论中的“三”是一个“概数”而不是一个“确数”,而“三角论证”则是指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式方法,通过具有不同立场和身份背景的多种利益相关主体来收集多种质性资料或量化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者应该有机采用各种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范式,基于具有“三角”论证特性的研究方法、多方立场、多种数据资料及其知识观点进行研究。

(2)基于奇数式互证观进行实证研究。为了有效应对研究方法、数据资料与观点结果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混合案例研究者应该秉持“奇数式”思维观念进行实证研究。也即,通过奇数案例、采用奇数方法、访谈具有不同立场与身份背景的奇数利益主体及其人员来收集具有相互佐证和解释说明功能的数据资料来进行研究,或者通过再次访谈来确证先前收集的难以兼容的“偶数式”数据资料与矛盾性结论。

(3)基于三角证据互补观进行实证研究。为了应对选择“偶数”方法引致的数据资料、观点相互矛盾或难以解释等方面的困境,研究者在实证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就应该下意识地关注质性资料与量化数据之间的互补性。研究者既可通过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来收集互补性研究资料,也可通过从问卷调查对象中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来收集有助于解释说明量化数字背后所代表的观点的质性资料。

(4)基于互证互补观呈现研究结果和撰写学术论文。研究者应该依靠归纳主义研究逻辑从所收集的“三角证据”中不断提炼与生成结构化的理论体系,再以研究解决问题、检验理论假设为导向选用具有相互呼应、互相佐证或相互补充说明的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撰写论文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部分,以便突显应用混合案例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兼具理论深度又有丰富实证、既有定性文字解释又有定量数据统计功能的研究优势。

4. 以价值为导向进行混合案例研究及论文写作

混合案例研究设计及其执行往往意味着研究思路多、方法多、对象多、证据多、观点多、结论多,研究者不可能将所有的研究过程与结果纳入短短的一篇论文之中。各种研究思路、方式方法、数据资料与观点结果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研究者应基于价值高低择优而从。无论是关注研究过程还是其结果呈现方面,也无论是偏向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方法,其关键的评判标准都在于其饱含的价值内涵。案例研究论者凯瑟琳∙ M·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将案例研究的结束时点归结为“达到理论饱和”,也即“某一时点新获得的知识增量变得极小”或“进一步改进理论的可能性达到最小时” 。[3]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行为,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选择、应用及其结果呈现也具有其价值性、技术性甚至艺术性。为了应对混合案例研究困境,研究者可采取的应对举措包括:

(1)事先以价值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布局。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研究者应该基于科研管理者立场,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那样树立浓厚的使命感、事业心与预见性,通过运筹帷幄和事先布局来提高科研产出价值。在这其中,研究者在事前就应该以结果产出为导向,将论文写作纳入混合案例研究之中,并以价值为导向精益求精地统筹管理好整项科研管理工作。

(2)以高价产出为导向紧抓科研关键环节。研究者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多加关注研究目标、论文选题、理论操作、文献综述、方法选择、实证研究、理论生成、论文写作等科研必经环节,并紧紧依靠其理论功底、学术素养与科研涵养来扎实做好以上各项工作。

(3)以高价产出为导向增减与合并科研环节和论文篇章条目。鉴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半开放性,研究者可基于其研究需要和现实情境适当增减与合并部分科研环节。鉴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写作的艺术性,研究者也可基于其关联性、重要性与价值适当增减或合并论文篇章条目。

(4)以高价产出为导向专注科研过程及其结果呈现环节。研究者应秉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与论证精练的科研钻研精神,在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研究问题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精简无关内容与数据资料来呈现高价研究结果。

(5)秉持精益思想通篇修正论文。文章不厌千遍改,研究者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还应全方位、多层次、恰如其分、精益求精地甄选具有更高价值的社会问题、研究设计、证据收集、分析推论、论文写作及其语句用词,择优选用。

五、结 语

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方法因其研究对象明确、案例具有典型性、故事脉络清晰以及通过长期扎根观察与访谈方式所具有的理论创新功能而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青睐”,但它也因研究对象及其所在场景的特殊性、经验型而被实证主义定量研究方法论者们所“抨击”,从而促使其被纳入定性研究方法之列,尤其是个案研究者而言。虽然如此,案例研究者埃米·R·波蒂特(Amy R. Poteete)等认为可通过收集二手文献进行研究,[24]案例研究方法论者罗伯特·K·殷等也认为可通过调查方式收集资料,[1]唐国军则指出其具有政策评估方面的功能,[25]而新近的案例研究方法论者更是主张将各种混合研究思路与混合研究方法导入到现有的“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方法之中,[8][18]以便弥补其在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真正实现通过收集三角证据进行论证和互证等方式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的目标。[26]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换种角度思考,即基于混合方法论研究者塔沙克里等提出的混合方法理论,我们还可将混合案例研究方法视为实用主义导向下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的混合研究类型。基于社会研究方法论者华莱士提出的“科学环”理论,还可将其现实观察环节划分为基于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的量化数据和基于长期扎根生活方式所收集的质性资料这两种。基于案例研究事实及其成果,深刻认识到混合案例研究所具有的对象聚焦、要素具体、方法多样、三角论证、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优势。

当然,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其优劣势,选用具有三角互证互补功能的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也一样。换句话说,选用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也具有其前提假设,也即所选择的以典型个案或多案例为对象的混合研究设计之间并不存在重叠多余、矛盾冲突与研究衔接等方面的困境。针对现有研究尚未给予混合案例研究困境乃至混合方法应用困境以应有关注,本研究从混合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思路与研究结果出发,综合理论演绎、研究实践与论文指导评审经验得出其四种研究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从方法论界的历史演变和当下应用实践来看,选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用主义混合研究策略是大势所趋。不仅如此,基于部分突显整体特性、个别代表一般规律、主要矛盾决定问题属性,现有的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的“融”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相衔接、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质性资料与量化数据相互验证的混合案例研究成果。只不过,混合案例研究者在选择混合案例研究方法之前应从技术层面确保其选用前提。

① “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指的是那种通过实地调查方式收集以文字资料为主的案例研究。

② 社会研究“科学环”理论即1971年社会学家华莱士基于方法论视角将社会研究视为一个由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理论演绎与实证归纳首尾相接、循环推进的科学研究循环过程。

③ 后实证主义研究是相对于预先提出假设而后通过实证检验的实证主义研究而言的,它认为人的感知是有限的,故而主张研究者不应预先提出假设,而应该通过实地调查来解决未知。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K. 殷. 案例研究: 设计与方法(第5版). 周海涛等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1–153.
[2]
冯雪飞, 董大海. 案例研究法与中国情境下管理案例研究.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1, 4(3): 236-241. DOI: 10.3969/j.issn.1674-1692.2011.03.007.
[3]
凯瑟琳·艾森哈特. 由案例研究建构理论. 李平, 曹仰峰译. 案例研究方法: 理论与范例——凯瑟琳·埃森哈特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50.
[4]
LI Jia-tao, ANNE S. Tsui. A Citation Analysi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Context: 1984~1999.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19(1): 87-107.
[5]
郭文臣, 代容, 孙韶声. 中国管理案例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刍议. 管理学报, 2016, 13(5): 669.
[6]
潘绵臻, 毛基业. 再探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中国企业案例论坛(2008)综述与范文分析. 管理世界, 2009(2): 92-169.
[7]
吕力. 归纳逻辑在管理案例研究中的应用: 以AMJ年度最佳论文为例.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1): 151-160. DOI: 10.3969/j.issn.1008-3448.2014.01.017.
[8]
唐权. 混合案例研究法: 混合研究法在质性——实证型案例研究法中的导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2): 155-160. DOI: 10.6049/kjjbydc.2016090704.
[9]
劳伦斯·纽曼. 社会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 郝大海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0–80.
[10]
苏敬勤, 贾依帛. 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情境化深度. 管理学报, 2018, 15(6): 791-802. DOI: 10.3969/j.issn.1672-884x.2018.06.001.
[11]
章小童.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案例研究的现状分析.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9(1): 50-57.
[12]
于文轩. 中国公共行政学案例研究: 问题与挑战. 中国行政管理, 2020(6): 105-112.
[13]
毛基业. 运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严谨的质性研——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9)综述. 管理世界, 2020, 36(3): 221-227.
[14]
阿巴斯∙塔沙克里, 查尔斯∙特德莱. 混合方法论: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6–10.
[15]
华莱士. 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 芝加哥: A. A公司, 1971: 18-23.
[16]
黄振辉. 多案例与单案例研究的差异与近路安排.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0, 3(2): 184-188.
[17]
王建云.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3(3): 77.
[18]
唐权, 杨立华. 再论案例研究法的属性、类型、功能与研究设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9): 117-121. DOI: 10.6049/kjjbydc.2015090595.
[19]
Charles C. Ragin, Lisa M. Amoroso. Constructing Social Research: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1994: 229–266.
[20]
Matthew B. Miles, A. Michael. Huberman.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方法与实践(第二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56–60.
[21]
刘志迎, 龚秀媛, 张孟夏. Yin、Eisenhardt和Pan的案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8, 11(1): 104-115.
[22]
余菁. 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 管理学前沿, 2004(20): 29.
[23]
唐权, 杨书文. 问题导向: 科学研究功能视角下文献综述的“进阶”设计.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0): 153-160. DOI: 10.6049/kjjbydc.2020040238.
[24]
埃米·R·波蒂特, 马可·A·詹森,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共同合作: 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 路蒙佳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74–84.
[25]
唐国军. 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教育学术月刊, 2012(12): 79.
[26]
伍威·弗里克. 三角互证与混合方法. 郑春萍译. 上海: 格物致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1–200.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Dilemmas and Thei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ixed Case Study Method
TANG Quan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Abstract: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to the existing qualitative-empirical case study paradigm, the researcher’s choice of a typical case-oriented hybrid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novative theory. However, the case study researchers are also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application dilemmas of various hybrid methods due to the improper desig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hands-on practice,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ase study researchers were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multiple research dilemmas of the mixed methods, on which include the overlapping, redundant, cohesive and trade-offs due to the improper design of equipotenti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d multi-level paths.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mixed case researchers should uphold the academic thinking of problem-oriented convergent triangular argument and the complementary mutual evidence, and uses the strategy of mixed case research oriented by valuable.
Keywords: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empirical research    mixed research    

作者简介:唐权,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案例研究、政府治理、技术治理、财税治理、公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资助: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一般项目“我国共享经济税收征管智能与智慧化治理机制”(2021SK1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的质量评价研究”(19BZZ09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策略研究”(21CGL048)。